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章课件_第1页
《老子》三章课件_第2页
《老子》三章课件_第3页
《老子》三章课件_第4页
《老子》三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三章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传说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

2、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今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这尔于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

3、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老子出关老子作品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年代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最后成书于战国时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称,老子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1973年

4、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则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亦略有差异。版本 老子历来有多种版本,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两种,道教以河上本为准。 主要思想 老子采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由“道”展开,“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道”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余次。他认为: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老子包含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

5、互相对立依存的关系。他认为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有无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在认识论上,老子则主张“涤除玄览”,静观万物的循环演变。他不重视经验知识,认为“不出户,知天下”。在社会政治观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并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图画。他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主张“绝仁弃义”。注疏 老子成书后,从战国末的韩非起,历代注家蜂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诠疏笺注道德经者,六十余家,并对各家特点作了论述。 历代注家因时代之不同,注释思想即各具特点,有的视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视之为兵书,有的视之

6、为养生书,致使老子注释书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经为祖经,历代注疏者甚众,在诸家注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同样因为时尚不同和个人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的特点。总的特点是将老子宗教化,从中升华出与宗教相通的内容,以之作为道教教理、方术的根据。 西汉初,黄老学大兴,老子成为其主要经典。汉武帝以后黄老学逐渐向黄老道演化,老子逐步被神化,老子亦开始宗教化。东汉时,河上公老子章句首先从宗教角度理解和阐发老子,以之作为治国治身和修养成仙的理论依据,这给予当时的神仙方士以启发和影响。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即有与河上公老子章句十分相似的思想,并汲取老子中的许多思想作为理论根据。到东汉后期,老子便成为道教所

7、奉的经典,写出注释书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以道教的观点解释老子,并将其作为教科书训育徒众。汉代道教老学的主要特征是黄老神仙长生思想,借用老子的“道”作为其神仙学说的理论依据,理论思维的水平不太高。 魏晋玄学的产生,给道教老学以新的启迪。曹魏时道士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老子,为道教老学重玄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及发展到唐代,经成玄英、李荣等重玄派学者的发挥,遂成为道教老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成为当时道教解老转代表,连唐玄宗注疏道德经时也深受其影响。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对重玄派深为推许,重玄派解老有两大特征:一是援庄入老,一是援佛入老。运用这种方法解老使道教的教理教义得到了发展,进一步深化了道教理论

8、思维水平。自魏晋迄唐的发展过程中,道教老学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事理因果之道,有的明重玄之道,各有学术特色和侧重点,色彩纷呈。这就给唐代中后期道教老学的集注化创造了条件,这种集注化倾向在蜀中尤为突出。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更是引用和评论诸家,总结了汉魏以来的道教老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唐代是道教老学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有较高的思辨性。 宋代道教解老之作仍深受重玄派的影响,但又较多地把易学思想引入到老子注解之中,使易、老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宋代道教老学还继承发展了重玄派对“理”、“心”、“性”等的阐释,给予宋明

9、理学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 元明以来,道教解老之作仍续有问世。较具代表性的是元道士李道纯的道德会元和杜道坚的道德玄经原旨。这些著作中多以理学术语解老,反映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较大,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道德经在历代道士的不断注疏中,逐渐注进了新的内容,这是一个老子被逐渐神学化的过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较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学的一大基本来源。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

10、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人们都知道美的具体标准而去人为的制造“美”,那就是丑恶了;都知道怎样做能被称为善良,那么其中就已经存在不善良的因素了。所以说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音乐和噪声、前和后都是互相比较、互相衬托而成的,本质是浑然一体的。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造作生事,发扬的是不依赖文字语言的教化

11、。听凭万事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人为干预,生成了不去占有,作育了不去把持,大功告成而不居功德。正由于不居功德,所以永远也不会失去功德。我们所看见的现实中的美真的就是精神世界的美吗?我们所看见的现实世界的恶真的就是精神世界的恶吗?庄子中有一篇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義()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烙)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册)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

12、,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i1)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yu4)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yu4)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对马进行修饰,对梅加以造型,这在有些人看来,都是非常美的事情,其实都是最最丑恶的事。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美是一种最不确定的东西。有无相生老子11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

