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 _第1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 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重点探究活动的分析和教学建议第一单元 工程和机械本单元是新修订教科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从“使用工具”开始认识和研究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通过研究知道一些简单机械工作的基本的原理,并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其中第26课研究的是杠杆类的机械,第7课研究的是非杠杆类的机械。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

2、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巩固有关工具和机械的知识。在本单元的8个主题研究活动中,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和总结工具与机械的作用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也使本单元的整体结构显得更加的紧凑、合理与科学。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手来,在实践(包括模拟实验)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真正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本单

3、元教学发展目标:从科学知识的层面讲,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指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因此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建立起下列一些科学概念。科学概念l 机械是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l 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l 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l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l 从科学探究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里,学生将相对独立地经历“提

4、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重点培养他们在制定实验计划、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等方面的探究技能。在本单元教学结束的时候,希望他们有如下收获:过程与方法l 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l 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解释。l 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l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l 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科学问题。l 从科学与技术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遵循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研究机械原理的同时,还比较重视技术层面的知识。所以,通过本单元的

5、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l 认识到机械和工具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l 能够将机械与工具的作用、安全和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进来。l 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机械和工具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的发展。l 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l 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正因为我们期望学生的探究水平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一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三年级开始就培养的探究技能,到六年级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而不再是随意的猜想或假设,必须是基于一定事实依据的

6、可供研究的科学问题。二是制定实验计划的能力。如果三年级的时候学生更多的是在制定口头的科学研究计划,四年级更多的是在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五年级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相对严格的对比实验计划,那么在六年级里,则是由小组同学相对独立地制定科学的实验计划。三是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本单元里,特别注重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科学结论。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建议重点思考与研讨的问题是:1、在六年级里,我们对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应该要求或指导到什么样的程度?到了六年级,对于学生提出的科学研究问题,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要求?对于各小组的实验研究计划,要不要作一定的引导或限制?

7、2、在六年级里,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来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对证据进行批判性思考指的是:确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证据并对零乱的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在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评价通过简单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实验中的因果关系形成一个逻辑论点。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尝试开始根据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陈述某些解释。3、在研究“杠杆的秘密”时,学生可能同时在改变两个变量,一个是挂钩码的位置,一个是挂钩码的数量。在这个复杂的实验中,我们到底需要学生发现什么样的规律?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以什么样的步骤去收集实验数据?用哪种方法更加合理?4、在研究大

8、小不同的轮和轴的作用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些什么帮助与指导?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5、在研究了滑轮组的作用以后,教科书安排了学生做一次有趣的游戏,想一想这次游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根据这个结果会怎样思考?我们怎样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它里面包含的科学道理?6、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研究自行车,这也是对本单元研究活动的总结与提升。通过对齿轮的研究和对简单机械作用的总结,巩固对工具与机械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引导学生研究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主要活动分析和建议本单元一共有8个研究主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完成以下几个研究主题的活动。(一)指导学生开

9、展好“使用工具”的活动(第1课 看视频)这是本单元的起始,学生对工具与机械的研究源于使用工具的活动中他们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对使用工具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提出可供研究的科学问题,他们才会对后续的关于工具与机械的研究产生兴趣。有了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工具与机械的科学问题,他们才可能坚持参与工具与机械的研究活动。经历使用工具的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在对客观存在的工具和机械进行评价,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考虑到它们的性能与作用,还要考虑到其他标准,如它们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建议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表、文字、口头表述等方式进行交流。在交流选择什么工具好的活动中,

10、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比如学生可能会发现为什么螺丝刀可以很方便地起出螺丝钉,而用钉锤虽然不能很方便地起螺丝钉却能轻松地拔出铁钉?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得去研究一下。因而就有了根据在试用工具中产生的问题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的活动。这个问题来自于前面的活动,也会对后面的研究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够在以后的时间里方便开展研究活动。(二)指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杠杆的秘密”的活动(第2课杠杆的科学看视频)研究“杠杆的秘密”,改变了以前经典的做杠杆尺平衡的实验。先让学生认识杠杆上的三个点以后,重点是引导学生研究改变了杠杆尺两边的钩码后杠杆尺可能会发生

