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共5篇)_第1页
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共5篇)_第2页
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共5篇)_第3页
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共5篇)_第4页
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共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共5篇)十二章课程计划1.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反思自己;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文词汇,正确翻译课文。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阅读方法。教学难点: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文词汇,正确翻译课文。教学方法:大声朗读。通过反复阅读来领会文章的大意。说说法律。文言文词汇积累中,老师主要讲关键词。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时数:2小时班级类型:文言文精读班新授课。课前准备:利用早读和晚读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安排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参考书,明确文章的主旨。第一节课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和论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探究

2、学习课文的前六课。教学过程:一、导入:(问题导入法)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教科书,成语最多的书?1(这个问题学生可能答不上来,那么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引入下一个环节“孔子与论语”。如果学生已经回答了其他文学作品,那么老师会进一步引导,强调“这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教材”,并不时引导。如果你能在引导后回答论语,那么你就可以顺势而为,引导到下一个环节。如果不能,老师会直接揭晓答案。)清晰:论语,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和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翻到课文第44页。二.孔子与论语简介用多媒体图片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先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再学课文。)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

3、期鲁国人,字丘,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的创始人。他被誉为“万世之师”、“万世之圣”,是世界十大思想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用孔庙、孔林、孔府的图片简单介绍孔子)论语属于散文杂志,是孔子及其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总共有20本书。有孔子讲,有回答弟子的问题,有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将其列为“四书”之一,成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称赞“半论语治天下”。(这里提到四书的时候,顺便给同学们提一下“四书五经”。四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经典:诗 书 礼 易 春秋 百练百胜。这个不需要学生掌握,只要有个了解就可

4、以了。)1.范文朗读:老师带着音乐朗读范文,学生体验声调、语调、停顿等。2.全班一起读:全班一起读音乐。(由于这篇课文的阅读已经在早读和晚读课上指导了学生如何阅读,所以他们不再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上。)老师认真听学生朗读,看是否有错别字或漏字,及时纠正。(因为在早晚班的阅读指导中,单词的发音是川的,所以一般学生不会读错单词,但要注意以下单词的发音:不要说(岳)、人不知但不介意(yn)、我三省(兴)、不忠为(魏)人着想、不熟悉传记)。学生阅读时,注意是否有错误。)第四,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结合0103010和课文中的注释大致理解课文的意思,并思考:这篇文章的两个主要方面是什么?2这个

5、问题比较容易让学生抓住关于学习的第一点,但是学生不一定能抓住修身和做人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实施这个问题,而不需要做出具体的说明。如果同学们能回答两点,那就太好了。这样就引导学生看这六节关于强调学习的课。五、探究课文学习的前六课1.第一遍读课文,消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重在学生的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的指导。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独立组合手头的资料,消除语言障碍,然后互相配合答题,尽量做到字字珠玑,再进行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有权指定一个小组或一名同学翻译或回答难词。(如果同学讲的不好,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老师直接补充。)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和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这个总结是以系列讲座的形

6、式进行的,稍微详细一点,巩固基础好的同学,给基础稍弱的同学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教师总结:(多媒体演示)1.子曰:“不言所学而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家不知道也不介意,不是君子吗?”子:孔子然后:然后,然后时间:准时Xi:评论。智:代词,it也:也说“悦”是好听的。差不多:语气词吧?朋友:志同道合的人来自:来自乐:开心知道:理解而且:但是遭受:怨恨,愤慨2.曾子曰:“吾居三省:为他人不忠乎?不相信就交朋友?不习惯?”儿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我:我日:每天三:很多次省:自省我:我自己赞成:赞成情节:情节忠诚:尽力而为。信:诚实传记:老师传授的知识Xi:评论。3.子曰:“吾立志学于十至五,立

7、于三十,不惑于四十,知天命于五十,顺从于六十,为所欲为于七十,不逾矩。”和:学习:学习:独立做事。不要迷茫:要懂事:要知道命运:自然规律和命运的服从:要能倾听不同的意见超越:超越,超越当下:法则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所以:旧知识然后呢知道:理解由:由收件人:做易:语气词,好的。3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然而然后:就女:迷茫导致虚无。危险:有害6。子曰:“归来好,吃喝好。在陋巷,人不忍则忧,归来不改其乐。”贤惠也。仙:贵胄:古来供饭的圆竹巷:陋室能忍。(在实现关键词的基础上,还应该实现句子翻译。)2.精读课文,发掘课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认真复习课文,落实自

8、己的不足,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句子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哪些陈述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六、课堂小结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

9、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

10、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4七、布置作业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11、?”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二、探究学习后六章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

12、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

13、翻译也落实到位。)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多媒体显示:“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学生明确: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14、而改之。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6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课堂小结1、文化常识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

15、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3、名言警句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

16、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明确: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4、重点语句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7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学

17、而时习之然后,表示承接人不知而不愠却,但是;表示转折而温故而知新从而,表示承接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示转折思而不学则殆却,但是;表示转折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5、疑难点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

18、或同学。四、布置作业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8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9、,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4)温故而知新新:(5)学而不思则罔,思

20、而不学则殆罔:殆:(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舍:(7)曲肱而枕之肱:(8)博学而笃志笃: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5.填空。(1)论语是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鲁

21、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度的一句:(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6.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7.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

2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下联:_(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所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_阅读全文,完成练习。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摘写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且现在常用的成语。12.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学而时习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日三省吾身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B./C./D./13.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11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过程与方法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

24、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

25、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2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语录体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2)作品介绍论语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

26、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不亦说乎(yu)传不习乎(chun)殆(di)笃志(d)(2)通假字不亦说(yu)乎(说,同“悦”,愉快)吾十有(y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古今异义词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朋今义:朋友。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君子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食。古义:粗劣。例:

27、饭疏疏今义:疏通、疏散。不可夺志也。古义:泛指平民百姓。例:匹夫匹夫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不愠(yn)逾矩(yj)箪(dn)三省(xng)罔(wng)曲肱(gng)(4)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知知新知道,领悟温故而知心所欲介词,随七十而从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5)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6)文言虚词忧这样的人

28、不堪其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知新表顺承而温故而笃志表并列博学而(7)文言句式判断句贤哉,回也(“也”表判断)省略句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答案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9、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答案示例:“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示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答案示例: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答案示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

30、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示例: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答案示例: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4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第六章:孔

31、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四、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1根据拼音写字词

32、。不亦yu乎()yj()d志()2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_3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学而/不思/则罔C人/不堪其忧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翻译下面的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答案示例:1.说愠逾矩肱笃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不yn()曲gng()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

33、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3.B点拨:正确节奏应为“学/而不思/则罔”。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虽然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因此,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答案示例: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34、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

35、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3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

36、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4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

37、置?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答案示例: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答案示例: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答案示例: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

38、生活清苦也不在乎。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答案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答案示例:“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

39、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答案示例: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本文是如何做到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答案示例: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2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这一特点的。答案示例: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40、,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答案示例: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会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能坚守自我,不会迷失。丙: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2用本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41、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解释加点的词。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其恕乎()(2)翻译这两则论语。_答案示例:(1)教导同“智”,智慧大概(2)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

42、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以学为乐学习是为了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更好的做人珍惜时间宽厚仁义修身做人坚贞守节勤于复习学习方法学思结合论语十二章读后感800字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十二章读后感8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论语十二章读后感800字篇1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

43、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

44、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

45、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

46、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

47、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