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中的文化表达_第1页
麦当劳中的文化表达_第2页
麦当劳中的文化表达_第3页
麦当劳中的文化表达_第4页
麦当劳中的文化表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主研:海安实验中学 谭爱斌 副研:海安实验中学 陈小琴审核:江苏海安高级中学 杭梅【理论支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积累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掌握“全球化”“本土化”“克隆”等新词汇。2. 了解麦当劳的中外文化意义。3.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关键语句,学习以问题带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阅读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 问题探讨、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相结合。2. 文本探究与练习巩固、拓展阅读相结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文化接触、碰撞、融合的过程。2. 学会用文化融合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为继承和繁荣本

2、土优秀文化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文章的关键词语和语句。2. 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全球化”过程。【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1. 字音快捷( ) 消遣( ) 氛( )围 炫( )耀 自律( )脂( )肪 赠( )送 烹饪( ) 笤帚( )2. 词义(1)全球化:(2)快捷:(3)本土化:(4)涉足:(5)复兴:(6)克隆:二、知人论世翁乃群,1948年出生,福建龙岩人,中国现代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官阶、辈份、师生、父子、南昆八村、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等学术论文,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其中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选入高中课本。三、写作背景 麦当劳(McDonalds Plaza)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自1955年由创始人雷克洛克在美国伊利诺州成立公司以来,以金色拱门下的美味汉堡和亲切的服务,立刻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现在麦当劳公司餐厅每天都在为全世界4700万以上的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今天,麦当劳在全世界拥有30000多家餐厅,全球营业额达一百多亿元,获得了世界餐饮第一的地位。在很多国家麦当劳代表着一种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早期的译名是“麦克唐纳快餐”。1990年深圳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1992年4月在北京的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

4、当日的交易人次超过万人。从1992年以来,麦当劳在中国迅速发展。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四个直辖市以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和陕西等17个省的74个大、中城市开设了460多家餐厅,在中国的餐饮业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四、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至 段), 第三部分(第 至 段), 第四部分(第 至 段), 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 导入新课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推动是举世公认的,也值得我们自豪。同样,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享誉全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也欣喜

5、地看到一些境外的文明、文化形式在中国大地受到喜爱、欢迎。比如街舞、迪士科、酒吧、咖啡屋等等,而麦当劳、肯德基就是其中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外来饮食文化形式。这就是文明、文化的全球化。那么这种饮食文化入境后发展情况如何,让我们走进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起探讨一下学者翁乃群对这一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现象是如何解读的。2. 检查预习:通过投影,检查字音、词义。二、合作探究1.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麦当劳的看法有何不同?这表明了什么?明确:在美国,麦当劳以“快捷”、“廉价”被大众所广泛接受;中国人则把麦当劳当作悠闲消遣的好场所。对于中国人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的符号意义更明显。2

6、. 麦当劳作为一种快餐食品,为什么能在中国扎下根,深受中国百姓喜爱?明确:麦当劳餐厅有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温馨的就餐环境,优良的服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新的行为举止;中国人心目中的麦当劳和麦当劳的企业哲学。3. 作为一个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了开拓中国市场,麦作了哪些努力?明确:把麦当劳塑造成中国地方企业的形象(员工大多数是中国人,制作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本地,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与地方学校和街道组织建立特殊关系,派员工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每天早晨还升中国国旗。);设置情人角和“儿童乐园”;营造中国式家庭气氛。4. 麦当劳为了在中国拓展市场所作的努力中,哪些

7、有变动,哪些保持原样?说明什么问题?明确:不变饮食品种、服务、管理模式变营销策略、(营造中国式麦当劳、地方企业)、中国特色明确:麦当劳的经营者主动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积极态度。这些改变说明,外境文明文化融入另一种文明文化时的本土文化过程,也是一种积极姿态的表现。麦当劳在中国的销售过程中,逐渐地地方化了,麦当劳的地方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活动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用我们书本的一个词,叫作“全球化”。【结合词义识记,引导学生概括“全球化”概念。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述上的严密性。并引申训练:“本土化”这个概念文中没有阐述,请你仿照“全球化”表述形式,

