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平原地区村庄布局规划_第1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平原地区村庄布局规划_第2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平原地区村庄布局规划_第3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平原地区村庄布局规划_第4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平原地区村庄布局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平原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平原地区 村庄布局规划思考村庄布局规划思考宿迁市规划局宿迁市规划局 段全猛段全猛 (高级城市规划师)(高级城市规划师)前言1、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自然村落逐步减少是一个必然,自然村每天有80个到100个消失。2、在已经完成城镇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国家仍然保留了很多的村庄,而且这些村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部分地区村庄出现了两种趋势: 一种是要消灭村庄,建设3000人甚至上万人和城市小区一样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一种则是对村庄进行全面的建设,如交通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供水村村通,教育设施村村有等工程。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背的核心在于不以牺不

2、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构筑城乡合理的空间结构,最终形成城乡互城乡互补、城乡服务基本均补、城乡服务基本均,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交相辉映的城乡格局。1、新型城镇背景下村庄布局村庄中村庄的含义什么是村庄? 农民集中居住点村庄 农民集中居住点: 1、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口集中安置居住 2、主要功能是集中居住,主要目的是集约用地,没有生产功能,不包括周边的农业区域。 村庄:一个管理幅度合理的基层管理单元

3、一个相对完整的生产单元 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济单元和区域的整体,村庄不但包含聚落、而且包含周边的农业空间(或生产、生态空间)。聚落人口以从事农业为主,包含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其形态平面形态可分为团聚型(集村)即块状聚落(团村);散漫型,即点状聚落(散村)。2、村庄布局规划中农业空间的思考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功能:一是环境功能一是环境功能。类似于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功能。二是经济功能。经济功能。 农业空间的效效益也可以很高,单位面积产出方面, 三 社会功能。农业空间的就业容纳能力富有很大的弹性,具有经济缓冲、促进社会公平等功能。而且农业空间有助于形成和维持

4、农村生活模式及农村社区活力,保护地方传统文化,活跃的农业空间可以减少大面积农村无人死寂空间,降低乡村刑事案件的发生率。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布局规划目的3.1 实现城乡统筹实现城乡统筹3.2 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增收 一是增加农民土地收益。提高亩均收益; 二是提高工作效率,适度集中土地资源增加人均收益。 三是优化农村环境,增强农村吸引力,提升农村房屋、土地价值,资源变资产。 四是拓展农业功能,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旅游价值。 3.3 实现农业稳定、耕地、林地、水域的保实现农业稳定、耕地、林地、水域的保护护 无农不稳,我国人多地少,中国必须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林地、水域是良好生态的保障,因此要

5、通过村庄布点规划保障农业稳定,保护耕地、林地和水域。 3.4 农村可持续,社会结构完整农村可持续,社会结构完整 通过村庄规划改变原有的掠夺农村资源的发展方式,改变农民工进城比重太大的社会现象,要实现农村社会结构的正常化,要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人口资源、文明传承资源,保留农村发展资源。 3.5 减少建设过程性浪费减少建设过程性浪费 村庄规划要确保科学合理,保留的村庄能够永久活力,防止刚刚完善配套设施的村庄,因人口迁移衰落被拆并,防止新建的村庄没有持久的吸引力,在未来变为衰老的空城。3.6 激发全域活力激发全域活力 通过规划增加区域经济、生态、社会安全热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

6、同时全域有人经常性活动,提升原野安全感,减少安全空白区,发挥减少犯罪的社会正效益(河南性侵老人事件)。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布局规划目标4.1 村庄逐步转变为特色村或新型社区村庄逐步转变为特色村或新型社区4.2 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双向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双向流动4.3 建设建设“生态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魅力乡村魅力乡村”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布局规划原则5.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2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发展产业,促进就业5.3 保护生态,彰显特色保护生态,彰显特色5.4 政府组织,村民参与政府组织,村民参与“村两委”意见6 新型城镇化

