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重点(共18页)_第1页
城市地理学重点(共18页)_第2页
城市地理学重点(共18页)_第3页
城市地理学重点(共18页)_第4页
城市地理学重点(共18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chngsh)地理学重点(第十二章自己看哈,重点是456789)二、九章(ji zhn)木有ppt,自己再看笔记(bj),加油题型:选择10 填空15 判断10 名词解释15 简答20 论述30一:名词解释1、城市-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及第三产业高度集聚的、以非农业产业为主的居名点2、城-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御意义的据点市-商品交易的场所,人们在特点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进行交易,形成集市3、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大都市带-有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活动上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

2、,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交通和通讯网络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4、城市地理位置-城市与外部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中心位置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央,这种位置便于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联系,交通费用低,自然形成交通枢纽。重心位置当区域的人口、资源等要素严重分布不均时,中心位置将偏离几何中心而接近重心位置。 邻接位置城市区

3、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离区域中央。门户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域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个方向时,区域的中心城市偏于主要联系方向的一端。 5、规模经济 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集聚经济 指产业和经济活动由于空间上的集聚,使生产成本降低,效益上升的现象。6、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 产业的空间组织布局跨越国界,由此推动城市由单一国家城市体系发展成为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7、世界城市(chngsh)体系 在信息高速高路的支持下,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规模和职能的城市共同(gngtng)组成的巨大城市体系8、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y )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

4、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和非农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9、城市化近域推进 由于城市过分集中而出现了局部不经济,由此产生了城市发展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区地域扩散的过程10、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11、基本部分经济活动中为外地服务的部分(离心型和向心型)。 非基本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经济活动,包括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 基本/非基本比例 (B/N),一般用从业职工人数为指标12、城市职能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

5、文化等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着眼于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城市性质 -指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是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13、城市首位律 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是要比第二位的城市大得异乎寻常,而且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突出的影响。首位城市规模上与第二位的城市保持巨大的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14、 城市金字塔 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多,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图。位序规模律(法则) 一个

6、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后的位序之间关系的规律。15、空间相互作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chngsh)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的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人员和信息的交换空间(kngjin)扩散(自己查哈)16、节点(ji din)各种网络的聚焦点;结节区域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17、城市经济区 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18、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7、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 HYPERLINK /view/1273373.htm t _blank 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19、CBD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城市开发区 - 以城市为依托,以实现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有政府或企业通过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一定规模的特定区域。城中村-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二:简答(内含填空+选择)城市地理学的具体任务、研究内容(重点是宏观局面)具体任务:1:研究区域发展规律;2解决城市发展问题;3:培养城市研究人才研究内容

8、(1)历史层面城市形成发展发展条件研究 (2)宏观层面城市体系空间组织研究,将城市看成点 (3)现实层面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交通住宅问题、失业问题、犯罪问题等)2、(1)工业革命后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史(太多了,木有ppt,自己看书哈)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ppt上没有)城镇的设立标准 自然村-行政村-镇(乡)-城市-大都市带 国外:hamlet-village-town-city-megaloplics 各国城镇的设立标准不同(再查查书)城市地域类型(查笔记,有可能填空) (1)城市行政地域 (2)城市实体地域 (3)城市功能(gngnng)地

9、域中国(zhn u)城镇人口统计口径 在城镇居住六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计入(j r)城镇人口,用人口密度划分划分城乡、城镇人口7、马克思主义城市起源理论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结果。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人类摆脱了对游牧时期对流动性劳动对象的依赖,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 农业劳动产生力提高,剩余农产品增加。 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第二次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要求有相对集中和固定的地点,使聚落分裂成以农业为中心的乡村和以手工业为中心的 “城市” 。第三次大分工商人和商业的出现城市成为经济、贸易的中心。通过城市的商品生产

