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_第1页
试议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_第2页
试议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_第3页
试议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_第4页
试议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当今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美国等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内在矛盾及世界各种力量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这场危机又将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预示着国际权力格局未来的变化走势。 当前的金融危机可溯源到里根撒切尔时代的三种政策理念:提倡住房私有化、放宽金融监管和崇尚“市场万能”原则。从里根时代开始,美国把这种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兜售。近30年来,美、英两国把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金融服务、电子通讯等行业的“新经济”领域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但也滋生了不少问题。美国的基本问题是极尽奢侈、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美国严重依赖于海外支持:极大地依赖国外资金、国外廉价产品与国外石油能源供应。居民的超前消费,国家的赤字财政与巨额贸易逆差,使国家和个人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美国于是就用过度的金融创新,靠滥发钞票、美元贬值,靠透支未来用以维系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这不仅严重损害美国的信誉和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影响美国国债的发行和美元的垄断地位,使美国的经济更不景气;而且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抑制各国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自身的竞争力也受到严重削弱。美国传统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普遍不如欧洲和日本,而由于高消费造成的劳动力成本高昂,则更使美国的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美国意识形态的霸权也处于“危机中

3、”。“美式民主”是美国引以自豪的一种重要出口“品牌”。为此,美国大力推行“价值观外交”,不遗余力地向他国推销美式民主。采取的手段或明或暗,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和发动战争的方法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且不说阿富汗战争和公开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人们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相继发生的“玫瑰革命”、“橙色革命”中,也都能找到美国“输出民主”的痕迹。不过,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美国不仅在“输出民主”的过程中遭到顽强的反抗和抵制,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不仅加重了政府的债务负担,削弱了美国的基本实力,而且恶化了美国的国际环境,在政治上使美国的声誉受到严重伤害,表明绝对的军事优势并不能自动

4、转化为政治胜利,被视为是美国霸权开始走向衰落的一个标志。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这次危机的危害和影响尚在裂变中,还远不见谷底,但有个事实已非常清楚,即:目前对世界经济运行影响极大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非常不合理。在这样的体系中,为了美国的一国利益,美元可以为所欲为;美国捅了娄子,整个世界跟着倒霉。这种以一国利益为上的体系弊端,在运行了数十年之后,终于恶性爆发,国际社会一片呼声,要对这种体系进行改革,尽管怎么改主张不一,但必须改已是异口同声。在国际呼声中,有的要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有的希望实行“大国共治”,中国希望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总之,普遍希望通过改革能建

5、立约束美元为所欲为和改变单一美元本位体系的新机制。 美国当然极不情愿改变由它一家垄断国际金融体系的局面,但危机当前,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姿态,同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真能改变或者制约美国垄断的局面的话,势必会对整个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应看到,所谓这场金融危机撼动了现有的国际体系,并不是说这个体系已摇摇欲坠、即刻崩溃,而是说明这个体系的公信度和共认基础已被动摇。国际体系的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推动改革将会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 金融货币体系作为国际体系中的子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现有不合理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生存于当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之中,是在这个大的体系

6、的支配和纵容下起作用的。要改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势必要触动现有国际经济政治体系的调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可以说是从一个节点上,激起了国际社会更多地对整个国际体系合理性的质疑。 国际社会在探讨如何改革现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同时,不可能不思考、不触动现有国际经济政治体系。 二、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一)金融危机冲击美霸主地位法新社认为由于投资者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与日俱增,华尔街股市大幅下挫。零售额下降,是美国经济可能陷入更大困境的一个迹象。大多数美国经济学家评估,美国09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0.2%,第四季度的降幅为0.8%。衰退并不仅仅会导致经济急速下滑,衰退的危险性在

7、于,经济可能会很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无力走出困境。但反对者说,急剧的变化已经发生,时候快到了。就伊拉克和阿富汗代价高昂和旷日持久的战争,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糟糕的金融动荡,政治和国内经济所面临的空前的信任危机。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断言“帝国”的终结,俄罗斯则宣告“多极世界”即将来临,届时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强国将占据统治地位。就连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也说过。(二)西方势力下滑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顾问多米尼克莫伊西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西方势力全球性下滑”,文章中指出,西方是输家。借用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话来说:东方在增长,西方在衰退,西方充满担忧,东方满怀希望。金融资本主义接近崩溃,

