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讲座ppt_第1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座ppt_第2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座ppt_第3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座ppt_第4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讲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管理心理学讲座2014年2月泰兴市第二轮学校后备干部培训班曹松兰 学校管理科学化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工程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就是学校管理心理学。因为,没有对学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分析与把握,就不可能有对学校成员的深刻理解与合理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校领导者、教师、职工和学生等)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兴旺发达。正因为如此,一切有远见的学校管理者,都把学习、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面,以期由理论上的博览精通,达实践上的左右逢源,从而最大限度的达成学校教育工作目标。一、一、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二、二、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

2、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一讲第一讲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管理科学基础(一)管理的本质管理: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 对资源进行配置 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本质定义: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1)(管理工作)中心:管理其他人的活动;(2)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3)目的:获得工作效果管理现代化: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用于管理的过程包括: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2.组织3.方法4.手段 一、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管理科学基础(二)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管理科学诞生标志:1911

3、年 美国泰勒(FTaylor)科学管理原理发表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管理科学发展三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美国泰勒 、法国法约尔(HFayol)、德国韦伯(MWeber)理论:把组织看作封闭系统, 管理重点在组织内部 不考虑组织外部的环境、竞争、市场 ,中心任务是提高生产效率。一、 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管理科学基础2.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对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研究 调节人际关系 提高生产效率早期(人际关系理论):着重人际关系研究社会需要满足问题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Mayo)霍桑试验(照明实验、福利实

4、验、谈话实验、群体实验)(1927) 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1933)理论:影响生产率的主要力量不在于物质经济 ,在于工人心理或社会因素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管理科学基础3.现代管理学派现代管理学派:20世纪50年代至今(1)决策理论)决策理论代表人物:美国西蒙(HASimon)决策理论 (获1978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重点研究合理决策 ,针对“经济人”提出“真实人(管理人)”,提出“有限理性决策”。 真实人决策追求“满意”而不是“最佳” (2)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巴纳德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被管理学界称为美国管理文献中的经典著作。理论:组织是一种开放的

5、系统,组织中的人员都是寻求取得平衡的系统,他们调整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不断使整个系统得以保持平衡。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一)心理的本质社会实践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列宁:心理现象“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二)心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科学心理学的开端: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WWundt)发表生理心理学纲要(1874) 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 “心理学之父”冯特理论:构造主义心理学(把意识分成不同要素)詹姆斯(WJames)理论:机能心理学(研究意识的机能)派别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

6、心理学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个性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意志过程:坚持性、自觉性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等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三)教育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1.教育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活动:普通心理学的认识规律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的认识基础感情:(教育管理心理学)必须重视教育管理中的情感基础 认识活动伴随着感情活动意志:(教育管理心理学)必须以普通心理学对意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个性:(教育管理心理学)也要重视教育管理中的个性基础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三)

7、教育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2.教育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教育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现象产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心理学:是社会心理研究在教育管理情境的具体化 是教育管理领域的社会心理学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三)教育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3.教育管理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前身为“工业心理学”(1)“工业心理学之父”:德国(侨居美国)闵斯特伯格(HMunsterberg)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应用于职业选择、劳动合理化、改进管理方法、建立最佳工作条件)(2)梅奥(EMayo)(20年代中期):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1933) 人际关系

8、学派 管理心理学的先驱(3)勒温(Ckrut Lewin)(40年代):强调人们对社会情境(工作场所人际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对生产的影响 提出群体动力学的理论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4)现代管理心理学诞生标志(50年代):美国李维特(Harold j Learitt)管理心理学(1958)(封闭组织 静态平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个体心理 主要研究需要、动机和态度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动力和群体特征领导行为 研究不同的领导方式及其效果组织行为 探讨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技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调动积极性 挖掘创造力(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调动教育工作者积极性 创

