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 鱼我所欲也孟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入新课 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在当年7月21日因勇救两名落水少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传诵开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两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会找到答案。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称之“亚圣”,并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2、”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作品简介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3、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 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2.朗读课文,把握停顿重音,熟读成诵。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重音字音今为(wi )宫室之美为(wi)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w) 箪 dn 羹gng 蹴 c 妾qi停顿及重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兼”是副词状语置后。生命大义舍弃译文: 鱼
4、,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动词,做,干苟且偷生动词,讨厌,憎恨。与“欲”相反名词,祸患,灾难同“避”,躲避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5、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如,假使那么可以用来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没有动词,做,干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于这个原因(用了生存/避祸的手段)却,但是因此,由此可见译文: 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使用的人。 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避免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非独贤
6、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不只是这种心不丧失译文: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 天性:舍生取义),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吆喝。尔,助词。给饥饿的过路人踩踏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优厚的俸禄同“辨”,辨别有什么益处侍
7、奉通“德”,感恩,感激通“欤”(y),语气词译文: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同“向”,先前、从前为了,介词 做,动词 停止,放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译文: 先前我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我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我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
8、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精读文本分析第一段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
9、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4.“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用原文语句回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舍鱼而取熊掌 论点舍生而取义 论证比喻论证“甚于生者” “义”“甚于死者” “不义” 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正面论证所欲莫甚于生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所恶莫甚于死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反面论证非
10、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性善论”)分析第二段 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举 例 论 证义存于心见利忘义(正)(反)对 比 论 证嗟来之食弗受,不屑万钟之禄受之1.行道之人2.乞人1.宫室之美2.妻妾之奉3.所识穷乏 者得我排比课文内容 第一段: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
11、有的,“义”重于生命。 第二段:举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合作探究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 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3.正反对比论
12、证,层次清晰。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课堂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比喻论证文章结构鱼 熊掌论点舍生取义( )正面所欲甚于生所恶甚于死反面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道 理 论 证正面嗟来之食行道之人乞人反面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举 例 论 证本 心对 论 比 证对 论 比 证拓展延伸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
13、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物欲、生命、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若为本心故,二者皆可抛。 一词多义为宫室之美 介词,为了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动词,做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恩,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 给予通假字 有所不辟也 不辩礼仪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避”,躲避同“辨”,辨别“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
14、,语气词为得与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虚词之呼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代词,他助词,“的”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比较,比。表对象,对。而蹴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表承接,并且表转折,却、但表并列。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古义: 今义:古今异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一豆羹。古义: 今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代词,这判断动词,是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豆子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入新课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
15、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疏通文义,复述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说话技巧。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2.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熟悉课文内容。 一、读准字音唐雎(j) 怫然(f) 免冠徒跣(xin)韩傀(gu) 要离(yo) 以头抢地(qing)休祲(jn) 缟素(go) 色挠(no)二、疏通文义派对,说想要用交换表祈使语气答应给予恩惠即使这样出
16、使王不悦。给予恩惠,用况且凭借把同“措”,在意增广,扩充违背轻视何况只是况且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愤怒的样子曾经听说平民裸露赤脚碰,撞平庸无能的人有胆识才能的人同“苍”发作吉凶的征兆穿白色丧服拔彗星的屈服直身而跪道歉明白,懂得只,仅仅因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一回合的斗争,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二回合的斗争,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谋取得了胜利。3.复述课文精读文本分析第一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实
17、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 2.安陵君用什么样的理由拒绝了秦王? 安陵君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预示着将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本段交代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分析第二段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他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有恩于安陵君(以君为长者)。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易地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2.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
