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安康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韩驹说:“作语不可太熟,亦须令生。近人论文,一味忌生语,往往不佳。”何以用熟语创作出来的作品欠佳呢?胡仔解释说:“事浅语熟,更不思究,率尔用之,往往有误。”从文艺心理学角度看,正因为用语太熟,文人不经思考便“率尔用之”,致使创作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化状态,结果就出现了
2、纰漏。胡仔的说法有点流于皮相之谈,其实这样炮制的作品即使没有错误,也终究是满纸套语,缺乏新意,难以摆脱平庸的宿命。王直方在其诗话中说:“圆熟多失之平易。”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过熟则滑。”表现的圆熟,读者虽然易于接受,但失之于顺滑,留下的印象必不深刻,因此接受效果难免会打折扣。表现的圆熟,还给人似曾相识的陈旧感,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滋生排斥和逆反心理。有见识的作家,都知道处理好诗文生与熟的关系。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记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于壁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曰:诗家语如此乃健。”把“日斜奏罢长杨
3、赋”改为“日斜奏赋长杨罢”,王安石只调换两个字的位置,就充分凸显了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差异,在表达效果上化惯常为新鲜,化熟悉为陌生,同时也有一股内在的劲健灌注其中。魏庆之在诗人玉屑“语不可熟”条中说:“东坡作聚远楼诗,本合用青山绿水,对野草闲花,以此太熟,故易以云山烟水,此深知诗病者。”苏东坡深谙“熟”的危害,于是改弦易辙,以陌生化的方式进行应对。陌生化理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苏轼的对句,打破了常规,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新鲜感。 对艺术世界完全陌生,当然不可能创作出作品;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艺术素养,对前人艺术成
4、果有所熟参,对艺术形式上的规则了然于心,艺术家才能进行创作。由此可见,艺术创作是基于“熟”的。但是熟了之后还须能“生”。清人王澍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郑板桥也说“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们的表述都隐晦地蕴含这一要求。常言亦道:熟能生巧。所谓“生巧”就是生出新变、生出妙趣的意思。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新变,须反常而合道。熟后不能生,艺术就了无新意,创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反常而不合道,艺术就步入了险怪一途,其接受和评价将受到影响。艺术创作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这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是艺术自我圆满、自我突破的过程。 明代诗论家谢榛说“贵乎同不同之间,同则太熟,不同则太生。”清代沈德潜认为:“唯生熟相济
5、,于生中求熟,熟处带生,方不落寻常蹊径。”以此观之,前人对艺术生与熟的搭配,已有明确的意识,只是没有具体量化而已。在当今这个崇尚科学、一切都趋于量化的时代,艺术作品中生与熟的比例是多少才好呢?有研究表明,70%的熟悉,30%的陌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古人今人如流水,几乎每个文人都感叹余生也晚,好文章被前人写尽了。丰厚的文学传统对每个作家都构成了压抑,因此影响的焦虑在所难免。如何进行创新,前人进行过艰苦的探索。梅尧臣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倡导“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说的都是要以旧为新,把熟悉的内容用出新意,使之既似曾相识,又截然不同。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后进追取而非晚,前
6、修久用而未先”。 既要避生,又要避熟;既要熟,又须熟而能生,艺术创作中生与熟的问题,简单又复杂,关涉技与道,能不高度重视吗? (摘编自朱美禄艺术创作的生与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用熟语写作不仅会影响到接受效果,还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滋生排斥和逆反心理。 B.艺术创作恰当地运用生语可以增加读者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从而达到审美目的。 C.艺术创作要做到在“熟”的基础上生出新变、生出妙趣,就必须做到反常而不合道。 D.明代诗论家谢榛与清代沈德潜都已意识到了艺术生与熟的搭配,但缺乏具体的量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
