《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共48页PPT课件_第1页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共48页PPT课件_第2页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共48页PPT课件_第3页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共48页PPT课件_第4页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共48页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认祖归宗 病人盖棉被而卧,寒战高热达40,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微。仲景医学 伤 经方 伤寒是本什么书? 经方,是指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经简称汤液)、伤寒杂病论(又称 伤寒论简称伤寒)为代表的中医药学体系,在我国医药学界有着深远影响,其魅力所在,不仅是其方药及方证,更关键在其特有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后世不能正确理解其理论,认为“中医的理论来源皆来自内经”,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的根源:伤寒序有“撰用素问”之言,则认为伤寒

2、的理论来源于内经,因把经方理论与内经、岐黄混同。要继承和弘扬经方医学,必须先明了其理论体系,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更要看伤的内容伤寒论是本什么书?伤寒论是怎样写成的?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什么?伤寒论讲治什么病?伤寒是经典、科学性不容质疑章太炎先生:于第一次消灭风“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经方理论无玄学溯 源 伤寒论发展史伤属农伊神 农 蚩 尤 黄 帝100005000 内经 神农本草经 一日遇72毒 难经汤液经法(伊尹汤液经)伤寒杂病论八纲 六经 脏腑经络 五行运气 农 伊 岐 黄 经方(农伊)与岐黄体系简表伤基础理论是方证、八纲、六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可简括为三

3、个阶段: 单方 复方方证 六经辨证本经 汤液 伤寒一、本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本经的撰成年代和作者是谁,至今仍不清楚,但一致公认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药学著作,代表了我国医药的起源,如徐灵胎于本草古今论谓“本草之始,昉于神农”如是说。称神农本草经,并不代表神农亲著,和伤寒、内经一样,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所完成的,它是我们先人(世前仲景)祖祖辈辈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它起始于神农时代是历史事实。成书为汉本经所以依托神农之名,一是确与神农有关方药知识传承始于二是因在神农时代虽没有文字,但已积累了不少防病治病知识,后世记载其内容权当属于神农。 1、神农时代认识大自然用八纲我们的祖先为何面对症状,而

4、不能面对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即在黄帝之前。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84年对河北省蔚县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6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窝棚式),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约半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同时又发现许多石器、陶器等属仰韶文化。中视10频道08.11.13 又于2019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考证,恰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中记载的神农氏时代相对应。这些考古资料证实

5、了,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 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同时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 (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

6、) ,或用大黄、芒硝可以解除便秘之苦当时虽没有文字,但积累的经验被流传于后代,当有文字后便记载下来。记录的概念为八纲 2、本经反映了方证的形成记载了経方用药和理论起源“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乌头:味辛,温。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第17条:腹痛,脉弦而紧,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冷汗出、手足厥冷而脉沉紧者,以大乌头煎主之。“大黄,味苦,寒。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365味药,显示了神农时代用药总结。描述表达药物的特点:八纲最早最基本的医学经验:单方方证,是经方基础理论伤寒显

7、示对本经的继承,多处记载“若被火者”、“若火熏之”、以粥治病、以麻黄汤发汗、以大承气通腑实、乌头治痹等,标明了汉代对神农时代的继承和批判、弘扬。因这些医药知识产生于神农时代,称之为神农本草经当不徒有虚名。有关本经成书的时代,章太炎认为:“神农无文字,其始作本草者,当在商周间,代有增益,至汉遂以所出郡县附之耳”;钱超尘教授据周易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国语楚语有:“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瘳”、论语有:“季康子馈药”等关于药物知识记载,认为“先秦时代人们对药性药效已有所认识,并载于古书,本经形成于先秦乃至周初,增补于汉代,汉书艺文志所以无其名者,或与汤液32卷合为一书亦未可知”。说明不是一朝一代一

8、人所著成,但其起源尤其是方证确是始于神农而早于岐黄。 本经中“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论述,根据症状反应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反映了经方方证对应科学的起源,是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非据什么邪)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开创了以八纲辨证的经方医学体系。书中更详于记述了365味药物,以四气五味适用于人体患病后,表现出寒、热、虚、实、阴、阳的症状论述,显示了单味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其述证主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即八纲理论,标志了经方基础理论的起源。注意:本经体现单方证郑钦安治知府朱大人夫人吐血病依据面苍白、盖棉被症状反应二、汤液标志了复方方证的发展汤液 传说伊尹著实是世前仲景,反映了古人

