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90b24fb0cdf0991ccac26af394986c4/590b24fb0cdf0991ccac26af394986c41.gif)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90b24fb0cdf0991ccac26af394986c4/590b24fb0cdf0991ccac26af394986c42.gif)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90b24fb0cdf0991ccac26af394986c4/590b24fb0cdf0991ccac26af394986c43.gif)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90b24fb0cdf0991ccac26af394986c4/590b24fb0cdf0991ccac26af394986c44.gif)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90b24fb0cdf0991ccac26af394986c4/590b24fb0cdf0991ccac26af394986c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一一基于对泉州、南平、龙岩三地市调研的思考2010-11-15(省委党校教授何福平胡金华)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解析老龄化对农地流转,进而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是农地流转的重要诱因,受种粮比较利益偏低的影响,农地流转 后的出现了 “非粮化”;同时,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自身也会带来劳动供给的“非粮化”倾向,这都将给我国粮 食安全带来影响。文中以福建318位农村老年劳动力为例,运用Probit模型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农村老 年人种粮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并发现农村老年劳动者的健康自我评、有无养
2、老金、有无配偶、子女外出情况、 灌溉条件、交通条件、种粮机械化程度、粮食销售价格、种粮方面的产业化组织和地区差异等10个因素对农村 老年人参与种粮劳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建议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 和粮食战略工程的 ,严格监管耕地的“非粮化”现象。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种粮参与;粮食安全;Probit模型一、引言30年前,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指出:“人 口增长得这样快,使全国人民在吃饭、穿衣、住房、交通、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都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 使整个国家很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民以食为天,
3、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来 说,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粮食的商品属性要求保证能给予种粮者合理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粮食的社会属性乃至政治属性又要求保证低收入者、甚至全社会都能买得起粮食,避免“无粮不稳”。 只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粮食安全以及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同样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30年后,我国人口生育水平已在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人口 基数过大且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以及近来干旱、低温、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给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际市场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价格的较快上涨,尽管当前我国
4、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基本面没有 发生改变,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又一次成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未来十年内,我国仍将面临人口持续增长、膳食结构改善和工业用粮的增加,全社会粮食消费需求将持 续增长;而粮食供给面临耕地和淡水资源约束趋紧、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变数增加等诸多挑战。2008年制定的国 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强调,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3日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加快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提出了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明确要求。现实是,在短期内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发生根 本性进步的
5、情况下,粮食产量的增长必须依靠劳动力的增加或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而这两大要素的增长呈现 态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城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外出的规模不断增加,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 量14533万人1。杜鹏(2004)、周福林(2006)等学者根据2000年的“五普”资料推算,我国60岁及以上 的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达到1800万左右,农业劳动供给特别是种粮农业劳动力呈现了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择优迁移”,一方面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另一方面加速了农地流转,减少了耕地的抛荒,同 时也调整了农业种植业结构,减少了种粮面积。进一步,由于粮食生产对体能要求较高,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 又将进一
