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_第1页
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_第2页
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_第3页
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_第4页
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0 o Current Document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 1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1(一)主要法律法规 1(二)主要行政文件 2(三)主要规划依据 2第二节 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 2(一)规划范围 2(二)规划期限3第三节 规划编制特点3(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 3(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 3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 4第一节 圈域概况4(一)自然地理概况 4(二)社会经济

2、概况 5第二节 资源特征7(一)森林资源 7(二)动植物资源 7(三)水资源7(四)农业资源 8(五)矿产资源 8(六)文化旅游资源 9第三节 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9(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 9(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10(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10第四节 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7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17第二节规划目标18(一)总体目标 18(二)阶段目标18第三节 规划任务19第四节 控制指标20 HYPERLINK l bookmark6 o Current D

3、ocument 第四章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 23第一节整体生态格局23第二节 生态功能构建24(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5(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7(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8(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0(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1(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3第三节生态利用区划34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第五章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 37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管制 37第二节 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4、 41(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 41(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 42(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 43(四)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 44第三节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7(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8(二)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 49(三)旅游服务 49第四节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0(一) “一江两山”区 50(二)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 53(三)荆楚文化旅游区 54第六章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 57第一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 57第二节 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59(一)生物多样性保护 59(二)森林资源保护 60(三)森林生态修复 61(四)生态景观林建设 62(五)

5、生态林业建设项目 62第三节 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62(一)生态农业布局 63(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64(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64(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5(五)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652 TOC o 1-5 h z (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66(七)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66第四节 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 67(一)生态城市建设 67(二)生态镇(乡)建设 70(三)生态村庄建设 74(四)生态家园建设项目 77第五节 污染控制工程78(一)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78(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79(三)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80(四)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81(五)污染控制工程

6、项目 81第六节 国土保护与整治82(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82(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 83(三)地质灾害防治 84(四)国土整治工程项目 84第七节水利生态保护与建设 85(一)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85(二)防洪减灾工程 86(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86(四)水土保持工程 86(五)生态水利工程项目 86第八节建设工程项目库汇总 87第七章主要交通线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88第一节主要道路网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88(一)主要道路网界定 88(二)生态道路建设要求 89(三)主要道路沿线生态保护与维护 89(四)主要道路沿线镇村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 90第二节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

7、与建设 92(一)主要航道界定 92(二)生态航道建设要求 92(三)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92(四)主要航道沿线城镇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 93第八章先期启动项目规划 95第一节先期启动建设目标 95第二节先期启动建设重点 95第三节先期启动项目构建 96(一)生态林业建设 96(二)生态农业建设 96(三)生态家园建设 97(四)污染控制工程 97(五)国土整治工程 98(六)生态水利工程 98第九章规划实施99第一节 规划实力效益99第二节 规划实力保障100(一)政策法规与规划保障 100(二)组织保障 102(三)资金保障 103(四)科技保障 106(五)全民参与保障 107(六

8、)监管能力保障 108第三节 对下一步规划编制建议 109附表111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一)主要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退耕还林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9、二)主要行政文件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 200816号)关于研究加快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的会议纪要(三)主要规划依据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送审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规划(2009-202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09-2020) 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全域和线域两个层次,其中全域为鄂西圈8市州(林区)市域范围,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线域为主要交通网沿 线(含已建和规划的高速公路、国道、重要旅游公路及主要航道)两 侧可视范围(

10、见附图3),原则上为交通线路两侧100至300米范围 的地带,面积约3140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9至2020年。其中,近期2009至2012年,远期 2013至2020年,重点是近期建设规划,远期仅做意向性指导。第三节规划编制特点(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生态专项规划涉及的部门和城市较多,并以相关各厅局(林业局、 环保局、农业厅、国土厅、水利厅、建设厅)的部门规划和主要项目 为支撑,因此本次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是一个多部门分工协作、协调整合的过程。(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本规划属于整合引导型规划,采取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地方参 与,注重横向协调与纵向指导,突出重点,

11、注重近期。规划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为基础,整合各相关厅 局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设想,引导下一层次的规划工作。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第一节圈域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鄂西圈位于湖北省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 21 42 一114 33 07、北纬 29 1 53 33 16 47 之间,北靠河南, 东连鄂西圈,南临湖南,西部与重庆、陕西毗邻,东西长约546公里, 南北宽约470公里,国土面积12.8 X104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 积的68.85%2、地形地貌鄂西圈由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和江汉平原三大地势区组 成,其中鄂西为层峦叠嶂的山地;鄂北为连绵起伏的岗