11、什么样的变化,从杠杆尺两边的变化中去寻找科学的规律,去发现杠杆的秘密。教材重视对杠杆作用的研究,是因为杠杆类机械是简单机械的重点组成部分,也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杠杆的作用是本单元对简单机械作用进行研究的基础。因此在研究杠杆作用的时候,要尤其重视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在研究杠杆类机械的实验中,教科书多次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如第5页研究杠杆省力的问题,教科书中就提出了“我们准备收集什么数据?怎样收集数据”的要求等;第10页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中,也要求记录下轴上挂钩码的数量和轮上挂钩码的数量;第1213页上的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实验中,也要求记录左右钩码

12、数量、直接提升重物所用的力的大小、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所用力的大小等数据在这些收集实验数据的活动中,尤其以收集研究杠杆作用实验的数据最为重要。建议实验中多收集几组数据,也可以将几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数据库来分类研究、整理、分析与处理。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才更加具有科学性。在修订后的教材里,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杠杆的秘密”的实验数据,学生能够将明显的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区分出来加以分析研究和认识,但是对于那种从结构上来说属于省力杠杆,但由于用力太小不足以撬起重物的杠杆(如重物这边在第一格挂5个钩码,用力点这边在第二格挂2个钩码,虽然没有将重物撬起,但这种结构也是属

13、于省力杠杆)就难以判断。建议在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以后,引导学生对这样的杠杆进行讨论,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继续做这一类实验,当我们在看作是动力的一端继续增加钩码,直到两端出现平衡或动力一端将重物一端撬起时,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相信学生在分类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从而利用规律来认识还有哪些杠杆也是属于省力类型的杠杆。(看视频)(三)组织学生开展好教科书第15页的“有趣的游戏”(第6课滑轮组的内容)动滑轮、定滑轮和起重机的研究,让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了解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再一次体验到机械带给人们的方便不仅仅是省力。在教材中还安排了让学生们玩

14、一个有趣的游戏,通过游戏来巩固认识滑轮组的作用。游戏中,小个子同学可以轻松地把两个“大力士”拉动(两个大个子学生是很难站在原地不动的),甚至可以把两个大力士拉到一块去!当绕在棍子上的绳子圈数越多,小个子玩起来就会越省力。从这个游戏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体会到,利用滑轮可以省力,利用滑轮组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由此而明白在起重机上来回地绕了那么多的绳子,实际上是利用了很多滑轮组来工作,这样可以更加省力。(看视频)(四)指导学生开展好研究“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活动(第8课)在指导学生进行相对自主探究“自行车上的链条与齿轮”“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包括从他

15、们如何收集关于研究链条与齿轮作用的原始数据、整理分析、交流汇报等。虽然看似是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完整过程,其实在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学生毕竟还不能很好地开展完全自主的探究活动。在研究“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过程中,是对本单元的一次总结与提升,老师要指导学生将前面研究的工具与机械的作用进行回顾与总结,通过交流互补等形式,共同进行一次巩固认识工具与机械作用的活动。本单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将科学与技术紧密地进行结合,我们只有将科学探究与我们生活实际相结合,我们的探究才会有意义,我们的探究才会真正地被学生所接受。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自然存在的或是人工

16、制造的物体,它们所具有的形状与结构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反映着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或是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科技发展的成果。学生每天都看到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他们有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个物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样子有什么好处?物体的形状、结构包含了很多的科学道理,有的道理是比较直观和有趣的,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引领学生从什么角度去研究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呢?学生已经认识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事实上力无处不在,静态的物体也无不受到力的作用,形状和结构就影响着物体承受力的大小。本单元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17、从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个视角,引领学生去探究的。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如横梁的形状、拱形、框架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指导学生联系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与应用。单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7课)是探究形状和结构的科学道理。其中第1课、第2课研究条形材料抗弯曲能力与形状的关系。第3课、第4课研究拱形承受力的特点,并从认识拱形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各种弧形;从人造物体扩展到生物体。第5课、第6课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研究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和物体稳定性问题。第7课认识桥梁多姿多彩的形状和结构,加深和拓展对前面几种结构

18、的认识,并为学生造桥作铺垫。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设计制作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本单元结构发展主线索是:条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拱形结构框架结构桥梁建筑上的形状与结构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设计建造一座纸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在科学概念方面,了解柱、梁、拱形、框架等身边常见的形状结构,知道它们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需要。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了解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认识桥的形状与结构和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在科学探究上能够制作结构,预测和测试结构承受力。基本能够识别和控制变量,能够记录数据,

