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课件:第四章 血液循环_第1页
生理学教学课件:第四章 血液循环_第2页
生理学教学课件:第四章 血液循环_第3页
生理学教学课件:第四章 血液循环_第4页
生理学教学课件:第四章 血液循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第三节 血管生理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第五节 器官循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 心肌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 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脏射血与充盈原理;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基本原理;动脉 血压的形成、影响因素及正常值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 组织液生成、回流及影响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调节了解 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动脉脉搏;静脉血压 脑循环概述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概念:自动节律性、窦性心律、异位心律、房室延搁、期前收缩、代偿间歇、有效不应期、最大复极

2、电位、4期自动除极、If电流过程: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及其产生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工作心肌: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 无自律性(心房肌和心室肌)自律细胞: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无收缩性(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自律性二、心肌细胞的电活动1心室肌细胞RP形成机制(1)幅度:-90mV(较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大)。 (2)机制:K+平衡电位(内向整流钾通道Ik1) 条件: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膜通透性具选择性:K+/Na+100/1 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 到K+平衡电位。 K+i K+o351Na+i Na+o114

3、.5 2.心肌细胞的AP 根据各类心肌细胞AP的O期去极化速率和4期有无自动去极化,将心肌细胞分为: 快反应自律细胞:0期去极速率快,4期有自动去极化。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0期去极速率快,4期无自动去极化。 慢反应自律细胞:O期去极速率慢, 4期有自动去极化。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O期去极速率慢,其4期无自动去极化。心室肌细胞的AP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机制: 0期:刺激膜电位阈电位激活快Na+通道Na+再生式内流Na+平衡电位(1ms)快Na+通道:-70mV激活,-55mV失活,持续1-ms,特异性强(只对Na+通透),阻断剂(TTX),激活剂(苯妥因钠)。 0期1期:快Na+通道失活+Ito

4、通道激活K+一过性外流 快速复极化(10ms)Ito通道:-30-40mv时激活开放;Ito可被K+通道阻断剂(4-AP)阻断,Ito的离子成分为K+。1期Na+K+2期:0期去极达-40mV时已激活慢Ca2+通道+IK 通道激活Ca2+缓慢内流 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缓慢复极化(100-150ms)L-Ca2+通道:激活与失活比Na+通道慢,特异性不高:Ca2+ (53%)、Na+(27%)、K+ (20%)都通透,阻断剂:Mn2+和多种Ca2+阻断剂2期Na+K+Ca2+K+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3期:慢Ca2+通道失活+IK 通道通透性K+再生式外流快速复极化至RP水平(100-150ms

5、) 4期:因膜内Na+和Ca2+ 升高、而膜外K+升高激活离子泵泵出Na+和Ca2+,泵入K+恢复正常离子分布。3期Na+K+Ca2+K+K+泵3期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1.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1.形成机制: 0、1、2、3期: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 4期:为递增性Na+为主的内向离子流(If)+ 递减性外向K+电流所引起的自动去极化。2.特点:(1)0期去极化速快,幅度大。(2)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的慢,故自律性低。注:If通道:复极化的3期-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激活,去极化的0期-50mV失活。是超极化激活、具有时间依从性的非特异性通道,不是快Na

6、+通道,TTX不能阻断。小结: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3 期 末 K+ 通 道的 递 增 性 失 活电 位 复 极 至 -60mV 时If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激 活 K+ 递 减 性 外 流Na+ 递 增 性 内 流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快 N+ 通 道 开 放Na+ 再 生 式 内 流去 极 化产 生 AP 的 0 期当去极化电位至-50mV时If 通道失活,自动去极化终止自我启动自我发展自我终止2.窦房结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 (1)电位特征: RP:不稳定,能自动去极化,=最大舒张电位。 AP:分0,3,4三个时期, 无1期和2期。 0期去极化幅度小 时程较长;

