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化害为利_第1页
第五章 化害为利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化害为利人类只能在适宜的环境生存、发展,否则,难以为继。然而,异常的自然演变、人类活动,往往超越环境的承受,应变能力和人们的认识、防范状况,危及人们的生命、活动、财产、资源、环境安全。中国的先民,很早就提出居安思危,防危杜渐,有备无患,常备不懈等思想、措施,力求达到防患于未然,治乱于未始境界。孔子教导人们认真研究多种灾祸,“不见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三峡库区可能引发这些祸患,更应增强热爱生命,化害为利的文明意识。三峡库区处于吕梁、印支、燕山、喜山等构造运动影响范围,形成70%以上的山地。东南、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干寒气流回旋于此,大雨、

2、暴雨、特大暴雨造就流水等地貌。地质复杂、地形险峻,河水湍急,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重灾区。三峡工程在长江上游与中游的过渡河段建设高坝大库,直接改变长江流域水量、水质、水能的时空分布,间接改变水循环、水环境、水资源、水灾害的时空分布。根据古今中外水利工程的经验教训,可能引发淹没、浸没、渗漏、塌岸、库岸再造、水沙冲淤等分散、渐进灾害,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岩土崩落、泥石流动、岩溶发展、水体污染、水库地震等集中、突发灾害。由于就近后靠,开发式安置百万移民,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人们日益集中在山麓平坝、丘陵库边,可能加重灾害损失。国家于2001年7月至2003年期间,从三峡基金中拿出

3、40亿元专款,用于治理地质灾害,充分说明防治灾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防治灾害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工程的可靠性,有效性,长期性。然而,人们对防治灾害的认识尚不一致。过去,强调正面宣传,介绍巨大效益,很少涉及负面危害,加剧认识片面、知识失衡,信息非对称。因此,很多江河、城市、工程很少设防,盲目乐观,高枕无忧。一旦发生灾害,手忙脚乱,难以启用应急体系,形成快速反应功能,造成大量二次、串联、并发事故、损失。近年来,在“时间就是金钱”,“利润重于生命”等思想指引下,事故频发,灾害日增。每天的报纸都记录着悲伤的血泪。重庆被国务院列为8个高发事故城市之一。2004年1-10月,共发生2043

4、起事故,死亡2518人。可是,又出现“当交学费”、“多难兴邦”等怪论。事实上,多难未必兴邦。常是丧失元气、积重难返,以烂为烂,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许多王朝覆灭,企业倒闭即是明证。因此,失败也是失败之源。逻辑上,多灾多难不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而是价值连城的镜鉴。让人们看到无知、偏见、傲慢、愚味。还有人认为是“金钱、权力、黑恶、冷漠”等因素作祟。因此,更要宣传普及防治灾害基本知识。让人们了解重大灾害的发生规律,监测预报、防治措施,相关因素在成灾、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全民心防,随时应急,减少损失。最好化害为利。一、灾 害威胁人类生存、发展、损害人们生命财产的自

5、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称为灾害。按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性质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发生变异达到人们难以适应或抗拒的程度,导致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受到损害或破坏。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常常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互相加强或削弱。水灾害包括人类未充分认识、防范,异常运动、存贮的水分,破坏自然环境的灾害,损害生命财产,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水分若成为致灾因素,可使成灾环境,承灾物体产生下列灾害。(一)大地灾害使地表或地壳变异、失稳,如水土污染、土壤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山崩地裂,水土流失等。(二)地质灾害使地壳岩土软化、活动,产生地动、地震,地面升降等。(三

6、)人为灾害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活动中,有意识或无意识造成的灾害,如随意筑坝建库,超采地下水,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等。造成堤坝垮塌,资源枯竭,水域突变,地面沉降,矿井突水等。二、相关因素灾害学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科学。灾害系统由成灾环境、致灾因素、承灾物体三部分组成,并有发生、发展、消亡过程。(一)成灾环境即灾害的空间分布,构成地球物质环境的层圈,如大气、水分、岩土、生物等气、液、固、混合态物质的状况、特征。(二)致灾因素常指成灾环境中具体引起变异,造成灾害的各种自然演变、人类活动,物质运动、能量变化等因素。(三)承灾物体常指发生变异,承受灾害的地域、生物、人类及其创建物体。这三者的实际组