6、步促进农地流转,刺激“非粮”面积的增加;相反,农地流转,种植业结构调整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 体能门槛,增加了老龄劳动力的劳动供给弹性,同时对高人力资本的新生代农民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老 龄化”在短期内得到了巩固。因此,近年来我国一些宜粮产区便打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旗号,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地通过流转,改变其种植结构,“非粮化”驱逐粮食作物的现象。这种现象如不及时遏止, 势必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虽然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2 来制止,并通过制定粮食保护价、粮食直接补贴等政策 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但这些政策措施在许多地区的实施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张照新,20
7、03;赵德余、顾海英,2004)。根据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2010年8月28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 的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1997年至2009年,全国耕地减少和补充增减相抵,净减1.23亿亩,而 我国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可开垦成耕地的不足7000万亩。张平明确表示,中国粮食缺口未来10年将扩大, 粮食市场调控的难度也在加大。在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新型农民尚未成为种粮的主体,农村老年劳动力的劳动模式和供给行 为的改变对于我国粮食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当前“非粮化”的关系,找出中间的传导机制,在保证农村老年劳动者福利不损失的前提下,探讨如何合理利用
8、农村老年劳动力的劳动供 给,充分发挥当前农村老年劳动者的种粮积极性,对于缓解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有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孤立地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农村老年人的 生存状态(蔡蒙,2006;王跃生,2009;叶敬忠、贺聪志,2010)、收入状况(周祝平,2009),认为成年子 女外出务工,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加重了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整体上降低了农村老人晚年的健康水平和 福利水平(白南生等,2007;孙鹃娟,2006);张文娟、李树茁(2004)认为农村年轻劳动力外流对老年人的 居住安排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因
9、素。有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经济学研究主 要集中在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庞丽华,2003;白南生等,2007;吴海盛,2008;李琴、宋月 萍,2009),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对其农业劳动供给有显著影响。 以上研究大多把农村老龄化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鲜有从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入手,把农村劳 动力老龄化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尝试结合对福建省三地市农村的调查,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及“非粮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供 给行为并提出相应对策。二、农村劳
10、动力老龄化对粮食安全的效应分析(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促进下,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连续6年实现增产。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更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5.31亿吨,但这并非意味着可以对粮食安全的紧迫性掉以轻心。耕地和耕种者是当前粮食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耕地面积仍然处于下降趋势,而我 国耕地质量状况也不容乐观。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调查,东北、华北和南方地区土壤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 别低于标准水平的50%和25%(万宝瑞,2008)。另一方面,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使农村劳动力老 龄化问题凸显,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水平还难以满足我国粮食生产
11、的需求。因此要确保粮食安全,不仅需 要保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还需要有相应的种粮劳动力。从粮食需求来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人口的增长、膳食结构的改善以及工 业用粮的增加都将使粮食需求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按实现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计算,未来16亿人口所需的 粮食必须达到6.4亿吨。也就是说,与历史最高水平的2009年相比,依然还有将近1.1亿吨粮食缺口,这使得 本已偏紧的粮食供求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更趋严峻。2019.51918.51817.554000500050000460004600044000420004000019崩 1999.2001 2002. 03 20
12、04之口皿;对网图1 19982009年中国粮食生产总量和耕地面积变化情况(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非粮”效应分析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直接减少了种粮劳动供给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United Nations,2001)。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中国农村的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将超过城市(Zeng, 1989; Qiao, 2001)。农村劳动力的“择优迁移”带来了家庭成员劳动供给行为的改变,那些本该退出生产的老 人被迫继续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庞丽华等,2003;杜鹏等,2004;戴卫东等,2005;李琴等,2009)。