8、加速了国际政治的革命。国有化是美国对这场危机作出的最初反应。但是,欧洲面临的主要障碍恰恰就是民族主义。在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在形势糟糕的时候,这种心态就更不可避免了。欧盟领导人峰会上,萨科齐提出“欧洲的应对方案”,欧洲国家“不再人人为自己”。峰会在最后一刻签署了一份大规模行动文件,欧元区15国领导人承诺:“不让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垮台。”认可各国以“布朗方案”为基础向银行体系注资,以共同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目前,各国累计的救市资金已超过2万亿欧元。欧盟所有27个成员国首脑在2009年10月15日至16日又在布鲁塞尔开会,欧元区领导人达成的救市方案得到所有欧盟国家的认可,并且

9、布朗和萨科齐“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呼吁也成为欧盟的共识。(三)新兴发展中大国地位有所提升 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对各国都产生冲击和影响,但性质是不同的,对美国的冲击是根本性的,关系到经济是继续增长还是衰退的问题,而对其他国家影响则是有限的,更多是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如果此轮金融危机按照一些专家估计持续两至五年的话,意味着美国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香港商报发表题为全球格局转向经济政治多极的评论文章指出,美国金融危机恶化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激烈动荡和全球经济面临滞胀,将削弱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进而削弱其对全球政治的发言权。亦即是说,有助于世界走向“政治经济多极”。 总的来说,观察

10、世界格局,一是要看影响世界局势发展变化的各主要力量主体的力量消长(对比)状况;二是要看各主要力量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 从各主要力量主体的力量消长状况来看,表现形式上仍然是“一超多强”的力量格局,但具体分析,无论是“一超”还是“多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今的“一超”美国已威风大减。尽管其谋求世界霸权、主导国际事务的战略没有变,但已处处显得力不从心。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是始作俑者,它不仅让人们看到了这个超级大国自身虚弱的一面,也让人们看到了其主导国际事务能量不支的一面。美国不仅难以解决国际上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且还使其自身的问题殃及了国际社会。在危机面前,美国的对外战略作调整和收缩是必然的,曾经一

11、度嚣张的单边主义收敛了,而寻求与其他力量主体合作的声音多了。当然也应看到,美国在衰弱,但还不至于衰弱到当年英国被取代时那种日落西山的状况。目前国际上也还没有任何其他力量主体能将它取代。美国也不甘衰弱,同时也在极力防范和遏制任何可能对其形成挑战的力量的崛起,但遏制力的弱化和其他力量的兴起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如今的“多强”已今非昔比。从这次应对危机的表现来看,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大国的力量和作用在增强。不仅原已在“多极”之列的中、俄的地位更加突出,而且又有一批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等进入了“准极”的行列。前不久的20国集团峰会已让人们感觉到现在的“多强”真正多了。“一超”弱了,“多

12、强”多了,世界格局力量主体实力消长的状况表明,世界更像多极化了。 从各主要力量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来看,虽然矛盾依然丛生,但在全球化作用下,无论是“一超”与“多强”之间,还是“多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趋紧密。 这次金融危机,原本只是美国的次贷问题,但通过不健康的金融操作和全球化的作用,造成了国际性的危害。全球化不仅使许多国家享受到了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方式等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好处,同时也让各国尝到了一旦出现危机,大家都难脱干系的苦果。全球化的纽带让世界各主要力量主体之间形成了利益交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无论是“一超”还是“多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

13、支配下,彼此均成为“利益攸关方”。利益上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必然形成各方寻求合作的共需。大家都明白,在全球化这条船上,想不被海啸掀翻,就必须同舟共济。胡主席在20国集团峰会上发言的主题就是“通力合作、共度时艰”,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这次会议发表的宣言也表示,要通过持续的伙伴关系、合作和多边主义来战胜挑战。 三、从中国视角看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经济学理论认为,危机和复苏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两个不同阶段。实际上,危机和复苏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 在危机的后期,危机中有复苏,复苏中有危机。目前世界经济运行正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各方面的信息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尖峰已经过去,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已出现止

14、跌回升的复苏迹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自爆发之日就已开始。目前,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经济V型复苏,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态势已经形成。中国经济的复苏必将对世界经济止跌回升提供助推力。中国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应对,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良性刺激,而且对国际社会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因此从中国视角来讨论这一个问题无疑是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加速消长 以中国(China)、印度(India)、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金砖四国”(BRICK)崛起为标志的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壮大,意味着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动摇,国际金融危机使西方

