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法律之概念与衍生之问题ppt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69d846169712dfc977204e4adc7b8ed/d69d846169712dfc977204e4adc7b8ed1.gif)
![论科技法律之概念与衍生之问题ppt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69d846169712dfc977204e4adc7b8ed/d69d846169712dfc977204e4adc7b8ed2.gif)
![论科技法律之概念与衍生之问题ppt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69d846169712dfc977204e4adc7b8ed/d69d846169712dfc977204e4adc7b8ed3.gif)
![论科技法律之概念与衍生之问题ppt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69d846169712dfc977204e4adc7b8ed/d69d846169712dfc977204e4adc7b8ed4.gif)
![论科技法律之概念与衍生之问题ppt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69d846169712dfc977204e4adc7b8ed/d69d846169712dfc977204e4adc7b8e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論科技法律之概念與衍生之問題蔡志方科技法律研讨所 碩一A 曾怡璇.前言本文從科技法律之規範對象、根本任務、屬性與體系,綜合觀察後,確立科技法律之概念,乃規範科技行為與科技事務之法律總稱,並以科技平安作為科技法最原始與最中心之規範客體,而科技法律之特質,在於其必須以自然律為基礎,佐以人類之價值觀,以規範人類之科技行為與事務。科技法之任務,一方面在於助長與保護科技之正面發展,另一方面,則在於預防與遏阻科技之負面竄流。.科技法律,屬於集合性之法律概念,其概念與領域具有開放性與相對性,在內容上復具有多元與迅速變遷之特質,在我國屬於低度開發之法學領域,值得學者進一步投入心力耕耘。.壹.科技法律之規範對象
2、、根本任務、屬性與體系科技法或科技法律Law Concerning the Technique;Technikrecht,係規範科技行為與科技事務之法律總稱,而非一部特定法規之名稱。由於科技行為種類及與科技有關之事務種類繁多,甚難以單一或統一之科技法律法典規範。因此,各國之科技法律,僅散見於各種法規之中,且因其規範之事項廣泛,尚欠缺完好之體系。.科技法律之產生與各時代之科技發展、科技行為具有引發人類紛爭之潛在缘由及人們對於因此所生之生存與生活互動之關懷有關。一如其他法律,科技法律亦係基於法之需求及法之定紛止爭功能取向而發生、存續與發展。因此科技法律常伴隨著科技之發展與進步,而發生變遷。.而根本
3、上科技法律亦係在規範人類之行為,亦即科技行為,而非無生命與價值之科技本身,故其亦具有相當程度之倫理性格,亦即其關懷之範疇,不僅在對個別之人類生命與財產之尊重而已,抑且對於整體人類賴以生生不息之大環境亦給予珍惜與尊重。.我們欲認識及研讨科技法律,建立科技法學,則必須對於假设干作為科技法律之根本觀念有所了解,以作為研讨之根本了解或共識。故以下特別對於與科技法律及科技法學具有亲密關係之假设干觀念作一說明。.一.科技與科技行為按科技法律係以科技行為與科技事務,為其規範對象。首先,就科技一詞而言,其實質內涵較普通人所意識到之技術為廣,包括自然科學與基於科學之原理定律,而為達成特定之任务所採取有效之方法,