18、,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句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3.概括段意。 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分析第三段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施以恐吓让唐雎屈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也是有胆有识的勇士,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后面的行动作铺垫。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要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分析第四段 1.秦王有
19、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沮丧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合作探究写作特色 1.以大量人物对白刻画人物形象。用对白交代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2.用对比和衬托刻画人物。秦王与唐雎对比,秦王先倨后恭,唐雎先恭后倨。用安陵君衬托唐雎的形象。课堂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
20、,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文章结构拓展延伸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美国记者:周总理: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派克钢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一词多义然 使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 唐雎使于秦 出使于仓鹰击于殿上 在 受地于先王 从 请广于君 给 唐雎使于秦 到、往文言词语积累词类活用 与轻寡人与 语气词,“吗” 与臣而将四矣 连词,和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的丧服。请广于君轻寡人与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且秦灭韩亡魏形容词作动词,
21、增广,扩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今异义非若是也以大易小长跪而谢曰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即使这样。表转折。这样。表判断。交换。容易。道歉,谢罪。感谢。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轻寡人与? 通假字同“措”。同“苍”。同“欤”,语气词,吗。常见虚词以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以大易小徒以有先生也用 凭借 把 用 因为 文言特殊句式判 断 句: (1)非若是也。(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省 略 句: ( )受地于先王。倒 装 句:( 状语后置 ) (1)受地于先王(2)
22、请广于君(“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我 “于先王受地” “于君请广”五百里之地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专诸之刺王僚也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代词,它,指安陵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入新课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些都说明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七百多年前,面对苦难,一位先学长辈是
23、如何对后生晚辈谆谆教导的?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思想家。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讲经。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作品被合刻为宋学士文集。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
24、1378)年。这一年,辞官还乡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题目“送东阳马生序”的意思是:送给东阳人马君则的一篇赠序。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文体常识本文的文体:_ 序,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推崇、勉励、称许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此类。赠序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疏通文义,熟读背诵课文。 3.理清思路,理解全文,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 4.学习古人求知若
25、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2.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理清行文思路,划分结构层次。读准字音 余幼时即嗜(sh)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hun)。天大寒,砚(y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之怠(d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shu)师名人与游,尝趋(q)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ku)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ing)辞色。余
26、立侍(sh)左右,援(yun)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咄(du),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z)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曳(y)屣(x)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n)裂而不知。至舍(sh)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ng)人持汤沃灌,以衾(q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绮(q)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烨(y)然若神人;余则缊(yn)袍(po)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
27、m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mi)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qi)葛之遗(wi),无冻馁(n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余,撰(zhun)长书以为贽(zh) ,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y)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28、,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d)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疏通文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余: 即: 嗜:无从: 致书:以: 每: 假:于: 之: 手:笔: 录: 以:我得到书。这里指买书没有办法特别爱好就抄写用笔动手结构助词,的向借常常连词,相当于“来”【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后)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连词,相当于“而”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
29、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屈: 伸: 弗: 之: 怠: 毕: 走: 之: 逾约: 以: 是: 以: 因: 得: 既: 加冠: 益: 之: 道: 患: 硕师: 尝: 趋: 先达:弯曲伸直不代词,指“笔录”这件事懈怠,放松完毕【译文】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写。抄完,跑着把书还给人家,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
30、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跑代词,指所借之书超过约定期限因为这样把于是能够已经成年更加助词,的学说担心、忧虑学问渊博的老师曾经跑,疾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隆: 望: 尊: 门人: 填: 其:未尝: 辞: 色: 左右: 援: 质: 以: 请: 或: 叱咄: 愈: 至: 复: 俟: 其: 焉: 故: 虽: 卒:高声望重弟子、学生挤满他的不曾言辞脸色身边引,提出询问连词,相当于“地”请教有时训斥,呵责更加周到辩解他语气词所以虽
31、然终于等待【译文】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之: 负: 箧: 曳: 屣: 穷冬: 皲裂: 而: 舍: 支: 僵劲
32、: 媵人: 汤: 沃灌: 以: 衾: 拥: 而: 乃: 寓: 逆旅: 日: 再: 食: 之:享: 被: 之: 腰: 容臭: 烨然: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背着书箱拖鞋子深冬,隆冬。穷,极。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表转折,却学舍同“肢”僵硬仆役热水浇洗用被子围着表修饰才寄居旅店每天两次供养,给吃。的享受同“披”的在腰间佩戴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译文】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役拿来热水给我浇手洗脚,用被子给我围着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
33、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缊: 敝: 其: 略无: 慕艳: 以: 中: 足: 者: 口体之奉: 不若: 盖: 之: 耄老: 预: 君子: 宠光:乱麻破代词,指同舍生毫无羡慕因为心中值得事吃穿的供给不如大概的年老参与有官位的人恩宠光耀跟随错误【译文】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
34、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今(现在)诸(各,众人)生学于(在)太学(国子监),县官(朝廷)日(每天)有廪稍(国家供给的粮食)之供,父母岁(每年)有裘(冬天的皮衣)葛(夏天的葛衣)之遗(给予,赠送),无冻馁(饥饿)之患(担心、担忧)矣;坐大厦(大房子)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劳累、辛劳)矣;有司业、博士(太学的教官)为(做)之(