7、背景下村庄布局规划方法6.1 自上而下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就是要以一个地级市角度考虑城镇化率,从而得出区域内村庄需承载的总人口,再结合本地的农业功能分区,确定不同农业分区承载农业人口数量。以某市为例:第一步确定某市未来相对稳定的农业人口总量,假若如某市到2030年总人口560万、城市化率75%,则某市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除城市、乡镇镇区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所有区域上需承载140万农业人口。第二步,对除城市、乡镇镇区建设用地以外的区域进行功能分区。初步可划分为生态防护、生态保育、农业等功能分区。 第三步,对农业用地进一步细分。根据不同的产出产品可以细分为果林区、防护林区、渔业区、苗木种植区、基本口粮

8、种植区、设施蔬菜种植区等功能区。 第四步,计算基本口粮种植区可承载的农业人口。国际人均口粮田0.8亩,假如某市只保障560万本市人口的口粮则,基本口粮田需448万亩,按60亩/人,则至需7.5万人耕种。 第五步,依据不同功能分区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收益和单位农民生产效率,保障农民和城市市民经济收入相当的情况下,确定不同功能分区内承载一个自然人需用的农业面积,根据农村地区需承载的人口,确定不同功能分区的面积和各自承载的人口数量。根据不同功能分区内生产方式,确定耕作半径、村庄规模,从而合理确定区域内村庄总个数。 例如:可以假设渔业30亩/人,林业40亩/人、设施农业15亩/人等,列出方程式。 ( X

9、+y+Z+E+F+)*带眷系数=140万 30 X+40y+15Z+60E+F+=全市除建设用地以外的所有区域面积6.2 自下而上。自下而上。就是在根据上位确定的落实到乡镇区域内各功能分区面积,确定规划农业总人口、村庄个数的同时,对乡镇的目前农业产业、人口总量、现状村庄等因素进行分析,对上位确定的总个数进行反馈,通过多轮反馈,逐步实现总量基本平衡、上下一致,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村庄布点规划。7 影响村庄耕作半径(村庄间距)的主要因素耕作半径(即村庄密度)与区域承载人口(就业问题)、耕地总量、农业分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经济收入、劳动强度、交通方便程度等相关,但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承载人口、耕地总

10、量、交通方便程度、经济收入、农业现代化水平。7.1区域承载的人口及耕地总量区域承载的人口及耕地总量 地广人稀的区域,一般村庄的耕作半径较大,单位面积村庄密度小,一般要求以最少的人口耕种更多的土地,否则会有土地闲置,一般适宜规模化种植为主的粗放农业,如美国和我国的黑龙江。地少人多的区域,一般村庄的耕作半径较小,单位面积(如100km2)村庄密度大,一般要求以最少的土地承载更多的人口,一般适宜精细化的设施农业为主,如荷兰和日本。7.2交通通达程度交通通达程度一般来说村庄和周边农田的交通联系的方便程度将影响到村庄的耕作半径。一般农民从居住地道耕作地块的交通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一般人类有“家园”感的

11、区域位于步行5-10分工范围;一般居民认为城市居民到地铁口的步行距离宜在15分钟以内;每天往返四次的适宜通勤距离也不宜超过15-20分钟)。当然还有交通费用影响。7.3居民收入居民收入 要保证村庄居民点及规模的相对稳定,就必须使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和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保持基本平衡。不同的功能分区内要达到同样的家庭收入,其耕作的面积和耕作方式的不同导致耕作半径不同。假如精细化的设施农业,则每人15亩土地(每亩收入1万元)基本可达到与城市经济收入的均衡,如种植水稻口粮,则每人需种植100亩左右的土地(每亩收益1500元)。一般精细设施农业需要更多频次的在同一地点工作,耕作半径较小,规模农业在同一块田地

12、上工作频次低,耕作半径可适当增大。7.4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解放以前,我国的农业是传统的刀耕火种,牛耕人收,农业生产效率低,一个劳动力只能种植3-5亩耕地,因此,我国的传统的村庄分布十分分散,村庄间距300-500米。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高,在可以标准化、规模进行生产的地广人稀农业地区,耕作半径可以达到7-8公里。8 村庄规模。 影响村庄规模的主要因素有村庄分布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经济性、生产方式和耕作半径等因素。8.1村庄现状及部分地区的平均规模村庄现状及部分地区的平均规模 目前,尚有6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大约230万个