7、用诗话说诗晬语的语句,是为了强调用熟语进行艺术创作有助于读者接受。 B.文章先分析了用熟语创作出来的作品欠佳的原因,后阐明了艺术创作生与熟的辩证关系。 C.文章引用苏东坡作聚远楼诗之例,论证了有见识的作家都会注意处理诗文生与熟的关系。 D.“70%的熟悉,30%的陌生”,具体的数字有助于人们直观地理解艺术创作生与熟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胡仔认为用熟语创作缺乏深入思考,容易出现纰漏,文章认为胡仔的说法是错误的。 B.从生与熟关系来看,“日斜奏罢长杨赋”是熟语,“日斜奏赋长杨罢”是生语。 C.“书到熟来,自然生变”“画到生时是熟时”都蕴含了艺术创作要熟参前人艺术
8、成果的要求。 D.当代作家只要以旧为新,把熟悉的内容用出新意,就可以避免丰厚的文学传统带来的焦虑。 【13题答案】 【答案】1.C2.A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就必须做到反常而不合道”说法错误,原文说“这种新变,须反常而合道。熟后不能生,艺术就了无新意,创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反常而不合道,艺术就步入了险怪一途,其接受和评价将受到影响”。可见是须“反常而合道”。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为了强调用熟语进行艺术创作有助于读者接受”错误,原文为“表现的圆熟,读者虽然
9、易于接受,但失之于顺滑,留下的印象必不深刻,因此接受效果难免会打折扣。表现的圆熟,还给人似曾相识的陈旧感,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滋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可见文章引用诗话说诗晬语的语句,是为了说明用熟语创作出来的作品欠佳,而不是用熟语进行艺术创作有助于读者接受。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文章认为胡仔的说法是错误的”说法错误,原文说“胡仔的说法有点流于皮相之谈”。即流于浅薄,不够深入,不是错误。 C.“蕴含了艺术创作要熟参前人艺术成果的要求”分析错误,原文有“熟了之后还须能生。清人王澍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郑板桥也说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们的表述都
10、隐晦地蕴含这一要求”,没有提到选项内容,选项于文无据。 D.“只要以旧为新,把熟悉的内容用出新意,就可以避免丰厚的文学传统带来的焦虑”错误,文中相关内容是“说的都是要以旧为新,把熟悉的内容用出新意,使之既似曾相识,又截然不同。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红色旅游可以“红”遍齐鲁? 红色旅游圈粉年轻游客,“Z世代”成核心群体。多家旅行平台数据显示,红色旅游人群正呈现年轻化、亲子化特征,“95后”和“00后”占比近50%。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红色教育逐渐
11、深入人心,亲子游、研学游的需求上升,家长和孩子乐于打卡红色景点。在游玩的同时,感悟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红色旅行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潮流。有的景点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红色旅游项目,让年轻人在互动体验中产生情感价值认同;有的则靠推出红色文创产品“出圈”,成为年轻人争相选购的新“潮玩”。 百条红色旅游路线定制,涵盖不同类别旅行。今年3月,山东省整合推出100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山东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村田园、都市风情等资源。无论是1日游还是5日游,是近郊游还是长线游,是自驾游还是跟团游,总能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行程的路线。主动迎合游客兴趣偏好,市场开发多维度发力
12、。近年来,山东红色景区不断加强对游客个性的表达和旅游过程的体验,红色文化摆脱了教科书式的呆板叙述,红色景点也不再是遗址、遗迹、博物馆的老三样。 在营销手段上引入智能技术,融合流行元素;在旅游体验上借助全息技术、VR、AR等现代科技,突出沉浸式体验,提高游客参与度与互动性。 (摘编自张静红色旅游为什么可以“红”遍齐鲁) 材料二: 整个活动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星火点亮计划”刚上线,就“圈粉”无数,通过线上H5用户点击交互,展出我省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红色历史故事,网友线上“云”参观,看视频、听讲解,上传个人照片生成与红色景点合照,同时上传身边的老照片、老故事。第二阶段为红色旅游创意体验快