7、4期自动化除极快。 电位形成机制 0期:当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通道(ICa-L型)Ca2+内流Ca2+Ca2+0期阈电位零电位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钾通道 IK)激活 Ca2+内流+ K+递减性外流 (因钾通道的失活K+呈递减性外流)K+Ca2+3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4期:K+递减性外流 + Na+递增性内流(If)+ Ca2+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缓慢自动去极化K+“自我”启动 “自我”发展 “自我”终止Ca2+4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小结: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复极化至-60mV时If 通道递增性激活3期末Ik通道递增性失活自动去极后1/

8、3期Ca2+通道(T型)开放K+递减性外流Na+递增性内流Ca2+内流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40mV)慢 Ca2+ 通 道(L型)开 放Ca2+ 内 流 产 生 AP 的 0 期注:Ik 失活If 激活61,故4期自动去极If作用不大; 但若在超极化时,4期自动去极If的作用为主要离子流成分。自我启动自我发展自我终止快、慢反应心肌细胞AP的特征比较 快反应AP 慢反应APAP波形分5个期: AP波形分3个期: 0、1、2、3、4期 0、3、4期电位幅度高 电位幅度低0期去极速度快 0期去极速度慢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 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具有快、慢通道 只有慢通道(以快通道

9、为主)RP大:-85mv-90mv RP小:-60mvRP稳定(普通心肌细胞)RP不稳定(自律细胞) 不稳定(自律细胞)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通道阻断剂:Mn2+、异搏定参与心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通道特性名称英文缩写激活电压失活电压参与时程内向整流钾通道Ik1复极化-20mv去极化-20mv静息电位、复极化3期Na通道漏电流刺激0期除极快Na通道-70mv-55mv0期除极瞬时性外向电流Ito-40mv复极化1期L-钙通道ICa-L-40mv0mv复极化2期、4期自动去极化延迟整流钾通道Ik复极化-40mv去极化-40-50mv复极化2、3期If通道If-60mv-100mv-50mv4期自动去

10、极化T-钙通道ICa-T-50mv-40mv4期自动去极化三、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电生理特性机械特性(一)兴奋性 1、概念:心肌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2、影响兴奋性因素 静息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电位差 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阈电位水平 (为少见的原因)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离子通道的性状 Na+通道或L-Ca2+通道所处的机能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低下和丧失的主要因素,而通道处于何种状态则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voltage-dependence)以及该电位的时间进程(time-de

11、pendence)。完全备用 失 活 刚复活 渐复活 基本备用 产生AP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兴奋性正常 兴奋性无 兴奋性低 兴奋性高MacKinnon and colleagues2 (who refer to the system as the N-terminal inactivation gate) provide a wonderfully detailed view of events during inactivation. The channel is composed of four -subunits, which span the cell mem

12、brane, and four -subunits that lie just inside the membrane. The -subunits have three components, the uppermost being the pore-forming domain (one part of which is not shown here so as to reveal the pore). The ball and chain of the eponymous theory of channel inactivation are shown in green. For ina

13、ctivation to occur, a positively charged inactivation particle (ball) has to pass through one of the lateral windows and bind in the hydrophobic binding pocket of the pores central cavity. This blocks the flow of potassium ions through the pore. There are four balls and chains to each channel, but o

14、nly one is needed for inactivation.Nature 2001; 411, 643-644Inactivation失活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其膜通道存在备用状态、激活、失活和复活过程;其兴奋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周期性改变。55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它是骨骼肌与神经纤维有效不应期的100倍和200倍。这一特性是保证心肌能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的生理学基础。 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2期(平台期)。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程 因 周

15、期变化 对应位置 机 制 新AP产生能力有效不应期 去极相复极相-60mV 不能产生 绝对不应期: Na+通道处于 -55mV 完全失活状态 局部反应期: Na+通道 -60mV 刚开始复活 相对不应期 Na+通道 能产生(但0期 -80mV 大部复活 幅度、传导、时程 超 常 期 Na+通道基本 等较正常小) -90mV 恢复到备用状态 同相对不应期 4、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的关系 4、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的关系 心肌收缩是在肌膜AP触发下,发生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丝滑行实现的。 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任何刺激落在此期内,心肌都不会