13、,有车之用。埏(sh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红楼梦那副著名的对子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此概括得最为经典。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说此事难,也就是说彼事易,相比为难。老子63章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长短相形,长短是相比较而体现的。尺对于寸来说是长,对于丈来说就是短。俗语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高下相倾,有高才有下,有下才有高。高和下又不是绝对的,站在山脚下,觉得众山皆高大,会当凌绝顶,才一揽众山小。 音声相和,音和声是相和谐的,虽为两者,

14、其实难分彼此。注:古人认为“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两者是有区别的。 前后相随,无前,无以显后,无后,亦无以明前。以今天的知识看,宇宙空间中本无所谓前与后,一直向前走,绕地一圈,又到了后面。从人的心态说也是这样,向前看,觉得自己在后面,向后看,又觉得自己还是在前面,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老子中还有大量的这类辨证范畴,如“曲全”、“枉正”、“洼盈”、“弊新”、“少多”、“重輕”、“静躁”、“貴賤”、“柔剛”、“禍福”等等。可以说,一部道德经,就是由这一系列辨证组成的。老子为什么要弄出这么多矛盾的东西来呢?无非是说现实的世界不可靠,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也往往适得其反,恰如西方哲学说的“感性经

15、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觉的杂念,人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而清除感觉的杂念(智障“执障”)的最好办法,就是指出它们的内在矛盾。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既然现实中的事情都是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那么,最好就不要多事,因为,当你自以为做了某件美事的时候,很可能同时也带来相应的恶果。划分等级产生斗争;建立国家发生战争;制礼作乐礼崩乐坏(以及恩格斯说的,科学征服自然的每一进步,都会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事。老子第3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所以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16、让人民都能按其朴素的自然本性生活,天下都能按其自然的规律运行,那么也就达到大治了。庄子中有个混沌凿七窍而死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柳宗元写了一篇种树郭囊驼传 问者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日: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呼日:官命促尔耕,勖(x)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尔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sn)饔(y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17、,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这两则寓言都说明同一个道理,就是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事,当事人自以为是做了好事,其实效果恐怕适得其反。既然如此,还不如放弃人为干预,让事情按自己本性发展。所以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让百姓休养生息,最终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行不言之教做事是如此,说话也是如此,你以为说得很对,其实未必,恐怕说得越多,错得越多,还不如不说。所以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最好是效仿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老子既然主张实行“不言之教”,那么他自

18、己为何还要说这么多的废话呢?所以白居易就做了一首诗加以嘲笑:读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言?这种批评其实还是没有读懂老子的,老子虽有五千言,但那都是由一系列矛盾概念构成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还有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多,大与细,等等),“言”与“不言”也是一对矛盾概念,老子通过揭示概念的内在矛盾,用语言否定语言,好象数学中的1-1=0,引导人们在这言说的互相否定中,领悟那不可言说的道理。所以真正读懂老子的人评论说: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

19、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上善若水【译文】最好的德行就象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

20、自外界的忧患、忧难。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居,善地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终是占大便宜的。所谓“吃亏是福,得便宜处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没有哪一刻停止过自身的升华(蒸发),最后它又以一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白云没有任何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它。正所谓“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渊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

21、上居九天。”心,善渊水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色、无味、透明。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但当它升华(蒸发)的时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纯净。与,善仁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言,善信水的声音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变化莫测的声音,但是每种声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

22、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是“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正,善治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绝对没有什么主观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水执行的是真正的“无为之治”。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它不会去计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

23、引多少眼球,人气指数有多高,它只是默默地勤奋地敬业地工作。但是,哪里可以完全离开水呢?可以说这世间的绝大多数工作如果没有水的参与,根本是不可能办成的。动,善时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时机来发动的。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动(雪),留待来春地气回暖、万物复苏时再用。夫唯不争,故无尤。以不争争,以无私私。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

24、】认识别人的才能和弱点,从而正确地运用和必要地制约、更好地开发,这称为智慧;反观自身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究竟有多大能力,最易失误的是什么,这称为有自知之明。能够击败敌手,超越他人的功绩,这可以证明你能力卓绝;而能够不断战胜自己的不良欲望、恶劣习性,超越自我,更上一层楼,才是真正的强者。懂得安于宁静、内心满足、平安喜乐、祥和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克服重重险难奋勇前进的人才算有志气。在任何情况下不忘记自己的根本,不迷失自己的本心,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就算实体遭到毁灭,精神仍源远流长才是真正的生命长久。知人者智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认识别人,是向外的。“知人”是一切人际关系开展的基

