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戴:魏城河风物记_第1页
李戴:魏城河风物记_第2页
李戴:魏城河风物记_第3页
李戴:魏城河风物记_第4页
李戴:魏城河风物记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魏城河风物记绵阳是“三川襟带、一水中流”之地。三川之外,魏城河风物为大观。一、简况魏城河,古称络水溪,各河段、各支流各异其名,为涪江支流梓江右岸最大 支流。发源于游仙区、江油市、梓漳县界山帽合山玉皇观南坡,向东南流经游仙 区柏林镇,至魏城镇纳青林沟来水,至刘家镇纳石板河,东流至天宫堂纳宣化铺 河,至大河咀纳石牛河,在叶家咀纳杨家河,至大洪坝后折向南流经玉河镇,在 龙门寺稍下纳上方寺来水,至清溪庵纳柳池河后入三台县境,曲折流向东南,纳 鸭鹤岩西南坡来水,经红旗堰朝东南流经双胜乡、忠孝乡后进入盐亭县境,在纳 湍江之水后,于两河镇团结村两河口注入梓江。魏城河主河道90千米,其中游 仙区境内为上段,长

2、48. 5千米,入三台县境后为下段,有41. 5千米,流域面积 970平方千米。二、故县魏城河流域曾是魏城、盐泉、安寿三县治地。魏城县,始建于西魏废帝二年(553)。该年五月,西魏大将尉迟迥至涪(时 称潼州),南梁刺史杨乾运降,尉迟迥分涪县地新置县,取“魏国之城”的意义 命名为魏城县,治地在盐泉井,即今游仙区玉河镇上方寺山下。隋大业十三年 (617),县治迁至溪河纵而驿道横的今魏城镇。唐宋因之。元世祖至元二十年 (1283),魏城县撤销,并入绵州本州。魏城县建县730年,辖龙溪、太平、青 渠、万全四镇和永宁、清泉等十乡。撤县之后,长期是魏城驿,仍是一颗璀璨的 蜀道明珠。盐泉县。唐高宗武德三年(

3、620),分魏城县地置盐泉县,属绵州,治地在魏 城县旧治地。盐泉县偏居一隅,因境内多盐井而兴盛,以左思蜀都赋“家有 盐泉之井”句取名。辖石羊、石匙等二镇五乡。历经数百年开采,资源枯竭,至 宋代,盐业已没落。元至正二十年(1283),盐泉县与魏城县一并撤销,并入绵 州本州。安寿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分巴西梓潼郡,在涪县置巴西郡,在梓潼置 潼川郡。将梓涌县治移到稷连(今梓浦县石牛镇),并易名为安寿县。隋开皇三 年(583)移治今梓潼县,大业三年(607)复改为梓潼县。所以在魏城河流域,先后有魏城县和安寿县时并存,魏城县和盐泉县同时并 存。三、文物河之两岸,名胜荟萃,文物精华错落在山水之间。现

4、有千佛岩、鱼泉寺、马 鞍寺、蓝池庙国保4处;有柏林天主教堂、魏城石堂观、北山院、圣水寺、文风 塔、梓潼双峰寺、柳池九龙桥省保7处;有东岳庙乐楼、佛祖寺市保2处,古石 牛堡碑、唐陈氏贞孝坊、通济桥碑、盐泉县遗址、金龙桥、神仙洞摩崖石刻、龙 树乐楼、石伞、涌泉寺等县保假设干处;有白翱家圣旨碑、蒲氏烈女坊、重熙桥碑、 高官寨、黑虎寨、人和堡、雒水堰、高简墓、双桂桥、圆木桥、石牛陕西馆、刘 家三圣宫、上方寺、白马观等众多有代表性的文物点。千佛岩石窟,在卧龙镇卧龙山上。唐贞观八年(634)始凿,造像凿在东西 长5. 5米,南北宽5. 2米,高3. 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 三大龛,南面