12、地丘陵,由桐 柏山、大洪山及汉江谷地组成;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为长江及其支流 汉江冲击而成的河积一湖积平原。3、气候鄂西圈地处中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能 资源充足,热能资源丰富。受地形地貌地域差异影响,气候具有东西、 南北及垂直分异规律,其中日照及太阳辐射分布具有东高西低、 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年平均气温鄂西河谷地区在17c以上,高山地区低于15C,其余大部分地区在1517C之间;降水量鄂西南最多, 江汉平原次之,鄂北、鄂西北最少,各地降水量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 密切相关。4、土壤植被鄂西圈自南向北,分布有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带和北亚热带的黄 棕壤带。同一地带内,受海拔高度及地形

13、地貌差异影响,表现垂直地 带性规律。另外还分布有潮土、水稻土、石灰土及紫色土等非地带性 土壤。自然植被分布于山地丘陵,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于鄂 西南山地和神农架南坡,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于鄂北 丘陵岗地及鄂西北山地,其他地区为农田植被所代替。山地植被表现 出一定的垂直分异规律。5、河流水系鄂西圈含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具中淮河水系主要分布在桐柏山 区;长江水系中游基本位于本区,其主要支流有汉江、清江、黄柏河、 香溪河、沮水、松滋河等;此外鄂西圈还有众多的水库与湖泊。(二)社会经济概况鄂西圈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现 代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鄂西圈产业竞争

14、力明显增强,具有比较优势 和竞争优势的汽车、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格 局已经逐步建立。2007年,鄂西圈的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3400亿元,同比增长14%U上,其中第一产业达 737.75亿元,第二 产业达1489.8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达1466.3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7.52%、53.54%、37.56% 37.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266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5.8%;财政收入达到229.46亿元,占全省 的 38.87%。2002-2007年,鄂西圈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圈域国内旅游收入年 均增长15.3%,入境旅游年均增长23.4%;

15、2007年,圈域国内旅游总 收入219亿元,入境旅游总收入17063万美元,分别占湖北省的36% 和41%,但与鄂西圈集中了湖北省60蛆上的旅游资源优势相比,鄂西 圈旅游产业发展明显不足。鄂西圈拥有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樊),圈域县级以上 城市(含县城)及神农架林区46个,占全省的60%建制镇379个; 行政村14180个。圈域总人口 2936.2万,其中城市人口 1125.5 万,城市化水平 38.3%,低于全 省44.3%的平均水平。鄂西圈各县(市、区)经济发 展空间分布特征如下:人均 GDP 图1,鄂西圈各县市G*水平及空间分布图(见图1)、人均财政收入、土地开发强度及城镇化水平(

16、见图 2)以图2一鄂西圈各县市瞰镇化水平及空间分布图十堰、襄樊、荆门、宜昌及荆州 市区向外递减,土地开发强度江 汉平原与鄂北丘陵岗地整体高于 鄂西山区;人口密度江汉平原最 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值区在荆荆宜 及长江、汉江沿线地区。人均耕地有枣阳-宜城-襄阳、京山、监利- 江陵及沙洋-当阳-枝江等四个高值区,十堰、襄樊、荆门、宜昌及荆州市区为低值区,其它地区居中第二节资源特征(一)森林资源鄂西圈林业用地面积688万公顷,森林面积464万公顷,森林覆 盖率约为36.3%。森林类型中人工中幼林和天然次生中幼林占绝大部 分,其中:人工林约占总面积的4050%天然林中次生的中幼龄林

17、 约点总面积的7080%鄂西地区森林面积占全省 71.5%,全省的大 部分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都集中在该地区,而且森林类型丰富,其受破坏程度相对较小,生态基础相对比较完好,为湖北省的碳平衡提供 了基础性支撑。(二)动植物资源鄂西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圈域已建有 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见附表10、附图4), 分别占全省的90%和59%;域内有高等植物296科1581属6399种, 约占全国的18.26%;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占全国的18.55%,其中一级8种,二级43种,其中著名的有琪桐、红豆杉、 楠木等;圈域内有野生脊椎动物 874种,占全国的

