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唐松涛做)(共9页)_第1页
道路勘测设计(唐松涛做)(共9页)_第2页
道路勘测设计(唐松涛做)(共9页)_第3页
道路勘测设计(唐松涛做)(共9页)_第4页
道路勘测设计(唐松涛做)(共9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1.公路(gngl)分级高速公路(o s n l)、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2.城市道路分级(fn j)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一阶段设计:路线视察设计任务书一次定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两阶段设计:可行性研究计划任务书初步测量初步设计,设计概算定线测量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三阶段设计:预可研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各设计阶段主要内容(1)初步设计(2)技术设计(3)施工图

2、设计3. 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分界控制线,红线之间宽度即道路用地范围,称之为道路建筑红线宽度或路幅宽度。4. 公路网特性:集合性。关联性。目标性。适应性。5.城市道路网:(1)方格网式:呈方格棋盘形状,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即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接近平行的干道,在干道之间再布置次要道路,将用地分为大小合适的街坊。特点: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交叉简单,交通组织简单便利;交通分散,市中心交通压力不会过重;车流重新分配灵活性大,车辆绕行方便;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非直线系数(两点间实际距离与直线距离之比)大。实例:北京、西安、开封的旧城区。(2)环形放射式:由放射状道路和环形道路组成的道路网

3、。一般由旧城中心区逐渐向外发展,并在外围区域布设环城道路演变而来。特点:市中心与外围区域交通联系方便;道路有直有曲,易与地形相适应;非直线系数小;市中心交通压力大,交通不如方格网式灵活,小范围使用会出现不规则街坊。实例:成都、莫斯科、巴黎、东京等。(3)自由式:路线弯曲、无一定规则几何形状的道路网。一般是由于城市地形起伏,道路结合地形条件而形成。 特点:能充分利用地形使线形自然顺适,造价低;非直线系数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分散。实例:重庆、九江、南宁、青岛。(4)混合式:结合城市用地条件,采用前三种形式组合而成的道路网。特点:能因地制宜,发扬前三种的优点,避免缺点,达到较好的效果。适用于大

4、、中城市的道路系统。实例:北京、西安、上海、杭州等。第二章1.平面线形(xin xn)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2.直线(zhxin)宜采用直线(zhxin)线形的路段:(1)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2)市镇及其近郊,或以直线为主体进行规划的地区;(3)长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 (4)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应注意的问题:(1)在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更易导致高速度。(2)长直线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为宜,这样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3)道路两侧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

5、筑物、雕塑、广告牌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4)长直线或长下坡的尽头的平曲线,除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3.曲线(1)极限最小半径是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2) 一般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舒适行车的最小半径。 一般最小半径是在通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3)不舍超高的最小半径当平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就小,路面摩阻力足以保证汽车有足够的稳定性,此时可不设超高,而允许设置与直线段相同的双向横坡的路拱形式。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在不宜超过10000m5. 缓和曲线(1)缓

6、和曲线的作用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行驶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6. 平曲线线形设计一般原则(一)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7.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应考虑按下述条件确定:(1)汽车驾驶员在操纵方向盘时不感到困难(2)缓和曲线上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不超出定值(3)转角小于7时的平曲线长度8. 平面(pngmin)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 基本型,S型,卵型,凸型,复合型,C型第三章1.纵断面:沿着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zhn ki)图即为路线纵断面。2.纵断面设

7、计:在路线(lxin)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3.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4.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5.纵断面图两条线:地面线,设计线纵断面设计线由直坡线,竖曲线组成6.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7.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8. 坡长: 坡长是纵断面上相邻两变坡点间的长度。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8. 平均纵坡是指在一定长度的路段内,路线在纵向所克服的高差H与该路线

8、长度L之比(连续升坡或降坡路段)。9.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行车安全和路面排水。(4)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协调配合。10.纵断面设计(1)准备工作(2)标注控制点(3)试坡(4)调坡(5)核对(6)定坡(7)设计竖曲线(8)高程计算第四章路幅:指公路路基顶面两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2. 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行车道,步行道,分隔带,绿带3.路肩:行车道外缘之路基边缘之间的带状部分。4.路肩的作用(1)由于路肩紧靠在路面的两侧设置,具有保护及支