10、和商品交换,成为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8、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自然、社会经济)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 气温适中 降水适度2.地形条件 世界上绝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滨海、滨湖、沿河平原地区,在100米以下处更为集中。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包括自然资源丰度;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历史、水平,现状、结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等。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从区域中不断获取食物、原材料、资源、劳动力,向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以获取收入,促进城市的发展。 9、双核心城市体系结构城市举例(填空)山东:济南+青岛。浙江:宁波+杭州;安徽:合肥+芜湖 10、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

11、城市包括哪三类实体转运;商业性转运(所有权改变);政治性转运(关税)11、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信息革命对城市区位选择的作用)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1、协作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呈现一种协同并进的趋势,信息空间的扩展与城市空间的延伸复合。2、替代效应:指通讯(tngxn)技术的发展克服原本存在于人际交流中的一些时间和空间障碍,利用信息传递取代或减少人的来回通勤。 3、衍生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4、增强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路网、电网、水网等物质形态网络的容量, 提高(t go)它们的功效,使其更具吸引力。 信息技术作用下的城市(chngsh)空间扩展趋

12、势城市空间的扩散化趋势 信息技术使城市各种功能发挥的形式不受空间的限制,而根据其各自的发展战略需要自行选址。城市空间的集聚化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区位条件最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因信息量最大化、信息传输完善化而成为巨量信息的复合体。信息时代世界城市体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信息高速公路的支持下,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规模和职能的城市共同组成的巨大城市体系。特点: 世界各国的城市组成,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加强; 国家和地区城市体系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13、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度量指标(单一指标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 为城市人口提供

13、粮食 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原始资本积累 为城市工业产品提供销售市场 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劳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创造物质财富支援农业发展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并促进规模扩大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生产性服务: 金融、保险、科技、通讯、仓储、运输、法律咨询、广告信息等。生活性服务:住房、购物、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保健、旅游度假等。 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外推力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产生的内引力,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形成城市化过程。14、城市化的类型(概念也要背、防止考名词解释)1.向心型与离心型城市化向心型以城市中

14、心区作为考察的基点,商业服务设施、政府机关、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总部都有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倾向。离心(lxn)型有些设施和部门从中心区向边缘区移动扩散,它们(t men)需要宽敞的用地、本身有环境危害或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2.外延(wiyn)型与飞地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向外扩展时,保持与原建成区的接壤、连续,渐进式向外围扩展。 飞地型城市向外扩展时,与建成区形成较大的间隔,但仍与中心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3.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其结果是直接创造市区,也叫直接城市化。职能型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积极型经济发展带动城

15、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二者相同步。消极型城市化速度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限度,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二者不相适应。5.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于国家投资,由此而形成的城市化。自下而上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于个体或集体投资,实现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15、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交通、工业、住宅)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倾向强烈 工厂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在专业化协作基础上形成大型联合企业 工厂外迁仍受城市影响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城市人口总量的增加

16、(刚性需求)和人们对居住条件改善(改善性需求)的追求导致城市住宅外迁的主要原因。 住宅扩散还会带动城市商业、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和设施的扩散。16、霍尔城市演化模式p77:(5个时期、6个阶段)流失中的集中 绝对集中 相对集中 相对分散 绝对分散 流失中的分散 17、郊区化概念、形成、动力机制(再查查书)1、概念(ginin) 人口、工业、商业(shngy)等先后从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的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 2、郊区化的成因(chngyn)制造业郊区化 人口郊区化 零售业郊区化 办公业郊区化18、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新中国城市化特征,过程及基本原因(中

17、国城市化省际差异性显著原因)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7601850) 速度慢、地域范围小、城市总人口规模小。 1800年3(2930万)1850年6.5(8080万),年均提高0.068个百分点。2.局域发展阶段(18511950年) 发达国家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依然缓慢。 1950年:发达国家51.8,发展中国家16.2,世界平均28.23.全面发展阶段(1951) 加快扩散、迅速普及。(19512005年) 发达国家51.877(年均0.458) 发展中国家16.241(年均0.451) 世界平均28.248(年均0.36)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