18、14.19%,国家重 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20种,占全国的31.75%,其中国家一级保护 23种,二级保护98种, 著名的动物有金丝猴、 中华鳄、白脊豚等。(三)水资源图3.鄂西圈水资源分布图鄂西圈水能与水资 源丰富(见图3)。其中 圈内可开发水能资源占湖北省的90%U上,占全国可装机总容量的8.7%,已得到积极开发, 成为湖北乃至国家重要的水电基地,对于国家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和碳 减排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圈内水资源总量 672.93亿立方米,占湖北 省的65.52%;大型水库37座,占湖北省大型水库总数的 61.7%,水 库总容量4320878万立方米,占湖北省水库总容量的 74.5%,是湖北

19、乃至国家重要的水资源蓄集地。(四)农业资源鄂西圈农业资源丰富。圈域内拥有林地面积688万公顷,其中森 林面积464万公顷,分别占湖北省的81.62麻口 71.5%;圈域内耕地保 有量4219.97万亩,占全省耕地保有总量的 60.18%,人均耕地面积 1.059亩,是湖北省平均水平的1.33倍;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93.95 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 60.76%。鄂西圈已经形成了以粮 食棉油蔬菜种植与水产家禽家畜养殖为基础,和以干果、菌类、茶叶、烟叶、中药材为特色的农业体系。(五)矿产资源鄂西圈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区域集中,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是湖北省磷、煤、金、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

20、材等矿产的主要产出地。 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74种;磷、盐矿、芒硝、石膏、水泥用石灰 岩等为我省优势矿产;高磷赤铁矿储量巨大,为我省潜在优势矿产。 磷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宜昌、襄樊、荆门和神农架林区;金红石矿分布 于襄樊地区;低品位铁矿、钮矿主要分布于十堰地区;高磷赤铁矿分 布于宜昌、恩施地区;煤矿主要分布于宜昌、恩施和荆门地区;岩盐、 石膏、芒硝、卤水等矿产主要分布于荆州地区。鄂西圈矿产资源共伴 生矿多,综合利用效益高;圈内的岩盐、石膏、芒硝、卤水共生产出, 其中,卤水中伴生储量巨大的澳、碘、硼、锄、艳、锂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较大。(六)文化旅游资源鄂西山川秀丽、江河壮美、文化醇厚。以“巴山、楚

21、水、巴楚风” 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国内罕见,世界少有。圈域 内拥有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三处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景区和 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等现代工程建设奇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个,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4A以上景 区22处(全省37处)。(见附表10、11、12,附图4、5、6、7) 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鄂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东西二三级阶地衔接带、我国中东部地区南北生态屏障与东西向长江生态走廊的接合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

22、障(防止沙漠化东移南 侵)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 塔”,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神农架(北纬30 )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 原始森林(见图4),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使之成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各 种动植物的避难所和栖息地,是中国栽培作物发源中心,区内植物种 类丰富、起源古老、特有成分高、成分复杂多样,与周围植物区系联 系广泛,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等多项言9图4.北纬30。线生态与文化特征鄂西圈位于湖北省自西向东生态流的上游,是湖北省最大、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单元,对维护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的水土生态安全 起着主导作用。全省大部

23、分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都集中在该地区,对于湖北的碳平衡至关重要。鄂西圈占湖北省国土面积70%其自身的生态安全对湖北的生态安全也是举足轻重, 可以说鄂西圈是湖北省的 生态保护伞。(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鄂 西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1.7,鄂西圈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评 价良好(见图5),其中神农架林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最好(见附表 1、 2)。从各地区来看,鄂 西圈生态环境状况等级 为优的有3个地区,分 别为神农架林区(80.10 )、恩施 (79.82 )、宜昌 (78.16),占鄂西圈国图5.鄂西圈生态球境状况评价图土总面积的37.

24、96%;等 级为良有五个地区,分 别为十堰(73.89)、随州( 69.76)、襄樊( 66.37)、荆门(64.17)、 荆州(61.44),占鄂西圈国土总面积的62.04%o(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 2020) 10 确定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总体布局为“四大集散中心、三大核心板块、 六大精品旅游区”(见附表 4、附图2),其主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如下:1、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环境质量宜昌符合二级标准,襄樊、十堰、恩施较差,只符合三级标准, 其中襄樊、十堰是空气颗粒物污染、恩施是二氧化硫污染;城市区域 声环境质量:宜昌、十堰较好

