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的中医护理学_第1页
修改后的中医护理学_第2页
修改后的中医护理学_第3页
修改后的中医护理学_第4页
修改后的中医护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中医学基础 主讲教师 王小平 欢迎大家学习2尊师重道 习弟子规 马上就要上课了, 你的手机睡觉了吗? 喂-3什么是中医学?4什么是医学医学是一门专门的科学,也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但医学并不完全是自然的产物,特别是人类医学。5什么是医学人是社会的分子,医学和人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医学还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属性,比如说精神医学、环境医学、流行病学、医学社会学等。6什么是医学医学是科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在健康时和非健康时人体的各种状态。为什么健康容易丧失,并用什么方法使失去的 健康得到恢复。换句话说,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恢复健康的技艺。 阿维森纳7什么是医学保持健

2、康,治疗疾病和延长寿命。 培根8什么是中医学祖国医学中国传统医学(TCM)汉医(汉方) 辅助医学 910三大传统医学: 中医学 古巴比伦医学 印度医学大家想一下: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太有才了11在1579年前的古代是“一医独秀”,从158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将西医引入中国至今的432年间,虽有人尝试吞灭对方而“独秀”却无一成功!12学习中医学应注意什么131学习中医要按中医理论来理解中医概念,不要与现代医学的概念盲目对号2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理论),就好比汉语和英语一样,各 有自己的特点 14绪论本章重点1、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的概念;2、中医学发展史中的名家名

3、著;3、金元四大家;4、中医学的特点15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将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刘完素-寒凉派(火热、降火)张子和-攻下派(驱邪、汗、吐、下)李东垣-补土派(补脾胃)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36373839现在中医队伍的建设情况中医学的现代研究情况1基础理论方面(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402临床方面3中药、方剂的研究(有效成分、贵重、稀有物品的替代、组方)4治则治法的研究41将来整体的医学模式灵活的辨证方法天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42二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

4、念记住哦43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 人体本身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441、人体本身的整体性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与六腑、五官、形体等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整体性还表现在生理状态下,脏腑功能相互协调人体的整体性还表现在病理状态下,人体各部相互影响45 1.生理上 形体结构整体性 基本物质同一性 功能活动统一性 2.病理上 3.诊断上 4.治疗上462、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

5、也。具体体现: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地区方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47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不同,可造成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利的社会环境-48二、辨证论治辨-审辨、辨别、鉴别证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各种临床变现,以及与临床表现紧密联系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精兵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及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等。代表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能反映出疾病的本质。)症-症状49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

6、间的关系50辨证病人近两天来咳嗽,吐黄稠痰,口渴、身热恶风、头痛有汗,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51根据有关理论,分析:病因:外感风热病变部位:肺系和皮毛病变性质:热证正邪斗争情况:疾病初起邪气盛,正气不虚可诊断为:风热犯肺证52 论治-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实施治疗的过程。 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 证 风热犯肺证 法 辛凉宣肺、化痰止咳 方 桑菊饮53辨证论治一方治多病 (异病同治)多方治一病 (同病异治)中医治病不在“病”的异同,而在“证”的区别,“证”同则治法同,“证”异则治法异。辩别证侯,依证立法选药。54三、恒动观念恒动观念的含义(动而不息)恒动

7、观念的主要内容 1、生理上的恒动 观 2、病理上的恒动观 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55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方法学,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与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56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与治则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理性认识。57因此,了解并掌握中医学所特有的认知和思维方法,是学习和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是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58有下列三个方面1、司外揣内(以表知里) “有诸内,必形诸外” 例如:

8、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肝开窍于目 类似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592、注重整体研究603、援物比类(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征的认知方法。(五行学说)釜底抽薪法 提壶揭盖法61中医是如何诊治疾病的几种理论学说(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四诊(望、闻、问、切)辨证(八纲-)治则治法方药、针灸、推拿-62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Five Elements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二者是古代的哲学思想,移植到

9、医学理论而形成63第一节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种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64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65也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道理,是许多事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由来,是事物生长、消亡的根本,是事物无穷变化的内部原因所在。66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矛盾)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古人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

10、中,接触到日月往来、白天和黑夜、夏热与冬寒、晴天与阴天等两极现象的变化,因而自然地产生了阴阳两个对立方面的感性认识,67因而逐渐引申到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之中,凡是光明的、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如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68古人再进行无限引申和扩大,从整个物质世界中概括出“阴”、“阳”两个基本属性范畴,认定它的“阴”、“阳”属性,并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阐述和推演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69(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它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总之,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