8、概括麦当劳本土化的过程,给它下定义。(参考答案:“本土化”指外来文化传入后,主动融进本土文化中,并不断进行磨合、调整、适应,最终被吸纳的过程。)】5. 麦当劳地方化过程给我们以何启示?明确:要想全球化首先得本土化,本土化与全球化是相通的而不是对立的。三、精讲点拨1. 作者说:“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化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请你以麦当劳为例,论证这一观点。明确:麦当劳到中国后,其美国式的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让中国人耳目一新,中国顾客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它的到来,麦当劳象征的“美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中国人。同时,麦当劳也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本土化的过程,它改

9、变美国企业的形象,推行种种营销策略,使自己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国文化”。麦当劳地方化,实质上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和冲撞着改变。因此说,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2. 麦当劳本土化,是外来文化冲撞中国文化的范例,历史上、现实中同样不乏中国文化冲撞别的文化的例子,试举例说明。明确:历史上中国文化曾主动冲撞过别的文化:张謇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在这些历史上的文化使者不停跋涉的脚步中,中国文化不断被带到了外邦,而中国文化也在交流中进步,不断升华。在现代,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乐感受圣诞节的同时,“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

10、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会在中国菜市场内讨价还价;会在过年时吃着饺子欣赏京剧;还会逛逛元宵节的灯会并猜上几条谜语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互动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在接触中相互审视,互取所需。3. 有人说我们现今的一代是由肯德基、麦当劳喂养大的一代,认为中国已经开始麦当劳化,对此,你怎么看?明确:作为一种西式快餐,麦当劳确乎已经遍布中国的大中城市,这是一个显然的事实,但是由此断言中国文化的麦当劳化乃至危言耸听地认为殖民主义卷土冲来,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并没有多少经验的根据。因为在中国,所谓中国文化的麦当劳化是与麦当劳的中国化同步发生的现象。在中国吃过麦当劳的人想必都知道,中国人并不是把麦当劳当作一种速

11、食快餐,他们常常拖家带口或三五成群的在那儿边吃边聊,这种带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特征的用餐方式必然使得麦当劳这种起源于西方的快餐中国化,结果是中国的麦当劳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也不同于西方的原形。同样,中国的火药、指南针,中国百姓常用的扫帚(成为一种装饰)传到西方也发生了变化。西方的汽车、西服传到中国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时,一次他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在这次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他提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冯骥才的

12、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我们接纳、融合西方的真正态度应该是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冯骥才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四、巩固检测本文是节选,有所改动。请阅读下列的部分原文,完成1-4题。全球化与本土化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由华琛主持的“麦当劳在东亚”的研究,就是这一热门话题的一例。根据上述研究,华琛编著了题为金双拱门东进:麦当劳在东亚一书。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阎云翔的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地方化的论文便是该书的第一章。论文讲述了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是如何在互动中将这一原本“地道”的美国饮食文化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意义。北京的麦当劳成为被地方化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作为美

13、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被美国大众视为出售廉价餐食的麦当劳,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麦当劳也同时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的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的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中国人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外国餐桌行

14、为文化。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虽然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但为了扩大营销,他们加促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他们努力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校和地方建立特殊联系等等。总之,在中国消费者、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和店员的互动中,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国文化”。其实,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是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撞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

15、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非有哪一个是完全被动的。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1. 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土化”就是“地方化”。B. “中国版”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相同。C. “全球化”也就是“全盘西化”。D. “美国式”即“美国文化

16、”。2. 对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老百姓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B. 中国老百姓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美国文化。C.中国老百姓把麦当劳看作快餐的标志,更看作美国文化的标志。D. 在麦当劳,中国老百姓认为美国文化比快餐更重要。3. 下列不属于“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的内容一项是( )A. 北京的许多顾客把麦当劳当作悠闲消遣的好场所。B. 北京的麦当劳成为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出入的地方。C. 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D.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保持美国文化特色。4. 下面对

