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_第1页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_第2页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_第3页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_第4页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 录· 内容提要· 序· 前 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

2、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 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

3、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

5、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6、;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二、中心地的等级性· 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 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7、·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一节 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 第二节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 第三节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8、183;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 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9、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 一、城市的一般特征·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10、3; 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 第五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 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 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 四、

11、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 二、经济区划·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 二、梯度推移学说· 三、中心 - 外围理论·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节 区际联系·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二、区域分工理论· 三、区域合作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12、83;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发展历史·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进步·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四、国际经济协调· 第三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

13、显· 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第四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 , 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 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车工业· 一、汽车及汽车工业

14、83; 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 第二节 电子工业· 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 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 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 第三节 服务业·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 二、现代服务业特征· 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 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地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15、 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 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 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 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 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 第二节 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 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 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 第三节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

16、 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第一节 新产业区研究· 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 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 第二节 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 第三节 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 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 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

17、  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鲁迅1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在许多国家大学地理系的课程设置上,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一些相邻专业(如财经等)也将经济地理学作为主要的必(选)修课程。 为了配合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我国地理学家自80年代以来不断推出相应的教材(或可用于教材的专著)(见本书序)。这些教材,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

18、地理学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经济地理现实问题的推动和相邻学科理论的引入,近几十年来,国际上经济地理学界不断涌现出新的观点和方法。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地理学教材,紧紧追随这种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相关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教材,甚至在框架结构上出现全新的调整(如贝里等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迪肯等人的空间区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透视第二版,de Souza等人的世界经济地理第二版等,见第一章参考文献2,25,27)。与此相比较,我国现行的经济地理学教材,差距颇为明显。 1996年,本人曾在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讲授经济地理学,用迪肯等人的空间区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透视作教材,同时参考了

19、其它相关著作。在讲课之中,联想到国内大学经济地理教育情况,感到如果能吸收当前国际上主要经济地理学教材的精华,编写一本与国际接轨的中文经济地理学教材,当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恰逢此时,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启动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计划。本人有幸主持经济地理学教材的编写。为了编好这本教材,在参考国内相关教材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出版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近10种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结构体系。其指导思想是:突出理论和思维方法的分析介绍;在认真解释经典理论的同时,注意反映新近的研究成果;注重与国际同类教材的接轨。与此相对应,全书构建在一个独特的框架体系之上。

20、该框架基于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这一思想,沿着企业(包括多区位企业、跨国企业)区位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全球化这一思路展开。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本教材的编写,我邀请了几位经济地理专业同行参与工作。其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李国平博士完成了第二章和第三、四章的部分内容;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覃成林教授完成第七、八、九章;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曾刚博士完成第十、十一、十二章;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林炳耀教授完成第十三章的第二、三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文忠博士完成第三、四章的部分内容;其余章节(第一、五、六、十四章和第十三章的第一节)由本人完成。各参与者良好的合作态度,保证

21、了全书的顺利完稿。而统稿工作则由主编完成。 在本书的结构孕育过程中,曾与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陆大道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的朱剑如教授交流并得到他们的鼓励。北京大学胡兆量教授欣然赠送有关书籍,南京大学曾尊固教授在百忙中审阅书稿,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徐丽萍女士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我的研究生乔家君、张晓平、陈德广帮助输入和校对稿件。对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深表谢意! 我们更十分感激我国经济地理学大师吴传钧院士为本书作序。吴先生不仅对我们的工作予以鼓励,更对未来的地理学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尽管我们已经作了努力,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各位作者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不一,所掌握的文献有限,故书中定有不足之处。敬请

22、读者指出,以便再版时修正完善。 我们衷心希望,这本教材能够伴随着21世纪的脚步,不断前进。   李小建 1999年6月9日于开封 1 鲁迅全集卷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5   吴传钧等编著的现代经济地理学引进了不少国际经济地理的新近发展内容,可算例外。第一章  绪论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的出现不过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

23、,它的发展却可追溯得更为久远。了解这些发展历史,可有助于对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解。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一)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作为学科出现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关的文献多为人们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这些记述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大多出于历史学家之手。尽管多数文献并非经济地理著作,但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国内最古老的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1和禹贡。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叙述山的脉络和所蕴藏的矿物,记载的矿物种类达70余种。禹贡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以一千多字的篇幅记述了当时中

24、国疆土九州的山岭、河流、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地理著作。 在欧洲,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3公元20)著有地理学17卷,对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涉及内容包括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并试图以自然因素解释人文现象。 春秋战国之后,国内的史志描述文献延续不断,并逐步随着人类居住和经济的发展而更加详细。如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东汉史学家班固(