11、“阳” 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阴” 7071(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不是专指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随着对象和条件的改变,它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 亦相应地发生改变。72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运用于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素问: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73 如:天与地而言,天为阳,地为阴; 热与寒而言,热为阳,寒为阴; 动与静而言,动为阳,静为阴; 男与女而言,男为阳,女为阴; 体表与内里,体表阳,内里为阴

12、; 五脏与六腑,六腑阳,五脏为阴;74由此可见,一切事物和现象根据其各自的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的普遍性。75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761、 下列不可分阴阳的是: A、人体的上下部 B、肢体的内外侧 C、五脏六腑 D、数字中的三、四77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如:言人身之阴阳:背为阳,腹为阴;言表里之阴阳:体表阳,内里为阴; 言脏腑之阴阳: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言五脏之阴阳: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言心肺之阴阳:心为阳, 肺为阴。78 4、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它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阴

13、,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黎明至日中阳中之阳 昼阳 日中至黄昏阳中之阴 79 入夜至夜深阴中之阴 夜阴 夜深至黎明阴中之阳 80(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阴阳之间存在着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四个方面的关系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记住这八个字81 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阴阳“相反“。阴阳对立制约的观点,其一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其属性的双方是相互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如 上与下、动与静、水与火.寒与热-这是

14、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阴阳对立特性。对立=相反82 其二 是说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即对立的双方具有相互牵制和约束的关系。 温热驱散寒冷; 冰冷降低高温; 春夏阳气旺盛制约了寒凉之阴; 秋冬阴气渐胜制约了炎热之阳。83 维持了四季 气候正常的转换,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阴阳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正常状态。84 其三 是阴阳异常时还表现为阴阳的任何一方太过或不足,均可引起对方的减弱或亢盛, 太过者 使对方减弱, 不足者 使对方相对亢盛。 如疾病的发生“阳盛则阴病” “阴盛则阳病”. 85临床采用 动极者,镇之一静; 寒者热之; 阴亢者,胜之以阳; 热者寒之; 就是运用阴阳对立

15、制约的规律,采用 以静 制动 以阳 制阴 以热 制寒 以寒 制热 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动态平衡 达到康复之目的 862、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即相互依存,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影随形,可分不可离。上为阳,下为阴,无上也就无所谓下,无下也就无所谓上。互用,既相互资助,促进。功能为阳,物质为阴,功能活动化生物质,物质运动产生功能。所以,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为阴之统,阴为阳之基。 873、阴阳消长平衡: 消消减,衰弱;长增多、增长、强盛。 阴阳消长即是指阴阳的盛衰变化。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运动变化之中,并

16、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以维持事物正常的发展和变化。88 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 由春而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 是阴消阳长过程 由秋至冬,热气递减,寒气日甚 是阳消阴长过程 这是正常气候阴阳消长变化的一般规律。89从人体功能活动和物质代谢的关系来说:各种功能活动的产生 阳要消耗一定营养物质 阴 阳长阴消各种营养物质的化生 阴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阳 阴长阳消 90正是由于人体这种物质和功能的消长过程,才维持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之间得消长在一定范围、一定的限度、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这种消长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称作阴阳的“相对平衡”。相对平衡91某些原因使阴阳消长关系超出了一定的限度,

17、破坏了阴阳相对的平衡 疾病产生。从人体气血关系来说(阴阳皆消,阴阳皆长)气为阳,血为阴气虚日久不生血 气血两虚 阴阳皆消.补气气旺血生 气血恢复正常 阴阳皆长.素问.至真要大伦”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目标92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转阳或阳转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事物发展到了极点是阴阳转化的条件。 中毒痢疾高热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阳) (阴) 93二、阴阳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组织结构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双方,均可用阴阳属性来划分。94言

18、人身之阴阳:背为阳,腹为阴;言表里之阴阳:体表阳,内里为阴; 言脏腑之阴阳: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言五脏之阴阳: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言心肺之阴阳:心为阳, 肺为阴。心阴、心阳;肾阴、肾阳95(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的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96 营养物质(阴) 功能(阳) 人体营养物质的不断代谢,产生了各 种生理活动,同时生理活动又不断的促进 营养物质的化生。二者维持阴阳消长的动 态平衡,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97 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 升 出阳 降 入阴 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正常,阴阳保持相对的 协调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98(三)说明