4、特別是用於工業生產與生物培養等領域之方法。.其次,就科技行為言,包括科學與技術之研讨與發展、運用於生產與製造、科技產品之正確與正常运用,以迄於其廢棄物之處理等有關之事務。尤其最後一者,已成為當今各國環境法上之嚴肅問題與難題。.二.科技法律與科技行為科技法律雖係以科技行為及與科技有關之事務,為其規範對象。然究其中心,則係以科技行為為主。 雖然科技行為包括科學與技術之研讨與發展、運用於生產與製造、科技產品之正確與正常运用,以迄於其廢棄物之處理等有關之事務。但由於科學根本領域仍有擴張之能够,技術之創新更屬日新月異,因此,科技法律之實質規範內涵,自亦隨之而發展。假设科技法律佇立不前,而科技卻不斷前進,
5、則能够發生科技法律規範失調之結果。故科技行為之創新或異動,亦常帶動科技法律之變革。.其次,科技法律與科技行為間,不僅有規範關係,且科技法律之於科技行為亦有引導、抑制與助長之作用。即不僅科技行為影響科技法律,科技法律亦常艰苦影響科技行為。.三.利用厚生:預防科技危害及促進科技正常發展科技法律之根本目的或任務,在於導科技行為於正軌,使科技得以發揮經世濟民與利用厚生之功能,故以引導及助長之方式加以規範。同時,為防止科技行為之偏軌或失常,致呵斥對人類與大環境之傷害,乃嘗試一切方法,研擬平安規範,配合技術規則將其納入科技法律之範疇,並採取以預防危險及危機為首要原則之機制,對於科技行為為適度之規制。因此可
6、以說科技法律之根本任務,在於促進科技之利用厚生,確保其正常發展與預防其能够之危害。.附帶一提者,乃向來存在一種錯誤之觀念,亦即法律,特別是與科技有關之法律,係與科技為敵。對此,德國有學者曾有如此之描画:法律非向科技挑戰,並阻礙其進步;而其僅係在於保護人類與環境免於遭到科技之損害而已。法學者經由其廓清之任务,而可以使法保有其規範力有艰苦貢獻。惟其微薄之貢獻,亦僅止於此。較艰苦之貢獻,在於立法者將其法規範與法次序之倫理基礎相契合而构成之,並符合自在的、民主的,法之國家之根本理念。惟最大之貢獻者,乃遵守此等法律,且即使不用威嚇之執行壓力,仍遵守法律之人民。.四.科技法律之屬性如前所述,科技法係一自我
7、描画之概念,用以涵括一切與科技行為與其事務有關之法規範,而與科技行為與其事務有關之法規範因其關懷角度、層面與採取之手段或方法並不一致,科技法能够散見於各個法典中,故要論科技法之單一屬性,殆亦不能够,亦不適當。雖然如此,吾人似亦不能因之而否认科技法作為一門特殊法學領域之資格。.在中古世紀與科技有關之立法與衛生措施,係以警察法之型態而存在,今日作為科技法律中心之科技平安法亦然。惟隨時代之變遷與國家任務之改變,國家對於與科技有關之事務,其關懷廣度與密度即有所不同,而相應採行之控制方法或手段,自亦有所差異。故科技法表現出來與蘊含之本質上屬性,亦有所不同。當今科技之法規,再屬性上亦呈現多元、不統一之特征
8、,乃顯而易見。準此,科技法之研讨科技法學 需仰賴各個領域之法學者共同為之,甚至與其他領域之專家學者為科技整合式之研讨。.五.科技法律之體系基於科技法律之規範對象、根本任務與屬性,得以分成科技法總論與各論二大部分。前者,包括: 科技問題與科技政策 科技憲法 科技行政法 科技規範標準 科技監督 .後者,則包括: (一)科技平安法 (二)營養法與營養權保護 (三)能源科技法 (四)礦業法 (五)科技建設(築)法 (六)科技交通法 (七)資訊平安與資訊技術 (八)媒體科技法 (九)醫療科技法(十)生物與基因科技法(十一)度量衡法(十二)通訊技術法(十三)環境(科技)法(十四)科技助長法(十五)科技犯罪
9、與刑法(十六)行政自動化法(十七)電腦法(十八)科技財產權法(十九)科技訴訟與鑑定法.貳.科技法律之中心問題科技法律雖係規範科技事務與科技行為之法規,但在科技法學研讨上,最重要,且最困難之中心問題,不外乎下述十者:.一.技術規則與技術規範技術規則或技術規範,乃基於科技平安要求,對於科技行為分別由科技團體自發性規範或由公權力機關所為之他律性規定,此等規則或規範範圍甚廣,法源型態不一,在學理上,有稱之為法律上之技術規則。學者亦指出,技術規範之制定,實際上乃科技法最重要之工具。科技法亦因技術規範,而具有別於其他法律之特征,捨之則根本無以稱為科技法。.技術規則究何所指,文獻較少提及。故在此有多數學者皆
