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第六单元Doc9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第六单元Doc9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第六单元Doc9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第六单元Doc9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第六单元Doc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18/18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2、)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

3、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

4、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

5、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

6、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

7、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

8、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 1.介绍背景。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三人以与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

9、和万事兴。 三峡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重点、难点,疏通文意 2、 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 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平时对三峡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畅谈对三峡这一景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作品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地理学家,散文家。本文选自水经注,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教授新课 (一) 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弄清文意 1、阙qu嶂zhng曦x月襄xing陵沿溯s漱sh 属zh引绝巘yn 2、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结合课文注解,试补充翻译

10、(1) 重岩叠嶂,即“重岩之叠嶂”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按“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去理解。 (3) 绝:断(4)肃:寂静 (5)或:有,不能作“有时”(6)其:这 (7)故:所以(8)虽:即使,表假设 (9)奔:作名词,译为“奔驰的骏马” (10)时:季节(11)三声:几声,三表示虚数 (12)飞漱其间:应为“于其间飞漱” (13)清荣峻茂:前皆省略主语,“水、树、山、草” (二)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讨论文章结构,归纳 四个层次 1、写三峡两岸的山: 多、高 2、写夏水的迅疾 3、写春冬景色:动、静结合 4、写秋天景色 三、课堂朗读 分段朗读体会语调、语气、

11、语速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检查复习 二、讨论问题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水(夏)、春冬景色、秋天气象,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七百里”长 山相连无缺多 重叠、隐蔽陡、高峻 “自非”句:江面狭窄,为下文铺垫 夏水“襄陵”“阻绝”凶险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千二百里”迅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比 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春冬景色仰望:“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白浪、绿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 三峡秋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猿啸,回声 秋天气象渔民船夫:悲惨生活 情境:悲寂、凄凉联想:当地渔歌 激发学生思考1、“泪沾裳”

12、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 2、从文中两句渔歌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三、引导学生领会全文艺术特色 (一)抓住特征写景 1、主要抓住三峡中的哪个峡?(巫峡) 2、写四季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讨论,归纳 因为“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水又是最有特色的, 所以紧接着写水。 (二)语言特点 简炼、生动。全文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 1、动静结合:动水“素湍”、“回清”、“悬泉” 静山绿潭、倒影、怪柏 2、有有弛:夏水迅猛春冬平和,秋景凄婉弛 四、其他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1、 结合关键字词,理解课文容,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2、 让学生多思考、多提

13、问,挖掘文章中构思、行文、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能更好地欣赏美文,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文言文,要多记多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4、 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点,要与时发现,耐心引导,认真讲解。 短文两篇:答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资料,了解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14、所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一生

15、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

16、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

17、“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宏景的答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

18、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歇消散

19、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

20、游 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结合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

21、u)寝(qn)藻(zo)荇(x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

22、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

23、,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观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与各种修辞手法。 2学习写景与叙事相

24、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生词与文言常用词汇。 2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读,并加以指正

25、。 (4)学生齐读。 2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与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与结构安排。 2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容,深入学习。 1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与有关的民风民俗。 2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

26、面的容。 2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与其对文章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学生自主完成。 2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第28课观潮 行文思路 海潮的雄伟壮观1 水军演戏的精彩场面2 吴中健儿弄潮的英姿3弄潮图 观潮人群的盛况4 反如银线际天而来 玉城雪岭吞天沃日 比喻大声如雷霆夸鲸波万仞 声如崩山 旗尾略不沾湿正衬水性娴熟水军演习 衬托观潮人众反衬潮之美白描弄潮场面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

27、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写景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以读代析2.迁移延伸 学生学法:1.分享交流2.自主合作3.探究性学习 预习任务: 1.疏通文意 2.收集写西湖的诗作、写雪景的诗句 3.搜集作者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 1.请生交流收集的写西湖的诗句 2.“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四景中,雪为最盛。 3.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

28、以终。著有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岱: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庵梦忆自序二、疏通文意 质疑、讨论、交流(详见学案) 三、课文赏析 (一)通读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情感氛围 2.自读课文,用心体会课文意境 3.思读课文,找出叙事的句子,理清记叙要素 4.理解关键句 (1)崇祯五年十二月 (2)独往湖心亭看雪(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

29、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请写出来。) (二)美读 1.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语句,美美地读一读,并谈一谈如此读的理由。 2.关键词句: “绝” “雾凇沆砀”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3.讲解写景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资料 (三)品读 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思的语句,用心读一读,并谈一谈如此读的理由。 2.关键语句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0、2)“舟人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小结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文中做到了叙中有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四、延伸拓展 1.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 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1.说人品“痴”:你还知道哪些如作者岱一样的“痴”人?你有过这样的“痴”举吗? 阅读下文,完成915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9.选出加点字意思一样的一组() 10.翻译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月景尤不可言。 11.文中描写西湖春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