18、2.城市化主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97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绝对数量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人口的3/4左右。3.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明显4. 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大城市数目迅速增加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长5、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我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原因:(了解)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郊区住宅的建设;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19、都市连绵区演化过程模型(P127)(以三个案例为主要样本)中小城市独立发展阶段 都市区形成阶段;联合都市区阶段; 都市连绵区雏形阶段;都市连绵区成形阶段 全国典型都市连绵区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京津唐都市连

19、绵区 辽中南都市连绵区中国(zhn u)城市(镇)化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对策 一:1、资金约束(yush):生产资料投入、生活资料投入、基础设施投入 2、制度(zhd)约束户籍制度。 城市建设投资体制;就业管理制度;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制度。 3、人口约束:需要转移的人口存量和增量均较大,而城镇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导致城市的“内引力”与农村的“外推力”不匹配。 二:1、控制人口总量过快增长 控制人口与推进城镇化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优化城市化空间格局 形成以以长江及大陆桥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线、包昆通道为纵轴,以轴线上的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

20、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加快城市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 推进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 加快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利益障碍 改革投融资体制,形成新的城市建设扩张机制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健全科学、民主的规划决策机制 注重规划的系统性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21、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哪几种、核心代表人物)+影响非基本与基本方法的因素1.普查法:调查每个企业和单位的基本和非基本资料,汇总、折算。2.残差法(霍伊特):先分出基本部门,再从其他部门中,假设基本/非基本部分的比例为

21、1:1,找出其中的一部分基本活动部分,与基本部门相加,得出B/N比例。3.区位商法思路:认为全国经济的劳动力部门结构正好满足全国人口的需求结构,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同全国类似的劳动力结构才能满足本地的需要。4.正常城市法(瑞典阿历克山德森) 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为标准,来衡量各城市中非基本活动的比重,超出标准以上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 莫里塞特得出了两个结论:K值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各部门K值以及K值的和,都随城市规模级上升而提高。5.最小需求量法(厄尔曼和达西)各部门对劳动力的需要有一个最小比例,能够满足城市本身的服务需求。求出各规模组样本城市中各部门的最小劳动力比例

22、,以该比例作为同一规模级所有城市对该部门的最小需要量。不足之处(b z zh ch):深受被选的样本(yngbn)城市结构特征的影响;规模(gum)分组不连续;几乎所有城市都有输出,而没有城市输入。穆尔的改进方法:划分14个连续规模组;每组样本城市中各部门(14个)最小职工比重与中位城市人口规模回归分析 影响B/N比率的因素1.城市人口规模 规模越大,B/N越低。专业化程度 专业化程度越高,B/N大,中心性城市专业化程度低,比率小;卫星城大,独立城市小。3.发展历史 老城市小,新城市大。22、城市的职能分类方法 城市职能分类按照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职能相似的城市进行归类。1.一般描述方

23、法(奥隆索)确定一个城市类别体系;加以描述性的命名;将每个城市分别归入不同的类别。2.统计描述方法(哈里斯) 城市类别由研究者事先决定,但是在每一类上增加一个统计上的标准。 不足之处:定量指标的含义不清,凭经验得出,主观性强。3.统计分析方法(纳尔逊)平均值:标准差4.城市经济基础法(阿历克山德森) 求出每个城市36个部门的职工百分比,从小到大排序。 以5的城市比重为K值. 超过K值标准510个百分点为C型城市; 超过K值标准1020个百分点为B型城市; 超过K值标准20个百分点以上为A型城市。5.多变量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多样本、多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将聚类的结果进行命名。23、全