10、有不同之看法,以下則逐一以口頭簡述之。通常普通人並不將有關技術規範之作品視為係法律規定或行政規則,在經濟、工業與手工業,其雖非法規,然可被導入法次序內,或可以由之获得關聯性,而成為科技法之一部分。技術規範雖並不實踐法律及其繼受之要求,然而相反地,法律無技術規則之具體化貢獻,將無以尋找出路。技術規則為科技與法律間、社會之自我控制與國家之控制間框出其連接點,並在高量度上构成為科技法與規則制定之表徵,但在法律上則微弱地決定了國家與社會間协作。.技術標準成如技術程度普通,行政未徵引外界專家參與,實甚難予以具體化。在行政制定規範之程序上,時尋找個別專家协作,但大多繼受私人之技術規則作品。規範之規制對象更
11、有本身利益於參與影響行政之制定技術標準,或為私人之利用而提出技術規範。此種协作方式之法律與規則之制定,依其能否接近於國家之程度,可分為三大類: 由行政機關制定標準 半國家之標準制定 私團體制定標準.私人制定之程序,法無規定,但根本上應符合透明、公開、具有代表性與可修正性。此四者,通常為國家能否接受私人技術作品之考慮要項。私人技術規範之建立,屬於协作式之法律具體化。私人自治與國家拘谨,並非彼此不可解,而僅係相互牽連而已。而私人之規則制定其目的在於法律外之科技。技術規範之制定,先由私人本於其規範自律,制定技術規範。為其能否為國家於個案中接受或為不同之認定則須視其能否符合民主共和國之最低度要求,即上
12、述四者。.私人團體之技術規範最大之缺點有三: (一)經濟利益過度代表 (二)公眾參與度缺乏 (三)規範出現之透明度缺乏,特別是在引導 發展之規範。針對私人技術規範作品所存在之諸問題,學者主張強化其審查,亦即改善現行之國家控制密度之缺乏,允由經授權之委員會審查。此外亦應提早公開進行中技術規範制定計劃。再者,可以提升為動態技術發展流程之彈性的构成手段,此一方面與技術規則作品的法律作用之強化有關,另一方面則與接受過成之最低要求之規定有關。.二.普遍接受之技術規則-技術規則有無國界?與科技平安標準最具亲密關係者,厥為普遍接受之技術規則之問題,此一概念被認為亦屬於不確定法律概念。所謂普遍接受之技術規則,
13、原可分為一國內部所普遍接受與超國界區域與全世界之分。基於科技之客觀性與普遍性,當以採全世界普遍接受之技術規則較妥。惟此將面臨二大難題:.其一,乃假设未經過全世界謀議之方式通過公約,則難免將因一國或一區未接受該技術規則,而使該規則無法成為普遍接受之技術規則。準此以解,則技術規則之標準門檻難免升高。其二,乃假设無需經過全世界謀議通過公約,而只需多數國家接受該技術規則,則該規則即成為普遍接受之技術規則。準此以解,該技術規則之標準門檻難免降低。.再者,所謂普遍接受之技術規則,當係指同業間普遍共同接受者,而非無限制地擴及非同業。當然,所謂同業,係以從事該項科技有關之產業與學術者而言,而不及於普通消費者。
14、抑且所謂接受或承認 並不限於積極接受或承認,而尚包括消極之接受或承認。業界或同業公會制定之平安標準應可認屬於普遍接受之技術規則。.三.技術程度與科技程度-法律概念之屬性與運用假设干法律概念當立法上無法將其定義時,乃以類型概念或需價值填補之概念,而运用諸如技術程度或科技程度之概念,以規範平安之標準。终究何為科技程度、科技水準或科技與科學之水準?德國學者認為科學之程度乃據以確定臨界值與知識基礎之準據,為進步之基礎;科學之程度復以經驗之資訊基礎作為支撐。對於科學程度此一概念之了解,有以下各項結論,由口頭簡述之。.科學之程度乃彼等資為判斷科學之進步的科學上之認識的總合。科學之程度等同於進步之基礎。不同
15、之認識論所运用者,乃不同之進步標準。科學上之爭論,應於科學-體系依其本身自主定義之規則中獲得廓清。在我國,作為認知科技程度之相關資料,以官方掌有之資訊,如智財局及標準檢驗局所掌有之各項科技程度資料可供參考。除此之外之各學術研讨單位與機構之文獻亦可作為佐證。.四.技術規範與法律規範有多位學者接就技術規範有其見解,以下以口頭簡述之。針對上述最適選擇或科技理想目標之設定,其權責究屬科技人或立法者?學者有主張該等價值判斷之本質,並非係科技人基於間主觀上必然之主張。因此,其權限並非自始在於科技人 。準此,在科技法律與科技規範間,就技術欲追求之目標的價值決定,應由代表民意之立法者決定,至其技術手段始委由科