9、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用对应的药物治疗,先是积累了单味药治病的经验单方方证。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味组成方剂治疗,这样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治疗什么证,即复方方证经验,汤液,即是经方方药、方证的代表著作。该书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证明汉前确有此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说明,经方发展到汤液也是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并根据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法,使人体阴

10、阳平衡。这里的基本理论即用八纲,是与本经一脉相承的。不过对该书的著成、年代、作者,至今亦无定论,但章太炎的考证有着重要价值:“神农无文字,其始作本草者,当在商周间。皇甫谧谓:伊尹始作汤液或非诬也。”、“夫商周间既以药治病,则必先区其品为本草,后和其齐 (剂)为经方”。是说汤液的成书在本经后,但相差无几,有人认为汤液或即是本草一书,此论有待考证。经方方证积累有着很长的历史过程,丰富的方证积累,影响着医药学发展,亦影响到政治、文化等,“方法”一词出现与之不无关系。方法即涵先有方,后有法,经方理论的形成,正是体现了这一规律。这种以八纲指导的方证相应治病,对后世影响很深,甚者做为“秘方”、“对病真方”

11、保存、相传。后世虽因以内经释伤寒致六经实质不清,但有不少人因熟记了各方剂的适应证,也能用几个经方治病,这样不用经方理论亦称为“经方家”;而吉益东洞称不用阴阳五行,只强调“方证对应”也呈经方一派称著于日本。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吉益东洞所称的“方证对应”中,不用五行是事实,但并未离八纲,他所讲解的“药征”亦未离八纲、更未离阴阳。其于方极自序:“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说明方证的积累,是用八纲治病的经验总结,它孕育着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研究伤寒杨绍伊著伊尹汤液经值得一看上世纪民国40年代,杨绍伊更以文字功夫考证,认为伤寒的原文大部出自汤液,他以“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为据,认为

12、汤液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于伤寒中。故把伤寒条文,分为汤液原文、仲景论广及遗论三类而成书为伊尹汤液经。由今传本伤寒论考证出汤液经法犹如以头胪复原人貌这种考证,且不论是否确切,但明确提示了:第一汤液确实存在于汉前,商周已有积累,众多方证皆以八纲为理论,病位分表里,病性分阴阳。应明了,与本经一样,不是一朝、一代、一个人所完成,是由几代、几十代张仲景才完成,托名伊尹只是标志时代背景而已。笫二伤寒主要内容来自汤液,仲景是“论广”,而非医学浅识,据当时温疫流行、家族多患伤寒而死,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一个人由无到有而写成,故确切的说,他是

13、经方杰出传人、传经大师。笫三,从张仲景论广条文中,看到了张仲景对经方的发展和长成。 22三、伤标志了经方理论体系的长成方证不断、丰富、分类,产生六经,仲景论广汤液(王叔和名之伤)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经方理论的思路。可叹者,杨绍伊把伤寒原文分为汤液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仲景遗论(弟子补入)条文三类,所据是文辞特点,其方法有待内行考订,其内容多多有待分析,这里仅就两个方面分析,来洞观仲景对经方理论的发展。1、分析六经提纲:杨绍伊在所著伊尹汤液经,汤液有六经名,而无六经提纲。 认为伤寒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后世简称为六经或三阴三阳)名称,在汤液已出

14、现,且有不少有关每经病证的论述,列为汤液原文,但无“*之为病”主体词,即后世所称之提纲,只在太阳病开头有“太阳病其脉浮”(注意仅见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版本)。做为六经提纲的条文,皆列为既不是汤液原文,也不是仲景论广,而是仲景遗论,由其弟子加入,特别在厥阴病提纲前有“师曰”两字。其意是在说:六经名早已出现,但在伤寒才出现提纲,其提纲在仲景生前还未出现,而是其弟子后来加入。进一步说明伤不是仲景一人写成。这里应特别关注的是,提纲的出现标明了六经含义,提纲是八纲概念,为病位、病性概念,标明了六经实质,是解读六经的关键。胡希恕先生正是据此,并仔细分析各经病有关条文辨明了六经实质,即太阳病实为表阳证;