25、3292)主编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之后,各朝代在编史中逐步增加名目,到宋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子目多达20余种,记述了全国各地的物产、户口、城邑、田制、赋役、仓储、漕运、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市场等,成为极其重要的经济地理史料。 欧洲的经济地理记述传统,随着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而逐渐向商业和贸易方向侧重。地理大发现为更大尺度上的商业贸易提供了可能。为了利用各地的资源,发展海外殖民地,需要各地相关的商业信息。欧洲学者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开始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等的调查

26、研究。从而,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商业地理学的产生。 (二)商业地理研究 17世纪开始,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Bernnardus Varenius,18501930)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信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之后还有其它一些相关商业地理教材出版,这些教材多再版多次,风行一时。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GChisholm)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Handbook of Commercial Geography)。该书在奇泽姆在世时已出版10次,之后,由伦

27、敦经济学院斯坦普(LDStamp)和其它学者参与改写并再版发行到19版(1975),影响深远,至今仍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 商业地理手册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奇泽姆在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商业所依赖的主要地理事实是世界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产品,或在共同的条件下提供同样产品”。他认为,地理条件的优势决定特定产品的生产,生产趋于在这些具有优势的区域集中。而交通运输条件又为这种集中生产的销售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思想,对以后经济地理学区域差异分析、环境决定以及各要素之间

28、的关联等思想均有一定影响。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MFLomonosov)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但并未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WG tz)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认为经济地理学把地球空间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一门为国民经济提供考察自然基础的专门学科。和在此之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其研究范畴更为广阔。此外,葛茨还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人们认识经济地理学

29、的重要性,经济地理学参与研究世界粮食和原料来源,以及各国不同的经济问题。但是经济地理学的重大发展,却是20世纪之事。 1 山海经共18篇,各篇作者时代无定论,其中14篇为战国时作品(见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20世纪,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其它分支一样,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1996年,经济活动的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旅游)均在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了对应的研究专门委员会或小组。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的分析,可从各不同方面着手。一些西方学者根据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至3

30、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诸方面来分析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这种分析对于认识经济地理学理论演变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反映其它方面的变化。这里,我们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对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加以梳理。需要说明三点。第一,以下分析主要基于经济地理学发展中占主流地位的研究成果。由于英语在国际科技交流中的(不公正的)垄断地位,英语语言国家所发表成果和来自发达国家的成果(多能很快通过英语反映出来),多占据国际学术论坛的主导地位并很快流行开来。发

31、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非英语语言的国家的经济地理学术思想,则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第二,分析所依据的文献并不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经济学家的相关成果,只要被经济地理学者所广泛采用,也同样体现出来。第三,限于篇幅,这里仅为粗线条的分析,且侧重于理论性成果。(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该区位论包括1826年杜能(JHvon Thunen)提出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1940年廖什的区位经济论。这些德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多在上半个世纪被翻译介绍到英、俄等语言国家。这些区位研究

32、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即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50年代,艾萨德创立了区域科学。它联结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理论,强调用理论和数量模型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问题。与区位论研究不同,区域科学跳出了单一企业的圈子,更加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如果说区位论侧重企业的内部经济效果最佳的话,那么区域科学则多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circul

33、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赫希曼的“极化-涓滴”(polarisationtricklingdown)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弗兰克等人提出的依赖理论,布鲁克弗尔德的互相依赖理论,等等。与区域科学相比,该类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除了在研究文献中相关成果的比例不断增加之外,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甚至商业地理研究组现更名为“销售的全球化”研究组以示强调。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

34、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战后以来,做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孤立地对跨国公司的某一农场、工厂和商店区位的研究,已不能揭示它们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经济实力远超世界多数国家的“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与此相应,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其主旨是企图“使经济地理学中仅仅对物的分析转移到对人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关注上来”。企业地理尤其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60年代以来,不

35、少学者相继开展了此类研究。其中,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增强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本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为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由于经济活动最佳区位是在一系列简化的假设条件下求得的,区位决策者被认为具有所有经济学的知识并一味追求最大利润,其研究框架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60年代的数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与规范区位论不同,这种分析法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

36、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对行为差异的考虑,与规范区位论的“经济人”概念相比,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于现实。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以哈维(DHarvey)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他们在经济区位研究中,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形成中的作用。以上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梳理,可以直观地用图11表示。需要指出,在经济地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研究方法出现的时候,并不完全取代