16、技專家基於科技之本質決定之。立法機關通常亦僅須就能够性範圍決定,而無須巨細靡遺或極精確地決定。換言之,大方向或導向點與價值決定之臨界值,性質上屬於法政策上之層面。.五.科技標準法律化之能够性與界限雖在立法權限上國家立法機關非不得將與科技有關,特別是科技平安有關之標準訂定於法律或授權主管機關以法規命令,甚至是行政規則為之,但在技術上則仍有待考慮:其一,在於專業才干上,立法機關之成員絕大部分非屬於科技專家。其二,科技之領域甚廣,縱有少數科技專家成為立法委員,其亦未必能應付一切科技領域之標準。.其三,科技平安等標準不僅量多而繁瑣,且富於變動性,常隨科技之進步或變遷而更易,如立法機關自行法律化,則不僅
17、將發生緩不濟急之情況,且立法機關亦將負荷過重。其四,將科技標準法律化,固具有安定性之功能,但其恰與科技講求進步性與具體妥當性之本質不符。綜上,可知欲將科技標準,特別是一切科技標準一覽無遺地以法律予以規範,不僅事實上不能够,且基於上述理由亦認為有所不宜。.六.科技法律之法源所謂之科技法,能否僅侷限於國家之法令,而不包括科技界所自主构成之法則與技術規則必須是尚未被法律化前之科技實務與私的技術規範機關所运用之法律外規則?本文以為在科技法之法源論上,固然較易臻於明確性與安定性,但難免墨守成規,而失其妥當性。此能否為科技發展下,根據科技之本質所當然,則似仍有待商榷。.七.技術規範與事物本質無技術規範作品
18、,即無以想像從技術所构成之存在。自古以來亦無一個技術專家得以支配全部科技。此從眾多研讨機構之組織與任務結構建立技術規則作品,及可信之此一實況。基於科技程度與被承認之技術規則間之差別,科技之規範於制定或撰寫時,即應考慮普遍性之需求與經濟上之現狀,然在該等科學與技術程度,基於此等要素而確定之任务成果,即被援用為被承認之科技原則。規範乃以此方式加速科技程度之擴大,並促進科技之進步。.八.技術規範之效能與作用由科技工程界或有關之協會或聯盟所构成或訂定之技術規範對於司法實務上能否具有拘谨力?依通說,認為此種行政之規範具體化空間,並非單純置諸不確定法律概念之運用而已。規範技術假设係經由法律轉致而適用,則其
19、法的拘谨力即較高。惟因訴諸技術規範之反致作法,通說認為僅能採取靜態的,而不能採動態的轉致。否則因立法者無從控制,而有違憲之虞。.私人或私法機構編撰之技術規則作品,僅能透過相關法律規範的轉致征引,才干获得直接之法律拘谨力。反之,私人之技術規則作品,學者認為如僅係作為可反證推翻的法律上事實的推定根據,則其合法性並無疑義。.九.技術標準及其具體化與科技有關之各項標準,機於科技之快速發展與變動性,即或法律以直接之規範方法,於其構成要件中規定,通常亦多以諸如依科學之程度、依技術之程度或依科技之程度等不確定法律概念作為實質之規範語句。然此雖具實質,但難免空泛,故其進一步具體化乃無可防止。.具體化之作法,一
20、係法律授權主管行政機關制定法規命令,甚至主管機關再本其權責,發布具有對外效能之行政規則。另一則係在歐陸盛行已久之轉致私人制定或撰寫之科技規範文本之方式。後者因係出呼無公權力依據之私人,其法的效能來源易滋爭議。歐陸學者有不同之見解,而似以採取間接拘谨力或者僅具事實上之拘谨力之見解為多。.十.平安標準與平安及風險之臨界值危險之發生與不發生,即為危險或風險之臨界點或臨界值。從社會學角度觀察,平安係指高比例可等待缺点、錯誤與瑕疵等不發生或等待未來功能之穩定性。風險則係指科技不能發揮正面作用之能够性。就臨界值而言,其為各種平安標準下限與危險上限之係數,可謂確立行為之空間,亦屬於一種規制,乃各種平安標準訂
21、定時之中心議題。在科技法之研讨上最值得吾人關心者,乃臨界值設定之法律標準及法院能否對之審查之問題。.臨界值就規制之對象言,如係對於一個肇因者而定,屬於個別的臨界值;反之,如係針對一切肇因者,則為普通的臨界值。臨界值常隨科技之發展、環境要素之改變、實際經驗之獲得與人類生活價值觀之改變,在法政策上,乃由靜態之方式合法法律本身直接以固定數據規範,趨於複雜的動態之實質合法法律本身僅以不確定法律概念規定或以授權法規命令可以容易機動修正,甚至轉致於業界公認之標準。.參.科技與法律之緊張關係由於科技法規規範對象之科技行為富有多樣性、多變性、急速進步性與不可預知性,益以科技法律具有預防科技危害與促進科技正常發