24、国性的城市职能分类理论基础(城市职能三要素) 专业化部门具有为城市以外地区提供服务作用的部门。 职能强度某部门为城市以外地区提供服务所占的比重大小。 职能规模城市对外输出产品和服务的绝对数量的大小。24、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位序规模(gum)分布型25、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怎么分,用了什么指标)省级行政规模体系分类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省区域城镇(chngzhn)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四、中国(zhn u)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第一大城市的规模(P);首位城市的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百分比首位比(R);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S)。 n=17,将城镇按规模划分成17个等级,Yi各规模级按占城市

25、人口的比重的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级的累积百分比。 EMBED Equation.3 * MERGEFORMAT 省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省区城镇规模分布类型与人口数量因子关系最密切。与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工商业发展水平,与农业的相关程度较低。与省区交通网密度有明显关系。人口密度较大的省区,一般处于较高级型。城市化水平与城镇规模分布类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书p184 7-14图看懂四条曲线含义(hny),自己看看书哈)费用/效益(y)城市人口(x)Marginal CostAverage CostAverage BenefitMarginal

26、 Benefit P1 P2 P3 P4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 P1城市最小合理规模(gum)(最小门槛规模), AB=AC; P2人均(rn jn)最大收益规模,AB-AC 最大处 P3社会最适规模,城市所得到的总的纯效益达最大 MC=MB P4城市最大规模,AC=AB;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城市规模级提高,工业产出水平存在逐级提高的总体趋势; 单个城市的产出水平和城市规模间存在统计上的弱正相关系。 27、空间扩散的类型 传染扩散:通过已经接受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人群与其他人群之间的接触而导致的扩散。 等级扩散:一种人文现象按照从高到低的等级序列在不同等级的地区(城市)之间进行的传播。

27、重新区位扩散:一种人文现象在扩散的过程中,仅发生了接受者空间位移,数量不发生变化。28、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可能是论述)一、背景。二、基本概念1.中心地与中心地职能中心地向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职能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2.中心地等级和中心性中心地等级结构特征:中心地等级越高,提供的中心地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亦反之;高等级的中心地不仅具有较低等级中心地的服务(fw)职能,而且具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等级的职能;中心地的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的距离就越远(yu yun),它的服务范围越大;反之,亦反之。中心(zhngxn)性(中心度) 一个中心

28、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重要性)的总和。 EMBED Equation.3 * MERGEFORMAT r1门槛半径r实际半径r2最大半径距离金额成本收入3. 服务范围 维持一个中心地的一项中心职能所需要的最低人口数或最小的服务半径称为该项职能的门槛值或门槛半径。三、理论假设1.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广大平原2.平原上的环境一致;3.人口分布均匀,购买力相等;4.区域运输条件完全一样,全部陆路运输,影响运输的唯一因素是距离。5.人的活动是理性的,消费者购物追求距离最小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 均质平原和经济人。四、理论模型要点1.六边形网络与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 在均质平原上,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等级

29、体系,同一级的中心地具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市场区),市场区形状为六边形。新中心地的进入必须满足:提供同一种服务的中心地应尽可能少,以保证经营者获得最大利润;区域全部人口都能够得到同种服务或商品。2.嵌套原则 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的市场区所包括,高一级市场区被更高一级的市场区所包括,形成一级套一级的相互嵌套网络。3.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结构(K=3) 较低等级的中心地分布在较高等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拐点上,以追求市场竞争力最大化的目标。K3时市场(shchng)区等级序列:1,3,9,27,81中心(zhngxn)地等级序列:1,2,6,18 4.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结构(jigu)(K=4

30、) 较低等级中心地分布在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连线的中点上,以追求交通干线联系尽可能多的中心地的目标。K4时市场区等级序列:1,4,16,64中心地等级序列:1,3,12,48 4.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结构(K=7)K7时市场区等级序列:1,7,49,343中心地等级序列:1,6,42,294 29、克、廖中心地理论的比较+评价1.克氏推理是自上而下,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从高门槛货物开始,逐步到低门槛货物为止。 廖氏推理自下而上,遵循超额利润最小化原则,从最低级货物的最小销售距离开始,到最高档货物为止。2.克氏分析的对象只限于第三产业,适合于解释第三产业的区位, 廖氏的模式弹性较大,涉及到第二产业,