13、农业生产对体能要求较高,上年纪的人退出劳动供给可以被视为其福利状况改善的一个显示性指标。如 果继续从事体力劳动他们很可能导致受伤,增加引发各种健康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会显著降低老人晚年的福利 状况(John Giles、牧人,2005)。然而在我国,与城市老人的养老方式不同,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 没有一定的储蓄可以为他们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对他们来说,老年生活或者依靠子女赡养,或者依靠自己继 续劳动。叶敬忠(2009)的调查结果显示,80.9%的留守老人目前还在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来源。庞丽华(2003) 的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50-59岁、60-69岁和7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参与正式劳
14、动的农村老人参与农业生产的 比例都在80%以上,而从事非农生产的只有20%左右。由于粮食生产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较差,具有很强的季 节刚性,需要多个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难以承担种粮劳动。他们在保证口粮的前提下, 往往更愿意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以让自己劳动供给曲线尽量往右延伸,获得生活来源。2、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促进了农地流转,出现了“非粮化”趋势随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农业发展方式难以转变。在很多农村地区出 现了农户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户拥有的农地资源不匹配的现象,影响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受当前农村 劳动力老龄化、农地分配不均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等因
15、素的影响(李启宇等,2010;杨丹等,2010),农村土地 流转作为一种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改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有效途径逐步发展起来。健康有序的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以及有效的流转市场的构建,可以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奠定产权基础,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 变提供制度保障,并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土地流转加速进程中的耕地用途“非粮化”态势在全国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一些宜粮产区甚至粮 食主产区缘于GDP崇拜和种粮比较利益偏低,土地流转明显带有“非粮化”的倾向,成为当前农村出现的一个值 得关注的重要动向(瞭望,2008;陈卫群,2009)。这样的土地流转确实带来了多方共
16、盈,土地转入方获得了 利润,农村老年劳动者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而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和政绩也有所提升。 但是,经济学的“合成谬误”原理表明,局部好的东西加总起来不一定是好的,个别地区可以少种粮食,但推 到全国就成问题了。所以当大家不约而同纷纷把种粮食的耕地改种其它作物用于其他用途,这种现象成为一种 全国性的趋势时,将可能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三、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供给行为的Probit经验研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当前农村新生劳动力不愿意也大多不会从事农业劳动,加上计划生育政策 的效应,新增农业劳动力呈负增长趋势。同时,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以及农村老年人的劳动自养模式,使 得
17、当前农村老年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背景下,深入分 析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在保证农村老年人福利不 的情况下,增加老年劳动者的种粮 劳动供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而且可以缓解农村种粮劳动力的不足与国家粮食安全的矛盾, 延缓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本研究随机抽取了福建省泉州、南平和龙岩三个市的318位60岁及以上的具有劳动能 力的农村老年人,利用劳动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等指标来测度其种粮劳动供给状况。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 计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特征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率和种粮劳动时间的差异,然后利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探讨 影响
18、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的因素,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小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供给与时间分布概述根据三地市的调查,60岁及以上老年劳动者中,有68%的人仍然在从事农业劳动,其中有59%的老年劳 动者直接参与种粮劳动。从地区来看,泉州市种粮劳动参与率仅为35%,南平市为67%,龙岩市为64%。从种粮 劳动供给时间来看,种粮家庭老年人参与种粮劳动的比率为97%,参与者年平均种粮劳动时间为685小时;未 种粮家庭老年人参与种粮劳动的比率仅为20%,参与者年平均种粮劳动时间为231小时,其中,半数以上为义 务或无偿帮助其他家庭,仅有46%的老年人因此获得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
19、老年人从事种粮的劳动时间 显著减少,60-64岁年龄段的老人年平均种粮劳动时间为367小时,而65-69岁年龄段的种粮劳动时间 为 288小时,70岁及以上的种粮劳动时间约为101小时。男性平均种粮劳动时间高于女性为297小时,而女性平 均为269小时。(二)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1、模型与变量根据已有的研究经验、当前的政策条件以及调查所得的数据情况,本文拟从农村老年劳动力这一微观主 体出发,对其种粮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现将假定的影响因素分为(1)个人基本特征,包括性别、 年龄、文化程度、健康自我评价、有无养老金、是否有配偶;(2)家庭特征,家庭人均收入、子女数、外出