22、展之雙重在某程度上具有相互衝突之任務。因此科技與法律在科技法律之立法與執行上,乃無可防止地發生各類型及不同程度之緊張關係,以下進一步闡述之。.一.科技之進步與法律變遷科技之進步必然會影響科技行為之方式,間接亦帶動科技法律之規範範圍、內容、方式與執法之層次與程度。然而因科技之進步係因科學家與技術人員自發性努力之結果,並非係因應法律規範要求所致,且在研發過程亦殊少意識到法律規範之相關規定,導致科技不斷往前猛衝,而相關法律卻遙遙在後猛趕之窘狀。故科技之進步亦常會帶動科技法律進一步變遷之誘因或壓力。.欲透過科技法以適度操控科技行為,防護因科技行為所能够發生之風險,在法律政策與技術上,亦必須兼顧科技之發
23、展,且不能悖離科技之特質。科技法為盡量涵括科技行為事項,並符合科技之發展實況與事物之本質,且抑制立法之無法防止的遲延,因應之道,乃是將有關科技平安要求之實質內容,轉致於科技界公認之標準。在立法技術上應留意科技法律常以不確定法律概念以為規範科技行為之語言,故即使法律無實質變更,卻會因不確定法律概念透過價值填補或事實情況之調整,即科技之進步亦常促成科技法律之自動變遷。此為法學方法上之概括條款方法。以下就公認之科技規則為例探討之。.首先,就公認之科技規則在法律方法上之定性言,在法學上素有爭議。以下就各學說簡述之。其次,就公認之科技規則 此一概念之內容能否屬於科技社會技術實務之無條件繼受或可被控制之繼
24、受言,學者間有採主觀概念了解說,係以科技專家之通說為了解根據;亦有採客觀概念了解說,係以科技規則獨立客觀適宜提供危險防護之用者。以下就各學說簡述之。.再其次,就適用公認之科技規則 此一概念時,技術規則作品或文本之法的重要意義為何言,基於法之安定性與事實可行性,當今私人規範機構之技術規則作品或文本,已成為確認相關技術規範之根據。甚有更極端之說法,乃捨私人規範團體之書面規則作品或文本,已無公認之技術規則可言。最後,就科技法規运用概括條款方法之合憲性言,其判斷尚分成主觀解釋論與客觀解釋論。前者將導致動態轉致於私人規範作品,因其缺乏明確性,故其合憲性有疑義。後者以客觀之危險防護為前提,適用者有完全充分之審查與控制權,且其具有客觀明確性,故無合憲性之疑慮。.二.科技變遷與法律之進步科技常呈動態之發展,與法規常呈靜態者不同。故科技法規如不经常更新,即無法發揮規範之機能。在各國各科技領域,各個同業協會對其產品與製造流程,常會隨科技之進步,為合理化及確保足夠之科技平安目的,而更新其技術規範以統一其生產及給付。不少科技法之規定僅係配合彼時科學、經濟與技術之發展而已,創設性少,宣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农产品交易市场承包协议
- 2025年二手车购买合同规定范本
- 2025年借用物资双方策划管理协议范本
- 2025年个人租赁居间协议样本
- 2025年度职员能力提升策略协议
- 2025年医疗融资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不锈钢门定制与安装合同
- 2025年信贷合同利率调整协议
- 2025年代理业务合同官方版版
- 2025年大数据公司员工合同模板与
- 电流互感器试验报告
- 蒋中一动态最优化基础
- 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单位意见反馈表
- 付款申请英文模板
- 七年级英语阅读理解10篇(附答案解析)
- 抖音来客本地生活服务酒旅商家代运营策划方案
- 钻芯法桩基检测报告
- 无线网网络安全应急预案
- 国籍状况声明书【模板】
- 常用保洁绿化人员劳动合同范本5篇
- 新高考高一英语时文阅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