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论文题目:突发事件中3G移动通信的应用研究单 位系别 :通信工程系学 生 姓 名 :专 业 :通信工程班 级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辩论组 负责人 :填表时间: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教务处制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设计论文题目 突发事件中3G移动通信的应用研究 学生姓名 系别 通信工程系 专业 通信工程 班级 指导教师 职称 联系 教师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 下任务日期_ 主 要 研 究 内 容 、 方 法 和 要 求主要研究内容:分析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突发事件应急通信需求分析;3.深入理解3G移动通信技术;4.突发事件应急通讯功能设计
2、;方法和要求从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知识;理论知识要扎实,工作要细。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方案改善论文;2.每周至少汇报一次进展情况,和指导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3.注意采用团体协作、答疑等方法攻克难点。 进 度 计 划4月15日前:定题,收集学习资料,并间断汇报完成情况。4月25日前:编写纲目,写出正文的大体框架。5月5日前:完成正文内容,完成英文翻译。5月15日前:详改初稿。5月20日前:完成论文的撰写,讨论,修改并最终定稿。5月30日前:做PPT,完成辩论相关材料,用心准备毕业辩论。 主 要 参 考 文 献1吴伟陵. 移动通信原理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1.2周烔槃、
3、庞沁华、续大我. 通信原理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21.3金惠文、陈建亚、纪红. 现代交换原理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1.4姚军. 现代通信网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备注:此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于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下达给学生。摘 要社会进步开展过程中,通信媒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局部,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内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这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加大有关。突发事件的高频发生以及其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力和影响力对我们国家通信媒介提出了巨大
4、的挑战。随着3G技术的开展,移动通信媒介成为继报纸、播送、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介。移动通信媒介在突发事件中担当者多重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本文以移动通信媒介的功能角色为研究主线。首先讨论了突发事件的概念、特点,以及移动通信媒介在突发事件中传播的特点。然后讨论了3G技术的特点以及3G技术在突发事件移动通信中的应用。通过讨论发现,3G移动通信在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能够以自身移动、便捷、受众广泛等特点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快速预警、适度免疫、第一时间告知与辟谣等功能。而且随着智能 功能的增强,3G移动通信在突发事件中它不仅发挥了根本通信的作用,还发挥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是一个不容无视的重要角色
5、:它是预警信息的官方发布者,是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它是公民新闻,网民舆论缓释的平台;当然它也暴露出种种弊端:它容易引发谣言,而且其信息发布主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并不高。本文最后针对3G移动通信媒介的弊端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待移动通信通过自身完善,在今后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关键词】3G移动通信 突发事件 应急通信 功能 媒介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organism, communication media have always played an im
6、portant role.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emergencies occur frequently, is is because our country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 high frequency of emergencies and they bring unprecedented destructive power and influence presented a huge challenge to our national communication media.