15、少阴病实为表阴证;阳明病实为里阳证; 太阴病实为里阴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标明六经实质为八纲概念,不是经络概念。2、分析伤寒笫148条(赵开美本原文序号): 按扬绍伊的分类,汤液无148条原文,被列为是仲景论广加入,附于笫230条之后(杨绍伊认为是汤液原文)。148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严

16、格说伤无半表半里,成无己始称半表半里 对本条的研究,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特着笔墨,从诸多笔记中可看到探讨良久、修改再三,而最终指明了两点:一者,该条病证特点是,病位不在表,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二者,治疗应改小柴胡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这里当然要参考有关小柴胡汤的论述,参见笫96、95条)。在这里具体指明本条属半表半里阴证,并能指出治用小柴胡汤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之误,这是难得的、来之不易的珍贵的研究,胡希恕先生正是以反复研讨伤寒条文为主,“并始终理会”,得出了伤寒的六经来自八纲。以是可知,经方发展至东汉,意识到病位除有表有里外,尚有半表半里,而半表半里又分阴阳,也就是说,是张仲景在继方证分类有表里之

17、别,又认识到有半表半里病位,使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至臻完善。 当然,理解这一概念,还要对比伤寒以前的经方著作特点,即本经、汤液理论特点。由汉书艺文志可知,汤液有关病位论述,只有“浅深”、“内外”即表和里,治疗当是用汗、吐下。再看伤寒全文,大多内容是讲:在表用汗法,在里用吐、下法,以及汗后、吐后、下后出现的变证及治疗,这些多属汤液原文。显然是张仲景及其弟子们,是继承了汉前的经方治法、经验教训。同时还加入了汤液没有的内容,即论广时加入新的见解,而突出之点是,在少阳病篇特别强调了不可吐下(笫264条)、不可发汗(笫265条),这就标明了,只能用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和法。 这样再结合笫148条分析,可明显看

18、出,伤寒在病位概念上,与汉前的汤液有了明显不同,即除了有表里外,还有半表半里概念,这样经方辨证,原只用八纲,辨证时只有“抽象”(汤液),而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乃具实形”(伤寒),而形成了完善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由经方的发展史可知,六经辨证的形成,是辨方证的规律总结,是八纲辨证理论的升华,有了六经辨证更能指导正确辨方证,刘渡舟老师评价胡希恕先生:“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这里是赞扬了胡希恕先生医术高明,而实际更赞扬的是六经辨证的科学性。 以上通过分

19、析六经提纲,明确了六经提纲出现于伤寒由仲景弟子加入,说明了是六经名远在商周已出现,为何用其名、其原始名义有待探讨,但提纲出现于东汉,赋予了实质内容。通过分析第148条,可知汉前经方只用八纲辨证,病位理念只有表、里,虽有六经名,但未形成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张仲景及其弟子意识到了其间尚有半表半里理念,由八纲抽象,变“乃具实形”而成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因此,亦可知经方六经辨证论治理论,是在古代方证积累的基础上,由方证积累,进而进行分类而形成的,其理论是基于八纲,是张仲景及其弟子认识到了,表里之间尚有半表半里病位,这样使八纲辨证变成为六经辨证。这也说明了,汉前虽有六经名,但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实质,至东

20、汉才得以形成。 表 表 阳实热证 太阳病 半表半里 阳实热证 少阳病 里 阳实热证 阳明病 里 里 阴虚寒证 太阴病 半表半里 阴虚寒证 厥阴病 表 阴虚寒证 少阴病 表 仲景加入半表半里理念 六经来自八纲示意图治三阴用姜附必须说明的是,伤寒书中,还涉及外邪(又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气血营卫、津液、瘀血、痰饮、食毒、脏腑等理论,还有更独特的理念,如“阳气(阳)”(参见08.10.10中报专论),是内经及其他中医著作中所没有的独特理念。这些理论在经方辨六经、辨方证时起着一定作用,有时起着关键作用,是经方辨证论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方的主导理论体系是辨六经和辨方证。 四、解读伤由以上