20、打 工人数,耕地面积;(3)农业基础设施,包括灌溉条件、交通条件、种粮机械化程度;(4)政策认知,包括 对粮食直补、农机补贴政策、粮食销售价格和农资价格的评价;(5)经营特征,户主是否参加种粮方面的产业 化组织。依据已有理论与文献,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以下函数形式:(3.1)式中,e为随机扰动项,反映无法观察到的其它影响因素。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存在“参与”和 “不参与”两种情况,当“不参与”时取值为0,“参与”时取值为1,为离散变量。由于行为主体只有参与种粮劳动和不参与种粮劳动两种情形,因此本文采用二元选择模型中的Probit 模型对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进行回
21、归分析,Probit模型是一个二值响应模型(Binary Response Model),又称线性概率模型(Linear Probability Model,LPM)(J.M.伍德里奇,2003)。模型的 具体形式为:广2 +阴+以(3.1) 以及。1,艺口时,参与神粮劳动q不参与种粮劳动l(3.2)(3.1)式中,u是扰动项,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从而影响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可以 表示为:(7 = 11T = 2: =I = prob ;声一 (a 十廓)| 丁;(3.3)=1-C1一(庭+ 俊)中0+ 禽)(3.3 )式中,为标准正态累积分布函数,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则是
22、实际观测到的因变量,表示农村老 年人是否参与种粮劳动;是实际观测到的解释变量。模型中各影响因素选取的具体变量、主要统计量及影响预期由表1给出。表1相关变量的定义与影响预期变量名称变量定义均值(标准差)先验判断个体特征性别()男=1;女=00.56 (0.50)+年龄()实际观测值(岁)66.78 (6.93)_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2.77 (0.45)_健康自我评价()好=1;不好=00.41 (0.49)+或-有无养老金()有=1;无=00.21 (0.41)_是否有配偶()有=1;无=00.61 (0.49)+家庭特征家庭人均收入()2009年家庭总收入/家
23、庭人口数(元)5538. 23(1578.21)_外出打工子女数的占比()外出打工子女数/总子女数0.73 (0.44)_家庭耕地面积()家庭现拥有的耕地面积(亩)2.87 (0.61)+基础设施灌溉条件()村庄可浇地耕地面积/村庄耕地面积0.77 (0.39)+交通条件()老年人对交通条件的评价,很差=1; 较差=2; 一般=3;较好=4 ;很好=5。3.74 (0.76)+种粮机械化程度()村庄农机数/村庄耕地面积(台/百亩)0.97 (0.46)+政策认知粮食直补政策评价()很不满意=1;不满意=2; 一般=3;满 意=4 ;非常满意=53.46 (0.71)+农机补贴政策评价()很不满
24、意=1;不满意=2; 一般=3;满 意=4 ;非常满意=53.23 (0.87)+粮食销售价格()价格偏低=0 ;价格合适=10.34 (0.47)+农资价格()价格偏高=0 ;价格合适=10.20 (0.40)+或-经营特征种粮方面的产业化组织()是否参加产业化组织,没有=0,有=10.19 (0.39)+地区虚拟变量()泉州=0,南平、龙岩=10.73 (0.35)+2、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本文运用Eviews5.0软件对318个样本的截面数据进行了 Probit回归分析。在处理过程中,首先将所 有可能对因变量有影响的自变量都引入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模型一),然后根据检验结果,在一个或
25、 多个不显著的变量中,将z检验值最小的那个变量剔除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各种检验,直到所保留的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为止(结果见模型二)。具体的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模型一和模型 二的LR统计值分别为36.361和33.214,均高度显著,表明模型的模拟效果良好,应拒绝回归系数均为0的假 设。表2福建省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影响因素的Probit回归分析解释变量模型一模型二估计系数z统计量估计系数Z统计量性别()-0.103-1.371年龄()-0.059-1.137文化程度()-0.320-1.552健康自我评价()0.421*2.0160.518*2.874有
26、无养老金()-1.044*-3.591-1.271*-2.036是否有配偶()0.234*1.9720.341*2.223家庭人均收入()-0.001-0.227外出打工子女数的占比()-0.113*-2.023-0.337*-1.989家庭耕地面积()0.1341.123灌溉条件()0.357*1.8720.333*1.834交通条件()0.341*2.223-0.447*-2.197种粮机械化程度()0.396*7.8310.769*7.653粮食直补政策评价()0.0171.430农机补贴政策评价()-0.318-1.270粮食销售价格()0.331*2.4110.899*2.414农资
27、价格()0.0080.596种粮方面的产业化组织()0.763*2.9770.554*3.952地区虚拟变量()0.331*2.4430.298*4.225c-0.767*-1.802-0.659*-2.440伪判决系数(Pseudo R2)0.4010.352最大似然比(LR statistic)36.35133.214样本数318318注:*、*和*表示估计系数不等于0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0%、5%和1%。从模型二的估计结果来看,农村老年劳动者的健康自我评、有无养老金、有无配偶、子女外出情况、灌 溉条件、交通条件、种粮机械化程度、粮食销售价格、种粮方面的产业化组织和地区差异等10个因素对农
28、村老 年人参与种粮劳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耕地面积和粮食直补政策评价对 老年人种粮劳动的参与影响不显著,但与先验判断方向一致;农资价格的影响为正,性别、农机补贴政策评价 的影响为负,三者皆与预期相反且不显著。1、健康自我评价和是否有配偶对农村老年人参与种粮劳动有正向影响,而养老金拥有情况却有负向影响。由于 在南方水稻产区,种粮的体能要求和季节性要求比较高;同时,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山区,必要的劳动协作不 可或缺,因此,在农忙时节农村种粮的劳动力短缺严重。当老年人健康自我感觉越差参与种粮劳动的可能性越 小。如果夫妻双方健在,参与种粮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养老金的拥有使得
29、农村老年人以劳动自养的形式退居其 次,相对而言其所在的家庭收入水平也比较高,参与高体能劳动的必要性也就偏低,参与种粮的可能性就越低。2、子女外出情况对农村老年人参与种粮劳动有负向影响。家庭中外出子女的比重越高,留守老人的非正规劳动 (家务和看管小孩等)的负担就越重,在农忙时节就难以腾出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粮食耕种。同时,外出子女寄回家中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老年人以劳动自养的压力,减轻了其进行农业劳动的负担,供给种 粮劳动的可能性则 了。因此,子女外出的比例越高,外出的距离越远,留守老人从事种粮食劳动的可能性 就越小。3、灌溉条件、交通条件和种粮机械化程度对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具有正向