37、原有的研究方法。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蓄并存。不过,新近出现的跨国公司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本书中未标明具体世纪年代均为20世纪的年代。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在经济地理学发展中,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也在该学科研究对象中体现出来。在国际学术界具较大影响的欧美如此,前苏联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这两支学术思想均在我国相关学术领域体现出来。(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从欧美传播比较广的一些大学经济地理学教科书和其它相关著作中,可以

38、发现学者们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论述(表11):表11 欧美学者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观点学者及出处1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生产、批发和消费活动的分布。惠勒(JOWheeler)和马勒(POMuller),经济地理学第二版(1986)2经济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利用和再生产的学科,它强调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技术条件的产生和利用。李(RLee),人文地理学辞典第二版(1986)3经济地理学专门研究经济系统的空间方面。史密斯(DMSmith),产业区位:经济地理分析第二版(1981)4经济地理学关注经济系统的空间组织,即经济系统的不同要素位于何处?它们如何联为一体?以及经

39、济过程的空间影响如何?迪肯(PDicken)和劳埃德(PLloyd),空间区位:经济地理的理论透视第三版(1990)5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在地方、国家和世界尺度上的经济活动区位。研究生产、交换和销售货物及服务在地球表面的空间差异。哈特向(TAHartshom)和亚历山大(JWAlexander),经济地理学第三版(1988)6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系统的空间组织及其发展,以及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和滥用。贝里(BBerry)、康克林(ECConkling)和雷(DMRay),全球经济:资源利用、区位选择和国际贸易(原经济地理学第三版)(1993)7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分

40、布,世界资源的利用,以及世界经济的分布和扩张。迪·苏扎(ARde Souza)和施图茨(FP Stutz),世界经济:资源、区位和发展第二版(1994)8经济空间是经济的社会关系差异和相互关联的产物。马西(DMassey),劳动空间分工:社会结构和生产地理第二版(1995)注:本表中仅选择曾两次以上再版并在80年代以来仍在使用的部分教材和有影响的著作。 1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

41、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如马西、李等)提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社会方面,强调社会因素在经济流动中的特殊作用。这种观点在90年代有所发展,并有人用政治经济学观点研究经济地理(见本书最后一章)。但以上四方面代表了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主流观点。(二)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前苏联学者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上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区域学派,以地理学家巴朗斯基(NNBaransky)、科洛索夫斯基(NNKolosovsky)和萨乌什金(YGSaushkin)为代表。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o

42、n complex,简称TPC)或经济区。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他们比较重视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地区特征的分析。另一派是部门统计学派,以费根(YKFeegen)和康斯坦丁诺夫(OAKonstantinov)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7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认识的深化,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生产的地理配置。萨乌什金在1973年出版了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在该书中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包括生产力的地域系统、

43、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第六次大会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前苏联学者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中对“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的强调,可以看出,出于计划体制的背景,他们所主张的观点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这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对照。(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两派

44、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运用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方法,初步揭示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问题。如有人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发展对生产配置的要求和作用于生产配置的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简称“要求与条件”矛盾);也有人认为,该基本矛盾是生产部门与生产地区之间的矛盾(“条条与块块”矛盾);还有人认为以上两种矛盾不在一个层次上,“要求与条件”决定着“条条与块块”。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的观点也开始引入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包括: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

45、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1985)。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曹廷藩等,1991)。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胡兆量等,1987)。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李振泉,1992)。分析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前苏联学者和欧美学者的观点均有一定影响。同时,也反映

46、出中国特殊国情以及中国经济地理学家几十年参与各种经济建设的实践(如吴传钧教授1997年观点强调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地域系统的优化调控)。(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这些经济

47、活动主要是由企业从事的。而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产业的划分。现代企业的跨产业部门发展已十分普遍。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产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业所从事的各部门经营。尤其是在大型跨国公司不断增多,且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这种分割在经济地理研究上显现出明显的弊端。为此,一些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这种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所发生的各种区位的

48、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利用这种总结出的规律,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区位选定提供指导。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

49、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二、学科体系所谓学科体系,是指一学科内部的分支系统。经济地理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形成自身科学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各有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均属于通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

50、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如深圳、广东、中国、美国)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在我国的实践中,国土资源调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根据经济活动的部门划分,部