9、造性管理心理学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直接的学科基础管理心理学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直接的学科基础 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一)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观1.性善论代表人物:儒家学派 孟子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不善,水无不下。”译:人的善良本性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再自然不过了;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一定往低处流一样。 管理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管理国家:“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译: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本身 。三、 教育

10、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一) 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观2.性恶论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同时代)“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 )主张:化性起伪 把性恶改造成性善 “性者也,事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化性起伪的途径:1.改善环境 创造变恶为善的客观条件;2.加强教育 ;3.主观努力。管理:“礼”(教育为主)、“刑”(依法制裁)两点措施治理天下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1.“经济人”(Rational_Economic Man)的假设(1)什么是“经济人”的假设

11、人性观:行为为满足私利 ,动机为获得报酬代表人物:泰勒持“经济人”观点 ,创造:劳动定额和工时定额制度美国 麦格雷戈(DMcGreger)企业的人性面中将:“经济人”概括为X理论管理思想: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惟一因素 运用强制手段进行控制管理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1.“经济人”(Rational_Economic Man)的假设(2)相应的管理措施 “任务管理” (泰勒)严密控制和监督的管理方式特点:第一、管理是少数人的事;第二 、管理工作重点是提高生产率、完成任务 不考虑人的情感第三、用金钱刺激积极性第四、严惩怠工者(“萝卜加大棒”)三、 教育

12、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一、“经济人”(Rational_Economic Man)的假设(三)对“经济人”假设简评 把被管理者视为天生懒惰 实质是驳斥遗传决定论的人性观 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2.“社会人”(Social Man)的假设(1)什么是“社会人”假设人性观:调动生产积极性 ,物质利益仅具次要意义 ,人际关系是决定性因素代表人物:梅奥(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人群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基本观点:1.社会需要为主要动机 社交需要为基本激励因素2.单调枯燥的工作使人们从社交关系中

13、找回意义3.对群体社交因素的反应比奖酬和控制诱因强烈4.人们希望满足社会需要(归属需要 被人接受 身份感)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2 .“社会人”(Social Man)的假设(2)相应的管理措施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 提倡集体奖励 “参与管理”的方式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2.“社会人”(Social Man)的假设(3)对“社会人”假设的简评提出人际关系对于激发动机、调动生产积极性的重要 ,但过于否定“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作用揭示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 但过于偏重非正式群体的

14、作用提出实行参与管理 但有其虚伪性的一面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3.“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1)什么是“自我实现的人”?人性观:人除物质需求、社会需求外,还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 自我实现就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AHMaslow)(人本主义学派)麦格雷戈将“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概括为Y理论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2)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一、“经济人”重视任务 “社会人”重视人 “自我实现的人”重视工作环境和条件第二、运用授权分权、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参与管

15、理 激励职工发挥潜能第三、管理制度保证职工表现才能 重视内在奖励 满足自尊、自重、自我实现需要(3)对“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的简评第一、人既不天生懒惰也不天生勤奋 都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 人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影响,特别是社会关系影响的结果第二、激励措施值得借鉴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4.“复杂人”的假设(1)什么是“复杂人”的假设人性观:认为人类的最大需求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代表人物:薛恩(EHSchein)提出“复杂人”(60年代)美国莫尔斯(JJMelse)和洛希(JWLorsch)发表超Y理论(1970)组织及其成员:权变方式(1974)提

16、出权变理论(即应变理论、超Y理论)基本含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同情况下人性表现 采取适当管理措施)第一、人们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第二、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 相互作用 结合为一统一体 形成复杂的机模式第三、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动机是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四、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 会产生不同的需要第五、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2)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一、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第二、采取弹性、应变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善于发现个

17、别差异(需要、动机、能力、个性)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 采取灵活多变管理(3)对“复杂人”假设的简评第一、复杂人的假设与超Y理论含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思想 ,强调不同的人、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管理措施 ,具有启发性。第二、但单纯强调差异性 ,某种程度上忽视共性 ,忽视集体主义精神、群体意识和良好的风气 存在明显偏颇。三、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5.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统一体

