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的胡人驯狮琥珀佩饰看西方文化因素对辽文化的影响_第1页
从出土的胡人驯狮琥珀佩饰看西方文化因素对辽文化的影响_第2页
从出土的胡人驯狮琥珀佩饰看西方文化因素对辽文化的影响_第3页
从出土的胡人驯狮琥珀佩饰看西方文化因素对辽文化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出土的胡人驯狮琥珀佩饰看西方文化因素对辽文化的影响从出土的胡人驯狮琥珀佩饰看西方文化因素对辽文化的影响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一件胡人驯狮琥珀配饰标本Y117,置于公主腹部。红色。略呈长方形。正面雕刻胡人驯狮。右面刻1胡人,头缠巾,袒胸,下着短裙,腰束长带垂于脚下。双手执驯狮棒;左面刻一狮子,驯伏状。两侧穿1孔。长8.4、宽6、厚3.4厘米1。该佩饰无论从其所用材料琥珀,还是与其类似的兼具胡人与狮子形象的出土物品来看,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因素对辽文化的影响。一、辽代琥珀及其所反响的西方文化因素目前已开掘的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琥珀饰物,根据其用途可分为装饰品、实用装饰品、佛教用品、丧葬

2、用品等,如建平张家营、硃碌科、新民巴图营子以及法库叶茂台等辽墓出土的大量琥珀装饰。其中巴图营子辽墓出土琥珀雕饰50多件;赤峰大营子辽驸马卫国王墓还出土有琥珀璎珞;陈国公主墓出土大量的琥珀珠、精致的琥珀雕刻和装饰等约计千余件,其技艺之精、数量之巨,为以往辽墓中所未曾见。辽代琥珀原料的来源,由于缺乏史料的记载,迄今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是辽宁当地所产,有学者认为是来自波罗的海。据?契丹国志?记载:高昌国、龟兹国、于阗国、大食国、小食国、甘州、沙洲、凉州,以上诸国三年一次遣使,约四百余人,至契丹奉献玉、珠、犀、乳香、琥珀、玛瑙器、镔铁兵器、斜合黑皮、褐黑丝、门得丝、怕里呵、褐里丝。2但?契丹国志?提及

3、的西域诸国及大食国等地都不产琥珀,这些地区也只是琥珀的中转站。美国琥珀专家urt.Bek教授曾对香港梦蝶轩所藏以及出土的三颗琥珀珠作过检测,发现其成份与波罗的海的琥珀非常接近3,说明辽代的琥珀大局部应产自波罗的海地区,经西亚、中亚的商人转运至辽境。当然,辽代琥珀也可能有少量产自外乡。这些琥珀饰物无论是在原料的成份上,还是在题材、纹饰上,都有西方文化的因素。这些琥珀饰物有可能是经中亚、西亚地区直接传入辽朝,也有可能是用进贡的原料由当地工匠雕刻而成,但后者显然是受到了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琥珀入辽的道路,经许晓东综合考证,欧洲波罗的海琥珀,至少可经三条道路,辗转进入辽境。波罗的海琥珀到达基辅罗斯的诺

4、夫哥罗德后,经大水路即伏尔加河、第聂伯河到达地中海沿岸,然后向东经黑海、里海,抵河中地区。由此可取道三条道路进入辽境。最北方的是所谓的皮毛之路:越阿尔泰山,取道辽之属国辖戛斯、斡朗改,东南至辽西北招讨司所在地镇州可敦城,再往南、往东至上京,乃至中京。其二,越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葱岭,自噶什噶尔Kashgar沿古代绿洲丝路北线,即取道塔里木盆地北沿的龟兹、居延、高昌,至镇州可敦城,继而东南行至上京、中京。其三,越葱岭,取道疏勒、于阗、沙州、甘州、西京云内州治今呼和浩特附近、大同府治今大同,奉圣州武定军治今河北省逐鹿县而抵中京、上京4。琥珀之所以可以通过上述3条道路顺利进入辽朝,与辽朝重

5、视东西方文化交流亲密相关。辽朝建立之后,辽太祖阿保机曾先后发动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臣服今内蒙古赤峰地区以西至河西走廊和阿尔泰山之间的民族,将辽的幅员扩大至西域邻近地区,而西域地区恰好是辽与西方交流的中转站。西域诸国中的高昌回鹘与辽地理位置间隔 较近,且处于中西交通之要冲,其地南距于阗,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西天步路涉、雪山、葱岭,皆数千里5。由于高昌处于辽上京中京至大食波斯喀喇汗王国的中间地带,故起到了中西方贸易中转的作用。由于高昌特殊的地理位置,辽在高昌设有榷务,以管理辽朝与西北地区的贸易,两者之间亦有互市,其国主亲与北主评价6。除高昌外,辽朝还在其西南靠近西夏的东胜州设置榷务,以处理中外商业往

6、来事务。学者王日蔚曾做过统计,指出回鹘在辽朝以朝贡名义到辽上京的贸易使团达64次7。民间贸易更是频繁,以致来易于辽者,道路襁属8。为了管理回鹘商人,辽上京建有回鹘营,作为回鹘商人在上京时的居所9。辽圣宗时,在中京近畿亦建有回鹘城,供回鹘商人聚居10。可见,回鹘商人在辽朝受到优厚的待遇,辽朝政府对互市和商业贸易极为重视,并通过回鹘与中亚、西亚等国建立了贸易联络,如波斯、大食曾先后朝贡于辽,?辽史太祖本纪下?载:天赞二年923年六月,波斯国来贡。天赞三年924九月,大食国来贡。这是关于波斯和大食同辽朝直接经济交往的明确记录。这些出自西域和中亚、西亚的琥珀物品,证实了契丹族与邻近中亚、西亚等国互相交