25、,襄樊、恩施为轻度污染,其中恩施市 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环境质量为中度污染; 城市纳污河渠污染严重,具 中襄樊的护城河、南渠水质为劣V类。2、核心板块及精品旅游区主要地域环境质量主要相关城市荆门、荆州、随州、神农架等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二 级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声环境质量均较好; 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污染 严重,荆州、荆门、随州等城市的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水质全部为劣 V类。主要相关水系长江、汉江干流及清江水质总体优,但长江支流黄 柏河、汉江支流荆门竹皮河污染较严重。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鄂西圈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态保护压力大鄂西圈贫困县占全省的67%贫困人口占全省

26、的70% 2007年鄂 西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外贸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农 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相当于鄂西圈的 64% 86.6% 29.5%、20.5%、 85%同时社会发展滞后,生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低水平与该区域 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要求形成较大反差;由贫困带来的发展冲动与薄 弱的生态保护意识,给本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 鄂西圈11 当前在建及未来将要启动的基础设施、 文化设施、景点景区及服务设 施建设任务较繁重,如果处置不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 不能协调,将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较大威胁。2、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破坏严重土地资源:生态脆弱敏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

27、效率低 鄂西圈由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和江汉平原三大地势区组 成,大部分地区生态较脆弱而敏感。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属我 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存在一定程度林木资源乱砍乱伐、 土层较薄、肥力较低及水土流失等现象。鄂西圈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见图 6)。2007年统计结果显示,圈 域水土流失率达到31.6%,其中位于鄂北的随州水土流失率最高,达 至”4.9%,其次为十堰、恩施、宜昌、襄樊等四个地区,均超过 30% 水土流失率较低的是荆州和神农架。鄂西圈耕地保有量持续减少,土地闲置浪费严重、土地利用率低。 受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因素影响,圈内耕地面积持 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

28、锐。利用方式粗放,集约程度不高,闲置和 浪费土地现象比较严重。长期以来,重用轻养,粗放经营,致使地力 下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污染,影响了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图6.鄂西圈各市州水土流失情况图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环境问题突出12矿产资源利用率低、利用方式粗放。重开发、轻保护,采主弃副、 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重采轻掘、乱采滥挖现象仍较普遍,资源浪费 和破坏较为严重;矿产品加工程度低,原矿、初级加工产品多,资源 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小矿山的采选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管理较差, 经营粗放,矿石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低。大矿 小开、一矿多开、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

29、出。矿山环境问题依旧突出,矿山破坏未得到有效遏制。矿产开发忽 视环境,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体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达标排放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较低,局部地区 水源、大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由于矿山开发而导致的地面塌陷、 沉降、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地质灾害时有 发生。3、水环境质量局部下降、部分城市空气及声环境质量不达标区域水环境长江、汉江干流及省 控水库水质总体优,但长 江、汉江部分支流水质污 染较严重,汉江支流水质 总体为中度污染,污染较 严重的河流为黄柏河、沮 漳河、白河、唐白河、滚图7一鄂西圈水环境质量现状图图8一鄂西圈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图河

30、及竹皮河。洪湖、长湖 2个省控湖泊,洪湖轻度 污染,长湖重度污染,水域营养状态级别为富营养(见图7)城市空气环境鄂西圈宜昌、荆门、 荆州、随州、神农架等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十堰、襄樊、恩施等城市空气质量较差,只符合三级标准(见图8)城市声环境鄂西圈十堰、宜昌、荆 门、荆州、随州等城市区域 声环境质量较好,襄樊、恩 施等城市区域噪声环境质 量为轻度污染,恩施市城市 交通干线噪声环境质量中 度污染(见图9)。图9.鄂西圈声环境质量现状图鄂西圈的鄂西南山区、三峡库区和鄂西北山区为湖北省地质灾害4、地质灾害频发极易发区和易发区。区内降雨丰沛,山高坡陡,层状可溶岩广布,软 弱结构面发育,地质矿藏丰

31、富,为地质灾害极易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14 I ,加之人类工程建设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断改造,加剧了地质灾 害的频繁发生,是湖北 省地面塌陷、沉降、山 体开裂、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 要分布区,具有发生频 率高、分布广、种类多、 危害大、险情频、突发性强、灾情重的特点(见图10)地质环境治理经费不足,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制约。 地质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经费主要来源为国家及地方财政, 虽然逐年有所增 加,但相对于圈内所需资金还存在较大缺口, 严重制约了地质环境保 护工作的开展。5、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滞后森林资源恢复与建设鄂西圈大部分是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等工程

