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科举制度下读书人道德灵魂之浅陋3300字_第1页
浅析明清科举制度下读书人道德灵魂之浅陋3300字_第2页
浅析明清科举制度下读书人道德灵魂之浅陋33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明清科举制度下读书人道德灵魂之浅陋3300字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局部。它是隋唐以后统治阶层挑选整个官僚阶层的详细方式,同时科举制也塑造了古代中国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相貌。从范进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经历科举后扭曲的灵魂和变异的人性。在以他为代表的儒生们身上已经没有儒家至圣先师所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品格,凸显出来的是他们道德良心的蒙蔽。 关键词:范进;明清科举;道德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和稳固其统治制定的一套公开的考试选官制度,它产生于隋朝,完擅长唐宋,衰落于明清,终于光绪年间。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一直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

2、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小说?儒林外史?,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及这种不计后果选择所造成的价值取向。作者刻画的最传神、最富有挖苦性的是范进,他是一个典型的被明清八股取士制度摧残的迂儒。他本来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但是却痴迷于对仕途锲而不舍地追求。吴敬梓先生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塑造,写尽了天下寒儒科场失利的辛酸与血泪。同时范进中举变疯的丑态提醒出科举制度下的儒生们对名利追求已到达癫狂状态,失去了正常的人性。范进是吴敬梓先生从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淋漓尽致的反映出了明清科举考试对文人士子的思想道德的扭曲和扼杀。一、学而优那么仕的人生观学而优那么仕的观念影响了中国

3、几千年的教育格局。尤其是在古代,这条路是唯一给了下层知识分子进阶朝廷的时机。但一考定终生的制度使广阔的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而读书。特别是明清科举以八股文作为考试内容后,士子们在科举考试的这条死胡同中,开场失去知识分子最为珍贵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品格,失去理性考虑,也失去的最开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1的志向。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头悬梁,锥刺股的艰辛中,饱受寒窗苦读的煎熬,把终生的希望寄托在科举的这条道路上。范进二十岁应考到五十四岁中举,整整三十多年都用来研究让人不知所云的八股文,八股文研究好了,他就可以在当时的社会被称为有用的人。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

4、取是科举制的一个根本特征。不问家世出身,在考试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唯才是举,公正客观,而缺乏的是这种才只是考场上发挥出来的才学,是僵化单一学科思维的才学,更大的缺点是可能重才轻德,何况仅凭考试成绩无法判断考生的德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特别强调的是对程朱理学和八股文的把握,八股文的考试形式为固定文体定制,非八股文章一概不录。更甚者,连有文字笔画错误的好文章也不能录取。这样八股文的出现,使得大批文人被八股取士的圈套所束缚,同时他们的思想严重异化。清初顾炎武曾痛心疾首地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余人也!2范进就是这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

5、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是这种思想的受害者。二、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明清以科举取士为主的时代,读书成为士子们入士的唯一途径,范进将自己二十到五十四岁的青春都置身于科举这座独木桥上,范进卖鸡在集市找不到地方,跑到了集市的东头。由此可见,除了对八股功名的热衷外,他根本没有适应生活的才能。由他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行为,可以看出范进平时所受的压抑与苦难在此时的爆发。在生活极端窘迫,至亲饿的眼睛都看不清了的情况下,他仍然可以对一切熟视无睹,一心只读圣贤书,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疯狂执着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在科举考试体制下培育出来的知识分子道德灵魂之扭曲。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

6、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耕读传家是科举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根底。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做到一边读书,一边从事农耕。传统政治文化历来鄙视消费劳动,科举制度加剧了这种倾向。他们坚信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信念,认为读书、出仕才是他们人生唯一的价值取向。这类人中举做官之后,他们大多政绩突出,实心实意维护封建统治,很少有人或者根本没人再考虑如何开展农业消费了。科举做官使他们获得大量财富后,也能做些乐善好施之事,例如修桥铺路,建庙设学,出米平粜,赈济孤寡,却很少有人把钱用在帮助贫困农民开展消费上。三、强烈的等级意识观科举考试给人

7、带来的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在唐代,进士被士人所崇尚,人们视进士及第为登龙门。士人中举后,身份地位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等级观念不仅仅对于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平头百姓也是深受毒害。在范进中举前,山穷水尽甚至于断粮断炊,众邻居和乡绅无人问津。中举后,便今非昔比,门庭假设市,人人刮目相看。表达最明显是范进的那位老丈人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在其面前蛮横凶狠;中举后却点头哈腰,一口一声贤婿老爷。从轻蔑变为尊敬,从谩骂变为奉承、巴结,讨好之态可掬,阿谀奉承之词令人肉麻!再看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委曲求全,已经不是先秦诸子训教、圣贤之言教化下的儒生了,发疯被一巴掌打好之后,回家的路上

8、,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俨然一副新贵人的样子,全然没有圣贤文化教化下的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儒生之风。范进凭功名而富贵,进而改变一生的命运,这正是科举的诱人之处,同时也是害人之处,中举在封建社会就意味着自己扬眉吐气,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重。在科举制度下,对于功名荣华富贵的盲目追逐,他们歪曲了四书五经的思想和内容,迷失了自己,全然没有圣贤文化教化下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完全变成了统治阶级的管理地方百姓的直接工具,泯灭了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总之,范进的灵魂游荡于?儒林外史?中,代表了明清五百多年的中国知识分子。时过境迁,封建科举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但范进的

9、命运今天仍然给我们警示:中国封建权力强大,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的腐蚀性强烈。时至今日,科举已废除近百年,但范式病毒仍然存在我们的身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认为:假如我们今天要提出一个危害教育最深的传统遗产,那便是由科举制度留下来的考试文化,用考试来衡量教育的效果科举文化并未因此断绝,它以学业至上的方式,如幽灵一般从后门溜进了新式的学校教育。今天我们国家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不就是科举制度的应试延续。公务员热在全国各地受到追捧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择业的一条重要渠道,时刻为人们所关注。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公务员选拔考试已成为国家公职人员的唯一合法途径。当代大学生道德底线的沦丧和盲目的追逐公务员考试,这些热议的话题不得不使得我们深思,古代科举考试下对读书人的道德和灵魂的扭曲,在今天这种思想的毒害仍然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我们的社会政治制度、考试机制的影响,从而慎重理性地制定、完善现代的中国管理阶层的选拔考试制度。参考文献:1?礼记?大学?2金净.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