19、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能用不同方式进行解释,如解释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把横切面立着安放;解释瓦楞纸板结构的科学道理;解释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等。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评价中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和我们生活的影响。欣赏自然和人造物体形状和结构之美。主要活动分析和建议(一)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第1课 看视频)把材料做成“T”“工”“O”等异型形状,用框架结构代替实心横梁,都利用到了抗弯曲能力与材料厚度的关系。本单元第1课首先引导学生研究纸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的

20、关系,为后面展开的研究奠定了认知的基础。做好“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实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提供的纸条要长宽相同,只有厚度不同,还要指导学生控制,架空的长度相同,放垫圈的位置相同(一般放在中间),弯曲的程度相同。为了保证纸条弯曲的程度相同,要控制纸条垫起相同的高度,每次实验以纸条弯曲到接触桌面为标准。2、做不同厚度的纸条可以用相同的纸粘贴而成,纸条厚度就用粘在一起的张数表示。选用的纸条不能太薄,太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或者差不多只能承受自身重量不能再承受另外的,那就无法进行对比了。实际试用,0.5毫米左右的卡纸比较合适。3、做纸梁的宽度与抗

21、弯曲能力的实验,注意事项基本相同,它与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构成相互比较的结构,通过两个实验效果的比较,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增强纸梁的厚度是增强抗弯曲能力的最好方法。(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第2课的这个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去折出几种形状来试验,而不是教师给他们几种形状去研究。教材测试记录表中画的几种形状是列举性的,不是规定性的。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找到哪一种形状弯曲能力最强,而是发现改变薄形材料的“一”字形形状,都可以增大它的抗弯曲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验的纸不能太薄,纸太薄保持不住形状,也就无法研究下去了。用类似图画纸、牛皮纸那样厚的纸比较合适,容易折叠又比较容易保持住形状。实验要控制的不变

22、条件是纸的长、宽和厚薄;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等。唯一改变的是纸条的形状。要重视实验后研讨“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这是1、2课的内在联系,是经验层面认识的进一步提升。(看视频)(三)分析塑料饮料瓶各部分的形状包含的科学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拱形的应用非常广泛,启发学生去观察研究最常见的塑料饮料瓶的形状结构,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塑料饮料瓶的底部一般都不是平的,而是向内凹进去,这样的底部更能承受由上向下的压力。瓶身壁很薄,但差不多都有环状或其他形状的拱形,使得瓶身一下子硬了许多。瓶口圆管形,很厚,受到很大的压力也不会变形这部分的研究开放性较强,因为瓶子形状的设计还要考

23、虑美观、容易生产、使用方便等方面,所以学生的见解不一定相同。只要见解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我们追求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独立思考。(看视频)(四)“建高塔”的研究(看视频 第六课)物体都有个稳定性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结构建筑的认识,也对认识其他物体的形状结构有益。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采用塑料瓶为材料,通过实验和制作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假设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是本课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本课首先要学生把关于铁塔不容易倒的原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给材料进行研究,相信学生通过摆弄材料会悟出一些道理来。小头向下最容易倒,小头

24、向上不容易倒,里面再装一些沙子最不容易倒。接着要求学生建高塔,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这里不是制作框架式高塔,主要考虑是不与上一课重复和节约制作的时间。本课没有涉及塔基问题,在实际中铁塔都打了基础并把铁塔与基础相连,实质上是增加下部的重量。学生如果能发现这点,应当给予肯定。最后进行的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强调了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的方法。这是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根据学校实际,提供的材料可以更换。但材料一定要有结构,能改变上下的大小,改变上下的轻重,能增大底面。(五)联系当地实际进行教学物体的形状、结构随处可见,如教室里就可以看见横梁、可以看见课桌的木条或扃管 ,学校里可以看见棚架

25、、房子的结构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下载我们需要的资料和图片,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培养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第7课(视频)“桥的形状和结构”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比较具体深入地研究本地的桥,也可以联合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调查家乡的桥,写“家乡的 桥”、“家乡桥的变化”、“著名的 桥”等。引导学生把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感情。(六)要重视和指导好学生设计建造能载重的纸桥最后一课用纸造一座“桥”的实践性、综合性很强。学生为了完成创造性制作任务,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它包含了自主的探究过程、设计过程、制作过程。在经历设计、制作