5、是千佛龛,故名千佛岩。东龛高2. 3米,宽2. 5米,深2. 2米,龛 内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东方三圣”龛。龛顶刻天龙八部, 为浅浮雕,形象饱满,刀法流畅。西龛高2. 2米,宽2. 3米,深1.8米,共有造 像53尊,称“西方三圣”龛,贞观八年造。北龛高2米,宽1.9料,深0.9米, 共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华严三圣”龛,中和 四年造。2006年被公布为国保。鱼泉寺,在魏城镇鱼泉村魏城河右岸鱼泉山腰,坐南向北,建筑面积1213 平方米,由两个四合院横向布局组成。其西院大雄宝殿修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 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檐下斗拱状如莲花盛开,

6、素雅圣洁。其余基本为清代遗构。 灵官楼等处有“月下美人来”、“林中生玉竹”等壁画儿十幅,饱含人文情怀。西 配殿中有镇寺之雷神,全石圆雕,造型生动。东院满园兰桂,清净雅致。寺侧碑 廊有叶上林鱼泉寺功果告竣序等碑13通。2013年被公布为国保。马鞍寺,在信义镇曾家境村魏城河左岸马鞍山西麓。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 积6348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是纵115米,阔55. 2米的闭合式建筑 群。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从前至后依次有乐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 皇殿,两侧是贯通前后达13间的厢房。乐楼建于同治六年(1867),六翘角歇山 顶抬梁穿斗木结构,下部用高柱础抬空,远望假设悬空“蜃楼”,

7、是旧“涪江八景” 之一。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建于乾隆十五年至六十年(1795),三殿同为 悬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玉皇殿建于道光八年(1828)。 大雄宝殿粉壁上绘有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等佛教题材壁画,色彩富丽,笔法酣 畅,画中人物衣带飘荡,重现了 “吴带当风”的神韵。另有一些水墨壁画,亦淡 雅高古。马鞍寺旧为书院,是绵州、三台、梓潼、剑州、彰明等地子弟的求学热 地,至晚晴建义学。2013年被公布为国保。蓝池庙,是梓州郡都,在塔山镇蓝池村5组,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建筑 面积1800多平方米,有山门、拜殿、岱岳殿、厢房等明清古建。附近神仙洞有 南宋端平三年(1236)

8、杜之复摩崖石刻,其中“虎穴龙门以为蓝池奇观”为庙史 可考之始。庙先后毁于元初、明末。正殿岱岳殿,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 二重檐歇山顶,梁架是八椽椎前后乳椎用四柱抬梁结构,面阔13. 15,进深12. 7 米,下层有斗拱28朵。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宣统年间各有建修,今存乾 隆九年潼川府知府柴鹤山和教授邓作弼敬献的“岱宗岳府”、“桂子天香”木匾。 灵官殿建于道光七年。侧殿和十殿建于宣统年间。2007年被公布为省保,2019 年被公布为国保。石堂观在魏城镇绣山村,坐北向南,七石悬空,峥蛛雄奇,有“小窦团山” 之称。石壁间摩崖石刻以唐大周久视元年(700)崔融灵泉记为滥觞,后刻 元利四年(

9、809)两那么题记,分别是李洒高凉泉记和沈超崔文公魏成县灵 泉记述。南宋乾道求雨题记旁是绍定己丑冉木冉震甫放粮记。有晚唐佛教造 像13龛,附近有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2)西川路转运司帖石堂院、绍熙五年 (1194)章师古留题石堂院记诗。另有几那么清代石刻。2012年被公布为省保。北山院,唐名宝禅院,今呼大佛寺,在魏城镇先锋村。大佛殿后壁曾有唐乾 符四年(877)摩崖弥勒大像一尊,今仅存“唐宝禅院造像记”。题记左侧,有 11龛佛教造像,分布在长32米,高2. 8-5.1米的崖壁上,其中三佛龛、飞天龛、 三首八臂护法天神龛等是乾符年间雕凿,有题记。“地藏十王地狱变相”群 龛为中和元年雕凿。石壁左侧

10、末端,有金刚经全文及校验本各一方,字径在1 厘米许。此崖面造像因金刚经而称“经柜子”,又音转为“金柜子”。寺侧那么为“银 柜子”千佛造像,今存400余尊,有题记。北山院是唐风古韵的寄身之所,2012 年被公布为省保。圣水寺,唐宋称名山院,在魏城镇圣水村。寺中有7个造像龛窟。最早的是 天尊老君和52真人、阿弥陀佛和52菩萨龛,旁有唐永徽元年(650)造像题记 和开元十七年(729)修饬题记。佛道同龛,反映了二教融合的历史事实。又有 水月观音龛,主尊为半跳坐男像观音,肃穆精美,建造于唐中和五年(885),是 四川地区最早有明确唐代纪年的水月观音。另有后蜀广政三年(940)造像题记。 寺后壁有龙湫,