18、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属于自然 人统治自然 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意识属性人与动物根本区别:人意识的自觉能动性(二)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从需要的角度而言,无所谓善恶,它是客观的必然。人为什么有善恶之分?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上涉及社会行为规范 人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是有意识的、自觉的 ,负有道德上伦理上的责任第二讲第二讲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案例: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

19、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

20、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一、积极性及激励的概述 一、积极性的含义极其结构 积极性:心理学中的积极性是指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行为动力表现。它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的兴奋活跃状态,表现为各种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发生及其能动程度。 积极性

21、是人的动力系统,它具有动力性、方向性与绩效性。积极性属于心理动力范畴,属于人的个性倾向性。 积极性的心理结构有四个基本要素: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其中,需要是积极性的动力源泉,动机是积极性的直接动因,目标是积极性的诱因,而态度是积极性的调节器,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人的积极性的动态系统。 二、激励的概述 (一)什么是激励 激励:激发工作动机 ,使心理过程维持兴奋状态(即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二)激励的方式 1.目标激励(设置目标 使其成为诱因 激发动机 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奖惩激励 3.竞赛评比激励 4.榜样激励 5.领导行为激励(表现在对被领导者支持、关怀和自身以身作则)教育工作

22、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一、积极性及激励的概述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一、积极性及激励的概述 二、激励的概述 (二)激励的方式 6.同步激励 7.C型激励 8.全面激励:包括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全素激励等 其中全员激励包括他励、自励、互励 全程激励是指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使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全素激励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一、积极性及激励的概述 二、激励的概述 (三)激励与行为模式 将“激励”

23、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一般的激励的行为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策动行为,行为指向并达成目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一、积极性及激励的概述二、激励的概述(四)激励过程的实质 就是处理好三种变量的相互关系,这三种变量是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刺激变量是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可以变化和控制的自然与社会得 环境因素:机体变量是指有机体对反应有影响的主体特征,如性格、动机、兴趣、价值观等;反应变量是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场动力理论的代表人勒温以公式B=F(P .E)概括人的行为模式,

24、表达个体行为B是个体状况P和环境状况E的函数这一思想。对照上述的激励过程模式,需要、动机属于机体变量,行为属于反应对照上述的激励过程模式,需要、动机属于机体变量,行为属于反应变量,目标属于刺激变量。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是要使刺激变量引变量,目标属于刺激变量。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是要使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得起机体变量得 持续不断地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当目标持续不断地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当目标达成以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变量,如此周而复始,延续不断达成以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变量,如此周而复始,延续不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一、积极性及激励

25、的概述 二、激励的概述 (五)积极性管理的新原则:激励兼容 机制设计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积极性应该有机制上的保证。管理工作就是设计这样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使每个人的利己行为的实际结果与给定的组织目标一致,这样便能使每个人在最求自己的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使组织达到既定目标。也就是说,这种机制是激励兼容的,在这种机制下,每个人,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无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其行为都会自动都会自动的与组织目标意志。 一、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源泉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包括人体内部的生理需要和人体外部的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 需要

26、的特点:对象性 周期性 历史性 动力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一、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源泉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需要的起源:自然需要(生理需要) 社会需要(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实现理想需要) 需要的对象:物质需要(既包括自然需要也包括社会需要) 精神需要 教育工作者的需要:1.生活福利需要;2.工作学习需要;3.社会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

27、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一、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源泉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马斯洛的需要分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1、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性、水的需要;2、安全需要,如希望和平、安定、盼望幸运、健康,没有暴力事件等;3、爱与归属的需要,如给别人的爱和接受别人的爱、搞好人际关系等;4、尊重需要,如希望自己有稳定、巩固的地位,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它既包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也包括自尊自重;5、自我实现需要,包括心理健康、自主性、创造性等,总的说来,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待的人物,完成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另一类是元需要,这