32、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及管理,资源总量和保护体系初具规模,在全省 来说虽然相对较好,但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工林为主;二是 中幼龄林为主;三是森林景观、生态等综合资源发展水平较低;四是 林地区块与农地、建设用地等错综交织,保护与管理上的难度较大。动植物资源繁育动植物资源品种丰富,但总量严重不足,繁殖利用水平较低。湿地保护由于湿地资源众多,调查难度较大,至今还没有进行过全面的省 级湿地专题调查,资源保护还属起步阶段。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长期以来重用轻养,粗放经营,使地力下降,大量使用农药、 化肥、地膜,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生态保护监督体系不完善环境监管模式和环境监

33、督体系建设滞后鄂西部分地区环境监管模式和环境监督体系建设适应不了新形 势的要求。县、镇级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较薄弱,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 的现象。15圈域地质灾害监测方式主要为群测群防, 专业监测网点较少,且 监测对象以大型滑坡监测为主,而危害较严重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尚未建立专业的监测网;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监测网点尚未建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 欠账严重。环保投入尤其是直 接用于污水、垃圾治理和生态监测的投入不足,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之间的差异和不平衡性逐渐出现。16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

34、发挥鄂西生态文 化资源优势,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放在优先战略地位, 促进发展方 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新鄂西,规划编制遵循以下指导 思想:构筑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原生性,保护圈域独具魅力的山水自然格 局,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底线”, 确定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目标;优化区域景观格局,构建复合多维的生态景观。优化生态服务功能切实预防和治理城乡环境污染,加强生态恢复和环境培育;加快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地及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建设,构建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生态功能体系。构建生态卫生体系建立环境污染削减与控制的总体方略与实施对策, 通过采用生态 导向

35、、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工程方法处理、回收生产生活废弃物, 采取高效低耗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区域资源的永续利用。维育生态旅游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全面与持续的支撑, 而采取生 态旅游模式则为生态环境的维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发展生态旅游 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7培育生态文明典范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培养和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开展形式多 样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培育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 然的绿色生活生产方式,营造生态、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第二节规划目标根据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 200816 号)文件精神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

36、圈总体规划(200第2020) 确 定的总体目标任务,规划期内确定以下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生 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着力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功能, 营造卫生、安全、可循环、多样性的生态体系。建成以长江、汉江、清江及三峡、丹江水库等水系水体保护 为重点,确保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永续利用的生态水源保护 示范区;建成以境内秦岭、武陵山、大巴山系为支撑,更好地保护华 中地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建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 生态型工业、农业、城镇、 家园健康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二)阶段目标1、近期目标(至2012年)遏制并逆转

37、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有效控制人为因 素产生新的重大环境问题,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 理利用;圈域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18 理,沿交通主干线及旅游型城、镇(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 善,圈域生态经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远期目标(至2020年)以华中地区生态环境绿色屏障和三峡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 程生态水源保护示范区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全面形成。以城镇生态化、工业清洁化、农业绿色化、经济循环化为目 标的生态经济区全面建成。建成一批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 用与生态补偿的机制与体制,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第三

38、节规划任务围绕规划目标,完成以下规划任务:1、明确存在问题:对鄂西圈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征对重要旅游开发区作出更进一步的现状环境评价, 分析存在的主要 问题。2、确定控制指标:提出切实可行又具前瞻性的近期与规划期生 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建设控制指标体系。3、构建安全格局:构建鄂西圈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确定生态 安全建设与维护的重点。4、形成保护框架:整合鄂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相关部门的建 设目标、策略与重点,形成鄂西生态安全建设与维护的整体框架。5、确定启动项目:整合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项目 库,确定近期和先期启动项目类别和资金投入。6、制定实施措施:制定生态功能

39、分类管制措施,并针对重点旅 游区提出具体的生态管制要点;确定规划实施的制度、资金、组织等 保障措施。19第四节控制指标根据各部门规划制定的控制指标,参考“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及“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规划 纲要”的相关指标,确定生态专项规划指标体系,指标类型分控制型 (约束性)和引导型(预期性)两类,包括生态经济指标、生态环境 指标和生态社会指标三大类共26项。生态专项规划指标体系指标名称单位2007年基 数规划指标值指标指标2012 年2020 年类型来源生 态 经 济 指 标1、单位产出能耗和水耗(1)单位GD唯耗吨标煤/万 元1.721.20.9引导型发改委单