7、成及其严重程度,便是灾害的灾情或灾度。三峡库区的水灾害是对库盆、水体、岩土、建筑物的多种损害。三、灾害分类发生灾害的地域、环境、原因、程度各不相同,划分灾害的依据、标准、种类也很多。(一)按学科领域或成灾环境,分为天文、大气、大地、地质、生物、海洋、人为等灾害。(二)按成灾范围和属性差别,分为全国、流域、局地、山区、城镇、海洋等灾害。(三)按承灾物体性质,分为农业、工业、工程、经济等灾害。(四)按灾害强度和持续时间,分为轻微、严重、急剧型、延续性等灾害。三峡库区的基本水害,主要是局地、山区、工程、经济、严重、急剧型灾害。也有可能演变为农业、工业、城镇、延续型,大范围灾害。由于地球各层圈有相对独

8、立性和密切关联性,使各种灾害也有类似性质。有的灾害单独出现,有的组合发生;有的互为因果,有的相互引发。因发生某一灾害而诱发其它灾害,称为灾害链。灾害链还可分为串发、并发两种类型。串发灾害链常指在某一起主导作用的原生灾害的影响下,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并发灾害链常指发生一种灾害促使该地几乎同时衍生许多其它灾害。由于致灾因素和承灾物体,在时间上的不规则性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造成灾害的时空分布相对聚集或分散,即有时(如丰水期)众灾丛生,有时(如枯水期)平静少发;有的地区(如峡谷段)多灾,有的地区(如宽谷段)少灾,视成灾的物质、能量及其传播而定。三峡库区的水灾害可能形成严重的群发、链发、叠加水体灾害

9、。四、减灾措施有史以来,人们都在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世世代代实施许多防卫措施。中国也坚持减灾活动,反复强调减少灾害,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意义,加强中央、部委、地方、民间四类组织协调,明确减灾的项目标任务,逐步减少损失15-30%。但是,仍然没有减轻或消除灾害。一些地方还在重复许多同样的灾害。一时一地预报成功某种灾害,另时另地却预报失败。有时预报要发生某种(如洪水)灾害,并采取了多种防护措施,却没有出现;有时没有预报,没有准备,却发生了(如干旱)灾害;有时正遭受某种灾害,又接连发生瘟疫等其它灾害。这些情况说明灾害的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也表明人们研究灾害还较少,还没有充分认识

10、灾害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防治灾害的措施。灾害学这门科学还不成熟。另外,人们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始关注保护水环境,轻视防范水灾害。这些考虑不周的行为,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应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全面、深入认识各种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根据灾害发生、发展、消失过程,提出预防预报、抢灾救灾,减灾防疫,灾后重建等环节的对策;吸取国内外的经济教训,应用科技成果,把科研与综合防治灾害结合起来,推动减灾活动顺利进行,进而化害为利。重视灾害管理,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还要增强灾害过程阶段的管理能力,包括防灾的工程、生物措施,监测、预报;成灾的社会控制,居民反应

11、;救灾的快速撤离,医疗消毒;减灾的灾后重建,恢复。这种能力,体现为物质方面的生产能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居民安全生活的保障能力;精神方面的灾害管理科学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存在的必要性。第一节库水浸没库水浸润库岸,波浪增高岸贮,库盆渗漏使周边地下水达到有害高度,范围、时间,称为库水浸没。它是地表水转为地下水形成的灾害。隐蔽的库水浸没,不同于显露的库水淹没,常被人忽略,造成许多损失。三门峡等水库的浸没危害,使人们认识到它是不可忽视的环境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必须深入研究解决。一、基本危害国内外的库水浸没已产生下列危害:(一)水土污染,含水层、饮水井的水质下降;沼泽区蚊蝇滋生,卫生条件