26、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关于形状结构的知识及其他经验;能够体会到设计的重要性,巩固学过的制定设计方案的方法;能够学到动手的技能和技巧。在交流评价中能够体会到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够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乐于发表意见的诸多品质。所以教师要重视上好最后一课,指导学生设计建造好他们的桥。第三单元 能 量能量,是度量物体运动变化的统一量度。因为物质运动变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量就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如电能、热能、光能、声能、机械能、化学能、原子能能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周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和能量的存在或转化有关,我们和一切生物都依赖不同形式的能量而生存。学生从生活中,从科学课学习中

27、,对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知道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能,知道食物能供给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甚至知道电能、水能、风能,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一般意义的概念。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本单元不是从抽象的能量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而是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电和磁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对能量的探究与认识。本单元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课),认识电流能够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直观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第二部分(第6、7课),通过研究电的用途,

28、寻找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逐步上升发展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把过去学习过的声、光、电、热多种能量形式都联系在一起,在大量的、具体的现象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抽象的能量概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在科学概念方面,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认识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初步建立能量概念,知道能量有多种形式,认识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了解煤、石油

29、、天然气的形成,知道它们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了解能源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科学探究方面,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充分作出有一定根据的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识别和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能对实验方案和研究结果作介绍说明,能倾听、提问、共享研究成果并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能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如解释电生磁现象,推想小电动机通电为什么会转动,推想煤的成因等。能够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会制作简单电磁铁,能合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在情感、态度、价值

30、观方面,能够大胆想象和解释,做实验时能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知道珍惜能源、节约能源。 主要活动分析和建议(视频 第一课;电和磁 )(一)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的活动(第二课)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可以解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在哪里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学生如果想到的是把电磁铁悬挂起来或设法使它浮在水上,看它是否指南北,可启发他们认识这种方法思路是对的,只是做起来比较难。再启发学生思考更简便的方法(用指南针测

31、试)。当学生用指南针检测铁钉电磁铁南北时,你要准备着适时提出问题,钉尖吸引了指南针北极就能说明钉尖是南极了吗(不能,因为铁钉本身就可以与指南针北极相吸引)?怎么办呢,(再靠近指南针南极试试,排斥。得到证实)?当各小组都检测完后,提问:你们的钉尖是南极还是北极?为什么各组会不同呢?自然转入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两端南北极不同,电池接法不同是容易想到的,线圈的绕向就不一定了,必要时给予提示。指导学生以不同方向绕制线圈,要提示学生注意拿钉子的方向不变,拿钉子的左右手不变,只是绕的方向相反。(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问题的活动(第3、4课)“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学生既感兴趣又力所能及的

32、活动,活动用23课时完成。首先根据一定的理由做出假设,找出所有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然后全班共同检验线圈圈数多少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根据材料和条件,再分小组分别检验12个假设,各小组检验的假设应该有所不同。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共享探究成果。最后制作一个强力电磁铁。这是一个全班合作、过程完整、充分展开、深入研究的探究过程,也是一个探究和制作结合的过程。在学生做假设时,要适时地启发他们从电磁铁由线圈、铁芯组成,产生磁性必须通过三大因素去想,这是一个有根据、有顺序的思路,应指导学生按这样思路去做假设,或者把已做出的假设整理成这样的思路。汇报交流假设和假设的理由,是一个整理假设的过程。要把学

33、生的假设都简要板书出来,然后汇总成全班的假设。在假设阶段,检验每一个假设都是一个对比实验。设计对比实验不但要明确哪个因素是需要变化的,哪些因素是不变的,更重要的是怎样控制条件的变和不变,怎样使实验效果明显一些,便于我们更好地对比观察。这些要引导学生思考。根据难易的不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要给予指导。有一些因素,比如铁芯粗细与磁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数据表明二者关系并不明显,学生会感到困惑,教师在此要强调尊重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思想。对没有进行实验检验的假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以求对所有的假设都有个交待,使学生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个全面的了解。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做一个

34、强磁力电磁铁,肯定是每一个孩子的心愿,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以学生成功制作出盼望的强力电磁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结束,教学中要努力完成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三)关于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的教学本课总的教学思路是:观察、猜想、验证观察按教科书步骤一部分一部分观察小电动机构造,验证转子是电磁铁最简单的方法是给转子通电,它就能吸起大头针。换向器的作用通过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了解。猜想提出问题“小电动机为什么通电就能不停地转动?”进行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启发指导: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呢?小电动机里面有磁铁又有电磁铁,距离那么近,通上电后,它们之间会怎么样作用呢?通