28、是一类处于比较抽象层次的需要。如简明、独特、真理、美丽、完美、理解等。 一、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源泉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这种秩序不是完全固定的,有种种例外情况。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但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其他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

29、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一、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源泉需要(三)需要与教育管理1、学生的需要分析及管理策略(1)伴随生理变化的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心理历程管理的策略: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与情感的微妙变化。生理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对第一次经历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简单的生理事件,而是重要的心理事件。对于男孩女孩的第一次生理上的变化,都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对他们的意义非同寻常,兴奋、好奇,还有一份困惑于慌乱。此时如果能够得到成人的关切、理解与指导,他们便能获得明确的自我确认。如果感到压力或误解,便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认,甚至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

30、乱。管理上,要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细致地对学生心灵与情感世界进行关注。案例:“心中隐痛心中隐痛”、“南飞的燕子南飞的燕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一、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源泉需要(三)需要与教育管理1.学生的需要分析及管理策略(2)安全需要、归宿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其满足策略保证校园环境的安全,建立严格的纪律制度,避免同学中的欺负现象。另外,还应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尊重学生心理感受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心理安全的需要。(3)尊重与自主管理最低层次的尊重是注意,如在全班40个学生中,老

31、师注意到自己,能够叫出自己的名字,这被学生解释为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学生,授权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则是尊重的最高层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一、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源泉需要 (三)需要与教育管理 2.教师的需要分析与管理策略 总的来说,教师的需要结构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物质需要的朴实性;发展需要的稳定性;自尊需要的迫切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另外,教师的需要还呈现出时间性和动态性。 首先,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教师,需要的内容与结构发生动态的变化。如同样是生理需要,青年教师的重点在恋爱结婚、

32、生儿育女;中年教师在养家糊口、购买住房、子女教育、老人赡养;老年教师在保健益寿,求医治病上。同样是交往需要,青年教师最为强烈,主要以情谊与婚恋为中心,重视激情;中年教师的交往开始收缩,以工作为中心,功利性比较明显;老年教师喜欢清静,交往需要趋于淡化;退休以后,交往需要会再度提高,以解闷休闲为主,追求平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一、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源泉需要 (三)需要与教育管理 2.教师的需要分析与管理策略 其次,不同时期,教师的主导需要不同。 刚参加工作时,发展需要非常强烈,工作的

33、挑战性使知识缺陷暴露,急于补救,所以此时,提高学历、进修出国等想法比较强烈。接着,主导需要转为成家、生儿育女。家庭稳定之后,成就需要开始成为主导,此时,工作已得心应手,心理能量已有足够积累,能够不断表现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再后来,随着退休年龄的逼近,新生一代的崛起,心理上会有“失落感”,尊重需要重新抬头。 管理的策略是重视主导需要,给予重点满足,然后,以点代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利用需要的策略: 树立正确的需要价值观,改变把需要分为低级与高级的不科学认识 把握分寸

34、,恰到好处的满足需要 重点发挥主导需要的作用 加强正面导向,化解需要冲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推动行动的主观动因 发动维持行动以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 动机的特点:主观性、内隐性、实践性 动机的功能:1.引发功能2.维持功能3.指向功能 动机是积极性的直接动因。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研究表明:动机很强时的工作效率与一般工作效率相差动机很强时的工作效率与一般工作效率相差34倍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

35、、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二)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及需要转化为动机的条件 需要是动机的必要条件,是影响动机的主要内在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需要虽然是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但在未转成动机时,只是一种潜在的动力,只有当它转化成行为动机时才直接推动行为。可见,动机是需要的动力形式;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成。但人的需要并非都会转化成动机。 需要转化成动机的主要条件有二:一是足够强烈的外部刺激。如任务要求的重

36、要性、紧迫性、强制性,来自需要对象的诱惑性等;二是期望目标的确立。当满足需要的目标刺激物尚未出现或未并人意识到时,需要不会转化成动机,只有当满足需要的目标出现并被人意识到时,需要才可能转化为推动行为的动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四)动机的种类 1.以需要为根据,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或者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 2.以驱动行为的性质为根据,可将动机分为健康动机和病态动机。前者如助人为乐的动机,后者如幸灾乐祸的动机。 3.以作用的范围为根