9、撑路面结构的作用。(2)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之用,有利于防止交通事故和避免交通紊乱。(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加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感。在挖方路段。还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对末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5)精心养护的路肩,能增加公路的美观,并起引导视线的作用。5. 路拱: 为了利于路面横向诽水,将路面做成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称为路供。其倾斜的大小以百分率表示。6. 中间(zhngjin)带的构成:两条左侧路缘带,中央(zhngyng)分隔带7.中间(zhngjin)带的作用(1)将上、下行车流分开,既可防止车祸,又

10、可提高通行能力。(2)可作设置公路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也可作为行人的安全岛使用。(3)分隔带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眩目,还可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4)作为中间带组成部分的路缘带,既可引导驾驶员视线,又增加了侧向余宽,从而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8.加宽:为适应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的需要,平曲线内侧应增加的路面,路基宽度9.平曲线加宽原因:(1)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前后轮轨迹不重合,占路面宽度大。(2)由于横向力影响,汽车出现横向摆动。10.加宽过渡段长度确定(1)对于设置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应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2

11、)对于不设缓和曲线,设置有超高缓和段的平曲线,可采用与超高缓和段相同的长度。(3)即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4)对于复曲线的大圆和小圆之间设有缓和曲线的加宽过渡段,均可以按上述方法处理。11.超高: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测的单向横坡12. 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1)绕路面内边缘旋转:一般用于新建工程(2)绕路中线旋转:一般用于改建工程(3)绕路面外边缘旋转:用于某些改善路容的地点13. 有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1)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适用于中间带宽度较窄(4.5m)的公

12、路可采用(2)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各种宽度中间带的均可采用(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14.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驾驶人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15.道路设计中存在视距不足的地点:道路平面上的暗弯(处于挖方路段的弯道和内侧有障碍物的弯道)、纵断面上的凸形竖曲线以及下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形竖曲线上都有可能存在视距不足的问题16.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自驾驶人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17.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gngl)上,后车

13、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超车(cho ch)视距最长18. 各级道路(dol)对视距的要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满足停车视距。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不得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要求有一定比例的路段保证超车视距。19. 经济运距按费用经济计算的纵向调运的最大限度距离20. 土石方调配原则(1) 半填半挖断面,首先考虑移挖作填进行横向平衡,然后再作纵向调配,以减少总的运输量。(2)一般大沟不作跨越调运;(3)高向低调运,不上坡运土;(4)经济合理; (5)土方和石方分开,分别进行调配,以保证路基稳定和人工构造物的材料供应。

14、(6)回头曲线路段,优先考虑上下线的土方竖向调运;(7)借土和弃土应事先同地方商量,妥善处理。第五章1.视觉分析: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空间线性及其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的综合设计2.道路平纵组合设计原则(1)在视觉上能自然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证视觉连续性(2)注意平纵线型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3)选择组合适当的坡度,以利于行车安全和路面排水(4)注意线型与自然景观协调配合3. 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1)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宜包含在平曲线内,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2)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3)当平曲线

15、缓而长、纵断面坡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平曲线中可包含多个竖曲线或竖曲线略长于平曲线(4)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4.应避免:1)长直线配长坡。2)直线上短距离内多次变坡。3)直线段内不能插入短的竖曲线。4)在长直线上设置坡陡及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5)直线上的纵断面线形应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者视觉中断的线形。第六章1. 影响路线方案选择(xunz)的主要因素(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shyng)任务、性质的要求,改革开放、综合利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2)路线在交通运输系统(xtng)中的作用,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

