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_第1页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_第2页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_第3页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_第4页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协同教育的本质是家庭、学校、社会交流和共享信息,对学生进行全面关怀,改善亲子、师生和社群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自1996 年协同教育概念提出以来,伴随协同教育基础支持技术的逐渐成熟,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有了现实的物质基础和便 捷的传播通道,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关心学生成长的协同教育成为可能。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将 成为信息化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 同教育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束缚了协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阻碍着家、校、社之间的信息互通,影响了协同教育的效果。一、协同 教育的研究现

2、状以“协同教育”、“协同教学”、“家校合作”、“家校互动”等关键词对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1999年至2007 年的文献数据进行题名检索,获得592篇文献;以“亲师沟通”、“亲师合作”和“亲师互动”等关键词对台湾师范院校联合博硕士论文系 统进行题名检索,获得 13 篇文献;以“family-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family-s【摘要】:“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协同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协同理论的指导下,家庭、学校、社会互通教育信息, 使教育系统有序运行,提高教育效果、效益和效率的教育方式。它主要是发生在教师和家长之间以信息沟通为基

3、础的协同活动 有家长获取学生信息、开展家庭教育、主动进行信息沟通和干预学校决策的活动有教师信息传播、家庭教育指导、寻求支持和 意见征询的活动。在信息时代,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理应有效的支持协同教育。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现有支持技术的 分析,了解家长和教师关于协同教育的认同度、参与度和障碍因素,把握支持技术的特点及遭遇的六大困境,设计和开发多源聚合分 送系统,突破现有技术平台的困境,有效应对协同教育参与中的障碍因素,充分利用技术提高协同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本文 分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技术支持协同教育的研究现状主要以文献研究为主,对近10年337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梳理 了协同教

4、育的理论基础、发展概况、方法与问题、参与角色等第二部分是关于现有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现状调查,主要以实证 研究为主,对15所小学90位教师和900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之以访谈,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量化数据进行方差分 析和T检验分析,分析不同的教师和家长在协同教育认同度、参与度及障碍因素上的差异情况并以Scheffe法进行事后比较;第三 部分是关于协同教育支持技术的现状考察通过对8种典型家校信息互联系统的试用和评估,归纳其技术特点,分析其遭遇的困境; 第四部分是关于多源聚合分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协同教育实践总结和现有技术的充分考察基础上以协同教育理论基础作指 导,规划和实现系统

5、功能,并进行系统运行效果分析,为达成成功的协同教育准备良好的技术基础,提高协同教育的效果。文章最后 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表明了研究的成果,本研究着力于协同教育及支持技术的调查与分析,设计与开发新的技术支持系统,创新性 的实现了技术支持协同教育的工程建设目标,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1、家长和教师高度认同协同 教育;2、现有协同教育支持技术下,家长和教师协同教育参与观念虽已改变但实际参与行为仍有待加强;3、费用、时间、内容 和能力是阻碍家长协同教育参与的主要因素;4、现有协同教育支持技术遭遇通讯费用、跨网运行、多源聚合、实效激励、技术 门槛和商业运作等六大困境;5、设计并开

6、发多源聚合分送系统从技术上解决免费信息发布、跨网运行、多源聚合、低技术门槛 和商业运行等问题;6、多源聚合分送系统提高了家长和教师协同教育实际参与度有助于协同教育效果的提升。【关键词】:协同教育认同度参与度障碍因素技术特点困境多源聚合分送系统【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G434【DOI 】:CNKI:CDMD:1.2009.294456 【目录】:摘要4-6ABSTRACT6-16第一章绪论16-34第一节问题提出16-21、现实需求16-18、理论诉求18-19技术成熟19-20四、全面人际交互的回归20-21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2

7、1-22一、研究的目的21-22二、研究的意义22第三节 研究内容22-24第四节研究方法与路线24-27一、研究方法简介24-25二、本研究采用的方法25-26三、研究路线26-27第五节术语界定27-34一、家校合作27-28二、家长参与28三、协同教学28-29四、协同教育29-31五、术语之间的关系31-34第二章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综述34-69第一节协同教育的研究现状35-40一、研究总量35-37二、关键词频37-38三、引证频率38-39四、学术趋势39-40第二节协同教育的理论基础40-46一、协同学理论40-44二、重叠影响理论44-45三、责任分散理论45-46第三节协