7、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3G technology,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media became the fifth media after newspapers, radio, TV and internet media. Mobile communication media play multiple roles in emergencies,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unction.In this article, the function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
8、ion medium - the role is the main line. We discussed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the emergencies and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media in emergencies at first. Then we discuss the features of 3G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3G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emergencies
9、.We found that in emergencies propagation, 3G techologys mobile, convenient, broad audience to play in the event of an emergency rapid alert, moderate immunity, the first time informed rumor and other functions.With development of smartphone, 3G mobile communication beyond its basical function in em
10、ergency. Its also played the role of media. It is the official release of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also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Of course, it also exposed the drawbacks, it is apt to cause rumors, and its authority and credi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is not high. At last we put s
11、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rawbacks of the 3G mobile communication media, wish it could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future emergencies propagation.【Key words】3G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function role media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56992785 前 言 PAGEREF _Toc356992785 h 1 HYPERLINK l _Toc3569
12、92786 第一章 突发事件概述 PAGEREF _Toc356992786 h 2 HYPERLINK l _Toc356992787 第一节 突发事件传播 PAGEREF _Toc356992787 h 2 HYPERLINK l _Toc356992788 一、突发事件 PAGEREF _Toc356992788 h 2 HYPERLINK l _Toc356992789 二、突发事件传播 PAGEREF _Toc356992789 h 3 HYPERLINK l _Toc356992790 三、突发事件传播价值 PAGEREF _Toc356992790 h 4 HYPERLINK l
13、 _Toc356992791 第二节 移动通信传播突发事件 PAGEREF _Toc356992791 h 4 HYPERLINK l _Toc356992792 一、移动通信媒介化 PAGEREF _Toc356992792 h 4 HYPERLINK l _Toc356992793 二、移动通信的传播拓展 PAGEREF _Toc356992793 h 5 HYPERLINK l _Toc356992794 第二章 3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述 PAGEREF _Toc356992794 h 8 HYPERLINK l _Toc356992795 第一节 3G移动通信技术简介 PAGEREF _
14、Toc356992795 h 8 HYPERLINK l _Toc356992796 第二节 3G移动通信技术分类比照 PAGEREF _Toc356992796 h 9 HYPERLINK l _Toc356992797 一、CDMA2000技术 PAGEREF _Toc356992797 h 9 HYPERLINK l _Toc356992798 二、WCDMA技术 PAGEREF _Toc356992798 h 10 HYPERLINK l _Toc356992799 三、TD-SCDMA技术 PAGEREF _Toc356992799 h 11 HYPERLINK l _Toc3569
15、92800 四、WiMAX技术 PAGEREF _Toc356992800 h 11 HYPERLINK l _Toc356992801 五、4种主流技术标准的比较 PAGEREF _Toc356992801 h 12 HYPERLINK l _Toc356992802 第三节 移动通信中3G技术的应用 PAGEREF _Toc356992802 h 17 HYPERLINK l _Toc356992803 第三章 突发事件中3G移动通信的应用 PAGEREF _Toc356992803 h 18 HYPERLINK l _Toc356992804 第一节 基于3G网络的突发事件图像视频采集
16、PAGEREF _Toc356992804 h 18 HYPERLINK l _Toc356992805 一、现有图像视频采集系统技术分析 PAGEREF _Toc356992805 h 18 HYPERLINK l _Toc356992806 二、基于3G网络的突发事件图像采集 PAGEREF _Toc356992806 h 19 HYPERLINK l _Toc356992807 三、基于3G网络的突发事件视频采集 PAGEREF _Toc356992807 h 20 HYPERLINK l _Toc356992808 四、基于3G网络的突发事件图像视频采集小结 PAGEREF _Toc3
