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建筑热环境_第1页
课程名称:建筑热环境_第2页
课程名称:建筑热环境_第3页
课程名称:建筑热环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名称:建筑热环境课程编码: 7058001课程学分: 2课程学时: 32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热环境(Thermal Environment)教学大纲1课程性质与任务(1) 课程性质:建筑学专业本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现代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内容。(2) 课程任务: 建筑热环境关系到人的生存和生活,既有生理之必要,又有生活舒适之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建筑室内外环境的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组织、等热物理环境刺激对人体产生的各种效应、传热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作为人和自然共处之间的一个载体,在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该考虑的热环境因素。培养学生具备从热物理、生理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来

2、综合分析周围环境对健康、舒适造成的影响,并做出客观科学评价,为设计营造适宜的建筑室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的基本能力。2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第二章 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原理和计算第三章 建筑保温设计第四章 外围护结构的热湿状况第五章 建筑防热第六章 日照(2)教学要求第一章:内容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应牢固掌握建筑中的传热现象、围护结构传热基本知识、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室内热环境和室外热环境,在气候和建筑方面的知识方面加以拓展。第二章: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原理和计算,应掌握稳定传热的原理和计算,理解周期性不稳定传热原理,了解周期性不稳定传热原理的计算。第三章:建

3、筑保温设计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要求掌握熟练,并运用到设计中去。掌握建筑保温设计综合处理的基本原则、墙体、外窗、外门、屋顶、地面保温和特殊部位的保温设计。了解被动式利用太阳能设计,并在此方面加以知识的运用和拓展。第四章:掌握外围护结构的热湿状况,了解材料的吸湿,理解外围护结构中水分的迁移,掌握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以及会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第五章:掌握建筑热气候特征和防热途径、 建筑防热设计控制指标、 屋顶与外墙的隔热设计、窗口遮阳、房间的自然通风、自然能源利用和防热降温、空调建筑节能设计、夏季结露及其防止办法,并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和扩展。第六章:理解日照的基本原理,了解棒影图的原理及其应用。3本

4、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内学习建筑热环境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等知识,这是学好本课程的基本前提。同时应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先修课程应该有建筑制图、建筑构造(1)、建筑设计原理、规划原理、建筑初步和一定的建筑设计能力等。本课程主导教学内容是研究室内外热环境因素对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冷热负荷的形成机理以及人体对室内各种热环境物理参数的反应等。因此,它着重要求学生具备对建筑物热环境的概念及原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知识和能力。建筑热工学课程作为技术基础课其理论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密切和日益发展的建筑技术的结合,强调基础知识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技巧和能力,目的

5、在于为后续专业课程,如较大规模的建筑设计、可持续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4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力争实现本课程体系描述的系统化、规范化,以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综合、交融、复杂、面广特色。在条件成熟后,本课程的教学应逐步融入一些实际参观和建筑设计深化的热环境方面专题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还会结合一定的演示性试验,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能够多方位、多角度掌握所学专业基础知识。5课程各篇章(节)学时分配章 节内 容总课时讲授课时讨论、论文、实验、设计备注第一章热环境因素及评价方法1.1建筑中的传热现象1.2围护结构传热基本知识1.3湿空气的物

6、理性质1.4室内热环境1.5室外热环境6111120第二章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原理和计算2.1 稳定传热2.2 周期性不稳定传热3210第三章建筑保温设计3.1 建筑保温设计综合处理的基本原则3.2 外墙和屋顶的保温设计3.3 外窗、外门和地面保温设计3.4 特殊部位的保温设计3.5 被动式利用太阳能设计初步9132120第四章外围护结构的热湿状况4.1 材料的吸湿4.2 外围护结构中水分的迁移4.3 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40.52.510第五章建筑防热5.1 热气候特征和防热途径5.2 建筑防热设计控制指标5.3 屋顶与外墙的隔热设计5.4 窗口遮阳5.5 房间的自然通风5.6 自然能源利用和

7、防热降温5.7 空调建筑节能设计5.8 夏季结露及其防止办法80.51211.50.50.510第六章日照6.1 日照的基本原理6.2 棒影图的原理及其应用2110合计323206本课程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本课程的作业的形式为概念思考、问题讨论和简单的计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课上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作业,进行要点集中讲评,然后,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本课程含课外调查,学生可利用文献检索和参观等方式完成。本课程的相关章节应尽可能地利用演示软件、幻灯、投影仪、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象化、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课容量、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7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柳孝图编.建筑物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叶歆编.建筑热环境.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刘念雄.建筑热环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T.A.马克斯 、E.N.莫里斯编.建筑气候能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8本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及其它有关问题的说明期末考核采取统一的闭卷或开卷考试方式,并以百分制计分,试题形式一般应包括是非判断、多项选择、填空、简述、分析、计算等题型,试题量及难度要适当、试题要覆盖重点教学内容、试题形式要灵活,考试方法及试题形式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