37、据,可将动机分为一般的概括的动机和特殊的具体的动机。前者如工作动机、成就动机等,后者如买字典的动机、写文章的动机等。 4.以持续时间为根据,可将动机分为长期动机和短期动机,一般来说,具有一般意义的所推动的行为指向远大目标的动机是长远动机;而具有特殊的所推动的行为指向浅近目标的动机是短期动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四)动机的种类 5.以意识性为根据,可将动机分为意识性动机和无意识性动机。 6.以动机作用的强度为根据,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和从属性动机。

38、前者是一定时期内动机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而后者是一定时期内在动机系统中处于服从地位的动机。 7.以行为所处的领域为根据,可将动机分为工作动机、学习动机等。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三)教育工作者的动机 主导动机(优势动机):对行为起着支配、调节、和控制作用的动机 是行为方向的主要推动力 辅助动机 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1.成就为主要目标;2.职称为主要动力;3.经济利益。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

39、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四)动机的激励理论 1.双因素理论 2.德西效应 3.归因理论 4.期望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6.公平理论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四)动机的激励理论1.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代表人物:赫兹柏格(Frederik Herzberg)(美)(1959)主要观点:满意因素(激励因素)主要是由工作本身引起的 ,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主要由外界工作环境引起激励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责任、发展。保健因素: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激励因素存在:是影响工作的内在内容,它

40、以工作本身来提高人的积极性,它就像锻炼一样,能够改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属于激励人的积极性的直接动机。满足了会 激励职工热情和积极性, 提高效率 ;没有满足,会引起不满。保健因素存在:不能提高人的积极性,但是能够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护现状。是激励人的积极性的间接途径。满足了只能消除职工不满 ,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 ,不能激发积极性 ;没有满足,引起不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

41、心理分析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四)动机的激励理论1.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管理上,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使教职工不致产生不满情绪;第二,更重要的是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第三,将保健因素转变为激励因素,如奖金的发放,只有与个人绩效挂钩,才能成为激励因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四)动机的激励理论 2.德西效应 是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相互作用时的存在的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般来说,在直接动机之上叠加一个间接动机,主体应该获得双重

42、报酬,既有内感报酬,又有外加报酬,因此,积极性应该增强。然而,德西通过研究发现,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在某些情况下,在直接动机之上叠加一个间接动机,带来的不是积极性的增加,相反,却是积极性的降低。这种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相加反而使动机削弱的现象被称为德西效应。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四)动机的激励理论2.德西效应 案例1:某人喜欢填字游戏,废寝忘食,乐此不疲,这时他的积极性粹是出于直接动机。后来,有一个商人出钱买他填好的填字游戏答案,他却慢慢地失去了兴趣,再也不

43、像以前那样入迷了。此时填字游戏似乎成了一种赚钱的工具,其外感报酬反而削弱了游戏本身的吸引力。这一效应说明:报酬不等于效价,总激励不等于内感报酬与外感报酬的相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四)动机的激励理论2.德西效应 对德西效应的解释:自主性在调到人的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们越是把行为知觉为自主的,就越能全身心地投入并负起责任。相反,如果把行为知觉为是在某种压力下进行,就会表现出消极逃避。给管理者的提示:要合理利用外加报酬,努力避免其削弱效应。不要简单把

44、外加报酬作为控制教师与学生的手段,更不能让人感到你像是在施恩与人。报酬应该与人付出的劳动成比例。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四)动机的激励理论3、期望理论代表人物:弗鲁姆(VHVroom)(1964)基本观点:预期行为有把握达到某种结果 结果有足够价值 才都会被激励起来 采取行动公式:动机水平取决于 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估计 目标的价值M= f(VE)动机水平(Motivation Level)=效价(Valence)期望值(Expectancy)动机水平:即激励力量 调动积极性 激发潜力的程度效价(诱发力):目标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也就是个人对结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期望值:达成结果和满足需

