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竞赛微生物生态课件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竞赛微生物生态课件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竞赛微生物生态课件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竞赛微生物生态课件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竞赛微生物生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概念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生物圈(biosphere) 生态系统(ecosystem) 群落(community) 种群(population) 个体、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 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群体对其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环境条件: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群体对其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环境条件: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1.微环境微生物的微环境指

2、直接影响微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与微生物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微生物细胞周围环境。 2.稳定性由于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使之在环境条件一定范围的变化时,微生物种类组成比较稳定的特性。3.适应性微生物的微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的特性。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与开发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中的微生物 水体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 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 极端环境下是微生物 1.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微生物的大本营、也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108 107 1061

3、05104103个/g 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则所含细菌干重约为土壤有机质的1%左右 土壤颗粒表面的微生物2.水体中的微生物淡水型水体微生物 清水型:主要为自养菌(10103/ml) 腐水型:异养细菌(107 108/ml) 海水型水体微生物 一些藻类及耐盐细菌 快速流动的水中,存在着对有机或无机污染物的自净作用。蓝细菌、藻、水生植物阳光表层输入(河流)产氧光合动物、原生动物、好氧细菌嗜甲烷菌、无机化能细菌不产氧光合发酵厌氧呼吸菌产甲烷菌沉积物厌 氧 层好 氧 层表层输出层次化湖泊生态Ecology of a Stratified lake 水体不同层次微生物分布良好的饮用水:

4、细菌含量应在100个/ml以下,当超过500个/ml时,即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更重要的是水中的微生物种类,一般用大肠菌群数作为是否含有病原菌的指标。(3个/L )3.空气中的微生物存在状态:漂浮,短暂停留,以吸附于尘埃微粒上的形式存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数与微生物数量有直接关系。 分布:越接近地面的空气含菌量越高,目前人类检测到微生物存在的最高处为85km的高空。 种类:球菌、芽孢杆菌、产色素细菌、真菌孢子4.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工业品类型: 纤维制品、革制品、橡胶制品、油漆、卷烟、化妆品等,塑料、水性涂料等,文物、书画等 食品上微生物的来源:食品原料的采收、运输、加工和包装过程中被微生物污染

5、农产品上的微生物:粮食和饲料上的微生物5.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体内外检查不到任何正常菌群的动物 悉生生物(gnotobiotics):已经人为接种某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 6.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嗜热微生物 嗜冷微生物 嗜碱微生物 嗜酸微生物 嗜盐微生物 嗜压微生物嗜热微生物生存机制(高温对微生物的一般影响是什么?) 有限的保护机制:细胞膜的蜡质程度、震热蛋白 极端嗜热菌的保护机制:高溶点脂肪、抗热蛋白、核酸保护蛋白地热泉嗜冷微生物发现红雪现象:嗜寒水藻 分类

6、:耐寒喜温型嗜冷型生存机制:特殊的酶细膜含特殊的脂肪二、菌种资源的开发50-600万种微生物 生物资源 采样-富集-分离-测定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双方获益:共生、互利共栖、协同共栖、互养共栖(+) 单方获益,对方受害:寄生、捕食、拮抗(+ ),( +) 单方获益,对方无害:偏利共栖、卫星状共栖、互生(+0) 互不相扰:无关共栖(00) 一方受害,对方无益无损:偏害共栖(0 ) 双方受损:竞争共栖( ) 互生人体的肠道正常菌群: 排阻、抑制外来致病菌 提供若干种维生素:如VB1、B2、B6、B12、VK、烟酸、泛酸、生物素、叶酸等 产生若干种酶类 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 混菌培养与生

7、产实践 天然混菌培养纯种混菌培养 维生素C生产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分工,相依为命,以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关系。 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地衣:真菌与绿藻或蓝细菌 产氢产乙酸菌株与产甲烷细菌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放线菌、藻状菌、蓝细菌、分枝杆菌和克雷伯氏菌与一些非豆科植物之间的根瘤 菌根,特别多见于兰科、杜鹃科及其它森林树种 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白蚁、蟑螂与其消化道中的原生动物及其它微生物(外共生生物) 反刍动物与其瘤胃微生物 白蚁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取得营养和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

8、杀死的现象。 微生物间的寄生: 噬菌体与其宿主之间的关系 真菌对真菌的寄生 细菌或真菌寄生于原生动物 细菌寄生于细菌:蛭弧菌寄生于Pseudomonas phaseolicola(栖菜豆假单胞菌)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寄生关系: 植物病原体 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寄生关系: 各种病原微生物 昆虫病原菌生物农药 冬虫夏草 拮抗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关系,如,抗生素 有时也将因某微生物生长而引起的其它条件改变抑制他种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如缺氧、pH值改变等捕食一种较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原生动