12、恶化;(二)农田荒芜,盐碱化、沼泽化,使植物根部缺氧,生长不良,减产或涝死绝收;(三)地面被库水饱和,强度下降,铁路、公路发生翻浆、冻胀、损坏;工矿企业和民用建筑物沉陷、开裂、倒塌;(四)地下水位升高,增大矿井、隧道等地下建筑的水压力或涌水量,淹没地下室、管沟、水池、油罐、煤仓等设施;(五)涉及水利建设的坝址选择,大坝安全,确定正常水位,征地范围,土地利用,库区移民,库底清理、库岸保护等重大事项。二、主要实例国内一些水库的浸没危害如下:(一)官厅水库1951年动工兴建在河北省怀来县,海河支流永定河上,库容22.7亿立方米。1953年汛期发挥防洪作用,最高蓄水高程478.11米,浸没带高程达48

13、5-500米。1955年7月下旬正式启用,浸没地带宽度在3千米以上,地下水位普遍升高:原妫水河北岸的辛庄上升2.7米,甘林村上升3米,定州营上升1.7米,使盆地数千亩农田沼泽化、盐碱化,果树和农作物减产,部分涝死绝收;几十个村庄的部分墙垣开裂,房屋倒塌。补建大量排水工程,改变相应耕作制度,才得到好转。(二)黄壁庄水库建在河北省滹沱河上,1959年蓄水后,在汛期达115米高程,尚未到正常蓄水位127.5米,副坝下游坡面出现渗漏,管涌和坍坡,灰北、小壁、郑村等七个村庄发生房屋倒塌、井水变苦和土地沼泽化。60年代初,修建排水减压井渠系统,才予解决。(三)龙门水库建在河北省沙江上,1961年8月蓄水至

14、66.32米高程,副坝下游普遍出现管涌,距坝轴线300米的一万平方米地面沼泽化;库水位升至67.42米,坝后沼泽化面积扩大到四万平方米,并有冒沙、坍坑等现象,补设排水减压井予以处理。(四)三门峡水库建在河南省黄河中游,1960年9月蓄水后,两岸地下水位普遍升高,对沙溪口居民点等周边地区造成一系列影响。、库周塌井蓄水前,地下水位较低,稳定,极少塌井。蓄水后,地下水位很快上升,粉砂或松散黄土井壁遇水崩解,坍塌或井水变苦、变咸、质量下降,给群众生活造成较大困难,需拉运库水饮用。、地面湿软房屋塌毁,道路泥泞,交通困难。、耕地大面积盐碱化、沼泽化,果树涝死,作物减产。、地面潮湿,当地群众患风湿病,腰腿病

15、增多。为改善排水条件,修建120千米排水沟,12座排水站,9项放淤工程,淤灌14万亩土地,取得初步成效。(五)水槽子水库在云南以礼河上,西邻金沙江,平距15-16千米,低1300米,两者之间有茨坪断层;西南邻那姑盆地,平距2.5-3千米,低90-150米。由于水库高于地下古代和现代的深层岩溶通道,盆地地面、江河河床,库水排泄,建成后不久即发生漏水,渗漏量为每秒1.8立方米。蓄水76天后,距水库约3千米的那姑盆地边缘,白雾三村一带田地被浸没,出现新的泉群,流量为每秒79.5升。在平距15千米以上的金沙江边龙潭沟,原有的岩溶泉流量增大,新增的泉眼流量达每秒0.616立方米。两处的平均渗漏流速分别为

16、每昼夜219米和1140米,呈现不同的水位差和地下通道特点。另外,桃子水库附近的矿区,刘家峡水库的炳灵寺古迹等亦受到浸没影响。三、浸没条件通常从地下水的运动、存贮条件,对比分析容易或不易发生浸没的相关因素。(一)地下水运动、存贮条件良好的地区容易发生浸没。、地形蓄水位上下一定高程范围内,坡度平缓、河谷宽大,阶地发育、下一级阶地与上一级阶地的连接地段,库岸与支流河口,山前冲积扇,沼泽边缘地带,地面高程低于或约高于正常蓄水位的封闭、半封闭洼地,围堤或顺河坝的背水侧,与库水向外渗漏通道相关联的邻谷或下游地区,库水能浸润,流动的地形、土壤,都可能发生浸没。、地质与库水没有不透水层(岩石、粘土、堤坝)阻