11、“祷雨立应”,唐号甘泉,元称阜民泉,明日圣水,正统元年建寺, 称圣水寺。另有乾隆以来的清碑6通。2012年被公布为省保。文风塔,在魏城镇南魏城河右岸,由魏城巡检李春荣倡建于光绪五年( 1879)。 坐东南向西北,为六面密檐式空腹砖塔,13层,通高25米。内壁镶嵌石刻28 方,诗词歌赋,行楷草隶聚集一室,笔墨酣畅,吟咏雅正。其作者有岁贡李蕃、 原生宋焕章、举人向应元、岁贡向春台等。群儒们通过对魏城山水地望、历史人 物、桂华书院和新建宝塔的吟咏,表达了对振兴地方文风的深切厚望。2012年 被公布为省保。佛祖寺,在太平镇佛祖村3组,正处于明代进土白翱故里荆山沟。寺在明代 万历中称真人院,元海任住持时

12、,将寺改为滴米寺。毁于明末兵燹后,清初重建。 嘉庆二十一年(1816),住持御方在绝壁镌刻“滴米遗迹”四大字,长6.8米, 高近1.9米,阳刻。民国时,魏城刘德皆留有题记于四字之下。寺中另有荆山双 柏,乾隆时如参禅师所植。2013年被公布为市保。盐泉县遗址。明末,盐泉故县毁于兵燹。废址一带有狮子坪、衙门口、大堂 湾、大院子、灰坪坝、烧房湾、古井洞,盐井湾等地名。据绵阳文物,原县 城占地300余亩,原衙门所在地名为大堂湾,其前沿的开阔地是古县城的“歇马 场”,临溪的废石桥是当时的跑马桥。小溪左岸“大院子”的保坎、屋基、台阶 和路面皆是原县城街道残存的条石和片石叠砌而成。在遗址多处发现地下排水陶

13、筒及成行成排的街道房舍基石等。1959年和1973年曾先后两次在遗址区域出土 明代铜盘,铜炉等文物。盐泉县盛产井盐,在贾家狮子坪下端,有一大片灰和土 壤想混的黑土质,叫灰坪坝,系烧盐的柴火灰所致。灰坪坝北侧纵深一里的山湾, 是古城酿酒作坊,乡人称为烧房湾。废址隔溪有上方寺,为旧法水院,今存南宋 嘉定六年僧良甫崇仁灵塔碑,明崇祯二年新敕建金刚记,明钱法碑,另有清 碑假设干。1985年被公布为县保。蒲氏烈女坊,在魏城镇关帝村1组,建于嘉庆十五年(1810)。坊主蒲岩姑, 魏城蒲朝隆女,年十九。嘉庆五年教军入境,被掳劫,不屈,被杀。像蒲氏烈女 坊这种有嘉庆教乱、咸丰蓝李之乱背景的文物还有唐陈氏贞孝坊

14、、魏城堡、人和 堡、旱山寨、高观寨、黑虎寨、马鸣寺、太通寨、观鹿山等等。双峰寺,在双峰乡,创自元朝,名日霜风。每逢月之中央,圆月从两峰之间 徐徐升起,景色壮美,为一邑巨观。明朝高第、高简、高节读书于此,题咏其间, 始改名为双峰。清代美其名日“双峰夜月”,列梓潼八景之一。寺有康熙十一年 建的大雄殿和城隍殿,2012年被公布为省保。九龙桥,位于柳池镇清溪村和盐泉镇四房湾村之间的魏城河上,南北向,白 沙岩石质,双石并拼,9墩10孔,以龙形工字墩衔锁,全长50米,宽2. 12米。 桥墩上有五尊龙形,圆雕,以中龙为主,造形大器,形象生动,气势非凡,细部 精美,是本地龙桥的上品,趋步邨江九龙桥,居魏城河龙