13、闪店展示,游客通过线下实体展厅了解山西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等,现场打卡拍照,生成“我与红色景点”合影。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期,通过红色旅游房车展示活动,吸引各大商圈游客,同时将活动期间汇集的视频、图片资料形成纪念视频,在全网全平台宣发,延续活动传播力度。 “新技术的应用,为展品呈现提供了新的思路,红色旅游的产品创新也不断涌现,吸引了许多Z世代的关注。”霍州市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酷炫”新科技被引入到一些红色旅游纪念场馆中,更加贴近了年轻人的文旅消费偏好。 为满足持续增长的红色旅游需求,我省推出了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 (摘编自齐青沉浸式互动!山西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邀你打
14、卡) 材料三: 红色旅游要获得大众青睐,要打造具备新“四感”的红色旅游产品。 一是突出“新奇感”,革新创意形式。若要让青少年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接过赓续红色血脉的旗帜,就需要以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选择偏好为出发点打造红色旅游特色产品。通过革新创意形式改变传统红色旅游说教式方式,提供全新的红色旅游体验,提升红色旅游对于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从而使红色文化更具活力,让红色精神更具生命力。 二是突出“情境感”,还原历史场景。要借用全息投影、裸眼3D以及VR、AR等技术手段,创意红色旅游突破传统展陈的局限性,通过还原历史场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是突出“体验感”,融入沉浸互动。那年八一秋收起义再回延安等
15、红色文化沉浸式实景剧在历史发生地打造实景演艺,依托声、光、电数字多媒体视听技术与舞美、投影运用,融入沉浸式互动,活化历史故事,使游客成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红色旅游体验。 四是突出“代入感”,游客参与剧情演绎。“红色旅游+剧本杀”可以说是极具创意的完美组合红色旅游所依托的历史背景为剧本杀多样化的角色塑造提供了依据,构成了一个有据可查、严丝合缝的剧情体系。 (摘编自李琴突出新“四感”提升红色旅游品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红色教育逐渐深入人心,红色旅游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年轻人的情感价值认同。 B.山西省推出10条红色旅游
16、线路,而山东省却推出了100条,所以,红色旅游可以“红”遍山东。 C.传统展陈局限于遗址、遗迹、博物馆的老三样,教科书式的叙述很呆板,脱离年轻人的偏好。 D.“红色旅游”为剧本杀的角色塑造提供依据,游客可以选择不同角色表演剧情,两者结合,创意无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探讨山东红色旅游“出圈”的原因,材料二报道山西旅游活动情况,两则材料都对当地红色旅游盛况做出呈现。 B.三则材料都指出,可以加强新科技元素在红色旅游中的介入与运用,提升红色旅游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C.山东省和山西省都注重发展交通,打造多条经典线路,迎合游客不同兴趣偏好,满足持续增长
17、的红色旅游需求。 D.红色旅游蕴含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分析了红色旅游的市场前景并提出了提升旅游品质的策略。 6.根据材料内容,请你为家乡某处“红色”风景区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几条建议。 【46题答案】 【答案】4.B5.D 6.定位游客主体,推广红色创意产品。例如,可以针对年轻人群体。激发年轻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转变传播方式,让科技为其赋能。借助现代科技,突出沉浸式体验,提高游客参与度与互动性。发展交通,定制旅游路线。打造游客个性化旅游路线,突出体验。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内容含意的能力。 B.“所以,红色旅游可以红遍山东”原因分析不全,红色旅
18、游可以“红”遍山东有诸多因素,并不仅仅是因为打造了100条交通路线。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分析了红色旅游的市场前景”错,材料二和材料三并没有分析红色旅游的市场前景。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应当关注“家乡某处红色风景区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这一主题的情景提示,以此定位答题区间。 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涉及红色旅游的游客主体以年轻人为主。材料一明确提到:“红色旅游圈粉年轻游客,Z世代成核心群体红色旅游人群正呈现年轻化、亲子化特征,95后和00后占比近50%红色旅行已成为年轻人的时