31、即加工业、制造业。幻灯片443.克氏体系中,同一等级的中心地具有同样数目和种类的功能,系统过于严格、僵化; 廖氏系统中,同一等级的中心地可能有不同的职能组合,系统较灵活。4.克氏的市场区网络,在图形上十分严谨,但推导、计算并不十分严格。 廖氏的市场网在图形上不太拘泥,只要不背离正六边形的要求即可,但其推导和计算过程十分严密。 5.克氏理论的推导过程是先用归纳法,然后再通过演绎法得出普遍的结论。 廖氏直接采用演绎方法得出理论模型,然后到现实验证,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积极意义:使区位理论由生产扩展到市场,由局部扩展到一般,由单一扩展到综合,成为一种宏观的、静态的分析的服务业和加工业

32、的区位论;标志着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是地理学数量化的先驱。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不足之处:1.从假设条件下推导出的中心地理论与实际有差距;2.中心地等级系统的形成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克氏仅列举三个原则不全面;3.仅适合于单纯的农业区,而不适合于城市密集区; 4.仅从静态的角度加以分析,没有估计到交通运输手段的改变引起的中心地性质变化。5.忽视了制造业对城市的作用,不能很好的解释(jish)制造业城市的发展。30、非均衡增长(zngzhng)理论 (3个理论) 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和地区(dq),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和地区的投资

33、,带动其发展。(赫希曼,1958年)(一)增长极理论1.普劳克斯部门增长极概念 围绕主导工业部门(发动型工业、推动型产业)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2.赫希曼地区增长极概念 形成增长极的一组工业可能在地理空间上集聚于一个都市地域,形成地区增长极。(二)点轴开发模式 “点”是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基础设施束通过的地带为“轴带”,是各级城市形成的产业开发带。(三)核心边缘理论1.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核心区城市密集、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资本集中、经济增长快的地区;边缘区受核心区影响,经济相

34、对落后的地区。31、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城镇密度分布特征,从东到西(p231)及原因(查查书) 我国城镇密度具有省际差异,并从东向西有规律的递减。32、中国城市经济区如何划分(三大一级区,七大二级区(p237表8-8)一级区:北方区,洞中去,南方区二级区:7个城镇体系基本特征(4个)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0个)、流程和工作方法35、城市土地的特征,城市土地类型(10个,了解)1、自然(zrn)特征 位置(wi zhi)固定性 面积(min j)有限性 质量差异性 功能耐久性2、经济特征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区位的效益性 边际收益递减性 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 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3、法律特征 二、城

35、市土地利用的类型36、城市地形、城市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地形对城市的选址、用地选择、功能分区、道路、管网、绿地布局和城市景观设计产生影响。三、城市气候1.气候与城市区位气候通过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来实现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而且是一个循环过程。城市分布密度: 3040度范围最集中; 沿海地区数量多、规模大; 极端气候区城市少而小。2.气候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3.气候对城市景观的影响36.1、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下垫面性质(弹性、刚性、比热、透水性) 人工散热废气、尘埃 城市风由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异导致了气压差异,形成了从郊区向城区运动的风。四、城市植被五、地基承载力六、城市地下空间37、城市土地市场招、拍、挂制度 (填空)1.土地招标 2.土地拍卖 3.土地挂牌 38、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式:均质性和非均质地域对比记忆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1、均质性城市地域在功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boch)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2、均质地域(dy)在均质性能的作用下,城市地域(dy)中表现出来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异的连续地段。3、均质度D(1H) EMBED Equation.3 * MERGEFORMAT 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P274) 紧凑度指数均质区域面积/区域最小外接园面积(A/R2min)39、城市地域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