40、位GDP7K耗立方米/万 元290217190引导型水利厅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126602000025000引导型发改委3、第二、三产业占 GDP比例%79.78690引导型发改委4、环保投资占 GDP比重%1.53.5引导型环保局1、森林覆盖率%384348引导型林业局2、土地保护(1)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 例%312619引导型水利厅(2)矿山地质环 境恢复治理率新建和生产矿 山%全面治理控制型国土资 源厅历史遗留矿山%2540控制型国土资 源厅(3)矿区土地复 垦率新建和在建矿 山毁损土地%全面复垦控制型国土资 源厅历史遗留矿山 废弃土地%2535控制型国土资 源厅3、生态保护

41、(1)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809095以上控制型林业局(2)生态公益林补偿率3580100控制型林业局(3)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7.1688010引导型环保局(4)农业野生动植物保护率%3095以上引导型环保局4、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20生 态 环 境 指 标(1)COD排放强度千克/力兀6.93根据发 展需求 削减引导型环保局(2)SO2排放强度千克/力兀8.94根据发 展需求 削减引导型环保局(3)COD排放总量万吨24.52根据省 要求削 减根据国 家要求 削减控制型环保局(4)氨氮排放总量万吨3.08一根据发 展需求 削减引导型环保局(5)SO2排放总量万吨31.69根据省 要求削

42、 减根据国 家要求 削减控制型环保局(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3.7590100引导型环保局5、仝气环境质重达到二级空气质量以上天数天334340345控制型环保局6、水质状况(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5100100控制型环保局(2)地表水水质整体达标率%8595控制型环保局(3)跨界水体水质达标率%85100引导型环保局7.噪声主要城镇噪声功能区达标率%7585100控制型环保局8、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城镇污 水集中处理率城市%20.517590控制型建设厅县城%8.856075引导型建设厅镇%1.4943050引导型建设厅城镇生 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率城市%38.47801

43、00控制型建设厅县城%17.0345100引导型建设厅镇%11.5551540引导型建设厅(3)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100100环保局9、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924045引导型建设厅(2)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783540引导型建设厅(3)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1.5813035引导型建设厅10、城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1)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人81012引导型建设厅21(2)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人5.23810引导型建设厅(3)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人1.61568引导型建设厅11、城镇建成区绿地率(1)城巾建成区

44、绿地率%31.963538引导型建设厅(2)县城建成区绿地率%14.662535引导型建设厅镇建成区绿地率%6.1032030引导型建设厅1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1)化学氮肥施用量(折纯)千克/公顷34729590引导型农业厅(4)农区生活垃圾处理率%6090引导型农业厅(5)农区生活废水处理率%5090引导型农业厅(6)秸秆综合利用率%130100引导型农业厅13、旅游区污染防治(1)旅游区污水处理率%80100引导型建设厅(2)旅游区垃圾处理率%100100引导型建设厅(3)旅游区环境达标率%80100引导型建设厅生 态 社 会 指 标1、城镇化水平%38.34450引导型建设厅2、城镇人

45、均建设用地面积%109.49105100引导型建设厅3、城市气化率%88.949095引导型建设厅4、镇自来水普及率%80.169098引导型建设厅5、村自来水普及率%69.337590引导型建设厅6、工业用水复用率%6080引导型建设厅7、恩格尔系数4040引导型发改委8、基尼系数0.3-0.40.3-0.4引导型发改委9、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9095引导型环保局22第四章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第一节整体生态格局鄂西圈以武当山、神农架、明显陵为代表,是重要的世界自然与 文化遗产保护地;以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特色,是国家重要的生态 功能区;鄂西圈拥有湖北三分之二以上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是湖

46、北乃至华中地区的生态屏障;鄂西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生态价值。 围绕把鄂西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总体目标,确保生态安全, 增强与优化生态功能,保全与提升生态价值,构筑鄂西圈整体生态安 全格局是本规划的基础与根本。鄂西圈生态空间以山、水、园为基质与骨架,以“三山夹两江、两江汇平原”的整体态势,形成“两脉、三叶、十六区、四十五节点” 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三山夹两江、两江汇平原”:鄂西圈由武陵山区北翼(鄂西南 山地)、秦巴山区东部(鄂西北山地)、桐柏一大洪山区及江汉平原 四大生态地理单元组成,长江与汉江相间分布于三山之间,汇聚于江 汉平原,共同构筑鄂西圈生态格局整体态势。三山是生态之“源”,