19、尚潮流让年轻人在互动体验中产生情感价值认同成为年轻人争相选购的新潮玩。”材料二明确提到:“吸引了许多Z世代的关注。”材料三明确提到:“就需要以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选择偏好为出发点打造红色旅游特色产品提升红色旅游对于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据此可概括出:定位游客主体,推广红色创意产品。 结合材料一“在营销手段上引入智能技术,融合流行元素;在旅游体验上借助全息技术、VR、AR等现代科技,突出沉浸式体验,提高游客参与度与互动性”概括出:转变传播方式,让科技为其赋能。 结合“百条红色旅游路线定制,涵盖不同类别旅行”“山东省整合推出100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山东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村田园、都市风情等资源”
20、“为满足持续增长的红色旅游需求,我省推出了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概括出:发展交通,定制旅游路线。打造游客个性化旅游路线,突出体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爱天空下,我是最幸福的那片云 舒婷 我出生那天并无祥云瑞雾,女未大就已不中留,与受冷落的母亲被接到外公家将息,父亲终于畅所欲言,抱我在故宫路的深宅大院示威游行,口中念念有词:“女神,我的女神!” 带我上街,大马路不走,非在沟沿蹦蹦跳跳;进植物园,大门不入,非要爬墙翻栏杆;别人的女儿乖乖地在树下捡落果,我却骑着一颤一颤的枝丫攀龙眼。去海边玩沙子,略一分神,我便溜走,在礁石上滑一跤,小臂
21、被锋利的牡蛎壳划开半尺长的血口子,父亲用他的大手帕扎紧,吓出一头汗水。 考中学之前,我在家附近的巷口,遇见一个皮肤黧黑、皱纹像刀刻的男人,他把一手帕的鸡蛋使劲往我怀里塞,说:“功课紧张,补补身体。”我推开他,逃回家,气急败坏地禀告外婆。外婆叹气道:“那是你爸爸,可怜你都不记得他了。” 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头发三七分,梳得油光水滑,雪白西装,白皮鞋,风度翩翩的呀。怎么会这样?衣服旧也罢,头发枯槁也罢,偏偏内八字脚,还穿一双搽了白粉的力士鞋,白得刺眼而俗气,仿佛对往日好时光的谄媚和贿赂。 外婆家的洋楼处于厦门九条巷的八卦中心,我变换路线神出鬼没躲避我的亲生父亲,劳心劳力,竟然还能考上厦门一中。我永远不
22、会忘记哥哥一手牵我一手拉妹妹,走向凤凰树夹阴的中山公园,远远先看见那双簌簌掉粉的白力士鞋,路标一样显眼,父亲在公园门口望眼欲穿。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是父亲唯一允许自己的奢侈,平时干苦力,他趿拉着一双破军鞋。 父亲,拉起载货板车。从火车站到渡口约5公里,拉一趟挣八毛钱,每天两趟,四个来回,可以得一块六,不算少。上午和下午点心都是豆浆四分加馒头三分,渡轮一毛钱,午餐半斤米饭两毛菜,这已去掉五毛二,还要扣去刮风下雨的损失。最重要的是不能生病。点心和午饭都是最低限度的体力补充,须知他每天拉数百斤重物,步行20公里,又有多年胃病史。现在父亲的算盘拨来拨去虽然只有两位数,要在小数点后面节省零头,仍须发挥聪明才
23、智哩。偶尔空车返回时,有人搬家求载个家具什么的,就有非法的额外收入。三五毛钱罢,虽然最多只有两块钱,已是天上掉下肉包子,父亲便大大破费买半斤红糖饼干,泡一杯茶末,怡然自得地给自己压惊。 一分钱磨盘大的父亲,在火车站看到一位中年教师,拎件半新的绒衣向路人求抵押九块钱,说丢了火车票,急于回老家探母病。父亲拍出十块钱,用清秀的隶书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说:“钱借你,方便时还我,这也是血汗钱。穿上衣服吧,天冷。”那人不久即把钱邮来,同时还有一包裹,是上品红菰和笋干。 父亲经常载货的木材公司看中父亲一手好算盘,请他当仓管员,正式评了个二级工。重操财政旧业的父亲虽不必再马拉松竞走,但要清点原木和各种型号的模
24、板,劳动仍然繁重。他说服我们姐妹俩暑假里到他工作的露天堆场去帮忙,拾捡遍地的碎木块。不一会儿,我们的手指扎了刺,头发上脸蛋上沾满汗水和锯木屑,我因为捉一只绿色大蚂蚱,袖子扯裂了,飘飘扬扬,翅膀一样。父亲脸上一直喜气洋洋。他犒赏我们六分钱一碗的花生浆和八分钱的大肉包。父亲那样骄傲地介绍我们给他工友,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参观肮脏不堪的综合办公室,在他的糙木写字台上有我们的全家福。父亲看我们狼吞虎咽时不觉咂着嘴,是那样地满足。 嫁人时我已是专业作家,公公婆婆丈夫儿子,现代都市里可算大家庭了。买菜做饭带孩子,还有自虐式又洗又涮的洁癖,每天蓬头垢脸心浮气躁,何来诗情画意?常有来友夸我而今做得一手好菜,有乃父
25、之风。父亲心里难过,背地说我丈夫:“我养一个诗人女儿,你家得一管家媳妇。从前为了让她专心工作,连茶都要我替她沏好的。” 父亲很以诗书传家为骄傲,几件书画精品,父亲临终交给我,说唯此留我纪念。现挂在我的客厅,朝夕相伴。父亲劝我焚稿时,他自己其实手痒,写了不少格律诗。晚年他自号箴斋老人,辑诗成册,题“箴斋诗笺”,为访客问友必备礼品之一。有段时间他忙于参加中华诗词学会,在海内外发表诗词,入选这里那里的选本。父亲自有一帮文朋诗友。我有时回娘家,见三四青年,团团围坐,听父亲引经据典传授诗词格律。 有次文章写一半,打电话问父亲,“及笄之年”是几岁,父亲回答了。电话放下10分钟,父亲抱着大辞海来我家,再跟我
26、说“弱冠”,说“而立”,顺便摇头说我“家学不足”。 我很是惭愧,父亲。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我”手臂被牡蛎壳划破时父亲“吓出一头汗水”的细节,突出父亲害怕被家人责备的心态。 B.“一分钱磨盘大的父亲”写出了父亲的节俭,父亲却借钱给陌生中年教师,表现了父亲内心的善良。 C.写字台上的全家福、父亲看“我们”狼吞虎咽时满足的神态,画面感极强,刻画了爱家、爱孩子的父亲形象。 D.文章画横线部分将父亲在“我”印象中的形象与现在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生活的变故对父亲造成的影响。 8.文章在表现父亲对“我”爱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