45、要的概率 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四)动机的激励理论 3、期望理论 从期望理论出发,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努力与成绩的关系:引导调整目标,调整效价,增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满足感 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处理好成绩与奖励的及时性和明确性 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奖励的形式多样化,因人因地制宜,提高奖励的效价,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

46、极性的心理分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四)动机的激励理论 4.归因理论 归因是对事情原因的解释与推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通过研究发现,对事件原因的不同归因,将导致后续行为的不同动机,因此归因具有重要等额激励功能。 归因理论认为,可以按照三个维度,五个因素对行为原因进行分析,这就是原因源(内因还是外因),稳定性(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最常见的归因有六个因素:能力高低、任务难度、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等教育工作者

47、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四)动机的激励理论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者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将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具有不同的动机作用。如将成功归因于内因,会感到自豪骄傲;将失败归因于可控的因素,会感到内疚自责;如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因素,会感到无药可救。一般说来,将行为的原因归为可控的内因时,具有最强的激励作用。由于动机与认知不同,在归因中存在一些普遍的归因偏向:如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即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较容易归为主观原因,而对

48、自己行为的归因则较容易归为客观原因;如自我服务倾向,即对自己行为的成功容易归为主观原因,而他人的成功容易归为客观原因;反之,对自己的失败容易归为客观原因,而他人的失败容易归为主观原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四)动机的激励理论 4归因理论 但是,有些时候,并不是所有真实客观的归因都是具有积极的作用。如,对一个确实不太聪明的学生来说,“不太聪明”也许真是他学习不好的真实原因之一,但强调这些不可控的原因,对学生没有任何好处,所有,我们提倡进行积极归因与策略

49、性归因相结合,也就是说,尽量将原因归为可控因素。 管理中,可进行适当的归因指导与归因训练。如,引导人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而不是能力,可以避免学生的习得性失助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激发工作乐趣、成就感与自豪感。还有人认为,引导人们将失败归因于方法不当,既可以保护自尊心,又有足够的激励加以改进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四)动机的激励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美国认知主义教育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生的成就动机不是一个单一的变量,它由三部分组成:认知驱力、自我

50、提高的驱力、附属的驱力。其中,驱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机。 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以获得知识和解决学业问题为目的的动机,它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的位的动机,它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着眼于获得一定的学业成就以及赢得相应地位,一定的地位又决定其体验到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是赢得相应地位的直接反应,属于外部动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四)动机的激励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但我们不能由此而贬低自

51、我提高的动机的作用,因为很少有学生能够始终把认知的动机作为学习的唯一动力。实际上,学生们经常把学业成就当作取得相应资格与自尊的先决条件,或者当作取得相应职业和地位的重要手段。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及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四)动机的激励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应该说明的是,三种动机这人的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

52、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限,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四)动机的激励理论6、公平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JSAdams) 工资不公平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5)基本观点: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积极性的影响 。工资报酬满意

53、与否是个社会比较过程,社会比较的结果使人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公平感会使人产生正激励,不公平感会产生负激励。亚当斯认为:报酬多少固然有激励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公平感 。人们将自己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 ,认为自己的投入与产出相符 或与别人比较相当 ,则产生公平感投入:包括劳动花费的时间与努力,工作的效能与技能等。产出:指一个人所得的报酬产出:指一个人所得的报酬 ,包括工资、奖金、地位、由工作产生的兴趣以及所得到的尊重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第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二、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四)动机的激励理论 6、公平理论 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另种:一种是行为上的方法,一种是行为上的方法。行为上的方法包括:(1)减少自己的投入;(2)设法增加自己的收入;(3)设计降低他人的收入;(4)对人施加压力,迫使他人增加投入;(5)脱离现场。 认知上的方法: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