17、56992808 h 22 HYPERLINK l _Toc356992809 第二节 3G应急通信应用实例移动应急指挥系统 PAGEREF _Toc356992809 h 23 HYPERLINK l _Toc356992810 一、传统移动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PAGEREF _Toc356992810 h 23 HYPERLINK l _Toc356992811 二、3G移动应急指挥解决方案 PAGEREF _Toc356992811 h 24 HYPERLINK l _Toc356992812 三、3G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小结 PAGEREF _Toc356992812 h 26 HYPER
18、LINK l _Toc356992813 第四章 突发事件中的其他通信方式比较 PAGEREF _Toc356992813 h 27 HYPERLINK l _Toc356992814 第一节 卫星通信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PAGEREF _Toc356992814 h 27 HYPERLINK l _Toc356992815 一、概述 PAGEREF _Toc356992815 h 27 HYPERLINK l _Toc356992816 二、卫星通信原理 PAGEREF _Toc356992816 h 28 HYPERLINK l _Toc356992817 三、卫星与3G通信在突发事件中的
19、比较 PAGEREF _Toc356992817 h 28 HYPERLINK l _Toc356992818 第二节 2G通信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PAGEREF _Toc356992818 h 29 HYPERLINK l _Toc356992819 一、概念 PAGEREF _Toc356992819 h 29 HYPERLINK l _Toc356992820 二、2G通信与3G通信在突发事件中的比较 PAGEREF _Toc356992820 h 30 HYPERLINK l _Toc356992821 第三节 小结 PAGEREF _Toc356992821 h 31 HYPERLI
20、NK l _Toc356992822 结 语 PAGEREF _Toc356992822 h 32 HYPERLINK l _Toc356992823 致 谢 PAGEREF _Toc356992823 h 33 HYPERLINK l _Toc356992824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356992824 h 34 HYPERLINK l _Toc356992825 附 录 PAGEREF _Toc356992825 h 36 HYPERLINK l _Toc356992826 一、英文原文 PAGEREF _Toc356992826 h 36 HYPERLINK l _Toc35
21、6992827 二、英文翻译 PAGEREF _Toc356992827 h 44 前 言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英语:3rd-Generation的缩写,也就是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效劳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信息电子邮件、实时通信等。3G的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3G标准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IMT-2000标准的最终开展结果。原先制定的3G远景,是能够以此标准到达全球通信系统的标准化。中国3G处于快速开展阶段,随着3G市场
22、的不断成熟,3G用户已经进入规模增长阶段,我国已累计建设3G基站54万个以上,3G网络已覆盖全国大局部地市、县城的局部重点乡镇。中国3G商用将在电信业务增长、移动宽带开展、TD完善、运营市场均衡和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全面推进。中国通信业将全面进入3G时代,届时3G将全面开始商用。2-3年后,3G用户开展将进入顶峰期,预计5年内将有一半的移动用户成为3G用户。中国的3G市场非常广阔。介于3G高传输速率以及群众化的特点,可以利用3G技术实现以前移动通信无法实现或本钱高昂的功能。例如突发事件中实时移动图像视频音频采集,通过成熟3G技术完成传输任务,大大降低通信本钱,为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和处理提供新的方
23、案。第一章 突发事件概述第一节 突发事件传播一、突发事件所谓突发事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定义。有人认为“所谓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的,带有异常性质,人民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正因为其“突发性,重大突发事件总能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西北工业大学叶金福教授指出,突发事件是指违反社会常态并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危机社会和人身平安的事件。中国可持续开展战略首席科学家牛元文教授把突发事件成为“脉冲事件,以脉冲来比喻对正常的社会交往、经济活
24、动、生活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的事件。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对应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平安事件。在业界中,突发事件往往只是“约定俗成而已,从其英文表述上便可见一斑。国际上对于突发事件通常对应使用的词语是emergency;但也有时使用disaster或hazards,还有用词组the unexpected event表示的情况。香港凤凰卫视专门有一档节目既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其英文翻译为breaking news。突发事件又是也被表述为“crisis,这和赵伟鹏、