16、发生兴奋反应。 有利于心脏的舒张和收缩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实现泵血功能。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外)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因窦性节律的兴奋是规律下传的,当窦性兴奋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而出现一次窦律“脱失”,需等待下次窦律刺激引起兴奋才产生收缩,此等待期间为代偿性间歇。 (二)自律性 概念: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条件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这种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autorythmicity),简称自律性

17、。 起源: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房室结的结区除外) 其自律性窦房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末梢浦肯野氏细胞100 50 40 25 (次/min)抢先占领超速抑制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a.自动去极化速快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 b.自动去极化速慢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小距阈电位近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大距阈电位远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3.阈电位水平在上述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阈电位水平下移(图中TP1) 上移(图中TP2) 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 距离近 距离远 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时间短 时

18、间长 自律性高 自律性低 自律性和心律失常自律细胞4期的缓慢自动去极速率的不同各部位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高低不一 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90-100次/分)(40-60次/分) (20-40次/分)心肌自律性与心律的关系是:节律高者控制节律低者注: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其它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或异位起搏点。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跳为窦性节律,以窦外为起搏点的心跳为异位节律(结性心律、室性心律)。 (三)心肌的传导性及兴奋的传导 1、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传导原理:局部电流。 闰盘(缝隙连接)为低电阻区,局部电流很容易通过特殊传导系统。 传导特点: 浦氏纤维最快房、室内快同步收缩,利射血。 房室交界

19、最慢房室延搁利房排空、室充盈。 房室交界是传导必经之路,易出现传导阻滞(房室阻滞)。 传导过程 窦 房 结 结间束 房间束(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 心房肌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心室心内膜下心肌.传导速度浦氏纤维(4m/s) 束支(2m/s) 心室肌(1m/s) 心房肌(0.4m/s) 结区(0.02m/s)传导时间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 (0.06s) (0.1s) (0.06s) 2、影响传导的因素 结构因素 细胞的直径 直径粗大胞内电阻小传导速度快 直径细小胞内电阻大传导速度慢 细胞间连接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0期速度 与邻旁间 产生局 RP距 新AP 传导 0期幅度

20、的电位差部电流阈电位产生速 快 高 大 大 近 易 快 慢 低 小 小 远 不易 慢功能合抱体2、影响传导的因素 结构因素 细胞的直径 直径粗大胞内电阻小传导速度快 直径细小胞内电阻大传导速度慢 细胞间连接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0期速度 与邻旁间 产生局 RP距 新AP 传导 0期幅度的电位差部电流阈电位产生速 快 高 大 大 近 易 快 慢 低 小 小 远 不易 慢 邻旁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是沿着细胞膜的兴奋扩散的过程,只有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正常,兴奋才能正常地传导通过。 (0期慢、小) 减慢处相对不应期 部分失活状态处绝对不应期 失活状态 阻滞邻近部位膜兴奋性N

21、a+通道状态 传导性 静息电位或舒张期电位的水平 在一定范围内:RP绝对值大0期去极的速快、幅高传导快RP绝对值小0期去极的速慢、幅低传导慢 阈电位水平 邻旁部位 RP与 邻旁部位 传导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差 兴奋性 速度 下移 小 易产生AP 快 上移 大 难产生AP 慢(四)收缩特性 心肌收缩对Ca2+o有明显的依赖性 Ca2+是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媒介。但心肌细胞的肌质网很不发达,容积较小,贮Ca2+量比骨骼肌少。 心肌细胞收缩所需Ca2+除从终池释放外,还需由细胞外液Ca2+内流补充,故心肌收缩对Ca2+o依赖性较大。在一定范围内: Ca2+oCa2+内流肌缩力 Ca2+oCa2+内流肌