17、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也是一种新生事物。B. 为了扩大营销,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完全被动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C. 高收入的年轻的中国人通过麦当劳参与跨国文化体系。D. “全盘西化”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课后提升】一、文本复习1. 解释下列概念。(1)全球化(2)本土化(3)克隆2. 佳句品读文句:理由:二、拓展阅读阅读下文,回答1-4小题。1959年,英国科学家和文学家CP斯诺在两种文化一书中将人类文化和承载者归结为两类:第一类以人文学家为代表,主要包括作家和社会学家;另外一类则以科学家为代表,

18、主要是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根据当时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疏离甚至相互排斥的状况,他鲜明地指出“在人文学家和科学家主要是物理学家之间的冲突是存在的”。在对自己“两种文化”观进行了“再次审视”和思索之后,1961年,CP斯诺又提出了“第三种文化”的概念,并且乐观地预言“这种文化将在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且“人文学者会主动地与科学家沟通”。CP斯诺以博大的气势宣称,“第三种文化”不仅立足于科学革命,而且要“超越科学革命”!和斯诺的预言相反,在“第三种文化”的发展中,人文学者并没有“主动地与科学家沟通”,相反,倒是一大批自然学家一马当先,勇敢地担负起了这种责任,他们绕过了新闻媒体,尽力以

19、一般文化人所能接受的观点来解释深奥的科学理论和科技成果,显示了科学家关注人类、服务社会的良知和热情。普利高津、霍金、马古利斯等一大批站在自然科学前沿的大师们以他们敏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平白如话的语言介绍给平民百姓,使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有限的知识基础,最大限度的了解当代科技前沿的发展概况。“第三种文化”所叙述的都是当今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种文化”又被称为“高级科普图书”。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作品不同,“第三种文化”不满足于科学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它更侧重于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揭示,更关注科学思想的启蒙和科学精神的张扬、揭示。

20、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RogerPenrose指出的,科学真理“蕴涵着美、真实和一种使之具有启示力量的自明品质”。阿热在可怕的对称中曾引用A布勒的打油诗来解释时间的相对性:妙龄少女叫月亮/脚步轻盈快胜光/“爱氏”幽径匆匆闯/今朝才辞夫君去/昨夜归来会情郎。当然,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离开之前返回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也只能像光子一样,返回时间和出发时的时间是一样的。但这滑稽荒诞的描述,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人无限的遐想。诸如此类的情形,在“第三种文化”中俯拾皆是,这是“第三种文化”引起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持续、全面进步中的力量,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科学化”,这是

21、“第三种文化”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 1. 下列对第一段中“超越科学革命”一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科学思想的启蒙和科学精神的张扬,揭示思维方式和方法,揭示科学真理和使之具有启示力量的自明品质。B科学家以他们敏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平实的语言介绍给公众。C科学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批评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力所难及的。D能够在科学和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持续、全面进步中的力量。2. 下列不属于“第三种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语言通俗浅显 B注重作品的文学性C人文学者主动与科学家沟通 D介绍科

22、学领域最前沿的成果3. 下列表述不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三种文化把物理学家和人文学家联系在一起了。BCP斯诺的“人文学者会主动地与科学家沟通”的预言目前未能实现。C用滑稽荒诞的描述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这是“第三种文化”引起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D“第三种文化”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科普作品,或者称作“高级科普图书”。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的美和科学的美不会继续是“井水不犯河水”了。B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不再拘泥于传统角色的区分了。C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将是许多学者的治学思想。D目前很多理工院校创建人文学院,CP斯诺的预言正在