19、人体的发病原理和病理变化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失调,出现阴阳的偏胜或偏衰的结果。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 4、阴阳转化99阴阳阴阳平衡 阳 阴1001、阴阳偏胜(邪盛) 阳 阴 阴 阳 1012、阴阳偏衰(正虚) 阳 阴 阳 阴1023、阴阳互损1) 阴阳偏胜伤及对方(偏盛互损 ) 阳热 伤津耗液 阳损及阴 阳胜则阴病 阴寒 损伤阳气 阴损及阳 阴胜则阳病1032)阴阳不足伤及对方(不足互损)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阳两虚 阳虚无力化阴液致阴虚 阳损及阴 阴虚不滋养阳气致阳虚 阴损及阳1044、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105 实证虚证 表证里证 虚证实

20、证里证表证 由阴证阳证由阳证阴证106高热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 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阳证 阴证 误治107(四)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四诊分阴阳、辨证概括为阴证和阳证108 面色鲜明阳 面色晦暗阴 声高气粗阳1、四诊分阴阳 声低气微阴 发热而渴阳 畏寒而渴阴 脉大洪数阳 脉小沉迟阴1092、辩证概括阴证、阳证辩证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尽管疾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用阴阳概括仅为两大类。110(五)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1111、确定治疗原

21、则 疾病阴阳失调 治疗调整阴阳 阴偏胜 寒者热之损其有余 实证“实则泻之” 阳偏胜 热者寒之 阴偏衰 补阴抑阳补其不足 虚证“虚则补之” 阳偏衰 补阳制阴112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虚内热-补阴以制阳-阳病治阴 阳虚外寒-补阳以制阴-阴病治阳1132、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均可用阴阳归纳说明。 寒凉药物阴 酸苦咸阴 四气 五味 温热药物阳 辛甘淡阳 114 沉降作用药物阴药物作用趋向 升浮作用药物阳115第二节五行学说 Theory of Five Elments116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22、。“行”指行列、次序、运动变化之意。 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 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117(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 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又 能直,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姿 态,引申为凡具有升发、生长、 条达、舒畅 等特性的事物和现 象,均归属木118火曰炎上 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 性,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 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119 土爰稼穑 : 爰曰,稼种植谷物,穑收 获谷物,指土具有供给人们播种 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凡具有生 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均归属于土。120金曰从革 金属是有矿石冶炼变革产生,金的质 地沉

23、重常用于杀戮(lu)变革,凡具有 肃杀、沉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 象,均归属于金。121 水曰润下: 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 凉、滋润下行、闭藏等特性和作用的 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水。122五行学说(三) 事物的五行归类 取象比类(直接归类)归类方法 推演绎络(间接推演)五行属性归类表:123124五行学说(四)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1、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 3、五行制化木火土金水1251、五行相生: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 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 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木126127 在相生关系中每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关系。 “生我”者称为“母” “

24、我生”者称为“子”水木火(母)(我)(子) 母子母子1282、五行相克: 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 约束和削弱等作用。 克:制约、抑制、克制之意。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129130 在相克关系中每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 方面关系。 “克我”者我“所不胜” “我克”者我“所胜” 相克就是所胜所不胜关系1313、五行制化: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结合,相互制约和化生以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平衡和发展。 意义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相生则 万物无以化生,没有相克事物就会亢而为害, 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即事物之间相互资 生相互制约,才能相反相成,相互为用,维持 事物之间

25、协调平衡和发展变化。132类经图冀: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中有制: 以木为例: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133134制中有生:以木为例,金克木,木克土,而土又能生金,维持三者间的协调平衡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关系一旦这一机制失常,在自然界- 在人体-135五行学说(五)五行的相乘、相侮(说明事物之间关系的异常状态,人体的病理现象)1、五行相乘(次序与相克同)2、五行相侮(反克)1361、五行相乘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乘:指乘虚侵袭。指克之太过,超过正常的 制约”程度。 相乘次序与相克一致。137如肝炎:就是木土,脾虚表现腹胀,纳差,乏力乘(肝)(脾)138139 2、五行相侮 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 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140五行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