25、础。红楼梦里有副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讲的就是“知人”。“知人”才能“善用”。“知人”就是“识人”,有句古话叫做“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识人”是为人处世的头等大事。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不能不“知人”,否则简直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知人”是每个人都会一点的基本生存技巧,人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知人”的水平有高低。所以,善于“知人”的人当然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才善于“知人”。自知者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向内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要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

26、自己。但是最难透彻了解的也是自己,因为太主观了,就象一面镜子,可以照尽天下万物,却独独照不到本身。所以真正能“自知”的人才是不容易的人,因为彻底的“自知”不仅需要“外照”,而且需要“内照”更重要的是“内照”。一个懂得“内照”的人才能真正的“自知”,才有资格称为“明”。“明”是“内修”的境界“心境空明”,“智”是“外学”的范畴,“明”比“智”的等级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呢。胜人者有力“胜人”就是胜过别人,征服别人,是向外的。“胜人”是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强者击败弱者的过程。自然界奉行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原则,就是一个互相“胜”的原则。人在这个社会,也不可避免的要遭遇“胜人”或被人“胜”,小到测验

27、、竞技,大到事业、婚姻,甚至是生命。只要有竞争,就有“胜负”。“多力者胜,少力者负”是竞争的规则,区别只在于这个“力”是体力、武力、智力、能力等等的不同。因此,能够从种种竞争中“胜”出的人,当然是相对的“有力”者。自胜者强“自胜” 就是胜过自己,征服自己,是向内的。“自胜”是自己超越自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胜人”不过是说明你拥有的“力”多,你有100斤力,对方只有50斤,当然是你“胜”;如果别人有 200斤,就是人“胜”。“自胜”是过去我只有100斤力,通过“自胜”,现在我可以有200斤甚至更多。“自胜”是“胜人”的基础,“自胜”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胜人”,这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是一

28、个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过程,所以能够“自胜”的人才有资格称为真正的“强”者。“自强”是自励自进的过程,是“内修”的境界,是不断反省、不断自律、不断精进、不断升华的过程。知足者富什么人是真正的“富”人?“富”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就是知道满足的精神状态。他知足长乐,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这种知道满足的精神状态和具体拥有多少物质和金钱的关系不大。也许他刚够温饱,但是他满足于这样平淡甚至有些清苦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精神是极大丰富的,丰富到了可以忽视世俗生活中一切的物质贫乏,因此,他才是“富”人。其次,他乐善好施。他的财产也许只有两个刚刚够自己吃饱的饼,但是他能够自觉自愿地省出一

29、个来布施给一个饼都没有的穷人。他觉得不但自己拥有够多,而且还有多余的可以拿出来贡献给更需要的人们。这就更是“富”人了,他不仅以此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和喜乐助人永远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高尚的快乐、纯朴的快乐、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快乐、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快乐;而且他这种行为必将为自己在久远的轮回中、漫长的生命长河里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强行者有志什么人是真正的“有志”者?“有志”者不是经常立下各种“宏伟”志向的人,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万劫不复我独行”的“强行者”。郭沫若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真正的有志者不仅要有“破釜沉

30、舟”式的勇气和决心,更要有“卧薪尝胆”式的坚忍与毅力。这样的人内心拥有着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足以战胜外界一切阻挠他到达目标的力量。他不仅有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决,更有着不惜“上穷碧落下黄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毅。玄奘 、鉴真不失其所者久“不失其所者久”。“所”是一个人的根本,“不失其所”就是不会忘记、失去自己的根本。从“道”的角度来说,万物总有一天都会回到它们各自的根本、源头上去。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赤裸裸地来;等到走的那一天,也带不走分毫。从物质上看,每个人最终都会回到当初他来的那个“所”。但是从精神上来说,又有多少浪子迷途而忘归呢?多少人沉迷于种种物欲、流浪生死大海,再也找不回来时的路了呢?一个忘记自己根本的人,虽然肉体也许还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或者说“蜕变”了;只有不迷失自己本心的人,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与归宿的人才能算是真正长久的。死而不亡者寿有“生”就有“死”,“死”是任何一个人最终必然的结局。世人普遍好“生”而恶“死”,希望能够“长寿”,能在这个世界活得长一点。但是客观世界是很残酷和真实的,人类的躯体是注定不能在这个世界里“久住”的,是属于很快就会败坏的那一类。就算活了一百年,甚至是两百年,终究还是难逃一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