23、实现三、美文品读冲突与整合谈外来文化对中国的两次冲击中国文化强大的延续性,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学术界非常关注的命题。在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保持了三千年以来的传统。是什么使得中国文化有如此的生命力?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到底是福是祸?一百五十年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检讨和梳理。事实上,这次对于中国文化的反思与梳理的思潮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第二次碰撞基础之上的。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交流,一次是在汉唐之间佛学和西域文化的进入,另一次则是从元朝至今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于第二次的文化交融,我们由于“只在此山中”的缘故,始终难以清醒和理性地加以认识。但或许,参考一下第

24、一次文化交融的历史,会给我们进一步的启发。(一)第一次文化交汇:经验和成果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在秦以前的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阶段,它就经历了一个多元化的过程。这块版图上不同的地域文化给了它不同的滋养,经历了百家争鸣的辉煌,到秦汉时中国文化显露出了雄壮和博大。以后,它又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这使得中国文化不断被补充营养,整个肌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第一次的文化交汇,应该追溯到汉代。先是西域文化,对于这种落后于中国文明的草原文化,中国显得大度和雍雅。在通过丝绸之路输出精美商品的同时,中原也引进了黄瓜、大蒜、胡萝卜、葡萄、西瓜和驴子等等我们今天常见的物

25、品,西域的歌曲、舞蹈、乐器、魔术、雕刻、绘画也纷纷传入,给中国朴素的艺术以深深的滋养。广纳博取成为那时的重要主题。如果说与西域文化的交汇还仅仅停留在物质和艺术的表面上,那么深层次的交汇很快就来临了。汉朝后期,佛教文化来到中国,开始了它广泛的影响。这当然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儒学衰微,玄学兴盛,长年战乱,民不聊生,乃至于后来的深度胡化都让佛教长于思辩的特点和“苦集灭道”的哲理得到了施展的舞台。即便是这样,还是一直存在着宏佛与灭佛的相互激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和“三武一宗”灭佛的交替发生,告诉我们那次文化碰撞决不会比今天更加温柔,更加和风细雨。甚至到了唐朝,韩愈还在为阻止佛教的“

26、入侵”大声疾呼,生怕这异教断了祖宗的优良传统。尽管后来儒佛合流的历史使得韩愈的行为显得可笑如螳臂挡车,但在历史现场,谁又知道事情会如何发生呢?时间是一个最好的魔术师,经历了八百年的磨合,佛教文化终于深入到文化的筋骨和血脉。在中国,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广泛深入的文化影响。我们可以不信仰佛教,但谁又能说自己身上没有佛教文化的影响呢?我们常说的“境界”来源于佛教,中国人擅长的直觉思维与佛教也有重要的关系。但倘若没有八百年的整合时间,你能设想信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士人变得喜好生死之辩吗?在这整合中,很难说哪一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宁愿认为,是文化自己的特性决定了它自己的命运。而佛教,也在

27、这整合中改变了模样,成了中国化的佛学。应该说,佛教文化提升了中国平民的平等意识,超越了传统儒家等级森严的礼教束缚。既然了断了生死,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作平民和帝王将相又有什么分别呢?在佛面前,在来世面前,大家是平等的。之后的西方文化,在人的意识上,给了我们再一次的提升。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文学是文化的重要演出舞台,我们只以文学为例,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中国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首先对于诗歌的影响非常巨大。佛教文化促进了唐诗的成熟和繁荣。由于佛经翻译的影响,唐诗开始重视平仄和四声变化,产生了近体诗的辉煌。同时,佛教文化恢弘的想象也给诗歌注入了气象万千的意象。更重要的是,佛教的禅理深深影响了

28、自唐以后的中国文人,“以禅入诗”成为王维、苏轼等诗人在创作中的重要现象,而且提高了作品的境界。在另一方面,佛教催生了中国白话文的出现。早期的佛经翻译使用文言,文言本已深奥,再加上很多新的名词和新的语法,使得译出的佛经极为难懂。而佛教又必须让民间接受,这样,产生了佛经的再翻译译成白话经文,即变文。然后再根据白话经文,向民众宣讲。这些经文,常常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宣讲时使听众不知不觉中接受,皈依佛法。后来,出现了中国人自己的创作,完成了纯白话文学。这种大众文学从唐传奇到宋话本,再到明清小说,一脉相承,创造了辉煌。可以说佛教对于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居功至伟。事实上,忽略佛教的因素,很难真正理解唐