15、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对比的加速消长,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难以为继,其结果是20国集团取代8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主角。 2009年9月25日,20国集团会议在美国匹兹堡发表联合声明,宣布20国集团取代8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声明中,20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据报道,目前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为17.4%,中国仅占3.72%。经过一轮新的改革后,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将大幅增加,有望超过日本,投票权

16、比重由原先的第六位升至第二位。 G8被G20取代,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和话语权的相对下降,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话语权的相对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已经进入加速变化阶段。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断言:单极世界已经落幕。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力量的中心。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则指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的全球领导能力走向末路的征兆。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预测是:美国的统治能力将在2025年之前大幅削弱。八国首脑高峰会议(G8峰会)是指现今世界八大工业领袖国的联盟,始创于1975年六国首脑高峰会议(G6峰会),始创国有6个,包括法国、美国、英国、西德、日本、意大利,其后加拿大于1976年加入,成为七国首脑高

17、峰会议(G7峰会)。第8个成员国是俄罗斯,该国于1991年起参与G7峰会的部分会议,至1997年,被接纳成为成员国。20国集团(Group 20)由八国集团、欧洲联盟以及一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国家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20国集团创始会议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正式举行,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20国集团的GDP总量约占世界的85%,人口约40亿。除了西方七国集团成员即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之外,20国集团还包括欧盟、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阿

18、根廷、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世界银行行长、联合国秘书长以及金融稳定论坛主席也将应邀出席。 (二) 世界金融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1、国际货币区域格局调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急剧下降,人民币成为国际性货币的步伐加快。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数量逐步扩大,国际地位相应提高。目前,香港已有41家银行可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2008年以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已达240亿元;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正在试点,试点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我国与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本币互换已达6500亿元。当然,由于人民币还没有实现资本项下可

19、兑换,以及受其他因素制约,要真正成为国际性货币还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但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阻挡。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美元作为唯一储备货币的地位将会衰退。美国再也不能靠美元主宰一切。欧元和中国的人民币将会成为候选的储备货币。欧元之父蒙代尔则预测,两年后人民币将取代日元,形成美元、欧元以外的第三大货币区域。 2、世界大银行格局调整。20年前,世界十大银行中有9家是日本的银行;10年前世界十大金融机构中有6家来自美国,把持头两名的是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而今天只有3家美国银行进入前十。自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进入前十,列第九位之后,2008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位列世界十大银行前三名。2

20、009年三家银行继续雄踞在全球市值最大排行榜的前三,2009年3月25日市值分别为1844亿美元、1451亿美元和1282亿美元,三家总市值占全球十大银行总市值的51%。 中国银行国际地位的上升,不仅出乎一般人的预料,而且超出国际权威人士的乐观估计。比如,2005年11月,看好中国金融业前景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亚太区董事长鲍达民(Dominic Barton)预测,十年后按照市值或者价值计算,世界十大银行中应该有三、四家是中国的银行。显然,中国银行国际地位超出预期的上升,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化直接相关。 3、国际直接投资格局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

21、会议年度投资报告指出:“全球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动受到经济及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危机经济改变FDI格局。”据联合国统计,2008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锐减21%,预计2009年将继续下降30%左右。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众多国家收缩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而上。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有关方面预计,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望首次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1500亿美元。中国将从“产品生产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促使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发生变化。 (三) 中国的国际地位加速上升

22、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格局重大调整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中国和美国战略关系的调整。美国已无力继续依靠强权统治世界,中国的战略地位随之上升。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的致辞中说:“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将塑造21世纪”。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对话前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极少有全球问题能由美国或中国单独解决,也极少能在美中不携手合作的情况下得到解决”。这些话,尽管不无“忽悠”中国的成分,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现实和趋势。 在亚洲,日本的地位将加速下滑,中国将成为最有影响力国家,逐步确立亚洲领导者的地位。这一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已逐步显现,国际金融危机则为趋

23、势的强化起了加速作用。日本的有识之士实际上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 比如,日本首相鸠山的智囊、日本综合研究所会长寺岛实郎在日本文艺春秋月刊10月号发表文章称:在超级大国单边统治格局崩溃的过程中,日益崛起的当然是中国日本早晚要成为依靠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贸易来维持生存的国家。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鸠山上台后积极鼓吹并推动由中、日、韩领衔建立“东亚共同体”,以避免日本影响力的加速下降。尽管如此,日本地位加速下降仍不可避免。从近期看,中国经济总量将很快超过日本。如果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经济已确定为负增长,中国今年经济总量有望超过日本列世界第二。从长期看,中、日的力量对比将进一