47、 两江是生态之“流”,江汉平原是生态之“汇”,鄂西圈生态保护之 根在“源”,生态保护之重在“流”与“汇”。两脉:即长江水系与汉江水系。其中长江自西向东、汉江自 西北向东南贯穿鄂西圈,是鄂西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流动、能量交换、 信息传递等生态流的主通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是鄂西圈发展 的命脉与根本。三叶:即武陵山区北翼(鄂西南山地)、秦巴山区东部(鄂 西北山地)及桐柏一大洪山区,分别位于鄂西圈的西南部、西北部及23东北部。三叶是长江、汉江两脉生长发育的“土壤”,对长江及三峡 水库、汉江及丹江口水库的生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对鄂西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基本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是鄂西圈的生

48、态支撑区。十六区:即指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送审稿)及鄂西 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 所确定的十六大生态功能 区域单元(见附表 3、附图1)。它们是具体承载生态资源有序开 发与持续利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合理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 建设的基本空间单元。四十五节点:即四十五个城镇生态节点。根据鄂西圈城镇构 成与职能特征,四十五个城镇生态节点主要指 20个城市、24个县城 和神农架林区政府所在地。从静态来说,它们指区域生态要素的集聚 点,从动态来说,它们是区域 生态演化的生长极。第二节生态功能构建生态功能包括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与人居保障功能。鄂西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水源涵

49、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洪水调蓄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而且提供了包括农产品、畜产品、 水产品、林产品及生态旅游服务在内的生态产品; 此外还为人类居住 和城镇建设提供了所需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人居保障功能。鄂西圈十六个生态功能区及其内的城镇生态节点是鄂西圈生态功能构建的基本单元。按照不同地域单元自然地理空间特征、生态敏感程度、主导生态 功能和区域发展方向,及生态环境控制与建设重点的不同, 十六个生 态功能区及其内的城镇生态节点划分为六大类生态区, 即秦巴山地北 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 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武陵山地中24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长江中游平

50、 原湿地生态区、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规划分别针对各大生态 区主导生态功能构建与保障进行统筹协调。(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涉及四个生态功能区和十堰、丹江口、保康、南漳等12个主要城镇生态功能节点,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和长江荆江段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神农架为省重点生态功能区 洪湖是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详见下表。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所涉生态功能区及主要城镇一览表序号生态功能区区域范围1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十堰市区、丹江口市、那西县 和哪县2汉

51、江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谷城、保康、南漳和远安3屏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竹溪县、竹山县和房县4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神农架林区序号设市城巾县城十堰、丹江口、神农架林区竹溪、竹山、房县、哪西、哪 县、谷城、保康、南漳、远安1、生态调节功能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调节功能构建 的重点是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湖北省主导功能区 划总体方案将神农架林区、竹溪、丹江口、竹山、房县、哪县、哪西 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建设区域,将保康确定为省级生态建设区域。水土保持:以丹江口水库为重点,严格控制库区水土流失、防治 地质灾害、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增

52、强区 域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能力,逐步减少水土流失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神农架林区为重点,严格按照 中华人民共 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制。加强生态环境良好25 地区的植被保护,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严格限制自然保护区核心 区内的人类活动。2、产品提供功能农、畜、水产品提供:本区是山地特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区; 湖北省主导功能区划总体方案将谷城、南漳、远安确定为农业发展区 域。重点是禁止毁林开荒,禁止陡坡上的农田开发,积极保护改造缓 坡地,建设排灌设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区内绿色、特色食品, 如茶、中药材等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提供:本区生态旅游开发以神农架

53、国家森林公园、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谷城蓬山国家森林公园、保康野花谷自然保护 区等为主要载体,为旅游者提供山野风貌和山乡风情的体验与享受。 应重点保护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环境容量组织环境友好的 旅游活动。3、人居保障功能人居保障功能构建的重点: 本区总人口 520.9万,承担着鄂西圈 17.7%人口的人居保障功能。湖北省主导功能区划总体方案将十堰确 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十堰,和各县县城及神农 架林区政府所在地松柏镇。本区水环境较敏感,必须严格控制污染性 产业进入本区;大力建设生态城市、生态乡镇、生态村;控制人口增 长,通过实施山区开发性生态移民搬迁,改善人居环境,减少