16、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4)设计道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响(5)其它如与沿线风景、旅游、名胜区的联系2. 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1)收集资料(2)根据确定了的路线总方向和公路等级,先在小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结合搜集的资料,初步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勘察,连同野外调查中发现的新方案,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漏一个可能的方案。(4)整理调查成果,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上级编制或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3.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要点(1)以平面为主安排路线(2)正确处理路线与农业的关系(3)处理好公路

17、与城镇关系(4)处理好路线和桥位的关系(5)注意土壤水文条件,确保路基稳定(6)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7)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4.山领区选线:在路线布设时,一般多以纵面线形为主安排路线,其次是横断面和平面。可分为沿溪线、山腰线、越岭线和山脊线四种。 5. 沿溪线路线特征1)沿溪线:指公路沿一条河谷方向布设路线,2)基本特征:路线总的走向与等高线一致。3)有利条件:路线走向明确,线形较好,施工、养护、运营条件较好,服务性能好,傍山隐蔽,利于国防。4)路线布局(河岸选择,高度选择,桥位选择)河岸选择 A 两岸地形、地质、水文条件B 积雪和冰冻的影响C 城镇、工矿和居民点的分布的情况D 两岸施工、养

18、护以及路线等级标准和投资情况高度选择低线 高线 P176一般以低线为主5)几种(j zhn)条件下选线(1)开阔(kiku)河谷沿河岸(h n)靠山脚直穿田(2)山嘴或河湾沿山嘴自然地形绕行以路堑或隧道取直通过(3)陡崖峭壁河段与河争路,侵占部分河床硬开石壁6.越岭线1)关键问题:克服高差2)选线控制因素:路线纵坡度3)布线要点:垭口选择、过岭标高和展线布局4)垭口选择 垭口的高低。 垭口的位置。 垭口两侧地形和地质条件。 垭口的地质条件。5)过岭标高的选择浅挖低填:垭口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垭口宽而厚深挖垭口:垭口比较瘦削隧道穿过:垭口挖深在30米以上特别是垭口比较瘦薄6)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展

19、线步骤A 定路线大致走法。B 试坡布线。C 分析落实控制点,决定布局方案。 展线方式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自然展线特点平面线形较好,里程短,纵坡均匀,但由于路线较早地离开河谷对沿河居民服务性差,路线避让艰巨工程和不良地质的自由度不大。回头展线特点平曲线半径小,同一坡面上下线重叠,对施工、行车和养护都不利,但能在短距离内克服较大的高差,并且回头曲线布线灵活,利用有利地形避让艰巨工程和地质不良地段比较容易。回头展线适用范围I)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的山脊Ii)地质,水纹地质良好的山坡III)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山坳螺旋展线特点路线利用有利的山包或山谷,在很短的平面距

20、离内就能克服较大的高差。优点:路线舒顺,比回头曲线有更好的线形,纵坡较小,行车质量较好;缺点:因需修建旱桥或隧道,工程费用较高。螺旋展线可有上线桥跨和下线隧道(sudo)两种方式。7.山脊(shnj)线(1)布线(b xin)要点1)控制垭口选择 2)侧坡选择 3)试坡布线 (2)山脊线方案取舍应考虑的条件:1)分水岭的方向不能偏离路线总方向过远;2)分水岭平面不能过于迂回曲折,纵面上各垭口间的高差不过于悬殊;3)控制垭口间山坡的地质情况较好,地形不过于陡峻零乱;4)上下山脊的引线要有合适的地形可以利用,这是能否采用山脊线的主要条件之一8. 丘陵区路线(1)布设原则1)满足技术标准的规定,不迁就微小地形,造成线形迂回曲折;也不宜采用长直线,造成纵断线形起伏,平、纵、横要综合设计。2)路线随地形布设,注意填挖平衡。横坡较缓的地带,可采用半填半挖或填多于挖的路基;横坡较陡地带,可采用全挖或挖多于填的路基。大部分情况是靠山脚布线,采用半填半挖路基。3)少占耕地,不占良田(2)布线要点:1)在丘陵区布线,首先要因地制宜,掌握好线形技术指标 。2)要考虑横断面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