51、门经济地理包括以下主要分支:1农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最早分支之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研究,开经济地理规范区位研究之先河。在经济地理学的所有分支中,农业地理学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特别密切。战后以来,国际学术界农业地理学研究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和形成原因,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和机制,政府在农业空间组织中的作用,世界粮食供应与环境等。研究方法包括模型分析、农场主决策行为分析和农业生态系统分析等。基于国情,中国经济地理学家主要侧重于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研究,于80年代初完成了全国和各省的农业区划,1990年完成并出版11000000中国土地利用图,为国际上土地利用小比例制图树立了楷模。2工业地理学。由于工

52、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工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最重要分支之一。正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带动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发展。20世纪后半期,国际上工业地理学家主要从事了规范工业区位论的理论修改和实例分析(如由成本最小、到收益最大、到多因素综合分析),工业区位的行为分析,工业区位和区域工业发展的多变量定量分析,工业区位的企业组织分析,工业区域发展规划,工业区位和空间组织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等。国内工业地理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相结合,主要开展了以重点项目布局和联合选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为摸清工业发展资源基础的区域综合考察,区域工业生产综合体、城市工业开发区和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论证等项工作。3交通运输

53、地理学。交通运输联结工农业的生产与消费,是工业、农业和商业等经济部门发展的条件;同时,交通运输也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各类交通运输的空间格局形成原理,它既重视交通点、线、网络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也注意它们与经济需要的协调。50年代以来的研究重点包括:交通运输网络、节点、货流、人流(多使用定量模型)分析,交通运输在其它经济活动地理变化的作用分析,以及交通运输服务的非均等性、非适当性分析。我国学者在这些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4商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前驱,主要研究商品分布、集散中心、贸易联系、运输条件等,特别注重商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54、的作用,故一定要加以重视。商业地理的研究范围大到全球性的商业流形成及其变化,小到商业网点的布局规律,居民的购物的空间行为(趋于在何处购物),购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我国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家也逐步进行了国际贸易、区际大宗商品交换、农村集贸市场、城市商业区布局、居民消费行为等研究。5信息业地理学。信息业指从事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流通与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60年代以来,随着以微电子、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爆发,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部门。信息产业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与以上产业均有不同。与此相关的信息业地理学便应运而生。

55、与交通运输地理学相似,信息业地理研究也包括信息业本身的地理研究和信息业对其它部门经济活动的地理影响。(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分割了区域之间的联系,部门经济地理学则分割了经济系统的产业关联。由于区域关联和产业关联大多数是由多区域、多部门公司来实现的,公司地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以上两种分割。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60年代。之后,随着大型公司、跨国公司在经济活动中地位的迅速增加,以及公司组织结构和决策过程的复杂化,该学科研究不断发展。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

56、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的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制改造,逐渐摆脱了政府的控制,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的实体;非国有企业(如外资企业、乡镇企业)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决策权。我国学者从90年代初期开始,围绕着农村工业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系列研究,在国内外发表了一批颇有见地的成果(见李小建的评述)。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对经济活动的研究,要求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人口学、社会学、社会地理学)相联系;经济地

57、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还需要一定的技术科学(特别是地图学、电子计算机应用、遥感等)的支持。除此之外,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当然与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如人文地理学可再分为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地理技术学科可再分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数量地理学等(图13)。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中国特殊国情

58、,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地理学之外的其它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地理学实际上成为与自然地理学平等对应的地理学分支学科。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它人文地理学科才得以发展。所以,经济地理学在中国地理学中有着十分独特的历史和地位。基于中国地理学的特殊发展历史,杨吾杨教授等提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地理学三分法。杨教授的研究,除了突出经济地理学的地位之外,还正确地揭示了地理学中的一些次级分支学科的边缘属性。如人口地理学是介于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分支;资源地理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城市地理学是介于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

59、学科。由于经济活动属于人文现象,从逻辑思维和与自然地理对等角度出发,我们倾向于将经济地理学列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尽管目前经济地理学与其它人文地理学科发展程度不同,但不很发达的现状并不能阻止这些学科的存在。况且,一些人文地理学科(如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已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城市地理学近2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杨吾杨教授等人提出的许多人文地理分支具有边缘学科属性且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的思想,对这些学科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沿着这种思路,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应该注重该学科与自然地理学、地理技术学科以及其它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交叉关系。尤其是地图学和数量地理学对经济地理学研究

60、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给以应有的关注。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在经济科学中,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其中,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如消费者、厂商和资源所有者)的经济行为,所考察的内容之一是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市场的供给的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变动及其与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规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律的作用。故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重要意义。反过来,由于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重要意义。正由于此,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得到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60年代,在一些地理学家企图弄清经济学空间含义的同时,经济学家则关注空间现象的经济意义。针对这种现象,英国地理学家马西正确指出,空间和社会是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