30、影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劳动的体能要求。由于粮食生产的土地规模效率较经济作物明显(王培先,2003;张忠 明,2008),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种粮的可能性越大。良好的灌溉条件和机械化水平使得种粮的劳动强度大 大降低,原本需要青壮劳动力才能承担的重活,季节性很强的劳动可以为老年劳动者所替换,种粮的现代化程 度越高,老年人可从事于种粮劳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其“退休”的年龄就越往后推。“要致富先修路”,交通 条件对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来说非常重要。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把粮劳动者的肩膀解放出来,使老年人继 续参与种粮劳动成为了可能。4、粮食销售价格和是否参加种粮方面产业化组织对
31、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具有正向影响。在短期内,较高的 粮食价格相当于给种粮的劳动者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其从事种粮劳动的积极性。加入产业化组织生产粮食一是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可以降低粮食生产的资金门槛,三是可以获得各种技术和市场支持,降低生产风险, 四是可以弥补家庭青壮劳动力不足的结构缺陷,从而为老年人从事种粮劳动增加了可能性。而非粮作物的生产 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门类较多,各种配套的产业化组织难以健全。因此,参加过种粮方面产业化组织的家庭, 其老年人往往更有意愿增加种粮劳动供给。5、地区虚拟变量对农村老年人种粮劳动参与具有正向影响,越接近沿海地区种粮劳动参与率越低,而越接近闽 西北山区种粮劳动
32、参与率越高。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泉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二、三产的比重远高于龙 岩和南平两市的比重,农业收入比重低,就业人口少,老年人参与种粮劳动的比率也就越低。在本次的调查样 本中,沿海地区的养老保障覆盖面和强度远高于山区地区,农村保障体制越完善,老年人通过参与农业劳动来 自保的可能性就越低,从而参与种粮劳动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四、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进行深入分析,解析老龄化对农地流转,进而对粮食安 全的影响,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是农地流转的重要诱因,受种粮比较利益偏低的影响,农地流转后的出现 了 “非粮化”;同时,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自身也会带来劳动供给的
33、“非粮化”倾向,这都将给我国粮食安全带 来影响。进一步以福建318位农村老年劳动力为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接着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农村老 年人种粮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并发现农村老年劳动者的健康自我评、有无养老金、有无配偶、子女外出情况、 灌溉条件、交通条件、种粮机械化程度、粮食销售价格、种粮方面的产业化组织和地区差异等10个因素对农村 老年人参与种粮劳动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提出一下政策建议:1、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借鉴城市养老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必须建立“广 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障资金的,即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农
34、村老年人的养老之忧。同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健康是农村老年人提供种粮 劳动的前提,也是影响其劳动供给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医疗事业,强化农村医疗服务,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2、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政策,加强对土地流转“非粮化”的监管。首先,应该分类制定政策,采取多项措施, 鼓励、支持多方位的主体投资农业,从事粮食生产;对从事养殖业、特色农业的加以引导,适度发展;对占用 基本农田发展都市型农业应加以限制。其次,明晰农地产权,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农地转出方和转入 方更加珍惜农地资源,做到农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3、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区建设。一方面,国家要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粮食风险基金、农业机械化发展、强农惠农项目等给粮食核心产区全方位的扶持,避免“产粮大区, 财政穷区”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延续。同时完善目前实行的普惠制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措施,整合其它一些惠 农补贴和支农资金,专门用于种粮大户按其规模化种粮面积或提供的商品粮数量进行奖励或补贴,提高老年人 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战略
- 行为习惯与孩子未来家庭教育的长远影响
- DB6103T 80-2025猕猴桃园覆土栽培香菇技术规范
- 不可撤销物业服务合同范例
- 中保人寿幸福家园保险合同范本(A)
- 临街旺铺租赁合同样本
- 二手车买卖合同(权威版)
- 业务拓展与培训合作合同
- 上海市物流运输合同范本
- 个人信用担保贷款合同范文
- 桥梁建设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新版)中国动态血压监测基层应用指南(2024年)
- 矿物加工工程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英语考试真题
-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副本
- 电力通信光缆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 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 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指南
- T-CACM 1560.6-2023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
- 2024年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新课标Ⅱ卷数学试题(真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