7、往的亲密关系,出土的琥珀实物也为研究辽代契丹族与西亚中亚地区的交往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材料。二、辽代出土的兼具胡人与狮子造型的物品及其所反响的西方文化因素根据考古简报粗略统计,目前出土的兼具胡人与狮子造型的物品有:1.胡人驯狮三彩暖盘:宁城县小刘杖子村辽墓出土:暖盘为八角形,在八个侧面分别模压出八组内容一样的驯狮场面。在画面的右侧为一个作舞蹈状的雄狮,狮子站在长方形的平台上,前两足腾空而起,头高昂鬣毛披扬,狮尾随舞蹈上翻于背上,动感极强。在画面的左侧为一弹拨乐器的驯狮胡人,驯狮者头戴三角形尖顶帽,深目高鼻,身穿及膝短袍,腰系三角巾,足蹬尖头半启腰软靴,左腿呈跪状,右腿半蹲,双手持

8、一圆箱长项胡琴,横置于下颌及肩部之间,右手弹拨,左手持项作奏乐舞蹈状,使整个画面形成了狮子根据驯狮者的乐曲和舞蹈节拍翩翩起舞的生动场面11。2.胡人骑狮瓷像:内蒙古敖汉旗撤力巴乡喇嘛沟村出土。瓷像通高14.5、长9、宽4厘米。狮为雄狮,侧首立于一长方形底座上,张口伸舌,双目直视,颈挂一铃,背部有鞍鞯。上偏坐一胡人,半侧身。头戴花瓣状的卷沿帽,帽两侧系绳在领下打结。胡人突额,深目高鼻,大胡须,颈部戴围巾,手戴手套。双手抱一琵琶并作弹拨状,背负一壶。壶系白瓷略泛青,一侧呈弯弧状,外侧起棱。壶与狮腿部有黑斑点。胡人身着的长衣为淡红色釉,局部有细开片12。3.胡人驯狮铜像:赤峰市敖汉旗征集,合范铸成,

9、一雄狮站立,细腰,扬首,胸部挂一铃,尾部立一戴三角帽的胡人似在驯狮,该狮具有西亚狮的特征。4.庆州白塔胡人引狮图13:赤峰市北部辽庆州如来舍利塔,建于兴宗重熙年间,塔身浮雕有卷须深目隆准的西方胡人牵引狮子的形象。5.狮子踏鼓起舞壁画:绘于敖汉旗北三家一座辽代契丹人墓葬天井西壁。在画面下半部画一面圆大鼓,鼓边装饰红色围帷,打曲边摺,鼓面坐一雄狮,头脱落仅见一缕长鬛垂于身侧,下身为蹲坐状,下腿平伸,尾向左侧前卷,前腿一上一下作踢蹄击鼓状,和该画相对的东壁绘有一幅雄鸡踏鼓起舞图。一雄鸡站在鼓面之上双腿交替踢击鼓面起舞。在天井的南侧面壁绘两个汉人驯狮者,东边一人吹筚栗,头戴展角头,身穿浅蓝色宽袖袍,红

10、色圆领,腰系红色带。左面一人双手持红色鼓槌击鼓,左槌扬起右槌击鼓面,头戴卷角幞头,身穿浅蓝色圆领宽袖袍,腰系黄色带。整个天井构成了一组完好的驯狮、鸡的画面,在驯兽者的鼓乐声中,狮和鸡各立于鼓面之上,按照音乐节拍击鼓起舞,三鼓交替奏鸣,使表演和奏乐融为一体14。古代中亚、西亚地区流行崇尚狮子的风俗,所谓阿萨兰,汉语意思即为狮子。在回鹘族称前冠以阿萨兰,显然是受社会风俗的影响。这种社会风俗,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入东方,在辽朝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来看,狮子造型被广泛应用在金银器、瓷器、铜器、木器、马具与带饰、绘画与雕塑等诸多方面。从目前的兼具胡人与狮子造型的物品来看,狮子形象多与音乐

11、、舞蹈亲密相关。从目前掌握的辽代西域胡人驯狮资料来看,胡人驯狮一般以一人一狮为主,辅以胡琴、琵琶等西域乐器作为驯狮工具,其表演形式表现为驯狮者一边舞蹈,一边弹奏乐器,同时引导狮子根据驯狮者的乐曲和舞蹈节拍表演各种舞蹈。此外,舞狮者还根据不同的表演场合设计狮子的表演动作,如引导狮子在高台表演各种高难动作,或者驯狮者站在或骑在狮子身上进展表演。这种融歌、舞、乐、杂技于一体的胡人驯狮表演,无论从其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具有典型的西域特色,显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值得一提的是,胡人驯狮传入辽朝后,也逐渐外乡化。如辽墓壁画中的驯狮,驯狮者不再是胡人而是着汉服的汉人,驯狮用的乐器也不再是西域乐器中常见的胡琴、琵琶,而是中国式的鼓,驯狮者不再手持乐器与狮子共舞,而是在表演场地外,用乐器配合狮子表演。如敖汉旗北三家的狮子踏鼓起舞壁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