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可编辑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可编辑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可编辑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可编辑_第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可编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课时编号第1号课 题前言和同学们谈地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教学重点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1.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我们形容一个人博学,通常都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其实,天文和地理都属于现在地理学的范畴。大家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地理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2、?这些相信都是同学们急于想知道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从先从这里入手。板书:一、生活离不开地理提出问题: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教师教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学生看书p2图片:X-k-b-1.-c-o-m从图上看到什么?提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教师对各组的回答进行教案总结并说明这四幅图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详解,逐步让学生了解生活和生产与地理的关系,

3、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过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人类正是通过逐步的积累这些关系,从而形成地理学。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天文知识、地表的形态、天气、气候、人口分布等等方面,应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处处都有地理。好像一些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便能够充分说明我们生产和生活都要遵循一些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就是地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学地理,就是要学会这些规律,让它们指导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板书: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提问:在大

4、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现象和奥秘是我们目前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的,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吗?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也是以后我们要逐步要研究的问题,甚至有一些问题就连老师现在也搞不懂。而我们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形成一个地理的观念,学好地理需要有一个“地理的头脑”,面对我们身边的问题,都会用地理的方法去“想”问题。看p3巴比伦介绍新-课-标-第-一-网讨论: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教案总结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看p3“姑姑的故事”讨论:提问:说一

5、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教案总结: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同时也说明尊重大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好处,这与破坏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看p4“城市的形成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讨论:让学生谈谈想法学生回答教师教案总结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用综合眼光,综合地分析问题。板书:3、综合地分析问题看4标出地话:提问:说一下对这句话的认识,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教案总结概括,社会地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许多原因破坏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

6、须建立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新地生活、生产方式板书:4、具备可持续发展地观念教案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初步对地理有了一个简单地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我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地理,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利用地理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遵从客观的规律,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板书设计前言 和同学们谈地理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作业布置教学反思课时编号第2号课 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课时安排用三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7、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知识和能力/0.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4.利用经纬网

8、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2.东西半球的划分。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学生回答球体(球形)。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

9、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列举事例:模拟观船新课标第一网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

10、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实验行船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观察照片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引导思考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11、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

12、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多媒体画面6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

13、,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多媒体画面7图略(课本P3图书1.2“地球的大小”)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

14、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多媒体画面8地球仪略图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1.什么是地球仪?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新课标第一网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

15、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多媒体画面9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

16、”“一轴二极”。多媒体画面10板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作业布置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教学反思课时编号第3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课时安排用三课时: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知识和能力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

17、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新课标第一网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2.东西半球的划分。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方法1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

18、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讲授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

19、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低、中、高纬的划分低、中、高纬的划分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启发研讨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5.什么叫纬度?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

20、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多媒体画面12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

21、图说明)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承转过渡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多媒体画面13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1.什么叫经线?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

22、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多媒体画面14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2.全部和大部分

23、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讨论评价新-课-标-第-一-网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多媒体画面15想一想: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课堂小结教师先用鼠标点击出板书设计表格,然后引导学生共同边回忆、边总结、边点击逐项填出内容。多媒体画面16经线和纬线(见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经线和纬线作业布置按照课本P4活动中的步骤,用乒乓球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每隔30标

24、出纬度与经度,并标出北京与学校所在地的省会城市,比较两地相差多少纬度和经度。教学反思课时编号第4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课时安排用三课时: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知识和能力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

25、、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2.东西半球的划分。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去电影院根据票上的“排”和“座”就能准确地找到座位。那么,要在地球仪、地图上、地球上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该怎么找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地球仪指出:地球仪上虽然没有“排”和“座”,但

26、有经线和纬线,它们就相当于电影票上的“排”和“座”,这样就能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了。讲授新课含义教师板书 经纬网/.作用学生自学让学生翻开课本P8,阅读课文和观察图1.4“经纬网”,了解经纬网的含义,知道经纬网的作用。多媒体画面17阅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和甲、乙两地的有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甲: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乙: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1.甲地的位置在_(A、B),应该如何表述?2.乙地的位置在_纬_度、_经_度。3.A、B分别属于哪个半球?A:_半球、_半球

27、。B:_半球、_半球。引导分析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甲地所在的两条经纬线,用手指住交点,教师指住图上的B点说明:B点的地理位置在44.4S和150W的交点上。强调要用两个数值来表述。如A的地理位置在28N、125.3E。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判断半球位置的问题。A点28N北半球;B点44.4S南半球。概括为南北半球看纬度?“北北”“南南”。A点125.3E东半球;B点150W西半球,概括为东西半球看经度?在20W160E范围内为东半球,在16020W范围内为西半球。多媒体画面18在地球仪上,按下表中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者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该地点的

28、大致经纬度。经度纬度地名地名经度纬度117E39N天津上海121E31N123W49N(温哥华)伦敦(0)(52N)151E32S(悉尼)纽约(75W)(41N)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查找、填表,并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这类地理事物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表示出来是点。教师点拨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后,点击出表中括号内的正确答案,并强调对于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山峰等的位置,必须要用所在的纬度和经度两个数值来共同确定。对于面状事物,如国家、平原等的范围,须用两条纬线和两条经线及其度数四个数值来确定。教师可用学校所在省或地区的范围作实例,给学生说明其表示的方法。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同桌2人为一组,看课本P8活动2

