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武传 班固字孟坚(3292),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作者介绍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相关知识 汉书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230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
2、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汉书(前汉书)简介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 史书体例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 (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纪传体:以为人物
3、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背景简介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公元前200年冬,匈奴的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汉朝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缓和跟匈奴的关系。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开始了对匈奴长期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逼迫他投降。理清思路
4、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文章分为三部分:一、(1-2段)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二、(3-8段) 三次招降,苏武不屈三、(9-10段) 汉匈和亲,白发归汉第1、2自然段合作探究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5、因厚赂单于6、置币遗单于7、单于益骄,非汉所望。1、介词,表原因,由于2、长辈3、使动用法,使归4、以身份(定语后置)5、趁机6、赠送7、更加重点词句梳理第一部分出使匈奴,以求通好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第3-4自然段合作探究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1、方欲发使送武等2、会缑王与长水虞 常等谋反匈奴中3、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4、
6、幸蒙其赏赐5、以货物与常6、其一人夜亡 1、方:副词,正在;发:派遣 2、会:刚好,恰逢 (状语后置) 3、及:和;将:率领; 阴:暗中4、幸:希望;其:代词,指汉朝5、以:把;货物:财物(古今异义)6、夜:名作状,在夜里;亡:逃走梳理第二部分重点词句7、恐前语发,以状语武8、见犯乃死,重负国。9、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名词,话;动词,告诉见:表被动;乃:才; 即:假使;降:使动用法,使投降10、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11、舆归营12、 单于壮其节扶持名作动,用车子送意动用法,以为壮 在第四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 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体现了苏
7、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表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第5-8自然段合作探究 表示“使动”的动词,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这个“活”不是主语“臣”发出的,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发出的,全解为:“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了下来(救活过他)”。 判断一个词是不是使动用法,方法有两种:1看能否在这个词里加
8、进一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 “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所以“烧”是一般动词;走(之),使(之)走(逃跑),加得进,“走”就是使动用法。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子的意义。句中沛公地位比百余骑高,“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5、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7李陵劝降,忠贞如一。8武帝驾崩,恸哭数月。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3、拥众数万,马畜弥山4、君因我降5、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6、反欲
9、斗两主7、若知我不降明使动用法,使知道,告知 论:定罪;因:趁定语后置,“数万众”;弥:满 通过 畔:通“叛”;为:做。状语后置使动用法,使争斗若:你。重点词句8、单于愈益欲降之9 、绝不饮食 10、羝乳乃得归更加。同义副词连用绝:跟外界隔绝;名词作动词,生育;才11、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12、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13、触柱折辕,劾大不敬14、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15、子卿尚复谁为乎?16、皆为陛下所成就17、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当初,表示追叙。 通“无”,宾语前置 “现”。车子撞在柱子上。 超过副词同义连用,还。宾语前置提拔。被动句亡:通“无”;恨:遗憾;复再:副词同义连
10、用。三次招降,苏武不屈1、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卫律: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逼降、诱降)“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李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劝降)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
11、坚定。(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对汉朝还有感情,还有羞耻之心,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2)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大义,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
12、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 3、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以贫贱移其志(迫降)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13、。这是否矛盾?(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
14、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苏武和张胜-张胜见利忘义,在匈奴剑下丧失骨气,屈膝投降,反衬出苏武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2)苏武和卫律-卫律贪图名利,投降匈奴,并且为虎作伥,作威作福,逼迫苏武投降,对这种卖国求荣的叛徒嘴脸的揭露,更突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写反面人物来烘托正面英雄人物的形象,使苏武形象更真实丰满,生动高大.第9-10自然段合作探究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10.历尽艰难,发白
15、归汉。1、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得夜见汉使2、凡随武还者九人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4、始以强壮出,及还1、请求看守他的人一起去(见汉朝使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凡:共3、在4、始:当初;及:等到重点词句梳理第三部分汉匈和亲,白发归汉1、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忠诚、信念与意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2、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对比映衬(1)张胜 苏武(2)卫律 苏武(3)
16、李陵 苏武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主旨领悟 本文
17、记叙了苏武被匈奴扣留后,历经19年艰苦漫长的生活,经受住了长期的严峻考验,光荣地完成了出使的使命,坚守了气节,维护了汉朝尊严的事迹。作者高度地赞颂了苏武对汉王朝的忠诚,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诚、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思维拓展1、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
18、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
19、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思维拓展2、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20、参考观点一: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
21、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像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参考观点二: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
22、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
23、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一、通假字畔主背亲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空自苦亡人之地 请毕今日之驩 因泣下霑衿 与武决去 “畔”通“叛”,背叛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去”通“弆”,收藏 “亡”通“无”,没有“驩”通“欢”,欢聚“霑”通“沾”,打湿;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二、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官职,侍从对某种人的称呼兄弟并为郎副中郎将及假吏常惠等置币遗单于 因厚赂单于 因泣下霑衿 皆为陛下所成就明年,陵降 临时担任与“真”相对,虚假财物,礼品货币赠送财物贿赂眼泪哭泣栽培,提拔事业上取得的成就第二年今年的后一年三、一词多义数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会策划范文集锦6篇
-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锦集5篇
- 金融专业学生自我鉴定6篇
- 背手上铐的课件
- 建设监理合同(合集15篇)
- 2022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报告范文8篇
- 企业年终个人工作总结2021年
- 反心灵鸡汤课件
- 学校感恩节策划方案
- 节约粮食主题演讲稿
- 5.2《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案例2-5 节能效果对比讲解
- 荆楚民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SH/T 306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急弯弯管工程技术规范(正式版)
- 穿脱隔离衣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 GB/T 43878-2024旋挖钻机截齿
-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下载)
- 拼多多营销总结报告
- 手术室护士交接流程
- 中式面点技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干槽症的治疗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