24、步发生变化。“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最近多次指出:25年后日本的GDP可能只有中国的1/10。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也使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和责任要求也会随之提高。 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发布了2009年GDP第一次速报数据。统计显示,2009年日本名义GDP为50728.90亿美元,2009年中国GDP为335353亿元,以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按照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率中间价6.831计算,约为49092.81亿美元,这意味着2009年中国GDP相当于日本GDP的96%。(四)中国快速发展面临更严峻的国际挑战 从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看,首先,主

25、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消费模式调整,将挤压中国的出口空间。资料显示,美国个人储蓄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2008年上半年的月均23%,上升至2009年上半年的月均46%,相当于10年前的水平。2007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占中国贸易顺差的92%。美国消费率下降,必然紧缩中国对美国出口。其次,在后金融危机阶段,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针对中国的反补贴、反倾销立案增多。2008年全球35%的反倾销案件、70%的反补贴案件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57起反倾销、9起反补贴,总金额约为102亿美元。最近美国决定对中

26、国产乘用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已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乘用车轮胎的连锁反应。再次,在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情况下,指控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又起。 从加速“走出去”的外部环境看,中国对外投资、进行国际资源战略布局的阻力明显增加。当然,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挑战也是机遇,压力也是动力。在外部压力和内部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经济结构将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高。中国和平发展不可阻挡! 四、 “一超多强”格局的基本态势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超多强的基本格局虽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突出表现为一超的实力与影响力在明显下降,多强的

27、实力在上升,并进一步分化。目前,无论是两极还是多极,都难以准确反映国际格局的实际情况,因为按照当今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所谓的“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强大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国际社会对其全球性大国地位的承认。按照这三个基本条件,只有美国可以算作真正的超强一极,其他国家尚不能达到。具体来说,“一超多强格局”主要体现了以下特征: 首先,在当前“一超多强格局”中,“一超”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实力与影响力的急剧下降方面。造成美国实力与影响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美国错误的国际反恐战略与失衡的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前者损耗了美国强大的政治实力与道德感召力,导致美国在全球不

28、得不执行尼克松时期的收缩战略,以谈判与对话代替武力与对抗;后者损耗了美国强大的经济与融资能力,导致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与科技的前景丧失信心。 奥巴马新政府目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解决国内经济问题上,经济外交成为其协调与大国关系、改善在伊斯兰世界形象的出发点,但美国实力下降、今后继续下降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美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强大硬实力,以及在科技与制度等方面的强大软实力,不会随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受到根本性削弱,美国的一超实力可能会受到一定“量”的影响,但短期内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其次,在当前“一超多强格局”中,“多强”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以外的大国和大

29、国集团已经出现了不平衡发展的势头,它们大体可分为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两类。传统大国包括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新兴大国包括印度、巴西、南非、沙特和墨西哥等。 传统大国一般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现有体系的维护者,它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具有地区影响力,并已经摸索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拥有参与权、发言权与决策权。 新兴大国主要是在“911”事件后才逐步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它们不是现行国际体系的主导者,不具有影响重大国际问题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其国内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些国家都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均期待在国际上拥有更多发言权,并谋求在地区事务上发挥独

30、特作用。 再次,在当前“一超多强格局”中,权力已进一步分散化、破碎化,全球性大国、地区性大国、以及小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种势力的权力大小都具有相对性,特别是随着一体化步伐加快,某些区域组织对世界权力的消长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如传统的欧盟、非盟、阿盟等在地区事务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任何大国都不容忽视的地区影响力量;近年来东盟、海合会等次区域组织中的中小国家也寻求联合自强,争取发出同一种声音,并在各大国之间积极周旋,寻求“多元平衡”战略。最后,从当前的“后一超多强格局”向未来的多极化格局的转换过程将是长期和漫长的,期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波动和反复。一超(美国)实力的衰弱速度、传统大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走向、新兴大国发展模式的稳定性、以及区域组织一体化的方向,将成为“后一超多强格局”未来发展的四个主要变量。这四个要素都具有不确定性,影响未来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五、几点启示世界格局更加均衡,能够影响世界格局的各主要力量主体之间难以发生剧烈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