54、对区内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破坏和威胁。加大对丹江口库区水资源的保护。调 整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地区产业结构,停止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 项目建设,削减丹江口水库水污染负荷,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确 保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安全。26(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涉及一个生态功能区和宜昌、巴东、秣归、 兴山等4个主要城镇生态功能节点,其中三峡库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 能区,详见下表。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所涉生态功能区及主要城镇一览表序号生态功能区区域范围1三峡水库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兴山县、秫归县和巴东县北部、 宜昌巾区序号设市城巾县城宜昌巴乐、秫归、兴山1、生态调节功能长江三

55、峡水库生态区生态调节功能构建的重点是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湖北省主导功能区划总体方案将巴东、秣归、兴山、宜昌的夷 陵区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建设区域。水土保持:恢复保护沿江两岸的森林植被,封山育林、旨草,开 展滑坡、泥石流等敏感区的重点监测与防治,保护水库两岸的稳定性;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加强地质 灾害防治力度,根据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差异,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 施,分别实施预防保护、重点监督和综合治理;加强对矿区开发的监 督和管理,严禁不合理的开发行为,积极实施矿区的生态修复。2、产品提供功能农、畜产品提供:本区是山地特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区;重点 是禁止毁林开荒,禁止

56、陡坡上的农田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造 中低产田,建立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系统,积极发展有机、无公害食 品产业。生态旅游产品提供:本区生态旅游开发以三峡风景名胜区为主要 载体,主要为旅游者提供峡谷风貌的体验与享受。 要着力加强生态环27境建设,注重生态安全,构建环境友好的生态旅游体系。3、人居保障功能人居保障功能构建的重点:本区总人口 229.8万,承担着鄂西圈 7.8%人口的人居保障功能。湖北省主导功能区划总体方案将宜昌 (除 夷陵区外)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应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生态 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库区积极实施生态移民,控制地区开发强度,减少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威胁

57、。山区城镇建设要慎选用地,并作好安全防护和生态修复。本区水环境容量较小,且为国家和省酸雨控制区,要调整能源结 构,全面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注意产业的合理布局;沿江冶金、 磷化工及化肥工业应逐步迁移至长江中游地区的宜都、枝江等城市。加强三峡库区水源保护,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三峡库区水污染 防治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规划。 库区应控制渔业养殖污染;严格管 理、禁止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严禁滨水堆放生活垃圾,全面 治理城镇废水与垃圾;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减少对库区水质 的威胁。(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涉及两个生态功能区和利 川、恩施

58、、长阳等10个城镇生态功能节点,其中恩施南部是国家重点 生态功能区,详见下表。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所涉生态功能区及主要城镇一览表序号生态功能区区域范围1恩施南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利川市、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和来凤县2清江流域水土保持与农业生态功 能区恩施市、建始县、宜都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巴东县南部序号设市城巾县城利川、恩施、宜都建始、长阳、五峰、咸丰、宣恩、鹤峰、来凤1、生态调节功能28武陵山区北翼生态调节功能构建的重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湖北省主导功能区划总体方案将利川、建始、长阳、五峰、咸 丰、宣恩、鹤峰、来凤确定为省级生态建设区域。生物多样

59、性保护:该地区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要按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制。恢复常绿 阔叶林的乔、灌、草植被体系,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严格限制自 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人类活动,实验区和外围区可适当进行生态旅 游、生态农业、休闲度假等积极的建设性保护。水土保持: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及小流域治理工程, 严禁毁林开 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对清江梯级水库库区地质灾害的监控、 预防与治理。2、产品提供功能农、畜、林产品提供:本区是山地特色农、畜、林产品重点生产 区。保护现有的缓坡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平坝地;改善耕地质量,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以及有机和绿色食品, 加快优质烤烟、柑桔

60、、茶叶、 药材、食用菌、商品牛羊等基地建设。生态旅游产品提供:生态旅游开发以咸丰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和 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要载体, 为旅游者提供森林生态与民 俗文化的体验与享受。要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维持自 然生态平衡,控制容量、适度开发。3、人居保障功能人居保障功能构建的重点:本区总人口 444.4万,承担着鄂西圈 15.1%人口的人居保障功能。湖北省主导功能区划总体方案将恩施、 宜都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发展恩施、宜都、利川等中心性 城市;要引导经济存量向中心城镇汇聚,特别是向恩施汇聚。山地城29 镇建设要慎选用地,作好必要的防护工程和生态修复。 本区水环境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