35、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会猜想到是磁铁与电磁铁的相互作用(吸引或排斥)推动了转子转动。检验把转子放在支架上,通电并用磁铁接近,使转子转动起来。(第6课 看视频)(四)关于煤的形成的教学(第8课)煤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也无法用实验的办法使其重复出现。认为这个过程是通过了考察研究、科学推理、想象来完成的。本课安排的探究煤成因的活动,是一个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来建立假设,对煤的形成作出合理解释的活动。这个活动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既要充分利用证据,又要充分发挥想象,在证据与想象之间建立必然的逻辑联系。这个活动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研究煤的成因的经历,有利于培

36、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不要被一些学生的“博学”所左右,一下子就到达煤形成的“彼岸”。对每一项假设都要追问一个“证据是什么”“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经历这个过程比知道结果更为重要。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物种的多样性描述着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本单元所关注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即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以及同一物种不同生物个体的多种多样。教材共8课,包括引领学生认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丰富着生物世界的多样性;认识生物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不同

37、的环境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存在的意义及保护。校园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教科书的第1、2课从搜索校园中的生物入手,通过记录和统计校园中植物和动物的种类,用生物分布图描述、交流校园中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让学生从生物种类(即物种)的角度感受到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初步建立校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不同的环境生活的生物不同的感性认识。第3、4课,从校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拓展到对大自然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地球上生物种类繁杂,教科书以学生们熟悉的植物和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多种多样生物的基本方法。地球上生物种类是多样的

38、,但就一种生物而言,生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教科书第5课,以我们人类自己为研究对象,引领学生建立这样一种认识。第6、7课从现象入手,通过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殊的身体结构,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发生变化,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认识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前面的研究学习,学生自然会想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第8课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我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正是本单元教学的落脚点。通过本单元教学,希望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获得发展.科学概念l 知道

39、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l 知道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l 知道同种生物也会具有不同的个体性状。l 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l 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l 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过程与方法l 能观察到生物之间可辨识的不同特征。l 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l 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l 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调查资料。l 知道并能用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l 能够倾听他人的报告,并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l

40、能从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中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到地球家园因生物多样性而美丽。l 能够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境保护意识。l 能够认同人类是生物家庭中的一员,愿意并能够与生物家庭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l 能够体会到仔细观察常会有许多新发现,感受到研究生物的乐趣。 主要活动分析与建议(一)校园生物大搜索(第1课)“认识校园中的常见植物和动物”是本课的第一个主要活动。图中展示了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动物和植物照片,意在引领学生认识校园中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引发他们对校园生物的关注。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生物种类,教师应根据本地校园生物的实际,确定要求学生认识的生物。“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是第二个

41、主要活动。教材以文字、学生讨论的对话框、记录单等形式对调查活动提出了要求:1、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2、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3、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4、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5、要爱护动植物。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调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活动要求,以确保学生能在调查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最大化。分区域调查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调查校园生物种类及分布的同时,我们也在学习着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这里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同时要使学生体会到不同

42、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初步建立校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二)校园生物分布图(第2课)“交流汇集我们的调查结果”是前一课的继续,也是后一活动的准备。包括小组内整理调查结果和全班汇总调查结果。全班汇总的目的是统计校园中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多少种动物,明确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汇报交流调查结果时,要引导学生分类记录,避免重复记录或遗漏。“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是这节课的主体活动。学生讨论示意图中的对话框,提示在制作生物分布图时会遇到的许多问题,如生物种类太多,图中写不下;生物分布是立体的,即地下、地上、地面都可能有,但分布图是平面的

43、,如何表示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最大限度地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用编号的方法”或“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等。制作分布图时可以先提供给学生校园平面图,让他们填充,最后形成校园生物分布图;也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还可以给每个小组画出所调查区域的生物分布情况,最后各组将自己的区域分布图,组合到一张大纸上形成校园生物分布图。“中国稀有植物、动物分布图”这一内容,可作为本课的拓展性内容。教科书给出中国地图和几种珍稀生物。学生可以用箭头或涂色等方式标注这些生物主要生活的省份。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我国的珍稀生物,并在地图上标注它们主要生活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获得一份我

