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6.2 《六国论》导学案_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6.2 《六国论》导学案_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6.2 《六国论》导学案_第3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6.2 《六国论》导学案_第4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6.2 《六国论》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16.2 六国论导学案班级: 组别: 姓名: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2.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3.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关心天下兴亡的历史责任感。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

2、今的现实针对性,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1、文学常识积累:(1)走进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

3、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2)理解文章写作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

4、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

5、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

6、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积累文言词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

7、句话。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

8、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

9、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8)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基础梳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破灭之道也道:原因B始速祸焉 速:加速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将要,将D则胜负之数 数:运数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 blc(avs4alco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则胜负之数,存

10、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eq blc(avs4alco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C.eq blc(avs4alco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eq blc(avs4alco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可谓智力孤危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BC D5对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披坚执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B/C/D/6下列各句中,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 ,_”。(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

12、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 ,_”。(4)苏洵在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_ ,_”。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文:_(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_(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王应麟,字伯厚,庆元府人。九岁通六经,淳元年举进士,从王野受学。调西安主簿,民以年少易视之,输赋后时。应麟白郡守,绳以法,遂立办。丁父忧,服除,调扬州教授。初,应麟登第,言曰:“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

13、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四年中是科,应麟与弟应凤同日生,开庆元年亦中是科。诏褒谕之。帝御集英殿策士,召应麟覆考。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应麟读之,乃顿首曰:“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唱名,乃文天祥也。召为太常博士,擢秘书郎,俄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彗星见,应诏极论执政、侍从、台谏之罪,积私财、行公田之害。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草百官表。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即授兼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寻转尚书兼给事中。左丞相留梦炎用徐

14、囊为御史,擢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等,应麟缴奏曰:“囊与梦炎同乡,有私人之嫌,万石粗戾无学,南昌失守,误国罪大。今方欲引以自助,善类为所搏噬者,必携持而去。吴浚贪墨轻躁,岂宜用之?况梦炎舛令慢谏,谠言弗敢告,今之卖降者,多其任用之士。”疏再上,不报。出关俟命,再奏曰:“因危急而紊纪纲,以偏见而咈公议,臣封驳不行,与大臣异论,势不当留。”疏入,又不报,遂东归。诏中使谭纯德以翰林学士召,识者以为夺其要路,宠以清秩,非所以待贤者。应麟亦力辞,后二十年卒。(选自宋史王应麟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

15、/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B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C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D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都应辞官回

16、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一年,这叫丁忧。B太常博士,三国魏文帝初置太常博士,掌撰定五礼,议定王公大臣谥法等事。晋以后沿置,职称清要,而品级不高。宋太常博士职守同前代。C御史是记事之官兼纠察之职。秦汉称为侍御史,秦以御史大夫为侍御史之长,历代监察官的首长或为御史大夫,或为御史中丞等。D翰林学士,唐代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被认为是“清要显美”之官。宋代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应麟好学不辍。王应麟不认同一些人只把学问作为敲门砖的做法,他在考中进士后,仍勤奋读书,还借来馆阁中的书阅读。B王应麟体察圣意。王应麟受命参与策士的复

17、试工作。因皇帝想把第七卷放在第一名,于是王应麟也大大夸赞了一番第七卷的作者。C王应麟敢于直言。彗星出现后,王应麟详尽地论述执政、侍从、台谏的罪责;王应麟也曾严厉地批评左丞相留梦炎。D王应麟不恋权位。王应麟任尚书兼任给事中时,奏疏数次呈上,皇帝都没有答复,王应麟辞官归去。后来皇帝派人去召回他,他也没有答应。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以年少易视之,输赋后时。应麟白郡守,绳以法,遂立办。译文:_(2)况梦炎舛令慢谏,谠言弗敢告,今之卖降者,多其任用之士。译文:_参考答案1.BB项,速:招致2.BA项,“有”同“又”;“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3.

18、CC项,均为副词,本来。A项,代词,有人/副词,或许,也许。B项,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连词,表转折,但是。D项,连词,表目的,才/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4.C“祖父”古义为“祖辈与父辈”;“至于”古义为“以致,以至于”;“智力”古义为“智慧、智谋、力量”;“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故事”古义为“旧事,成例”。5.B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6.B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7.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8.

19、答案(1)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9.C此题注意“一”修饰后面的“夕”,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应麟”做“从容授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的主语。10.A丁忧要守孝三年。11.B读了第七卷后,王应麟认为其作者乃忠义之士,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这说明王应麟慧眼如炬。12.答案(1)百姓因为他年轻而轻视他,缴纳赋税延误了期限。王应麟禀告太守,根据法令制裁他们,百姓于是立即缴纳了赋税。(重点词语:“易视”“后时”“绳”)(2)况且留梦炎违背命令,轻视谏言,正直的言论没人敢禀告朝廷,现在卖国投降的人,大多是他信任重用的官员。(重点词语:“慢”“

20、谠言”“卖降”)【参考译文】王应麟,字伯厚,是庆元府人。九岁时通晓六经,淳元年考中进士,跟着王野学习。调任西安主簿,百姓因为他年轻而轻视他,缴纳赋税延误了期限。王应麟禀告太守,根据法令制裁他们,百姓于是立即缴纳了赋税。遭逢父亲的丧事,守丧期满,调任扬州教授。当初,王应麟应试考中,说:“现在的从事科举考试的人,为的是捞取名誉,一旦考中就放弃一切学习,制度、典故全都不懂,这不符合国家对学识渊博的儒者的期望。”于是闭门勤奋读书,发誓凭借博学宏辞科显露自己,借来馆阁中的书阅读。宝四年考中博学宏辞科。王应麟与弟弟王应凤同一天出生,弟弟开庆元年也考中这一科,皇帝下诏褒奖他们。皇帝亲自在集英殿策问士人,召来王应麟参与复试工作。考核评定的等第已经呈上,皇帝想把第七卷改放在第一名。王应麟读完文章后,就磕头说:“这一份卷子中流露的古贤人之风仪如龟和镜子(龟镜,龟可卜吉凶,镜能辨美丑,因以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戒的教训),忠义之心如同铁和石头,臣敢为皇上得到国士而祝贺。”于是就把第七卷作为第一名入选。等唱名时,(才知道)那人是文天祥。王应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