21、可知,经方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即含于伤寒中,那么后世为何不能认识其理论实质呢?主要是认知方法存在问题,而关键是对伤寒的成书和解读。1、关于伤寒成书:后世普遍褒扬王叔和对传承伤寒的功绩,却又贬责对伤寒论序“作伪”, 造成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误导后世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成伤寒。不过历代不乏有慧眼者,如章太炎、恽铁憔、喜多村之宽等,皆认为伤寒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更不同于十二经络。刘渡舟老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更明确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伤寒的六经,来自八纲”

22、。不过他们得出这一结论,真是来之不易,是付出一生艰辛才摆脱桎梏,通过反复考证、临床体验、潜心研究才逐渐体会而得。近有钱超尘教授考证:“赵开美仲景全书所收伤寒论,对该书作者题曰汉张仲景述;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後志卷二沿其说: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亦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说明伤寒的主要内容,在张仲景前多已存在,并不是一人由无到有而撰成。皇甫谧谓“论广汤液”,是张仲景撰成伤寒的主要方式、方法。由以上分析可知,伤寒的祖祢为神农,其撰成的基本素材是古代积累的方证,基础理论是八纲,是由神农时代的单方积累,到复方方证积累,至汉代方证经验更丰富,并意识

23、到病位不但有表有里,还有半表半里,形成了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张仲景及其弟子,正是补充、完善、总结了经方的学术经验,由八纲辨证上升为六经辨证而集成了伤寒。六经由方证而来,正是先有方后有法2、关于解读伤寒: 当然此与前一问题密切相关,即入眼功夫很重要,所谓入眼功夫即认清学术渊源及传承。以上考证说明,伤寒的祖祢是神农,从学术发展史上说早于岐黄,但王叔和等仅从伤寒出现时间推算,即伤寒在内经后,而误认为伤寒的祖祢是内经,是在学术传承上颠倒了历史。当然认清学术特点,主要看书中的内容,因此,读书方法也很重要。如柯韵伯、章太炎、恽铁憔等,虽未辨“撰用素问”之伪,却明确指出伤寒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

24、,不用五行,并批判王叔和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之说,主要功夫用在攻读伤寒原文、分析全书内容而得出:因“仲景并无是言”。胡希恕先生更重视读原文,并“始终理会”伤寒全篇,解读了六经实质、书中诸多疑难问题,尤其明确指出:伤寒中的“阳气”、“阳”是指津液,是经方独有特殊理念。他们是不但仔细读伤寒全篇,而且又仔细研读了内经等书,分析对照而得出的结论。如果只是了了草读一遍伤寒原文,又不结合临床,是很难理解经方理论体系的。如只是强引“名人”、“权威人士”之言更难认识经方。 必须指出伤寒是经典之作,学习起来本不容易,没端正的学习方法、不下苦功夫,想一蹴而就是学不好的。所谓端正的学习方法,不光是刻苦读原文、必须吃透

25、原文、前后联系分析,并密切结合临床,才能渐渐理解原文。必须指出的是:解读伤寒,长期临床和长期读原文两者不可缺一。一代经方大师曹颖甫,熟谙经方方证,临床疗效卓著,名噪一时,但未明伤寒笫264条、 笫265条 “不可吐下”、“不可发汗”,实指和法,却认为小柴胡汤为发汗剂,更遗憾死于日寇刀下,未能继续研讨经方,亦未能进一步理解六经实质;杨绍伊考证贡献功莫大矣!但临床实践太少,最终亦未跳出王叔和、成无己樊篱,受其影响,认为伤寒是“伤于寒”,为里病;中风是“中于风”,为表病,亦因此认为伤寒的病位概念只有表和里148条的可贵,把小柴胡汤列于可发汗篇中,当然也就难解六经实质了。这里应当说明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对经方存在的诸多探讨毕竟有限。对伤寒中的一条、一个问题,需要几年、几十年反复研读,需要在临床反复体验,如胡希恕老师直至晚年才认识到:伤寒笫315条白通加猪胆汁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