44、国部分珍稀生物分布图。这个活动一方面继续培养学生学会使用生物分布图,另一方面通过认识我国乃至世界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生物资源,初步感受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三)多种多样的植物(第3课)“给植物分类”是本课的主体活动。其中“除了校园里有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植物?”其目的是激活学生头脑中关于植物种类的已有认知。“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下面的植物分一分类”,意在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别。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级分类(即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继续往下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确定标准进行分类的能力。教材中选择11种植物,根据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可以分为水

45、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根据是否落叶,分为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在学生分类交流的基础上,教材介绍了科学家根据植物是否开花将植物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意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认识生物也是采用分类的方法;同时将学生的视野由开花植物拓展到不开花植物,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种多样。需要提示的是松柏等裸子植物花不明显,是开花植物中的隐花植物,教学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一事实,不需要通过观察去认识。“观察不开花的植物”是本课的第二个主要活动,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类、藻类;蕨菜是蕨类植物;青苔、葫芦藓是苔类植物;海带、裙带菜等是藻类植物。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图片就是几种不开花的植

46、物。这部分内容只需要学生了解不开花植物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能够使他们区分常见的一些植物是什么植物就可以了,不需研究各类植物的不同结构特点。(四)种类繁多的动物(第4课)包括三个主要活动。“给常见的动物分类”之前,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他们知道的其他动物。一方面激活学生关于多种多样动物的已有认知,另一方面给下面的动物分类活动提供研究材料。“给常见的动物分类”是第一个活动,与前一课给“植物分类”一样,继续让学生领悟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在分类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多种多样。教材提供了9种动物图片。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走的;根

47、据它们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野生的和家养的;根据它们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教材中的动物图片只作为参考,教学时应根据当地动物资源组织几组动物图片,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学生汇报时要让他们说明不同方法的分类标准。“比较动物的骨骼”是本课的第二个活动。鸽子、狗、鲤鱼身体中都有一个脊柱,在我们人类的背部也可以摸到这样的骨骼结构。根据身体内是否有脊柱,科学家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本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也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也是通过分类来研究认识动物的。进一步体会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教材提供的几类动物

48、是科学家分出的几种动物类型。教材以资料的形式给出了这几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意在引领学生根据这样一些标准给自己熟悉的动物进行归类。一方面继续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构建动物是多种多样的认识,同时为初中生物分类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灰框中的内容是作为资料给出的,这里只要求学生能利用这些资料对动物进行分类,不需要学生建立各种动物共同特征的概念。教材最后提供给学生一些关于动物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动物的多种多样。(五)相貌各异的我们(第5课)“如果让我们在班级中找出某一位同学,我们会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件事,我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我们经常做着这样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仔细想这是为什么?教材将这个

49、司空见惯的现象,转换成为问题,明确了这节课探究的任务。“观察我们的不同”是探究过程第一次收集证据的活动。对于“为什么很容易区分出某人”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根据他们的已有经验作出推测:“人与人相貌不同!”但“人与人的相貌有哪些不同?”科学讲求实证。教材组织的“观察我们的不同”这个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要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证据。这个观察活动是在小组内进行的,人的相貌特征很多,为了让学生观察的仔细全面,教材在引领学生观察我们具有许多相同的相貌特征之后,指导学生选择12种相貌特征。仔细观察它们表现出的不同性状并将其画下来。教材中的图显示的是一个小组内的同学发现的不同相貌特征所表现出的性状。通过观察比较学

50、生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是本课的第二个主要活动。小组内观察所获得的信息,不能回答我们的问题。将调查的范围扩大些,是否会获得更加有效的信息呢?在全班范围内观察眼皮、耳垂等相貌特征我们又有什么发现呢?教材提供的发迹、耳垂等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供学生观察时参考。与以往的调查活动一样,先在小组内进行调查记录,再将我们的调查结果汇总起来,通过在全班范围内对几个相貌特征表现出的性状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许多人都有相同的性状特征,比如很多人都是单眼皮、直发、有耳垂、黄皮肤等等。这样单独看每个相貌特征所表现出的不同

51、性状,我们依然说不清楚为什么人与人不同。将不同的相貌特征所表现的性状组合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引出了本课的第三个活动性状组合。按每个相貌特征表现出两种性状特征组合,将两个相貌特征的性状排列组合,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相貌;将三种相貌特征组合,会有8种不同的相貌,四种组合,会有16种不同的相貌将人体的相貌特征都进行不同的组合,将获得怎样的数字呢?何况并不是每个相貌特征都表现出两个性状。由此可以推理,我们班级里找不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甚至世界上也几乎找不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人是这样,推理到其他生物也是这样。在组织本课教学时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 在对观察现象进行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