17、隔的地带;结构松散,易透水,下部有相对不透水层的土壤、沙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不畅地带;库区周围低于或接近正常蓄水位的矿坑、洞室、隧道、地下建筑物。、植被库岸附近的水生、湿生、中生植物的分布,根系的长度、深度、密度、吸水作用,干枝叶的生理散发作用;茂密的芦苇犹如吸水泵,阔叶榕树类似抽水机,都可能增强或减弱浸没状况。、地下水蓄水前的地下水埋藏不深,蓄水后地下水位升高。库水位超过正常高水位,按水气混合物分析,库水的含水量,水分压高于库岸岩土,大气的含水量、水分压,库水因毛细作用,物理蒸发,向岩土、大气运动,形成浸没。库岸的某些岩土潮解,加速风化,剥离也缘于此。(二)不易发生严重浸没的条件,主要有:

18、库岸是质地致密,相对不透水的岩土层;或与库水有相对不透水层、堤坝阻隔,其底板高于水库设计水位;岸坡在正常蓄水位以上,有经常流水的溪沟、泉井等水源通道,便于排除、疏干水分;地下水位高于或等于蓄水位,处于类似饱和,外来水分不能进入状态。(三)三峡库区根据相关地形、地质、蓄水位及其变化情况,容易发生浸没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下游、南岸、宽谷、阶地。如水库边缘的平缓地带,一二级阶地,宽谷农耕地,河弯凸岸地,各支流的河口,山前洪积扇与洪积裙相连地带,蓄水较深,水位变化较大地带。地下水埋藏较浅,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不畅的库岸地带,库岸附近的封闭或半封闭洼地、沼泽、湿地的边缘地区,与水库渗漏、排泄通道相连的邻谷洼地

19、(如清江流域),大坝下游至洞庭湖、江汉平原低地,范围较大,颇宜注意。四、浸没观测对水库周围,因库水引起地下水位升高而形成的浸没地,进行勘探观测和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浸没状况,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产生浸没的具体原因,推算最大可能的浸没范围和影响程度;为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验证处理办法的效果;积累水库勘探规划中有关浸没调研的经验。(一)观测过程一般是在水库蓄水前后全过程,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情况进行长期观测。1、在测绘工程地质的基础上,针对库区可能浸没地段,选择代表性剖面,进行勘探试验,了解地层结构,各层岩土的厚度、性质、含盐量,给水度,渗透系数;毛细水饱和带高度;地下水类型、水位、

20、水质、补给量与排泄量等。2、用类比法预测地下水位升高值;或根据模型试验结果,计算地下水位升高值。3、调查并确定农田和各种建筑物的地下水临界深度,即浸没标准或允许值。它与当地的气候、地质、地下水的矿化度;作物种类、耕作方法,灌溉和排水设施;以及建筑物特性、基础类型和砌筑深度等因素有关。4、绘出与水库设计蓄水位和持续时间较长水位,相对应的浸没范围和浸没程度预测图。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下水位升高值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常有出入。因此,划定浸没范围时,应增加安全裕度。(二)观测内容根据可能的浸没范围,影响程度和地形、地质条件而定,并分为地下、地面观测两类。1、地下观测主要是浸没地区的地下水位,渗出水

21、的流量和水质等参数。通常结合实际情况,选定重点地区,在不同断面设置观测点,每个断面至少设置三个观测点。如断面附近有可利用的泉眼,水井或水文地质钻孔,也可借用。各断面都应具备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否则应在设置观测点时进行勘探,以便切实、深入分析具体情况。2、地面观测包括现象观察和情况调研,主要内容有,库水位,浸没范围及其程度;水土污染、酸、碱、盐含量,沼泽化的范围和程度;地面裂缝和塌陷情况,渗出水和积水情况;建筑设施变形损坏情况,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受影响;不同品种的草木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环境水质和居民生活情况;已采取排水设施的排水量、水质、水温等运行情况及效果等等。(三)观测时间在水库蓄水过程中,选择典型地段,进行地下水位和浸没范围的长期例行观测。以后按已发生的浸没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合理利用土地,减少浸没损失。在融冰、暴雨、库水位较高或变动较大时节,采取新措施后,加强特殊观测。结合岩土性质,灌溉、供水、塌岸、水库淤积等资料,进行定期或非定期综合分析,研究地下水变化状况,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推断在高库水位时的埋深分布和可能的浸没范围变化,并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