22、缩力 Ca2+oCa2+内流无兴奋收缩脱耦联 “全或无”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四、体表心电图 ECG:将引导电极置于身体一定部位,记录整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变化(各细胞的综合心电向量)的波形图。1、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名 称 时间(S) 幅度(mV) 意 义 P波 0.060.11 0.050.25 两心房兴奋 Q波 室中隔兴奋 R波 0.060.11 0.52.0 心尖+侧壁肌兴奋 S波 心室后基底部兴奋 T波 0.050.25 0.11.5 两心室复极化过程P-R间期0.120.20 兴奋:房室的时间S-T段 0.050.15 心室肌的AP处于平台期Q-T间期 0.4 心室去极化+复极化的

23、时间2、心电图各导联的连接及正常图形aVLaVRAvf1.标准导联与加压肢体导联V1V2V3V4V52.胸导联3、心肌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P波: 心房肌的APQRS: 心室肌AP的0期S-T段: 心室肌AP的2期T波: 心室肌AP的复极化过程,因先后不一,故T波较宽。 复习思考题 1.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是什么? 2.说明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自律性的发生机制。 3.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4.试述影响心肌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因素,并说明何者是主要影响因素。 5.试述正常兴奋传导的顺序、特点及房室延搁的意义。 6.说明心肌细胞在一

24、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何意义? 7.简述快、慢反应细胞的异同。 8.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 9.Na+、K+顺浓度差转移是否生电?逆浓度差移动是否生电? 10.试述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功能。 11.心脏为什么能有节律的、有顺序的收缩与舒张? 12.说明心肌和骨骼肌AP的异同点。 13.如何证明心肌在兴奋后兴奋性发生了变化?原因何在?与室缩、室舒时相及AP时相的关系怎样? 14.试述心肌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特点。 15.阐述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差异的原因及生理意义。 16.窦房结的兴奋传导到心室肌,其AP是否是同一个?说明其理由。17.窦房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的

25、绝对值较小,是由于它的细胞膜对下列哪个离子的电导较低( ) A.钾离子 B.钠离子 C.氯离子 D.钙离子 E.钙离子+钠离子18.窦房结细胞去极化结束时电位为( ) A.-90mV B.-70mV C.-40mV D.0mV E.+30mVAD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概念:心率、心动周期、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力储备、等容收缩期、心输出量过程:心脏射血与充盈过程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右心:泵血入肺循环;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一、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1)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2)时程:T1/f60s/750.8s 房缩 0.1s 房舒 0.7s

26、 室缩 0.3s室舒 0.5s(3)特点: 舒张期时间 收缩期时间 全心舒张期0.4s 利心肌休息和室充盈 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0.351.15 1.5 0.8150 0.40.300.500.250.15心舒期心舒期充盈 休息心衰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4)心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正常变异: 年龄: 初生儿(130次/分) 成人(6090次/分) 性别: 女男 体质: 弱强 兴奋状态: 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1心率10次/分二、心脏泵血过程(一)心房的泵血心房收缩 心房容积 房内压(右房4-6mmHg)

27、(左房6-7mmHg) 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处关闭状态) 挤血入心室(占心室充盈量25%)心房舒张(75%由V经心房流入心室)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作用:接纳、存储从静脉不断回 流的血液为血液回流心室提供通道初级泵:有利于心脏射血和静脉回流(二)心室的泵血1.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 室内压急剧(左室内压近80mmHg)房室瓣关闭(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继续收缩快速射血期等容收缩期的特点: 其时程长短与肌缩力、后负荷有关: 肌缩力等容收缩期 后负荷等容收缩期 房室瓣、动脉瓣处关闭状态; 等容收缩末的动脉压最低; 室内压上升速最快。 (2)快速射血