27、析。 9.文章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79题答案】 【答案】7.A8.语言描写,如“女神,我的女神”,父亲对“我”的爱溢于言表。神态描写,如“父亲脸上一直喜气洋洋”,写出了父亲与“我们”姐妹俩相处时的兴奋,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动作描写,如“把一手帕的鸡蛋使劲往我怀里塞”,写出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9.结尾“我很是惭愧”回应上文,表达了“我”的愧疚之情和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以告白结尾,直接传达出“我”对父亲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结尾简练,收束自然,朴素无华,意蕴无穷,与整篇文章文风相协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突出父
28、亲害怕被家人责备的心态”错误,应该是父亲因关心“我”的安危而担惊受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女神,我的女神”“功课紧张,补补身体”“我养一个诗人女儿,你家得一管家媳妇。从前为了让她专心工作,连茶都要我替她沏好的”为语言描写,父亲称呼“我”为“女神”,为了让“我”专心工作,连茶都要替“我”沏好,父亲对“我”的爱溢于言表。 “父亲脸上一直喜气洋洋”为神态描写,暑假里我们姐妹俩到他工作的露天堆场去帮忙,父亲脸上喜气洋洋。写出了父亲与“我们”姐妹俩相处时的兴奋,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把一手帕的鸡蛋使劲往我怀里塞”为动作描写,父亲认为“我”功课紧张,需要好
29、好补身体,所以把一手帕的鸡蛋塞给我。写出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结尾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上文“电话放下10分钟,父亲抱着大辞海来我家,再跟我说弱冠,说而立,顺便摇头说我家学不足”可知,父亲特意抱着大辞海来我家,给“我”讲“弱冠”“而立”,所以结尾“我很是惭愧”回应上文,表达了“我”的愧疚之情和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我很是惭愧”直接抒情,以告白结尾,对于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我”没有回报,所以“我”很是惭愧,直接传达出“我”对父亲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以“我很是惭
30、愧,父亲”一句话结尾,直白简练,直抒胸臆,收束自然,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朴素无华,但耐人寻味意蕴无穷,表达了“我”的愧疚之情,与整篇文章文风相协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未发,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会汉初兴,以高祖之威灵,三十万众困于平城,时奇谲之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化建设方案计划
- 提升工作效率的秘籍计划
- 房地产物业服务合同
- 动漫与创意绘本教学计划
- 炼油化工装置开停车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盾构机施工中的隧道工程生命周期评价考核试卷
- 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考核试卷
- 勘察项目项目管理海洋工程知识管理与应用考核试卷
- 2025家具买卖合同桌椅类
- 2025平谷大桃买卖合同
- Unit 4 Healthy food Part A Lets spell(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001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承包申请书范例4篇
- 2024年09月江苏2024年东台农商银行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果蔬储存知识培训课件
- 《电梯销售的基本知识》
- 浙江省温州市九校2025届高考英语二模试卷含解析
- pph储罐施工方案
- 医院供应室净化及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4年北京市家庭教育需求及发展趋势白皮书
- 2023年贵州贵安新区招聘中小学国企雇员教师考试真题
- 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建设田间沼液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沼液池助力绿色循环产业效益稳步提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