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目 标 素 养1.分别掌握辽、夏、金、元的统治情况,认识到少数民族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了解蒙古的崛起、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史实,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知 识 概 览一、辽与西夏1.辽与西夏的建立2.辽与西夏的统治制度(1)(2)西夏的统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微思考1契丹人引马图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时,还越来越深入地

2、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从图片及文字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提示:历史信息:图中契丹人服饰、发型及肥壮马匹均富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材料反映当时辽、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不同于汉唐时期单一经济的游牧民族。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2.元朝统一 3.统治措施(1)元朝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2)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3)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

3、域的管辖。元朝还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微思考2萨班灵骨塔遗址1247年,蒙古皇子阔端与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迦班智达与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之后,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后来萨班在凉州去世。从上图及文字说明中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提示:历史信息:该遗址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的形成2.“四等人制”(1)概况:蒙古统治者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

4、人。(2)结果: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3.民族交融(1)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2)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一 辽、西夏、金的建立【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问题探究:(1)从材料一中找出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辽、西夏具体的政治制度及历史影响。

5、提示:(1)方面: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任用汉人为官;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2)政治制度: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西夏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历史影响:肯定和保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农耕文明;有利于各民族的和平相处和互相学习,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辽、西夏政权的统治。【材料二】 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他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

6、,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王永鸿、周成华中华国学千问问题探究:(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给金朝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制度:猛安谋克制。影响: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便于对女真族进行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金朝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素养阐释材料二反映了女真族的基本管理制度,即猛安谋克制度。由于猛安谋克是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因此,其影响涉及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军事组织等各个方面。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核心归纳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1)民族迁徙与交

7、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大规模的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通过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维系统治,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民族政权为了维护和稳定自身的统治,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地区的文化和统治制度。(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学以致用1.契丹国建立后,采取南、北面官制度,即以国制治

8、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主要是因为()A.契丹与汉族间的矛盾尖锐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答案:B解析:南、北面官制度的实行并非因为矛盾尖锐,而是为了适应发展形势,故A项错误;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汉人和契丹人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不同的状况,故B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度的实行并非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的结果,故C项错误;南、北面官制度的实行是为了适应不同区域的情况,并不只是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收,故D项错误。二 元朝的政治制度创新及影响【材料一】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

9、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在陛下笃信而坚守之,不杂小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不恤浮言,则天下之心庶几可得,而致治之功庶几可成也!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7时务五事立国规模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统治者采用“汉法”的原因及其会遇到的困难。提示:原因:统治区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不同,学习汉法有利于巩固统治;吸取其他政权的经验教训;汉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困难: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的反对;本民族人民接受的程度等。素养阐释材料一说明元朝疆域广阔,民族构成多样,应该采用汉法,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考查学

10、生史料实证的素养。【材料二】 (元初)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明宋濂等元史【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序录问题探究:(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提示:(2)争执:旧俗与汉法之争。实质:文明的冲突与交融。(3)变化:设立行省制度。意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核心归纳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其长官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地方行政效率提高。(2)影响:适应了元朝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直接隶属中书省,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学以致用2.元朝的大一统超越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