35、代指太学生们)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应当,应该)有之书皆集于(在)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相当于“之于”)人而后见也。其(他们的,指太学生们的)业(学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天资)之(助词)卑(低下),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表反问,哪里)他人之过(过错)哉(语气词,呢)! 【译文】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粮食,父母每年都赠给皮衣和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坐在大厦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有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那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不
36、精通,品德有未养成的,如果不是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同辈)甚(很)称其贤(贤能)。余朝(朝见)京师,生以乡人子谒(拜见)余。撰(写)长书(信)以为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辞甚畅达。与之(代词,他)论辩,言(言语)和(温和)而色(脸色)夷(平易)。自谓少时用心于(在)学甚劳,是(指示代词,这)可谓善学者矣(语气词,了)。其将归见其亲(父母)也,余故道为学之(的)难以(连词,来)告之(代词,他)。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毁谤)我夸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而骄乡人(对同乡骄傲)者,岂知余
37、者哉!【译文】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两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第三部分(4)写作者年轻时求学的情形,突出其“勤且艰”。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对照。强调勤苦学习的重要性。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
38、和意图。立意基础文章主旨精读文本 1.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身经历1.幼时抄书之艰2.成年叩问之难3.从师奔走之劳4.住读生活之苦总括:勤且艰 2.作者写求学时的艰难,目的是什么? 说明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是为了指出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奋好学,以此勉励马生勤奋求学。 3.作者写同舍生衣饰豪华的用意是什么? 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生活艰苦,表达出自己以勤奋艰苦学习为乐。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人心中有精神支柱,就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5.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写的什么?有何作用? 写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
39、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 是对第一部分的总结,最后以反问承上启下,诚恳而含蓄地道出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 6.第三段主要写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诸生求学衣食住行老师书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7.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原文:“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勉乡人以学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8.用原文词句完成下面表格。 序号读书生活情况宋濂年轻时现在的太学生1衣2食3行4书籍5求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无冻馁之患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无
40、奔走之劳无从致书以观不敢稍逾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写作特色 1.记叙、描写、议论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同舍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以自己年经时的艰难求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等优越的生活条件作对比。对比的运用,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德业双修,有所成就。 文章结构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经历当代太
41、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点明写作目的 勉励马生1.借书抄书之艰2.从师奔走之难3.住读生活之苦4.终于学有所成衣食、住行、老师、书 同舍生 对比对比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勉乡人以学者”正面反面立意基础文章主旨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宋濂从小就“嗜学”,成年以后,“益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濂“以中有足乐者”故可“不知
42、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师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师错,学生也错,学生没有反驳的机会。但是,我个人认为,当老师有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这样,我们才可以和老师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文言词语积累词类活用手自笔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腰白玉之环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名词作动词,穿破旧的衣服。通假字皆被绮绣四支僵劲 同“披”。同“肢”。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走送之跑行走以书假余借不真实尝趋百里跑,疾
43、走趋势、趋向日再食两次第二次持汤沃灌热水汤汁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难闻的气味或遇其叱咄有时或者卒获有所闻最终士兵县官朝廷掌管县政府的官博士太学的教官一种学位名称裘葛之遗给予,赠送遗失,遗留常见虚词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弗之怠代词,指抄书。走送之代词,指所借之书。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余之从师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可不译。之鲜肥滋味之享结构助词,的。余之勤且艰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可不译。若余之手录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可不译。天质之卑结构助词,的。际遇之盛结构助词,的。为学之难以告之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代词,他。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况才之过于余者乎比于学于太学在用心于学在致书以观
44、连词,表目的,来。计日以还连词,表修饰,不译。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介词,因为;第二个,介词,把。以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来。不敢出一言以复连词,来。以衾拥覆介词,用。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为学之难以告之连词,来。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却。久而乃和表修饰。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表修饰。而问而不告表转折,却。假诸人而后见也表承接。言和而色夷表并列。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表递进。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表承接。12 词四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45、。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苦读及第,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
46、1040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延州为西夏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落城中。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创作背景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背诵和默写全词。 2.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3.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感知诗意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47、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北边疆秋来风景与中原不同,大雁南飞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角一同响起,崇山峻岭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夜深不能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精读文本1.上下两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的是塞下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景。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1)衡阳雁去无留意。