13、大大小小的自然村(约70万个行政村)。农村作为永久居所的人口,目前可能远远超过7亿。若以7亿人口推算,我国自然村目前的平均规模在300人左右(行政村的平均规模大约在一千多人)。这一村庄人口规模,是长期以来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需要的人际交往,社会协作而演变形成的。我国江苏省自然村庄规划后平均每个居民点人数在586人,大于2000人的村庄仅占1/504。2013年苏州市区村庄布局规划区域农村总面积2000余平方公里,保留1301个村庄,40万人,平均每村300人左右。间距240米8.2 经济性与村庄规模经济性与村庄规模2.1、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规模 我国居住区规范中,组团的规模一般300-700户,

14、人口在1000-3000人,组团只需要设置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组团中相应的公建、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都是最少,说明1000-3000人的规模中配套费用比3000人以上的小区、居住区建设投入的费用要少。相对比较经济。2.2、公共基础设施的经济规模 江苏省建设厅下发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5中的各项技术的水处理的处理能力一般在每天10-20吨左右,按人均每天产生100升,处理能力服务人口,在不超过2000人为宜。目前各地推广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总投资30万元,日处理污水量100吨左右,可服务1000人左右。8.3 生产方式和耕作半径生产方式和耕作半径一般设施农业地区农民的耕作半径

15、以1公里为宜(不需要经济支出的出行15分钟距离);参照日本等经济较发达国家人均耕地15亩耕地(基本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所需的耕地面积)。根据公式 n =(*R2-n*a)/A 其中R耕作半径 n-村庄人口规模 a-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A-人均耕地15亩计算,一个居民点的人口300多人比较合理,并可以保障村庄居民的收入能基本和城市市民保持持平,村庄规模比较稳定;如耕作交通条件改善,耕作半径按1.5公里、2公里计算,则村庄人口规模大致为700人和1250人6。同理,规模农业的耕作半径以3-5公里(28-80平方公里),每人耕种60亩地,则居民点的规模在700-1300人。即使增加20-30%非直

16、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服务型人口和休闲度假人口,村庄的规模也不宜超过2000人,同时在现实条件下,农村地区的河流、山地等阻隔,耕作半径会相应的减少。8.4 8.4 国外借鉴国外借鉴 日本、韩国、台湾、荷兰、英国等国都已经历过快速城镇化,目前农业现代化,而且农业的效益比较高,农业人口和村庄数量及规模已基本稳定,通过谷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的村庄的分布仍然比较分散,而且规模也不大,特别是与我国一样人多地少的日本、韩国、台湾的村庄规模更值得借鉴。日本韩国台湾荷兰英国 村庄的规模不宜少于300人,规模太小的村庄社会关系不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经济, 不宜大于2000人。如果大于2000人,则

17、耕作半径会过大,导致生产不方便,村庄内势必有大量非从事农业的人口,这些人口与农业没有任何关系,农村对其吸引力小,进入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就业更方便的城镇更为适宜,未来会导致房屋的空置。9 村庄形态9.1 平面形态平面形态 村庄在平面形态上要结合地形地貌,可以采用点状也可以采用点加放射线的形态,或沿着交通方便或生态良好道路河流带状分布。太仓盐城扬州宿迁9.2 立面形态立面形态 村庄的立面总体上以低层为主,村庄内设置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核心区可设置3-4层的村庄服务和活动中心,周边是农业家庭院落式的住宅,村庄居民主要从事一定农业生产,住宅要考虑居住和生产功能需要,住宅以简洁、自然、清新为主,注重地方特色,具有乡土气息,要融入自然环境,村庄内的绿化以乡土植物为主,种植果树、蔬菜,美化环境的同时,发展庭院、村庄经济。村庄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