8、同教育的发展概况46-68一、协同教育的发展46-49二、协同教育的法理支持49-55三、协同教育的方法及问题55-64四、协同教育的参与角色64-68第四节协同教育的支持技术68-69第三章技术支持协同教育的现状调查69-165第一节调查研究设计69-82一、调研基本架构69-71二、研究样本71-72三、研究工具72-80四、资料处理80-82第二节基本资料统计82-86第三节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取得的成就86-93一、协同教育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87-89二、家长和教师对协同教育的认同度89-93第四节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93-157一、信息互通方式问题及原因分析93-95

9、二、协同教育认同度问题及原因分析95-99三、协同教育参与度问题及原因分析99-149四、协同教育障碍因素问题及原因分析149-157第五节调查小结157-165一、协同教育认同度157-158二、协同教育参与度158-164三、协同教育障碍因素164-165第四章协同教育支持技术的现状考察165-200第一节协同教育支持技术的概况165-168一、家校信息互联系统165-167二、协同教育网站167-168第二节协同教育支持技术的特点168-191一、运行案例169-190二、特点比较190-191第三节协同教育支持技术的困境191-200一、通讯费用困境192-195二、跨网运行困境195

10、-196三、多源聚合困境196-197四、实效激励困境197五、技术门槛困境197-198六、商业运作困境198-200第五章协同教育技术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00-236第一节协同教育技术支持系统的设计201-210一、目标设计201-203二、流程设计203-205三、功能设计205-206四、系统结构206-208五、数据库设计208-210第二节协同教育技术支持系统的技术概要210-214一、开发模式210二、开发工具210-212三、软件构架212四、关键技术212-214第三节协同教育技术支持系统的实现214-232一、自然语言编写的实现214-221二、发送定时的实现221-22

11、4三、信息聚合的实现224-227四、短信发送的实现227-230五、信息查询及列印功能的实现230-232第四节协同教育技术支持系统运行效果分析232-236一、系统稳定运行233二、实现了预设功能233-234三、家长积极参与234四、试验教师参与度高234-236第六章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236-246第一节研究结论236-237第二节研究建议237-243第三节研究反思243-246附录 246-271附录一:家长试测问卷246-251附录二:教师试测问卷251-256附录三:家长正式问卷256-260附录四:教师正式问卷260-264附录五:教师访谈提纲264-265附录六:家长访谈

12、提纲265-266附录七:试测问卷基本资料统计结果266-271参考文献271-279后记 279-280“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实施方案作者:互联网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1164更新时间:2009-11-12“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实施方案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一、课题的提出数字化校园,是以学校的硬件环境、教学和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师资队 伍等为对象,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整合,形成 的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与共享。其内涵是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校的教 育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信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数字化校园为学校现代化管理

13、提供了快捷的通道和高效的平台。学校管理现代 化,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凭借现代化的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对学校教 育教学工作实施管理,以寻求学校管理的高效益。课题所说的数字化校园与学 校管理现代化研究,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极其开阔的背景,凭借校园网这一共 享的教育资源,通过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对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实行活化管理、 优化配置、高效整合,以发挥学校提升教师、培养学生、影响社会的整体功能, 促进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和运用,能更多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文化 氛围,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生求知的能力上,为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引导和促进学

14、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 教师的终生学习,促进他们的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促进他们知识的不断更新, 能力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建立和运用,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 社会效益,通过互联网与外部世界以及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建立起广泛 而又深刻的联系,让师生生活在一种准社会的实践环境之中,互相接触、互相 交往、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促进思想的火花不断并发,不断碰撞, 不断整合,以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可见,数字化校园为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提 供了前提和可能,学校管理现代化也为数字化校园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保证和依 据。通过“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关系研究,可以寻求校园数 字化与管

15、理现代化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以校园的数字化促进管理的现代化,以 管理的现代化促进教育资源想教育效益的转化。二、课题的研究目标1、总体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以形成 实施“校园数字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共识,努力探究出数字化校园中实施现代 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工作的大步跨 越,促进教师队伍的全体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具体目标(1)充实校园网络资源。在目前已经建成集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学 服务由校内到校外,双向高速的数字化网络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措施,充实 网络资源:首先是对本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成果进行整理,整体梳