25、戴元祥先生所著的?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突发事件可称为危机事件的观点不谋而合。书中认为:突发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突发事件会对其相关的政府组织构成威胁,重大的、涉及面广的突发事件还可能使政府组织处于危机状态。因此突发事件也可成为危机事件。综上所述,所谓突发事件,即突然发生,出乎人们的意料、公众普遍关注,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震撼的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开展乃至最终的结果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对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亦会对社会公众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突发事件涉及的面很广,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平安事故等都包括在突发事件
26、的范畴之内。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猝不及防且无法预知,常常会给受众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容易引发公共信息即可,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二、突发事件传播突发事件常常是带有异质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和公众自身利益的关系性较高,并伴随高度的信息关注,因此及时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传播十分迫切和必要。那么,如何定义突发事件传播呢?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传播就是信息借助一定的媒介所完成的流程过程,表现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既为某种事物的传递与传播1。具体而言,传播是一种信息的共享,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存在并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媒介的腔调。那么,借助传播
27、的概念,所谓突发事件的传播,即以突发事件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信息为对象,借助多种媒介,以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众传播等传播形式完成的信息的传递和扩散。因为突发事件具备了诸多新闻要素,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因此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不仅能够检验群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衡量和评价媒介的重要标准,表达出很高的传播价值。然而在过去,突发事件传播主要依靠报纸、播送、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群众传播通路,也有一少局部通过人际关系传播的路径进行信息交换,这两种途径由于媒介自身的局限性都不可防止地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受到传播媒介和传统媒介制度体制的限制,传统媒介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更多采用挖掘遗址式的报道方式,很难获取第一手资
28、料。加之突发事件的特殊性质,在传统媒介报道之前往往还要经过层层审查,有些突发事件在传播报道中还要局限于某些封闭环境,使得突发事件不报、少报或晚报的现象频频发生。这样一来就使原本最需要及时、动态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突发事件失去了受众期待的前提。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电视技术、卫星技术、网络技术、无线技术的广泛运用和迅速普及,传播手段越来越快捷方便。人类交流的方式、交流的途径更是多种多样,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人们除了通过 、电视等途径传播信息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 短信等将突发事件的信息迅速传播到各地,传统媒介已经无法再对突发事件的传播构成障碍,受众如果无法从传统媒介哪里获取预
29、期的传播效果,便会通过各种其他的传播媒介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此外,随着人们新闻传播观念的不断变化,即使是重大的突发事件也不能只依靠传统媒介一板一眼式的传播路数,而是要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媒介表现形式,满足受众的关注和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媒介形式开始介入到突发事件传播中,并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三、突发事件传播价值1948年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三种功能:检测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文化。在这三种媒介功能中,检测环境是处于第一位的。所谓检测环境,即准确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在线周围世界的原貌和开展状况。施拉姆也曾用“社会雷达来比喻媒介的这一功能。重
30、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媒介检测环境这一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突发事件冲击力大、影响力大,往往和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事件发生后,人们希望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影响程度等相关信息,借以了解身边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媒介理应义不容辞地负担起及时传播信息的职责,及时将突发事件的实情和最新动态告知民众,让人们了解真实的环境,正视突发事件,使媒介在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中起到检测社会环境的作用,同时有效安抚突发事件在民众中造成的心理恐慌2。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果此时某一