29、。一个扮演杰克寄信,一个扮演小明收信。看看小明能否找到信中所说的地方,差错出在哪?如果小明想去找杰克,在哪几个地方才有可能找到杰克?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评价后强调: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时需要切记,经度必须说清是东经还是西经;纬度必须说清是北纬还是南纬,不能只写度数,否则,就不能确定某地的位置。定位游戏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定位游戏,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在游戏中练习利用经纬网定位。1.游戏的准备。教师根据学生的座位在黑板上画出经纬网图(如右图),使学生明确每一排是哪一条纬线,每一行是哪一条经线,先让学生对照经纬网图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观察其他同学的位置。2.游戏的方法。“定位站人”,如图上

30、定出A点,那么,第三排、第三行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出自己的位置(20N,10E)。“站人定位”,如第6排、第5行的同学说出自己的位置(10S,10W)。那么,让其上来描出B点。3.游戏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说位置比赛、描位置比赛、说描结合,自说他(她)描接力赛等等多种形式的游戏练习。还可以让说错或描错的同学表演一个节目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画面19做一做根据下列经纬网略网,回答问题。1.图中下列各点的经纬度是A:_,_。B:_,_。C:_,_。D:_,_。2.图中各点位于东半球的有_,位于西半球的有_。3.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的有_,位于南半球的有_。4.A点在E点的_方向,B点在E点的_方向,

31、F点在C点的_方向,F点在D的_方向。5.A点在B点的_方向,B点在A点的_方向,C点在D点的_方向,D点在C点的_方向。反馈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互问互答,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并给学生说明图2中放射状的直线是经线,弧线是纬线,提示学生注意东西经的辨别。评价点拨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边补充点拨,边鼠标点击出正确答案。参考答案:1.A(92E,32S)B(100E,36S)C(170E,40N)D(170W,20N)2.AEBCFD3.CFDAEB4.正北正东正南正西5.西北东南西北东南课堂小结同学们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用途广泛,希望大家

32、能够熟练掌握。板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作业布置把经纬网定位当作消谴娱乐,同学们可以相互报经纬度找地点,或对感兴趣的城市找经纬度数。教学反思新课标第一网课时编号第5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课时安排用一课时: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知识和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

3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教学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概念。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

34、)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现在北京在那

35、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时间正午影长(厘米) 板书设计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36、一.地球的自转1.绕轴旋转2.方向 自西向东3.周期: 一天作业布置教学反思课时编号第6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课时安排用一课时: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知识和能力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37、。教学重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设计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38、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

39、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新-课-标-第-一-网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板书设计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作业布置教学反思课时编号第7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课时安排用五课

40、时:第一课时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知识和能力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7.能够

41、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5.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让学生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或“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各城,浑身绚丽多彩”。(地图)对,这节课开始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板书第三节

42、地图讲授新课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课本P13图1.22“台湾岛”或一幅其他地区的地图,思考:你能够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你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学生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读图及介绍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介绍的信息多。点拨过渡/.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发言,给予评价补充后说明地图的概念,并指出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是我们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那么,我们要读懂地图,用好地图,就必须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的知识。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地图的比例尺。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提出问

43、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2.在台湾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讨论计算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明白第一个问题,需先量出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再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进行计算,才能得到两点间的实地距离。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解决第二个问题,并告诉学生图上的这种方式表示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这两座城市的图上距离是它们之间实地距离的多少分之一?写成1厘米/40千米,对不对呢?能说说比例尺的含义吗?点拨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几点:1.比例尺的本质特征就是图上距离比

44、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即缩小的倍数,所以,比例尺又叫“缩尺”。 /.2.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1。3.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或米表示。4.厘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是:厘米减五个0变成千米;千米加五个0变为厘米。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是加减两个0。小结板书(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反馈练习求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求实地距离,各做12题,以达到熟练应用,并让学生总结比例尺公式应用的三种情况:1.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比例尺图上

45、距离/实地距离;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提出问题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组织讨论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以学习小组讨论推导出比例尺的其他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板书小结以台湾岛地图的比例尺为例,小结板书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见板书设计)后加以说明:由此可见,同一个比例尺有3种表示方式,但表示的内容完全相同,而不是3种比例尺。同一个比例尺的3种表示方式可以互相转换。数字

46、式是最基本的形式,因为只有通过数字才能准确说明图上距缩小的程度。文字式是解释或直接说明数字比例尺的大小。线段式比例尺使用最方便,为了减少换算麻烦,用直尺或两脚规直接在地图上量出两点间的距离。电脑展示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见课本P23图1.37和图1.38),思考填写下表中的问题:问题中国地图北京地图两幅图的比例尺各用的是哪一种表示方式?(线段式)(线段式)将两幅图的比例尺用数字式表示出来。(180000000或 或八千万分之一(14000000或 或四百万分之一将两幅图的比例尺用文字式表示出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0千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量算两幅图最西端到最东端、最北端

47、到最南端的直线距离。(东西距离5200千米,南北距离5500千米)(东西距离220千米,南北距离192千米)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大)(小)两幅图表示的北京市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一些;哪幅图简略一些?(简略)(详细)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小)(大)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内容(也可以前4个问题独立完成,后3个问题讨论解决)。提出问题比较表中后3个问题,请同学们继续讨论归纳:如何衡量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表示范围的大小以及内容的详略是什么关系?归纳板书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情况给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强调比例尺是个分式,从分式的比值大小确定比

48、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比例尺愈大;反之,分母愈大,比值愈小,比例尺愈小。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就同一地区地图而言,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大,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图幅越小,内容越略。就图幅相同的地图来说,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的概念和公式,认识了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学会了在地图上量算距离以及如何衡量比例尺的大小,但比例尺只是地图基本要素之一,如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板书设计第三节地图作业布置1.从一幅中国政区图上,分别量算学校所在地到

49、北京和所在省的省城的直线距离。2.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人们在生活中、自然界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反思课时编号第8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第二课时)课时安排用五课时:第二课时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知识和能力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5.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