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案_第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案_第2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案_第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案_第4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习作:_让生活更美好【教学目标】1.写清楚某种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2.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教学重难点】1.写清楚某种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2.在叙事中融入真情实感。【教学准备】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单、习作单。【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围绕习作要求,补充题目,联系生活,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2.学习运用“描写内心”“展开联想”等方法写出自己的美好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探究“美好观点”,确定写作素材1.谈话导入,激发联想。一条河,因为有了青草、绿树、野花的点缀,变得更加美丽多姿;一座山,因为有

2、了蓝天白云的映衬,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各种美好的事物而变得更美好。想一想: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2.出示课件,发散思维。课件出示:习作:_让生活更美好点拨:看一看习作要求中的提示,想一想:哪些事物让生活更美好呢?你获得了哪些新的启发呢?3.全班交流,感受美好。4.教师梳理,提炼素材。(1)我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如读书、集邮、唱歌、看电影、运动健身等。(2)我们家庭的日常生活,如家庭聚会、全家旅行、亲子活动等。(3)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如参加了自己和同学最喜欢的某项活动、某个社团等。(4)我们养成的好习惯、好品格,如做事认真、诚实守信、不怕困难、善于动脑等。教师小结:前三类都是实际存

3、在的事物,是有形的,第四类是人的习惯、品质,是无形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感受最深的素材来写。5.确定写作素材,分享美好观点。(1)示例引路。引导: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呢?我们来听听三位小伙伴的分享吧。(课件播放三位同学的录音)课件出示:你有没有想过,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现在去爷爷奶奶家可以坐高铁了,比以前快了两个小时;妈妈买菜时,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支付,非常方便、快捷。我想到的是音乐。听听音乐,唱唱歌,会让我放松、开心。我的答案是种花。把种子种下去,等它们发芽,看它们慢慢长大,很有成就感。(2)点拨:听了三位小伙伴的分享,你有什么发现呢?(3)学

4、生交流,教师小结:三位小伙伴都融入了自己的感受、感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音乐让人心情愉悦,身心放松;养花种草给人带来培育生命的成就感。做这些事让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满足,令他们的生活更美好。(4)补充题目。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呢?请选择一种事物填写在习作题目的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想一想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份美好。(5)全班交流。学生初步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相机点评,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写作素材。【设计意图】“_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半开放性的话题。题目中,“生活”的概念很大,“美好”的感受范围也很大。话题的选择和确定,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生活

5、中的那些美好事物进行初步整理和有效筛选。依托教材中“习作提示”的精准导向,启发学生将美好瞬间呈现出来,将美好事物不断具象化,使选材水到渠成。板块二 回顾精彩生活,分享美好事件分享美好事件。1.点拨:竹节人这篇课文里,竹节人给范锡林爷爷的童年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和美好的体验。想一想:范锡林爷爷围绕竹节人写的哪些事让你感受到这种乐趣和美好呢?(课件出示竹节人原文)2.学生交流。3.教师小结:范锡林爷爷通过生动描述“我们”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和老师玩竹节人的这些故事,让我们体会到竹节人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变得更美好。4.小组交流。当你确定了自己要分享的这个话题的时候,你想起了哪些和

6、这个话题有关的事情呢?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这些美好的故事。5.全班交流。根据你确定的话题,谁能分享一下你心中最美好的事情?6.引导评价:这件事情是否是围绕所选的话题来说的;事情是否让你的生活受影响。【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课文竹节人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感知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分享美好的表达方式,进而唤醒学生心中的美好事件,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在学生交流后引导评价,使他们的表达更准确,思路更清晰。板块三 列出写作提纲,梳理“美好”经过1.明确写作要求。(1)课件出示写作要求。课件出示:写清楚它是怎么影响你的生活的。它为什么让你觉得生活更美好?写的时候注意把原因写具体。(2)思考:读了习作要求,你认为

7、如何达到这个要求呢?(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它是怎么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某些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写详细;“它为什么让你觉得生活更美好”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要把想法和感受融入具体的事例当中。2.示例引路,列出提纲。(1)引导:在竹节人这篇课文里,范锡林爷爷是如何把老师玩竹节人这个故事写清楚的?(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上课玩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下课去老师办公室的窗外找竹节人没有找到竹节人,很不高兴看到老师在玩竹节人,很开心。教师小结: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能把事情的经过表现得更具体、更生动。(3)自主学习。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事情的过程写下来

8、。(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如书法让生活更美好这篇习作,提纲上可以列出:因临帖不顺利而郁闷得到老师指点后继续练习,有了小小进步而开心参加书法展示受到老师鼓励而充满信心意欲更上一层楼而更加坚定信念。教师小结:故事当中融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才能体现让生活“更”美好。(5)学生修改自己的写作提纲。3.想一想:这件事为什么会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有哪些原因,哪些感受?课件出示:书写更漂亮了,学习时更有自信了;心态更宁静、沉稳;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深了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提纲。【设计意图】再次联系课文竹节人,回顾作者写“老师玩竹节人”的精彩片段,理清写作思路,将单元课文的阅读与习作策略的指导紧密结合,并指