31、媒介在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中拓印而出,会迅速提升该媒介的影响力和自身价值。因此,成功的突发事件传播报道是培育和增强媒介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日渐成为考评一个媒介综合实力和媒介实战能力的试金石。第二节 移动通信传播突发事件一、移动通信媒介化在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或相应的媒介组织,如报纸、播送、电视等群众传媒。移动通信作为信息接收终端,随着自身功能的不断完备,也越来越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媒介特征。从技术上看,移动端的功能不断丰富,使其逐渐担负起传递信息的角色。从传播者角度看,国内主要新闻媒介已纷纷进入移动媒介业务。从受传者角度看,目前国内移动设备用户数量世界排名第一,信息接收者众多。从传播
32、结构角度看,移动设备不仅可以点对点进行传播,还可以完成一对多的传播。从传播媒介的意义上看,移动媒介已经具备了媒介的各种特征是兼具了人际、群众传播特征的新媒介3。第一,移动通信作为人际传播媒介。在传播学视野中,目前移动通信已经被定义为有意识的或专业化的传播者,以多媒介为表现手段,向特定的或数量众多的对象大规模传播信息的电子媒介。但是,移动通信诞生之初仅是作为人与人之间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这一功能出现的,是作为固定 的一种移动化延伸,是一种点对点人际传播媒介。作为新兴的人际传播载体,目前移动通信担负着人际沟通的重要功能,成为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相对于传统人际交流受时空维度的限制,利用移动通信进行
33、的人际交流可以消除时空距离带给人们的束缚。此外,移动通信作为便携的传播载体,在随时随地的动态交流、及时的互动反响等人际传播方面的优势,都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要,使它成为人际传播最方便的媒介。随着新的传播技术和新媒介传播功能的日益多元,随着移动设备普及率的不断攀升,移动通信本身对人类生活与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日趋明显,移动通信媒介更作为人体功能的延伸而获得了更多的能动性,使其在人际传播媒介的根底上拓展出更多的群众媒介的功能和属性。第二,移动通信承载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加之日益强大的新闻传播功能,使其具备了群众传播媒介的特质。以通讯网络和互联网连接作为传播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将打造传媒引
34、入一个全新的移动传播时代。移动通信不仅仅是群众传媒延伸的终端,而更多地表现为媒介融合的集成性终端。作为极具潜质的移动信息传播媒介,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通过自身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拓展,将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众传播媒介。二、移动通信的传播拓展由于传播科技的不断开展,新的媒介技术,新的传播形态大量涌现,不仅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对待信息的态度和方式,也打破了人际传播,群众传播的既有格局,使得信息传播模式向多样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开展。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分析,无外乎建立四种传播结构,即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点对点的传播是指任意两个社会个体之间的信息传播, 的人际传
35、播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化渠道;点对面的传播是指以任意社会个体为信息源点进行的范围较大的传播,博客或网络是这一传播模式的典型渠道;面对点的传播是指以任意社会群体为信息源点,与任意社会个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以智能化搜索引擎和第三代或第四代智能化搜索功能为典型化渠道;而面对面的传播,是指任意两个以上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移动通信诞生最初,是被作为人际沟通的工具应用于生活中的,可划归为点对点型的人际传播媒介,但是随着普及率提高,功能不断完善,其越来越多地表达群众传播媒介的特点。一方面,通过群发等功能可以成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发送器,进行点对面的传播;另一方面,由于移动通信终端自身又作为传播信息接收终端,可以接
36、收并复制传播信息,使得传播由点到点再到面上扩散。此外,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树状传播方式,移动媒介的传播方式呈“网状传播的特点,即传播中任意一个传播主体都可以任意完成点对点、点对面的单双向传播,且传受双方的位置可以实现即时互换。与传统的群众传播媒介的点对面的一次性同步传播不同,移动信息的传播是多节点的渗透式异步传播,能够最终更好地完成信息的群众化扩散传播。信息受众受众受众受众受众受众受众受众受众受众受众受众图1.1 即时互动的“网状传播模式回溯信息传播史,可以发现,新技术催生新媒介,新媒介开创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和新时代,移动通信作为新技术媒介当然也不例外。移动媒介的出现不但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更拓展
