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初二_第1页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初二_第2页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初二_第3页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初二_第4页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初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初二这是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初二,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初二第1篇一、学习准备语文学习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比如工具书等。作为一个初中生,身边应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辞典;除此之外,为便于学习文言文,如果能有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学生古汉语词典就更好了。当然有了以上提到的工具书只是一个基本的准备,关键还是要养成只要读书就查阅词典的好习惯。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用好一些相关资源如:语文课本、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家庭藏书以及考试资源等。二、学习方法。1、语文学习方法五原则(1)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

2、骛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仔细的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2)熟读精思的原则。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3)自求自得的原则。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4)博研结合的原则。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5)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

3、文章。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2、运用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例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联想起我们学习过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还可以通过想象在头脑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景。3、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在学校里,语文学习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文课本的学习。对课本中的文章,老师有老师的理解,老师的理解融入了他们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成年人的理解。老师的话也好,教参的话也好,都是一家之言。学生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理解之中融入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4、,是未成年人的理解,说不定你们自己的理解会更好。课堂上同学们如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希望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火花的碰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可以激活同学们的思维,还可以锻炼你们的多种能力。所以,学生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4、掌握两种学习技能第一,学会快速阅读。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习惯于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即使是语文课本也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发展造成严重障碍。这里我所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

5、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的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第二,作好笔记。作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

6、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初二第2篇庭中有奇树出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编纂昭明文选时,从传世的古人诗中辑录出的十九首诗。因作者湮没无考,故冠以“古诗”之名,以首句为题,列入“杂诗”一类。学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当为中下层文人作品,但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创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趋于成熟的作品。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谓其为“五言之冠冕”,南朝梁钟嵘诗品夸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明王世贞赞其为“千古五言之祖”。庭中有奇树原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

7、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赏析:首两句“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语言平实,不做惊人语,只是说院子里有棵很别致的树,“奇”字并不是说整棵树奇,而是“奇”在下句中的“华”,是说花开得真漂亮、真香、真繁盛!“华滋”因为时代关系,可能觉得深奥,你可以简单把后句理解成“叶真绿,花真艳”。古人是多情的。大凡世间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春水秋树,都能引发诗人的感慨和情思,而这些感慨和情思都会指向人,即有一个模式:物人。当然,可以扩展成为一个较很杂的模式:物物人。物的数量由一到二再到三,大致可以看作“比”、“兴”、“赋”。古人是以“人”为归旨的,不论物有多少,最终都得指向人。由物到

8、物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们获得快乐,总想和相爱的人分享,古今一理。前两句造就的场景是:哇!这花儿真漂亮,我好快乐,我要摘下来送给我的心上人,让他也高兴高兴于是有了下两句“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可就要下手了,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意,什么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全不管了。再次两句“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大概是摘了不少吧,满怀满袖的。可是摘花一时爽,摘了很多之后就后悔。当时物流不发达,防腐保鲜技术也低劣,还没走多远,当初那么漂亮、那么清香的花儿就枯萎凋谢香气尽失了。唉,真是暴殄天物了!此时,主人公的心情应该是跌到谷底了。花儿让我糟蹋了,心上人也没有看到这美丽的花,没有和我分享这难得的快乐。但是,主人公却

9、有着较强的反省能力。看着那残破不堪香气尽失的花儿,再想想当初自己那么心急火燎摘花,到底是为什么呢?第一,当然是上文提到的想和心上人分享美好和快乐。第二,是由想送花而不得的自身行为,证实了我现在对远在天边的心上人,是真真正正地思念了。花不贵,我对那人的情感贵。所以最后说“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全诗的思路:奇树美花摘花送花送不成反思。诗人的感情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始于感性,终于理性。前四句由低到高,后四句由高到低。前六句感性,后两句理性。清朝朱筠认为本诗与涉江采芙蓉是同“一种笔墨”,大家不妨找来比较一下。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初二第3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

10、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语“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

11、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经过上节课的了解,大家已经对古诗十九首和庭中有奇树有了一定的感知,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更加深入地探究这首诗歌。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走进诗歌温故知新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五言诗。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描绘了两幅图画。诗歌讲解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展示,并配图)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释词: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遗:读作wi,赠送的意思。所思:思念的人。释句:庭院里一株佳美

12、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PPT展示,并配图)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2、

13、释词:馨香:香气盈:满莫:没法致:送到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释句: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品味总结1.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这是女子怀念远行情

14、人的诗,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而她们情感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2、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

15、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板书折花图(奇树发华滋荣遗)反衬庭中有奇树思念孤寂赏花图(馨香盈莫致别经时)先抑庭中有奇

16、树教学设计初二第4篇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作品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

17、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

18、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发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