52、可能会频繁地使用器官、相貌、相貌特征等词汇,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相对统一的词汇分别描述他们所观察的部位和这些部位的不同。比如我们可以将眼皮、眉毛、嘴等描述为相貌特征,而将单眼皮、双眼皮等描述为眼皮这个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那么说人与人某一个相貌特征不同,就是说这个相貌特征表现的性状不同。这样学生的描述会更清晰,也更容易从中发现规律。2、 组织全班相貌普查活动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组织方略。比如可以将调查任务分到各小组,先在小组内统计,再将各组的统计结果汇总起来,形成全班的统计结果报告。3、 相貌特征组合活动可以创造性的进行,可以让学生画;也可以用课前准备好的图片,让学生粘贴。需要注意的是在改变某几个

53、性状的时候,要保证其他相貌特征不变。4、 可以尝试着用教参中提供的性状图,根据自己的特征寻找自己的编号,体会如果这里的性状更多一些,不同的人获得同一编号的机会会越来越小。(六)原来是相互关联的(第6课)教材分为三部分。“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包括观察生活在水中和生活在陆地上植物的根的不同和观察生活在陆地上不同环境中植物的叶的不同。浮萍是水生植物中的浮水植物,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较细的根,小草和玉米都生活在陆地上,根既要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又要负责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活。小草是直根、玉米是须根,但它们都有庞大的根系。植物的叶具有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功能。仙人掌生活在缺水的沙漠,为了减少水分的

54、蒸发,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承担起光合作用和储存水分的功能;松树生活的区域较为广泛,针形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生活在水分充足的热带地区,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通过对这些植物器官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它们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不同环境中的动物”也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研究对象选择的是学生熟悉的水中生活的金鱼和空中飞行的鸽子。研究活动包括三个方面:1、结合它们的生活环境观察金鱼和鸽子身体的形态结构特征;2运用已有经验推测各结构的功能(如金鱼身体呈纺锺形,游泳时可以减少水对它的阻力;身体上的鱼鳍、鱼

55、鳞、鳃都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鸽子身体呈纺锺形,飞行时可以减少空气阻力;身体上长有翅膀、羽毛、骨骼中空都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3、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验证推测有多种方法,教材以学生对话的形式提示可以查阅资料、可以设计对比实验、可以做模拟实验。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研究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验证鱼的体形有利于它在水中前进,可以选用模拟实验方法,教材给出的实验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它们与什么相关联“这是一个拓展性的活动。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相关联,这样的例子除了前面研究的几种动物和植物,在生物界还有许许多多;猫的脚有肉垫,在地上跑时发出的声音较小,不易被捕食对

56、象发现;带钩的鸟爪,容易抓住树干,适宜生活在森林中,并有利于捕抓小动物;鸭的脚有蹼,可以用来划水,适宜生活在水中,苍耳种子上有刺,在陆地上生活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种子;莲子有较硬的外壳,可在水中漂流;浦公英种子上有毛,容易随风飘移,传播种子组织本课教学时,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植物根、茎、叶的作用以及浮萍、金鱼等在三四年级科学课程的学习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 认识。组织本课教学要以此为基础引领学生分析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2、 对于推测的验证活动,课堂上可以选择鱼鳍或鱼的体形与在水中运动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鱼鳍的作用,将鱼鳍剪掉有些残酷,最好想

57、办法将鱼鳍固定住,研究鱼的体形的作用,可以用纸折叠,也可以用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鱼形、长方形、球形等。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实验选择的形状不宜太多。(七)谁选择了它们(第7课)教材分为三部分。“青蛙的去与留”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前1课建立的生物身体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认识,推测绿色青蛙和黄色青蛙生活环境各是什么样的?第二部分研究“为什么不同环境中的青蛙体色不同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资料解决的。教材中的图呈现的是沙漠中黄色青蛙产生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教材所呈现的只是演变的示意图。图意为两只生活在绿色田野中的皮肤上带有条纹的绿色青蛙雌雄交配,生育后代,它们的后代肤色一般表现出四种不同的性状。图中第二排一只鸟在吃它们后代中的黄色青蛙,描述的是由于生活在绿色的田野中,与周围的绿色区别较大的肤色的青蛙,很容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第二排中两只青蛙间的连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