37、了信息传播渠道,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无论在信息的传播功能还是在信息的传播结构上,移动媒介都对信息的传播机制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在突发事件传播者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不同于传统方式在突发事件传播报道中采取的单一的群众传播形式,移动通信能够依靠自身的特点兼具群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元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并实现传播中群众和分众的融合,同时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现场感。此外,在更加个人化的移动媒介环境中,信息来源多样化的特点也十清楚显,大量信源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存在着各种视角,由此形成的信息本身、对信息的多元化解读以及看待和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多元化视角都是传统方式无法比较的。移动介入突发事件传播不仅与
38、其自身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传统方式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短板和信息时代下受众对待信息接收方式需求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关联。突发事件尤为考验一个媒介的快速反响能力,而传统媒介由于其体制和制度所限,在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往往要经过层层审查,使得突发事件的报道极易成为明日黄花。因此,要想快速、完整、全面、立体地报道突发事件,单纯依靠传统媒体的力量可能很难到达。此时,就需要其他新兴媒介的介入,去弥补传统媒介在突发事件传播报道中的缺乏。移动媒介所反映出的时效性、现场感和互动性均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报道中的诸多限制,在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章 3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述
39、第一节 3G移动通信技术简介第三代移动通信3r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3G系统是为多媒体通信设计的,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始于“国际电信联盟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下的世界无线电管理大会1992年会议,在此次会议中,2GHz附近的频率被指定给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使用。在ITU中,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被称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phony 2000。2000年5月,国际电联ITU在土耳其召开全会,经对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标准的10个候选方
40、案如表1所示的频谱效率、网络接口、QoS、技术复杂性、覆盖率、灵活性和设备体积等诸多方面的全面评估,正式确认了五种标准,分别是CDMA2000、WCDMA、TS-SCDMA和WiMAX,这是一个以CDMA技术为主体,兼顾TDMA技术,包含FDD和TDD两种双工方式的多元化体系标准4。第一代通信是指模拟信号 ;第二代通信是指数字信号 ,如我们常见的GSM和CDMAOne,提供低速率数据效劳;2.5G是指在第二代 上提供中等速率的数据效劳,传输率一般在几十至一百多kbps。3G能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讯形式,提供网页浏览、 会议、电子商务
41、信息效劳。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由于采用了更高的频带和更先进的无线空中接口接入技术,3G标准的流动通信网络通信质素较2G、2.5G网络有了很大提高,比方软切换技术使得旅途中高速运动的移动用户在驶出一个无线小区并进入另一个无线小区时不再出现掉话现象。而更高的频带范围和 用户分级规那么使得单位区域内的网络容量大大提高,同时通话允许量大大增加。3G最大的优点即是高速的数据下载能力。相对于2.5GGPRS/CDMA1x100kbps左右的速度,3G随使用环境的不同约有300k-2
42、Mbps左右的水平。另外有些3G系统效劳业者会更新为3.5G系统如HSDPA,此时可有下传14Mbps、上传5.8Mbps的速度。第二节 3G移动通信技术分类比照一、CDMA2000技术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IS95技术开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由美国主推,该标准提出T从CDMAIS952GCDMA2000 1 xCDMA2000 3 x3 G的演进策略。CDMA2000lx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3x与CDMA2000lx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了多路载波技术,通过采用三载波使带宽提高。目前中国联通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建成了C D M A I S
43、 9 5网络5。CDMA2000 是从 CDMAOne 演进而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事实上,CDMA2000 标准是一个体系结构 ,称为 CDMA2000family,它同样还包含一系列的子标准。经过10 多年开展,CDMA 标准已经经历了多个技术阶段。其中,IS-95A 和IS-95B 同为系列标准,总称为IS-95。IS-95B 是IS-95A 的进一步开展。一般认为,它们均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CDMA2000 是IS-95 标准向第三代技术演进的方案,由3GPP2 负责制定和发布。CDMA 标准的后向兼容性是其重要优势之一。从IS-95 到CDMA2000 1x、CDMA200
44、0 1x EV-DO 及CDMA2000 1xEV-DV,都是后向兼容的。只要部署了CDMA 网络, 就可以较低的代价平滑向下一代演进。兼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下一代移动终端可以直接在上一代网络中漫游,无须更换终端;上一代移动终端也可以直接漫游到下一代网络中,也无须更换终端。在一系列标准中,CDMA2000 1x 原意指采用单载波形式的CDMA2000 系统,也可以理解为CDMA2000 的第一阶段。它在核心网局部引入了分组交换,可支持移动IP 业务。目前,CDMA2000 1xRelease 0 版本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商用。CDMA2000 1x Release 0 中
