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议主体意识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源泉云南省盈江县旧城民族中学快永华对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主体意识的培养,基础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这种基础不但是指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我们并不要中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发明创造,有什么重大的地理发现,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能力。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情的动机,可以是具有主体意识内在的需求,如求知欲或兴趣;也可能是外在的,如老师、学校或父母、社会的称赞和物质上的奖励。新世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学习者是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由
2、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关系到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一、交还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个勿容置疑的事实。然而,由于我们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行灌输,把上课当作教师自己的表演。有一次片区活动,听某位老师上口技,从介绍作者到逐句逐段点评,最后的翻译成现代文、归纳中心思想,全部教学过程由教师“一气呵成”,学生则专注于听、记,整节课是教师充当演员在表演,而把学生当作观众、听众。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完全被剥夺,而最终结果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积极性,趣味性完全丧失。虽然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但是学生面对各种教育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及采取不同的应对行为,如感到有趣而积极参与;感到无聊而漠然置之,感到厌倦或不满而加以抵触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主人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为学生搭建很好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去表演,教师自己则从台上走到台下,甚至退到幕后。我认为教学中应着眼于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选择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罗说:“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
4、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初中生正处于成长时期,生性活泼好动,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纳奇探险,喜欢别出心裁,不愿意受到过多外在的约束和压力。我们提倡尊重生命,就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选择权。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经常没有“主权”,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由教师决定。总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这样,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其主动性也就渐渐丧失。课程改革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扩大学生的活动面、增加学生的活动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及其内容,可采用小组交流、情景表演、学生执教等形式,教师应放开手大胆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如你们想学些什么;你
5、们想让老师怎样讲课;如果让你来当“小老师”,你准备怎样讲。这样,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由于是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学习就会更积极、主动、认真、有效,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那样:“我选择,我喜欢”。其次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课程改革指出: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教师应尊重课堂,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真正行之有效。可以有如下几种做法:1、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思维的环境与空间,更不能随意扼杀学生学习时领悟到的知
6、识中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是个体生命精神活力的支撑。一个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人不可能在工作中独辟蹊经、富于创造,一个精神萎顿、没有棱角的人不可能在生活中活力四射、激情四溢。所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大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也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佳动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
7、兴趣有助于撞击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离不开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轻松和谐,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新。这种种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教师若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的第一线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大量压缩教师在课堂上的统一授课时间,教师应从过去“满堂灌”“第二线”,让学生从“客体”变为“主体”,积极参与,主动去学习
8、、去探索、去实践,而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向导”、“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这样才能收到相应的有效的教育效果二、让问题成为知识创新和探究能力培养的纽带1、让学生大胆质疑大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提问是常用的教学形式,但提问不等于启发,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质量,注意问题的启发性,要加大提问的广度与深度。当然提问切忌“满堂问”,把课堂变成“问堂”。有的教师授课时很“好问”,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无暇思考,无所适从。这样的提问效果适得其反,也达不到启发的目的,而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也会大大削弱。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新思想、新理论、新
9、观点、新方法以及新的发明创造等无不是在主体意识的驱使下,有着内在的成就动机,并且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亚里士多德也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疑问是导火线,是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源泉,引导学生从源泉中引出鲜活的流水。有了非凡的疑问,才会有非凡之成功。每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疑问不懂,提出疑问时,就是发现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质疑、生疑。学生因为不懂去问老师,、问同学、查资料,实际上已经具有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去释疑。当问
10、题解决时就成为一个重大发现,作为引路人的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摘取“王冠”,而此时学生有了内在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探究。现今,公开示范课,或者随堂听课时,都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十分活跃,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气氛热烈;训练针对性强,教师布置得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十分紧凑,制作的课件十分精美,时间安排恰到好处。课堂评价中也是一片叫好声,但是各位听客很少注意到学生课后的反应,笔者做过好几次初步调查,很大的部分的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教学过程学习的知识,仅是书云亦云罢了学生热烈的课堂气氛仅是表象,学
11、生并没有作更深的理解和探究,更不用说知识的创新了。说实话,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还有必要上吗?笔者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换句话说要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然而我们很多教师依旧没有从传统教育观念中摆脱出来,认为每一节课或每个单元,不管是学习什么问题,都要把问题完全解决了才结束,课堂才完美;也有很多的一部分教师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要好一些,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熟练所学知识,而不是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去探究、去实验。事实上,我们的这种做法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爱因
12、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宋朝学者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我疑我问”生感到疑惑的问题,二是敢向书本权威说“不”。这可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解答,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使讨论更深入,当学生的思路打不开时,就提出来让大组讨论,再全班讨论。这期间教师要当好“参谋”“顾问”,适时就拨。如可以这样问: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吗?你对某某同学的观点是否赞同,理由是什么等等。当然,教师的指导要到位但不越位,万不可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应当注意学生的质疑要问到点子上,切忌问题过泛,过偏,甚至不着边际。最后师生应对讨论的
13、内容进行小结,归纳,这样的质疑讨论才真正落在实处,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教学环节中来。2、加强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体意识。实现课堂自主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一切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空间中自主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现今虽然新教材,教学中往往还是一讲到底,这样就会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事倍功半尴尬局面,“活动课”变成了“讲演”课。然而要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要让教师的知识和经验
14、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教学活动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活动过程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真切感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过多过细地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新课标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
15、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因此,在创造性的地理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地理课的
16、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历史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那些历史年代和人物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识记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简易范本
- 服务外包的合同范本
- 私人之间的保密协议
- 破碎机买卖合同3篇
- 个人租汽车给公司租赁合同
- 钢结构工程施工合同
- 河道采砂合同范本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及投资意向书2篇
- 2024年度合作协议:甲乙双方关于共同开展项目的具体条款2篇
- 《生物化学方法》课件
- 干部履历表(中共中央组织部2015年制)
- 放射科院感管理制度
- 幼儿园公开课:大班语言《睡睡镇》课件
- 《狼三则》其一 蒲松龄
- 2023年天猫超市消费新趋势白皮书
- 常规冰冻制片常见问题分析湘雅医院病理科付春燕
- 燃气项目各种管理制度
- 腮腺及面神经解剖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医院病历门诊病历处方笺
- 剪映:手机短视频制作-配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