15、桥之首。魏城河另有东 宣金龙桥、柏林双桂桥、石板圆木桥、刘家文风桥、玉河太通桥、东宣三升桥、 石牛栖隐寺桥等几十座古石桥。他们大多建于清代康乾之后,是湖广填四川后人 口、经济大爆发的时代反映。洛水堰位于仙鹤镇洛水村,土河堰,系魏柳河上源洛水溪上的一个古堰,由 堰区、堰填和翻水坝组成。其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清嘉庆二年(1797)重 建,解放初扩建,灌田约千余亩。另有广济、同仁、双江等古堰。解放后,新修 了红旗、红星等几十座拦河堰,河流两侧山地,建有复兴寺等假设干水库。四、人物魏城河蜿蜒舒缓,两岸青山如黛,田畴相望,炊烟袅袅。这里山川秀丽,人 文蔚起,一批批杰出贤士所散发的光辉,穿越时空,

16、照映至今。苏易简,字太简,宋盐泉县人,其故里在废盐泉县南之清溪岗下。龙门寺之 阳有其母薛太夫人墓。苏易简是唐宰相苏顺十世孙。曾祖苏振曾为铜山令。祖苏 寓,仕后蜀,在剑州司马任上挂冠,至左绵,葬父骨于盐泉县之清溪。父苏协, 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开封兵曹,配薛锲之女。广政二十一年(958),苏易简生 于盐泉清溪,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第一,成为宋朝四川的第一个状元。 为翰林学士。淳化三年(992),官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996)卒, 终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加特进中书令。所著文房四谱是我国记载文房四 宝的开山之作。苏状元配白氏,生苏耆,进士。苏耆生苏舜钦、苏舜元,皆举进 士。苏氏族

17、人生活于古盐泉、梓州、铜山,故苏门五进士也为三台人、中江人。王助,字次安,唐魏城县人,唐大中初举进士。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评: “有奇文,蜀自李白、陈子昂后,继之者乃此侯也。”曾撰魏城县道观碑,文 辞华丽,用典周备,绵州刺史薛逢非常欣赏,视其为同邑王勃(字子安),因改 名助,字次安。薛刺史建碑载其文,列衔于后,历经战乱,螭首胃然。后眼盲, 声名未显达,但薛公“振发增价”,子孙以此为荣。其子王朴仕蜀,官至龙图阁 学士。僧嘉诚,南宋魏城县永宁乡人,俗姓杨,住持彰明县桥院寺时,寺已破落。 受知县邓仲修倡导,乡大夫王子信襄助,发动信众,大兴土木,变废墟为胜地, 化湿地为良田。律殿中严,重阖外敞,两边为廊,

18、四周围墙。经楼、斋房、宿舍、 厨房等,井然有序,释迦、六祖、观音、罗汉等,法相庄严。乾道三年(1167), 朝奉郎孙观国作重修桥院寺碑记记其事。愚公周道,字砥平,原为汝南人,居涪城龙渊镇,有二子周希爽(shi)、周 希尹,皆举进士。宣和五年(1123),石门镇惠远桥建成,至淳熙年间倾圮。周 公有乐善之心,老而益壮,富而不骄。见桥坏路阻,发心建修,志未遂而病故。 病中嘱咐二子说:“为壮观瞻,要修桥楼。你兄弟二人是读书人,恐怕不能担任 具体职责,可委托香岩寺道祖经办。桥兴废难料,今后,废那么兴,坏那么修,倒那么 立,我周家子孙无穷无尽,要矢志不渝,要一姓主理。”淳熙十六年(1189),两 兄弟继承

19、父志,义捐家财,延请僧祖道经理,用原涪城知县陈季习“去三患”之 法重建新桥,绍熙二年(1191),新桥落成。陈季习作记,命名为“重熙桥”。重 熙桥历六百年,至清嘉庆四年(1799)广济堰筑成后沉入水底。后来又设“广济” 义渡、建圆木桥,而旧的重熙桥碑,仍立于石板镇广济堰尾圆木桥右岸。白翱,字风仪,明代绵州人,军籍。入川始祖系明武连令白素游;曾祖白敏 受;祖白聪、;父白永通,冠带将军;母陈氏。生于天顺六年(1462),由国子生 中顺天府乡试举人,中成化二十三年(1487) 丁未科三甲进士。弘治八年(1495) 在任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并升授承德郎。弘治十二年(1499)擢升为奉政 大夫,南京