45、还定义了CDMA2000 3x 多载波模式。它与CDMA2000 1x 的主要区别是,前向信道采用3 载波方式,而CDMA2000 1x 用单载波方式。目前多载波是CDMA2000 的AIE空中接口演进 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从技术和商用成熟度考虑,运营商对CDMA2000 1x EV 更感兴趣。CDMA2000 1x EV 是在CDMA2000 lx根底上进一步提高速率的增强体制。它从2000 年开始分为两个方向开展:一个称为1x EV-DO 技术,主要是对数据业务进行了增强,即在网络容量固定带宽,每个小区容纳的用户数和业务级别提供给每个用户的平均数据吞吐量方面进行了优化。该技术有助于提升
46、无线数据业务的利润空间,已经在韩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有了规模商用。另一个叫做1x EV-DV 技术,它对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同时进行了增强,集CDMA2000 1x 和CDMA2000 1x EV-DO 两者之优势,可在1.25MHz 带宽内,同时提供语音业务和高达3.1Mbit/s 的分组数据速率。二、WCDMA技术WCDMA全称是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中文译名为“宽带码分多址。这是基于G S M网开展出来的3 G技术标准,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 D M 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以技术根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该标准提出了GSM2G
47、一代;GPRSEDGEWCDMA3 G的演进策略。GPR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EDGE是Enhanced Datarate for GSM Evolution增强数据速率的G S M演进的简称,这两种技术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中国移动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将原有的G S M网络升级为G P R S网络。GSM的巨大成功对第三代系统在欧洲的标准化产生重大影响。欧洲于1988年开展RACE欧洲先进通信技术的研究程序,并一直延续到1992年6月,它代表了第三代无线研究活动的开始。1992-1995年之间欧洲开始了RAC
48、E程序。ACTS先进通信技术和业务建立于1995年底,为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建立了FRAMES未来无线宽带多址接入系统方案。在这些早期研究中,对各种不同的接入技术包括TDMA、CDMA、OFDM等进行了实验和评估。为WCDMA奠定了技术根底。WCDMA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数据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的状态,可提供384Kbps的传输速率,在低速或是室内环境下,固定线路Modem也只是56Kbps的速率,由此可见WCDMA是无线的宽带通讯。此外,在同一些传输通道中,它还可以提供电路交换和分包交换的效劳。因此,消费者可以同时利用交换方式接听 ,然后以分包交换方式访问因特网,这样的技
49、术可以提高移动 的使用效率,使得我们可以超越在同一时间只能做语音或数据传输的效劳的限制。在费用方面,WCDMA因为是借助分包交换的技术。所以,网络使用的费用不是以接入的时间计算,而是以消费者的数据传输量来定。三、TD-SCDMA技术TD-SCDMA的全称是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中文译名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技术,该项通信技术也属于一种无线通信的标准技术,它是由中国第一次提出并在此无线传输技术RTT的根底上与国际合作,完成了TD-SCDMA标准,成为CDMA TDD标准的一员,这是中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也是
50、中国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展的奉献6。在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的竞争中,中国提出的TD-SCDMA已正式成为全球3G标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进入世界领先之列。该方案的主要技术集中在大唐公司手中,它的设计参照了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TDD模式是基于在无线信道时域里周期地重复TDMA帧结构实现的。这个帧结构被再分为几个时隙。在TDD模式下,可以方便地实现上/下行链路间的灵活切换。这一模式突出的优势是,在上/下行链路间的时隙分配可以被一个灵活的转换点改变,以满足不同的业务要求。这样,运用TD-SCDMA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
51、3G对称和非对称业务。适宜的TD-SCD-MA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TD-SCDMA的无线传输方案灵活地综合了FDMA,TD-MA和CDMA等根本传输方法。通过与联合检测相结合,它在传输容量方面表现非凡。通过引进智能天线,容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智能天线凭借其定向性降低了小区间频率复用所产生的干扰,并通过更高的频率复用率来提供更高的话务量。基于高度的业务灵活性,TD-SCDMA无线网络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器RNC连接到交换网络,如同三代移动通信中对电路和包交换业务所定义的那样。在最终的版本里,方案让TD-SCDMA无线网络与INT
52、ERNET直接相连。TD-SCDMA所呈现的先进的移动无线系统是针对所有无线环境下对称和非对称的3G业务所设计的,它运行在不成对的射频频谱上。TD-SCDMA传输方向的时域自适应资源分配可取得独立于对称业务负载关系的频谱分配的最正确利用率。因此,TD-SCDMA通过最正确自适应资源的分配和最正确频谱效率,可支持速率从8kbps到2Mbps的语音、互联网等所有的3G业务。四、WiMAX技术WiMAX是又一种为企业和家庭用户提供“最后一英里的宽带无线连接方案。以及对3G可能构成的威胁,使WiMAX在一段时间备受业界关注。该技术以IEEE 802.16的系列宽频无线标准为根底。一如当年对提升802.