29、以后的文学。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无论宋代理学还是阳明心学,都打上了佛理的深深烙印。佛家思想深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它成为中国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第二次交汇:正在发生的历史。很多人认为第二次文化交汇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四百余年。而实际上,在元朝时,西方的科学和宗教就进入了中国。尽管它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还很小,但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端。然而元明更替之后,底气不足的明王朝延缓了这交汇的脚步。万历年间,耶酥会士来华,正式开始了中西文化的深层次交流。他们肩负着罗马教廷的使命,为了叩开“远东的伟大帝国”的大门,不使中国人感觉外国人有“侵略远东的异志”,

30、确立了“学术传教”的方针,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夸大耶稣会的影响。通过他们,中国人见到了世界地图,改变了千百年的观念,也接触到了用从前传出去的火药制成的火器。甚至对于西方的哲学思想,也开始了接受和研究。这时的中西文化,还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中国人带着充分的自信吸纳了西方文化的一些长处。明亡清兴,满族的早期统治者既然能接受汉族传统文化,也就不在乎吸收外来的西方文化。这时西方的科学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从钟表到八音盒,逐渐开始在宫廷和贵族之间流行起来。欧式建筑圆明园的开建,表明了中国人对于西方建筑技艺的好奇和欣赏。而更重要的是,基督教的传播,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根基。尽

31、管由于与中国“天地君亲师”和宗法观念的不协调,传教士在十八世纪被驱逐出中国,但它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影响。太平天国起义时,洪秀全自称为上帝耶和华之子,耶酥之弟,足见当时基督教影响之广大。乾隆时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大门关闭了。后人常常埋怨古人错过了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良机,然而在当时,面对日新月异的西方文化,中国人的茫然无措不也应该被理解吗?历史有其自己的命运,比较中国和印度对西方文化接受的历史和结果,很难分出优劣,况且历史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吗?于是耽搁了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西方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它的全部历史。很多被称作现代西方文化根基的东西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到鸦片战争时,西方人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待我们这个

32、古老而垂暮的文明之邦。于是这种新的交流伴随着坚船利炮,也伴随着贸易的全球化,这或许是跟第一次文化交汇最明显的不同。这次文化交汇激起了一连串的反应。从洋务运动到创办新学和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引入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但这全新上层建筑的建立应该是在蒋介石坐稳了南京政府之后,而底层的制度更新,更要等到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才得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呢?如果把二十世纪的历史看成是自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汇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世纪首先取得了现代政治制度的接受,虽然接受的结果并不让很多中西方人士满意,但这才应该是文化交汇的必然。另外,在深层次的文化接受上,这个世纪的中国人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33、这探索使得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和文化如战国时期一般灿烂多姿。首先是对于西方各种社会模式的选择。美国式,英国式,日本式,苏联式,各式的选择催生了各自的主义。在救国的大主题下,中国人也想出了用教育、经济、文化、乡村建设等多种自疗的方式。在马克思主义胜利之后,国家开始了新的排异,后来才终于明白,世界的一体化倾向已经无法阻挡。在文学方面,二十世纪的西化潮流首先参照西方语法强化了白话文的使用,又创造了西化的拼音、标点,还险些革了方块字的命,在书面语和口语的贴近上有了大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距离真正的成熟还有很远,甚至还没能真正为人们接受。在世纪末,文学圈里一方面宣称出现了现代汉语创作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文学日渐冷落的事实。排除现代传媒的影响和现代社会的浮躁情绪,欧化的现代汉语写作和民间口语的不同步,恐怕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汉语言文学正在患上“失语症”。(三)冲突与整合:新的文化之河。与第一次文化交汇不同,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