9、导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将教材资源有效整合,也能借此展现习作的完整指导过程。板块四 根据习作提纲,尝试写出“美好”1.学生根据习作提纲,尝试写作。2.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第2课时【课时目标】1.写清楚某件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2.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3.乐于分享习作,虚心听取他人建议,并再次修改习作。【教学过程】板块一 拟定评价标准,分享习作1.谈话导入,引发思考。上节课我们根据自己所写的习作提纲,初步完成了习作。根据习作的要求,你觉得什么样的习作才是优秀的呢?2.师生共同梳理评价标准,教师相机小结。课件出示:评价单评价标准自己评价同桌评价习作是围绕自己选择的某个词语来

10、写写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因文章的描写生动,很有趣味同桌的建议:_3.根据评价标准,评价习作。(1)自评:对照评价标准,你认为你能得几颗星呢?请画一画。(2)互评:和同桌交换习作,你认为他可以得几颗星呢?对于同桌的习作,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把它写在评价单上。【设计意图】根据习作要求,师生共同梳理明确的评价标准,不仅再次加深了学生对习作要求的认识,还为评价作文作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这样便于学生通过对照发现习作中的优劣之处。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写作的乐趣,促进习作素养的提升。板块二 梳理共性问题,点拨表达方

11、法1.全班交流,梳理问题。(1)没有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2)没有把具体的原因写明白。(3)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4)习作的语言不够生动。2.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寻找修改方法。你能够帮他们解决哪个难题呢?全班讨论,教师结合学生习作相机小结。(1)解决问题一: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重点关注是否把表现事情过程的思维导图写清楚了,再根据思维导图写清事情过程。(2)解决问题二:引导学生写清事情发生的原因,为后文的展开作铺垫。(3)解决问题三:在写清事情的过程中多次穿插“想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4)解决问题四:运用多种细节描写把习作中详写的部分写生动。课件出示:没有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检查思维导图没有

12、把原因写明白写清原因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穿插“想到的”习作的语言不够生动细节描写过渡:为了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具体的事例中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具体的事例当中去呢?3.例文引路,点拨方法。(1)寻找让你感受深刻的语句。点拨:在“老师玩竹节人的故事”中,你觉得哪些语句最吸引你?学生交流。学生读“老师玩竹节人的故事”中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子,说感受。教师引导:这些语言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所以吸引了你。你从同桌的作文当中捕捉到了哪些体现作者美好情感的语言呢?请把它们圈画出来。(板书:融入感情)(出示分享提示)课件出示:你从哪些语句当中感受到了作者美好的

13、感情?用红笔圈画出来,再想一想你圈画的理由。(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请两组同桌交流。一位同学读习作片段,另一位同学分享阅读感受。教师随学情需要引入教材范例,相机点拨。a.预设:学生作品中有关于心理描写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示例引导:下面是窃读记的某个片段,你从哪些句子当中感受到阅读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呢?课件出示: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学生找出相关句子,交流。思考:作者是通过

14、什么描写来表现这份美好的感情?这样描写又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运用心理活动描写,更能体现出我们对那件事物的感情。(板书:心理描写)b.预设:学生作品中有展开联想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示例引导:下面是全神贯注中的一个片段,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罗丹创作时专注的美好?课件出示: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

15、了口气。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思考:作者又是运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份美好的呢?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板书:动作描写 展开联想)教师小结:看来我们在记录美好时,可以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展开联想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板书: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展开联想)【设计意图】习作支架能够缓冲“习作难度”,助推“思维深度”,提升“表达高度”,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设计的“心理描写”和“展开联想”这两个表达支架,让“融入感情”这个对学生来说无从下手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这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中“融入感情”的教学落地。板块三 总结写作方法,二度修改习作1.思考:如果在我们的作文中更好地融

16、入自己的感情,你会给自己什么建议?2.学生交流。预设:除了上述的两种方法,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如动作、神态、融情于景等。3.学生尝试选用刚才建议中提到的方法,展开二度修改。4.反馈、分享学生修改之后的习作。【设计意图】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掌握习作修改的方法,是提高学生习作素养的重要途径。本环节让学生选用学到的方法,对自己的习作展开二度修改,在实践中内化学到的方法。板块四 布置课后任务,分享美好生活1.明确任务:我们要开展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共同分享生活中的美好。针对这次班会,你有什么建议吗?2.学生交流。(1)按照话题进行分组,如课外兴趣组、家庭生活组、优秀品质

17、组(2)指导分享方法。读读习作中自己觉得写得较好的片段。可以给自己分享的片段配上相应的图片或PPT,让分享更生动。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3.教师小结。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美好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还要用我们的语言去描绘,希望我们通过“共享美好生活”的班会,发现和感受更多生活中的美好。【设计意图】结合教材提示,创设分享情境“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分享的平台和动力,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使分享更有实效。【板书设计】习作:_让生活更美好【教学反思】“理想的写作教学必须是基于学情的。”本

18、课基于学情开展教学,以学生的感受、体验和可生长性为设计起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乐于表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结构化地“用教材教”。教师对教材习作提示中的要求与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解读和准确把握,从话题打开到思维导图,从内容选择到事件聚焦,再到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紧紧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本次习作教学的核心能力目标,前勾后连,对相关的教材元素进行了结构化的设计。如串起学生已有的竹节人窃读记全神贯注等阅读经验,从学习书面表达的角度对这些教材元素进行了再加工,充分发挥了教材中习作指导的用件功能。2.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本课从交流“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到利用教材习作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开阔选材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