20、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弘治十七年(1504),在任处州知府,因母陈 氏丧,归魏城河荆山沟(今佛子寺沟)故里,新置宅第,始筑厅基,置巨瓮畜金 鱼,有虹垂饮瓮中,参政郭祥鹏命“映虹池”、“垂虹厅”之名。正德五年(1510), 由池州府知府升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德七年(1512),因坐流贼劫略不能督捕, 降为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同知。正德八年(1513),由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同知升为 长芦运使。正德九年(1514),被以“贪婪无检”为由弹劾。正德十六年(1521) 去世。今太平镇佛祖寺村4组有弘治八年、十二年对白翱父母及妻子的敕封圣旨 碑两通,其族人主要散布在太平、忠兴、柏林镇之间。汪东洋,字德涵,其故里在太

21、平楼汪家坝(今涪水村),别暨在魏城河支流 鱼箭河飞龙山下汪家坝。年三十四岁中式嘉靖十一年壬辰科(1532)三甲进士。 曾祖汪思拳;祖汪志训;父汪昌,驿丞。行一,弟东海、东瀛、束洲。观兵部政, 升员外郎,山东按察使佥事。子汪象勋,拔贡。李氏巨族。李文芳,字具实,号正林,万历己丑进士,历官户部山西司主事, 升贵州按察司副使,原州城.内秉宪坊为其遗迹。李文质,南京大理寺少卿。李美, 官御史。李守廉,官云南永昌通判,权知府,墓在赵渠沟。李宸东,官知府,墓 在桂华庄侧松包山。李恭,官陕西直君知县。绵州三高,故里在今永兴镇松山寺村和玉龙院村一带,魏城河支流石牛河的 双峰乡高家村也是三高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

22、高氏棺椁还历历可见,但已经没有 高姓人,曾经的巨碑也成了传说,清光绪五年武生杨先春补立了高简墓碑。省保 双峰寺是三高的求学之所,曾有高第、高简二人的诗文碑刻,俱载志书。高简, 字公敬,号大鹤山人,明嘉靖初举人,嘉靖八年己丑科三甲进士。历任礼部祠祭 司郎中、吏部文选司郎中、刑部湖广司主事、云南布政司参议。高简之兄高第号 洞蟾子,又号瓦屋山人,进士;弟高节为探花郎,“一门鼎贵,三凤齐飞”,高节 入籍罗江。高第、高简二人在绵州四乡留下了很多不朽篇章。张狮,字习之,三台县中太镇观鹿山人,弘治戊午科举人,正德六年(1511) 辛未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科、户科、礼科给事中,以直言敢谏著称。 嘉靖三

23、年(1524)在大礼议中遭廷杖,谪贬瞿塘。晚年归里,卒于家。隆庆改元, 赠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明史有传。叶上林,字桂岩,祖上在明初入蜀籍绵,世居梓潼县朝元山迎真观,康熙中, 分脉至刘家镇雨台山。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生产之夕,叶父窦圃公梦双鲤 入室,光耀照梁。乃呕心栽培儿子,培养出了清代绵州本土的第一个进士。六岁 时,在雨台山发蒙,师从邱一亭。十四岁求学马鞍寺。乾隆五十四年( 1789), 过梓潼县试。乾隆五十六年(1791),到罗江参加州试,得冠军,补縻生。叶潜 心研习孝经、评注四书五经,家有敦厚堂家谱,随时增益。嘉庆四年(1799), 叶父去世。五年(1800)教军入境,叶奉母避难崖腹中,仍倚石读书不辍,以慰 亡父生母。嘉庆十三年(1808),到成都参加戊辰科乡试,中第32名举人,时三 十四岁。知州徐士林评叶为绵州大贤,寄予厚望。叶在桂华书院开馆授课,门下 多知名人士,其中最出类拔萃者,有剑州举人李时荣、唐汝明、梓潼解元刘冕、 绵州举人张竹溪等。叶三次北上赴考,最终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中庚辰科三 甲进士。叶在琼林宴上获赐宫锦表里各一端,寄回奉母作寿服,说:“聊以报慈 母手中线耳不久,病逝于西安旅邸,终年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