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成为体育人口的研究_第1页
关于培养学生成为体育人口的研究_第2页
关于培养学生成为体育人口的研究_第3页
关于培养学生成为体育人口的研究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关于培养学生成为体育人口的研究 摘要:体育人口是目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众体育开展情况的主要客观标准之一,它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状况,是鉴定群众体育开展情况的重要社会学指标。而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对扩大体育人口,推进体育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如何使学生提高体育运动的兴趣、认识运动的乐趣,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增加我国的体育人口数量。关键词:体育人口培养兴趣终身体育前言体育人口是目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众体育开展情况的主要客观标准之一,它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状况,是鉴定群众体育开展情况的重要社会学指标。国际上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根据我国

2、多数居民实际情况,对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学校有社会上不能给予的体育运动的良好环境、各种可利用的体育资源。例如学校的运动场地、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师资资源、器材及学生稳定的生活环境等。所以,形成体育人口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学校体育教育,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的终身体育观念,对发展国家体育人口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教师在进行体育改革过程中过分地强调“快乐体育”,而忽略了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违背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为追求“愉快”降低了对学生体能的要

3、求。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监测结果显示,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在这不争的事实前,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和质量。一、培养体育运动兴趣与体验运动乐趣,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把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作为体育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之一,应当说这是我国体育课程的一大进步。运动兴趣主要是指“学生对所感到的运动乐趣的追求心理以及体验到运动乐趣后继续从事的愿望。”其中运动乐趣是关键。对于运动乐趣我们不再陌生,体育作为一种娱乐的活动方式已长期深入到各个学生的心里。在问卷调查表

4、中我们得到这样的结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男生和女生分别为86.33%和70.30%,只有少数的同学表现出无兴趣或不清楚。这说明学生已充分认可了体育这一项目可以给自己带来乐趣,但还有很多的人还没有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这只能说明体育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还不被人们所接受,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除了场地器材不足的影响外,还有可能是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体育运动给自己所带来的良好体验。那么我们要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体验运动乐趣?1.正确引导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现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大多出于对运动特性的追求,是从娱乐的角度出发的,是以感性(直接兴趣)为主的。他们的运动兴趣不一定是正确的。由

5、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包含“学生对所感到的运动乐趣的追求心理”,因此学生的运动兴趣受认识和经验的制约,所以并不都是正解的。例如,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倾向于轻松愉快的运动,对比较表浅的运动感兴趣,而事后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有些学生可能因为怕苦怕累怕危险,一开始躲避一些激烈的、富有挑战性的运动,但一经参与后发现这些运动充满魅力,而兴趣倍增。这些情况提示我们:学生的运动兴趣有一个从不正确、不全面到正确、全面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运动兴趣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2.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和积极性新课程实施近年以来,有的教师把学校的体育价值观片面地理解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

6、心“。过分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个人兴趣,鄙薄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体能的发展。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运动技能掌握一般化,学生没有获得运动情感,从而使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对运动的真正而深刻的兴趣,一定要触及运动本质和特性的,而一些简单的游戏和一些取悦学生的练习形式,虽然也能激起学生一时的兴趣,但由于它们并不触及运动的本质特性,这种兴趣只是暂时的、表浅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体育运动主要是带有竞技类的项目,在经过学习和练习后,掌握和提高了运动技能,就能逐步体验到该项运动的乐趣,甚至热爱上这项运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要更有效地教好运动技术。3.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

7、的运动技能进行正解、客观的评价运动的乐趣主要来自于以下四面的良好体验:第一,充分运动后的身体舒畅感;第二,提高运动技能并赢得比赛后的成就感;第三,对体育知识获得和体育文化理解后的求知满足感;第四,在运动过程中与同伴和睦交往的友情和被认同感。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这四个良好体验,不能只在形式上取悦学生,而要静下心来,把精力放在教材教法的研究上、学理的探讨上和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了解上,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备好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课堂上眼中要有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教会学生求知、鼓励学生合作与交往、指导学生参与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同时还要利用形式多种的教学方

8、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强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一方面要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和所获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要指出其不足与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进一步学习的重点和需要克服缺点,或需要纠正的动作错误,从正反两个方面激励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失败中体验到对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理解后的未知的满足感、成功的喜悦、与同伴和睦交往的友情及被认同感。体会到这么多的运动乐趣,自然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为我国体育人口奠定基础。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体育运动是养成终身体育能力的意识行为要使学生成为体育人口,必须形成终

9、身体育习惯的意识。而这终身体育习惯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表中“30分钟至1小时”的男生和女生分别是50.84%和50.63%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活动的次数上,男生呈现平稳或上升的状态,而女生刚好相反,参与运动的次数越多,参与运动的人数就越少。这就是影响女生成为体育人口的主要因素。体育活动兴趣频度、时间都能说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自觉参与的程度。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的能力。1、教师要认清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主要精力应放在

10、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上,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讲“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是为了“学”,教师要着眼于教思路,教方法,找规律,变“传授为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自身实际,主动探索相应的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在尝试、思索、讨论过程中得到培养,不断提高自觉学练的能力。2、善于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我锻炼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让学生自觉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教学的主体是自己本身,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鼓励学

11、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有问题就表明:学生在练习过程当中经历了这样那样的事情,遇到了困难该如何去解决?无形中已将自身的意识行为参与到练习当中。只要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练习中,就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运用能力、调节控制能力、自治能力和适应能力,养成自我锻炼能力。 三、开展课间活动、比赛应面向广大学生,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1.促使运动会全面转轨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是展示学校体育成果和精神的窗口。但从开展上看,运动会脱离了学校体育的实际,沿袭了竞技运动会的模式,从比赛的项目到比赛的规则都限制了学生的参与,使大多数的学生成为看客,学生的参与率大概在20%左右。要改革学校运

12、动会的传统形式,在运动会中更多地设立大学生喜爱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和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体育项目,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办成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学生体育盛会。2.完善早操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早操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坚持完善早操制度,使师生们对早操锻炼的认识。传统的早操组织形式多数以集体做广播体操或集体晨跑为主。学生反映枯燥无味,出勤人数不少,实际收效不大。因而必须在组织形式上加以改正,可在早操中开展健美操、太极拳、体育游戏、球类项目等,做到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运动负荷因人而宜。既要解决早晨学生起床问题,更要让学生达到锻炼效果。3.对学生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体育资源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组织能力都得到提高。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由自由锻炼的方式向俱乐部或团体的组织形式开展。但由于没有得到更多的指导以及活动场地的保障,往往会影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热情,抹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