9、物吞食细菌和藻类的现象。 真菌捕食线虫和其它原生动物的现象 生物防治 一、碳素循环: 地球上约90%的CO2是由微生物分解作用形成 二、氮素循环: 根瘤菌属每年可为每公顷土地固氮达250Kg 含氮有机物必须经过微生物降解才能被植物利用 三、硫素循环 四、磷素循环 五、铁素循环 第三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一、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纤维素的分解 半纤素的分解 果胶物质的分解 木质素的分解 几丁质的分解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生物固氮一、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CO2有机质(一)纤维素的分解(C6H10O5)n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1)有氧、中温条件

10、a.真菌(木霉属) 木材腐朽: 棕色腐朽(褐腐):真菌分解纤维素剩下木质素 白 腐:真菌分解木质素剩下纤维素b.细菌(食纤维菌属)c.放线菌一、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2)无氧中温条件 细菌:纤维分解梭菌 真菌:木朽菌、层孔菌 放线菌:(一)纤维素的分解(3)高温条件:在6070条件下生长,并分解纤维素 细 菌:热纤维菌 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一、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一)纤维素的分解2、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生化机制 纤维素 单糖纤维素复合酶的类型(按作用场所分):表面酶:分布于细胞表面,不能在其细胞培养液中起作用的酶(食纤维菌)外 酶:分泌到胞外,在细胞生活环境中起作用的酶(真菌的纤维

11、素酶)。内切葡萄糖酶外切葡萄糖酶-葡萄糖苷酶纤维素复合酶一、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二)半纤维素的分解五碳糖、六碳糖及糖醛酸的组成的多糖分解半纤维素的微生物:真菌(双孢蘑菇)放线菌(青铜色小单孢菌)细菌(枯草杆菌)原生动物藻 类一、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三)果胶物质的分解半乳糖醛酸以-1,4糖苷键连成的多糖1、分解果胶的微生物细 菌:芽孢杆菌、梭菌、假单孢菌等放线菌:链霉菌、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等真 菌:青霉、曲霉、木霉、根霉等一、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水浸法:把麻类物质浸入水中,利用厌气微生物分解其中的果胶。 露浸法:把麻类物质堆置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利用好氧微生物分解果胶。2、果胶分解的

12、应用-麻类脱胶(三)果胶物质的分解一、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四)木质素的分解带支链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聚合体。降解特点:主要微生物:真菌中的担子菌。芳香族化合物酚类酚酶一、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五)几丁质的分解 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细菌:嗜几丁质芽孢杆菌放线菌:链霉菌一、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有机氮无机氮无机氮无机氮氮 气植物及微生物的固定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一)氨化作用有机态N被微生物降解形成NH3的过程(1)蛋白质物质的氨化作用过程蛋白质蛋白酶水解肽肽酶水解氨基酸降解NH3氧化脱氨基作用水解脱氨基作用还原脱氨基作用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

13、的作用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一)氨化作用(2)尿素的氨化CO(NH2)2+2H2O (NH4)2CO3尿酶2NH3+CO2+H2O(一)氨化作用(2)尿素的氨化尿素细菌: 1、球菌:尿素生孢八叠球菌 2、芽孢杆菌:巴斯德尿素芽孢杆菌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一)氨化作用(2)尿素的氨化尿素细菌的生理特点: 喜好碱性条件。以尿素、铵盐为N源,以有机C为C源、能源。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二)硝化作用铵氧化形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硝化作用化能自养型异 养 型1、硝化细菌和硝化作用的过程NH4+ NO2- NO3-硝酸细菌亚硝酸细菌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2、影响硝化作用的环境因素 (1

14、)pH值:适宜微碱性 (2)温度:4-40,最适:25-35 (3)通气:需氧 (4)湿度:过量影响通气,不足引起细胞缺水。3、硝化作用的农业意义 淋溶 硝化作用的化学抑制(二)硝化作用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三)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硝酸为亚硝酸、氨和N2的作用HNO3 N2O 或 N2NH3合成性硝酸还原作用硝酸盐的异化还原作用(脱氮)1、反硝化作用的过程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三)反硝化作用2、反硝化作用微生物 大多数:异养兼厌气性 极少数:化能自养型(脱氮硫杆菌)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三)反硝化作用3、环境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水分及通气状况 pH值 有机质与NO-3含量二、

15、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细菌冶金(黄铜矿)铁循环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一、微生物治理污水 污水-分层 气体:CO2、NH3、H2S、CH4、H2、CO清水:含SO42-、NO3-、PO43-等多种微生物群体O2残渣:厌氧发酵-沼气、废渣污水处理装置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在其中利用各种生理生化性能的微生物类群间的互相配合而进行的一种物质循环过程。活性污泥: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和良好的沉降性能的絮状体颗粒。 经过初沉的废水空气曝气池二次沉淀池剩余污泥回流污泥名词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 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一般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主要是有机碳源),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日内所消耗的分子氧的毫克数(或ppm数)。 测定方法:取一定量被测水样,用加有磷素营养和经氧饱和的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