16、理、精心 选择,形成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充实、调整和更新, 为使师生更充分地享受信息资源创造条件;其次是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借 助互联网,为教师、家长、学生搜集并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他们运用 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2)建立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建立管理网络平台,促进学校管理模式的 变革。把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育和教学的管理,与网络紧密的结合起来, 发挥网络管理的短平快效应,以促进校长、教务人员、教师与学生进行工作、 学习与交流的快捷和高效,加快学校内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各层面的 信息传递速度和效度,使校园与社会、校园与家庭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综合的 教

17、育环境。(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数字化校园”的教师队伍, 用数字化的要求培训教师,使全体教师了解数字化、理解数字化,并主动、积 极、有效地参与数字化积累和数字化服务,把数字化资源应用到教育、管理、 服务中去,逐步把各级各类数字化资源服务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以形成社会 化服务网。(4)重视管理模式研究。对数字化校园中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 究,从而形成能够促进学校不断超越、教师整体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效快 捷的管理模式。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怎样构建数字化的校园,才能为学校管理现代化提供充分而必要的条 件?2、学校管理怎样适应校园的数字化,才能提高数字化的效益?3、数

18、字化校园建设该怎样以人为本、淡化技术,把功夫下在数字化资源 的功能化与服务上?4、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该怎样同步进行?5、怎样实施校园的数字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全校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 开放的、社会化的学习与研究环境,使其成为学校跨越、教师提升、学生发展 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1、建立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本着“大规划、少投入、走小步、不停步、 滚动发展、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建设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在添 置数字化校园必需的各种设施外,重点抓好学校资源库建设,形成以“存得进、 取得出、跑得动、能重组”为特点的完备的数据库管理资源系

19、统,使其能支持 各种多媒体数据的收集、管理、存储、提取和编辑重组。素材包括图片、视频、 音频、动画、文本等格式文件。为便于教师使用,对于公司光盘软件,一般不 采用硬盘虚拟的方法,能拆解的想方设法拆解,不好拆解的就用它的素材,使 教师在使用时能直接查找到目标文件。在服务器中设立教师公用区,以主页的形式为每个教师划出专用空间,存储、备份可供共享的个人教学资料;同时,特设学生专用区,供学生自由读取 存储学习资料。公共资源分视频库、动画库、音频库、图片库、文本库和学术 论文库等。用户以只读方式访问。提供不依附于教材体系,但教师备课和学生 学习随时需要用到的各类资源。教师使用系统,可采用条件(关系)查询

20、方法,在同一页面上依次点按学 科、年级、资料类型按钮,即可浏览目录并选中目标文件播放。在缺少教材相 应信息情况下,通过关键字进行查询,即可找到成批相关信息。为了适应教师 不同的教学风格,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大部分课件入库时将源程序文件 一并录入,教师通过系统的下载功能,即可对课件进行修改增删。2、提高师生的网络应用水平。为了普及网络知识,除引导教师积极参加 全市“继续教育”培训外,将有针对性地参加“网络应用”为目标的校本培训, 进行“网络资源库的使用”“网站信息发布”“个人主页设计”“课件的制作 和使用”等培训讲座、让全体教师都能将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在此同时, 还将利用信息技术课对学生

21、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作辅导,让学生初步把握网 络资源的正确使用,并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安全上网、科学上网的指导。3、构建数字化的教学流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 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化复杂为简单、 化隐形为显形、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声为有声的功能,积极探 索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形成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个别辅导、讨论学习、 探索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4、创建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网络管理平台,把学校的常规管理、德 育管理、教学管理内容从地面搬到网上,实行在线管理。借助网络的高速快捷, 直接进行端对端的沟通,把校务公开的内容及上级的有关文件、学校的各类通 知、工作安排等,及时在网上发布,对各项工作的现状也通过网络进行及时的 检查、反馈,以保证教师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借助网络让领导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进行经常不断的沟通和联系,以使学校及时地了解教 师和学生、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反应和建议;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 生和家长对自身工作的反应和建议,从而通过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为学校的教 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