28、期:心室继续收缩 室内压动脉压(左室80mmHg)(右室8mmHg)动脉瓣开放(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迅速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70%)心室容积迅速减慢射血期快速射血期的特点: 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压最高; 用时少(收缩期1/3),射血量大。(3)减慢射血期: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心室容积继续室内压略动脉压 射血能=血液的动能继续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30%) 心室容积继续 心室舒张前期减慢射血期的特点: 用时长(收缩期2/3),射血量少; 因外周血管的阻力作用,血液的动能在主动脉转变为压强能,使动脉压略室内压。2.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 室内压迅速(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

29、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急剧迅速 ( 室内压仍房内压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快速充盈期特点:动脉瓣、房室瓣都 处于关闭状态; 动脉瓣关闭产生第 二心音。(2)快速充盈期: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负压)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占总充盈量2/3)心室容积迅速特点:快速充盈期末的室内压最低。 (3)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与心房、大V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减慢。 心房收缩期在心室收缩的最后0.1s,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开始,是心室充盈进一步增加。 心动周期中的压力变化:最高:室内压:快速射血期末

30、 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最低:室内压:快速充盈期末 动脉压:等容收缩期末后负荷:后负荷 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 射血量心动周期中的4对矛盾: 心脏缩与舒(主要矛盾) 压力升与降 瓣膜开与关 血液进与出 心动周期中的瓣膜变化: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小结: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等变化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等变化=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缓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三、心音的产生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第四心音特点音调低沉(勒)持续较长音调高清(哒)持续较短音调低浊持续短音调低沉持续较长成因心室肌

31、收缩和房室瓣关闭的振动;射血大A扩张及产生旋涡。动脉瓣关闭;射血突停导致大A和心室壁振动。心室充盈减慢,流速突变导致室壁及瓣膜振动。心房强烈收缩,挤血击撞室壁。标志心室开始收缩(心尖区)心室开始舒张(动脉瓣区)快速充盈期末(心尖)房缩强烈意义心室收缩力与房室瓣功能状态动脉瓣功能状态部分健康青年部分老年和心舒末期压力高 四、心泵功能评定(一)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70ml)。 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6080ml120130ml 5060 意义: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心缩力有关(因与心肌初长度呈正相关)。 心缩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 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

32、每搏输出量可不变)心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 (二)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变 异:随机体代谢和活动情况而变化(运动、情绪激动、怀孕时);女子较相同体重男子的心输出量约低10。 心 指 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 变 异:10岁心指数最大(4L/min.m2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渐降,到80岁时接近2L/min.m2。 意 义: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 (三)心脏作功量 因心脏收缩不仅射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使这部分血液具有较高的压强能和较快的流速。 在动脉血压不同的个体,心脏要射出等

33、量的血液,动脉血压高者的心脏就必须加强收缩。 因此,用心脏作功量要比单纯用心输出量评定心泵血功能更全面。 搏 功=搏出量1/103 (平均动脉压 平均心房压) 13.6 每分功=搏 功 心 率 = 6.58(Kg.m/min)(cm3)(mmHg)(g/cm3)= 87.7(g.m)心脏的作功效率心脏的效率 =心脏完成的外功心脏消耗总能量20-25%心肌的张力张力持续时间(四)心力贮备 概念: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意义: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泵血功能。 组成:心率贮备:2-2.5倍搏出量贮备:收缩期贮备量:3540ml(射血分数)舒张期贮备量:15ml(不能无限扩张) 五

3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心率 (一)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前负荷: -心舒末期容量-异长自身调节 剩余血量:心缩力剩余量前负荷 V血回流速:大V压房压回流速、量 充盈时程:心率舒张期充盈量 前负荷心肌初长度肌缩力搏出量 (Starling定律)等长自身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preload)、 后负荷(afterload)、 心缩力 前负荷(心舒末期容量) 心肌初长度 心肌收缩力 心搏出量 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力能随心肌初长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特点:调节范围小(心肌初长度2.252.30um)。 意义:能精细调节搏出量,使心室射血量和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 Starling心定律:心脏不依赖神经-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