48、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与家乡是大异的。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显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景象迥然不同。 4.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句话可以读出? 悲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话点出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合
49、作探究 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一杯浊酒,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情。写作特色1.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2.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使全词意境开阔苍凉,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课堂小结 通过对塞外秋景荒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情怀,同时反映了北宋王朝消极的防御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文章结构渔家傲范仲淹衡阳雁去边声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异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上阕写景泪家万里- 归无计羌管悠-霜
50、满地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下阙抒情借景抒情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拓展延伸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51、府等。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的苏轼,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还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年十月,他与同僚出猎,作此词。这首词,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创作背景学习目标 1.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培养想象能力,体会作者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3.培养朗读能力,准确背诵默写本词。听读诗歌读准字音句顿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
52、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我头戴锦缎帽子,身着貂鼠皮袍,上千人马奔赴平坦的山冈。为了酬报全城的人跟随太守,我将亲自射杀那猛虎,要以千古英雄孙权为榜样。 畅饮酒,胸怀宽广胆气壮。鬓发花白如染霜,那又有什么妨碍!只盼望有手持符节的人来云中,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派遣冯唐似的使臣?到那时,我定将拉开雕弓如满月,瞄准西北方,箭箭射向天狼星。精读文本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的什么? 上片写场面,下片抒怀。2.你能概括上片的内容吗? 描绘出猎的威武场面。3.太守的形象是怎样的?他的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
53、凛4.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出猎队伍有什么特点? “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5.少年的“狂”表现在哪里? 一狂:出猎须报知人民跟随二狂:出看须“倾城”三狂:猎必射虎四狂:自比孙郎6.用自己的话描述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 7.下片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开张豪壮 8.本词引用了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1)亲射虎,看孙郎。(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要像孙郎(孙权, 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
54、样重用自己。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合作探究 结合全词,谈谈太守的“狂”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情英姿阵容场面气概信心忠心雄心写作特色 1.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2.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
55、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文章结构江城子密州出猎上 阕下 阕出 猎场 面抒 发情 怀借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作者的少年狂气。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能建功立业。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拓展延伸 继江城子密州出猎后,苏轼又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同学们不妨课后读一读,深入体会词人的风格和豪情。 一首豪放词,一幅壮阔画,一杯酣畅酒,一腔报国情!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
56、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创作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同甫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同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
57、;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创作背景学习目标 1.能准确朗读、背诵全词。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体会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羸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感悟词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醉了挑灯观看宝剑的青锋,梦里醒来,听见号角声在军营中响 起。在各个军营里兵士们(欢欣鼓舞地)分吃烤熟的肉食,各种乐器合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肃杀的深秋,我在战场大阅兵。 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完成收复北方的宏图伟业,能赢得生前身后的一世英名。可惜,壮志未酬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情!精读文本 1.上
58、片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灯观看宝剑,睡梦中又回到当年的军营。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军营的雄壮,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秋”。 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突出了沙场点兵的豪迈、壮美。 4.下片前四句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写了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5.“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的国家大事。 收复北方 6.“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身怀抗金收复失地的理想,却一直得不到任用。岁月蹉跎,白发丛生。
59、感情从豪壮中陡然低落,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7.作者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老了吗?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杀敌之策不为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身已老迈,胸怀报国之志,但赋闲在家,得不到任用,壮志难酬;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鬓如霜志难酬可怜合作探究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解释“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情境极其勇猛、雄壮。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全词壮丽而不“纤
60、巧”。写作特色1.运用对比,以壮衬悲。梦里沙场的恢宏壮阔、战争的意气豪放与“白发生”、志难酬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2.意境雄奇。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3.结构打破常规,自成一体。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却以末句否定前九句,加重末句失望低落之情。课堂小结 作者追忆自己当年在起义军中激烈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 文章结构杀敌报国的迫切现实梦境现实壮志难酬的悲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辛弃疾的挚友陈同甫,看到这首词后,你会对辛弃疾说些什么?以此为主题写一篇300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铁信号系统电路施工合同
- 风力发电场改造爆破合同
- 市场开发协议书
- 2024年房地产交易信息保密合作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年个人房产抵押借款合同(专业版)3篇
- 《超声内镜临床应用》课件
- 2024年平板车租赁与冷链物流服务合同3篇
- 2024商标授权及衍生品开发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商铺租赁合同补充协议书(商业地产租赁协议范本)8篇
- 2024年度小店面租赁合同:租赁协议详解2篇
- (完整)小学初中课程体系图
- VTE预防健康教育ppt课件(PPT 42页)
- OptiXtrans E6600网络产品介绍
-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皮肤性病学期末试卷
- 学生劝返复学实施方案
- 收割机购销合同
-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诚信 档 案(模板)
- 脓毒症休克中西医详解
- 小兔子乖乖ppt课件.ppt
- 常压矩形容器设计计算软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