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1页
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2页
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3页
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4页
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楚雄天人中学2024届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学习效果监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保密时间:3月30日前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按照填涂要求将准考证号标号涂黑。 2选择题完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

2、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

3、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

4、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

5、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

6、,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B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46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国家汉办昨天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

7、译五经,并计划在三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昨天上午,由国家汉办组织成立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在3天会议期间具体商讨翻译的进程安排。 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在几位知名中外学者的倡议下,2008年夏,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许琳指出,五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却不存在。“我们必须出版

8、一套全新的现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她说。 材料二 施舟人领衔译五经 计划3年半推出英译本 朱静远 因为缺乏现代译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的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国家汉办近日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是此次五经翻译项目的主持人。记者日前采访了施舟人。 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 记:为什么会选择翻译五经?它似乎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 施: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

9、。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它们的起源大多早于后来被称作“儒家”的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很多外国人读过中国文学的译本,但他们却不了解五经,甚至根本买不到五经的译本。 从年代、文化背景来看,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有相似之处,但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关于神的作品,而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多次呼吁翻译五经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五经的? 施:上世纪70年代,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

10、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在我执教的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恰逢法国政府出资设立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当饶宗颐先生看到项目中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年过六十的他流泪了:“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饶宗颐先生的眼泪使我深受震动,看到这种情况,每一个相关的人,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会感到不安,我心中翻译五经的愿望也越发强烈。在后来的30多年中,我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翻译五经的重要性。2008年,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接受了我的建议,经过多国学者参加的评审会,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 记:五经翻译有怎样的重要性? 施:我对重新翻

11、译五经的评价是:责任很重,难度不小。每一个学者的翻译都有其个人的色彩在内,因此要成立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在国内学术界、国际汉学界相关领域聘请杰出学者担任委员会成员。关于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国内外的学者都会参与进来。 记:五经翻译对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帮助? 施:五经推广到国外一定会对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帮助。五经的翻译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 相关链接 施舟人(K.M.Schipper),生于1934年,法国人,曾师从康德谟和石泰安先生研究中国道教史,以研究中国道教而驰名于国际汉学界,

12、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库的人。现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福州大学特聘教授等。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因此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B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是关于人的作品。 C施舟人先生举出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的一次经历,是用典型事实证明翻译五经的必要性。 D“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一句运

13、用了暗喻的手法。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五经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政治体系形成和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B材料一简要说明“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原因,介绍了国家汉办关于五经翻译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阐述了翻译五经的意义。 C材料二除了叙述选择翻译五经的原因和意义以外,还具体叙述了开展翻译五经的工作的困难。 D材料一属于消息(新闻),由导语、主体两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概括说明的方式;材料二属于访谈,由导语、主体、链接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较消息更具体。 6

14、你认为由中国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

15、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

16、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

17、,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

18、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

19、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

20、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为他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8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6分) 9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加以探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

21、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

22、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

23、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C.夫子盖少贬焉贬:降低 D.是有国者之丑也丑:丑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

24、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

25、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5分)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雁 宋王安石 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

26、 倦投空渚泊,饥帖冷云飞。 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 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 注矰缴(zngzhu),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也泛指短箭。野人,村野之人;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诗开篇交代雁离群北飞的背景,“独”照应标题“孤”,“念”字隐含同情心。 B.崔诗颔联写孤雁找到另一失群的雁,赶忙呼唤同伴到寒塘栖息,期盼它不要迟疑。 C.王诗颔联用“空渚”“冷云”营造的氛围来渲染雁南北飞迁途中的孤苦,极有感染力。 D.两诗尾联有惊人相似处,“逢矰缴”“堕野人机”表现了诗人对雁前途命运的担忧。 15.两诗写雁,颈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7、(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怀着沉重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压抑,借用典故,悲愤反问的两句是“,”?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却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 第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十月,一场秋雨过后,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尘世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山舒缓,(.);水清冽,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

28、,如儿时记忆中的手绢。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水,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心灵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_的素书。她婉约,曼妙,_,不愠不喜,用_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_的境界。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潺潺流水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

29、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仿佛水墨画卷中清淡的留白B仿佛水墨画卷的清淡 C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D似清淡的水墨画卷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B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C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D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手不释卷.不卑不亢.波澜起伏.百折千回 B百读不厌.不骄不躁.柳暗花明.百转千回 C手不释卷.不骄不躁.波澜起伏.百折千回 D百读不厌.不卑不亢.柳暗花明.百转千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