53、11使用率有功的Wi-Fi联盟,WiMAX 也成立了论坛,将提高群众对宽频潜力的认识,让WiMAX 技术成为业界使用IEEE 802.16系列宽频无线设备的标准。虽然WiMAX 无法另辟新的市场市面已有多种宽频无线网方式,短期而言2004年,WiMAX 论坛将在年底之前,2005年左右,大型供给商将推出拥有WiMAX 认证的产品,多数产品的频率不超过11GHz。长期而言,WiMAX 将进步到可以支持最后一里,回程、私人企业应用。2006/07 年左右,WiMAX 解决方案将内建于笔记本电脑,可直接进行客户端发送,递送真正的便携式无线宽频,不需外接的客户端设备CPE。WiMAX将可以为高速数据应
54、用提供更出色的移动性。此外,凭借这种覆盖范围和高吞吐率,WiMAX还能够提供为电信根底设施、企业园区和Wi-Fi热点提供回程。五、4种主流技术标准的比较一四种标准的主要优势分析 CDMA2000的优点主要是产品成熟度较高,近期建网本钱可能稍低;其次非核心频段的产品已大规模商用,有成熟的组网经验,网规网优也比较容易;CDMA2000 1x商用终端种类较多,已经超过300种。CDMA2000也有缺点,这主要包括:第一、将来的规模效应小;第二、全球漫游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欧洲;第三、核心频段上的产品尚未成熟;第四、必须采用GPS同步,所以存在一定风险。WCDMA的优势首先是规模效应大,全球漫游
55、能力强,因为GSM网络用户占移动用户的70%以上,116家获得3G牌照的运营商中的绝大多数114家选择了WCDMA;第二,WCDMA已有核心网基于R4软交换构架的商用产品,向全球IP网络演进的路线明确;第三,WCDMA可以采用异步和同步方式,风险小。WCDMA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标准和产品成熟度较低,版本更新频繁;第二,目前商用终端10种左右,相对较少,并且互操作性有待印证;第三,目前商用用户较少,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TD-SCDMA 技术的优点是能够为网络运营商提供从第二代网络向现有的传输链接提供第三代业务网络的渐进、无缝的转换,因为码分多址、智能天线、移动 与基站之间的互同步和现在所有
56、的利用先进的硅工艺以物理方式实现的联合检测等高级功能,频谱的利用率可能会比普通GSM高出3到5倍,这些技术优势将会给运营商和终端OEM带来较以往更连贯的经营模式,并能够缩短类似3G业务的面市时间,促进应用和内容的开发。作为ITU-T接受的低码片率TDD世界级标准,能够在一个移动连接过程中大幅度地调节分配给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的时间比例,是TD-SCDMA 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性能。这种特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频谱的利用率,这对于移动互联网应用迅速增长、频谱资源比较珍贵的亚太地区尤为重要。另外,与WCDMA和CDMA2000共享的频分双工FDD模式不同的是,TD-SCDMA所用的时分双工TDD技术是
57、国际电联选用的3种3G标准中唯一的TDD技术,TD-SCDMA组网可以采用TSM和LCR两种方式。这使TD-SCDMA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不是其他制式的补充。TD-SCDMA无线接入网可部署在现有的GSM核心网根底上,这种方式已由CWTS制订为TSM标准。TSM可以采用混合组网和独立组网两种方式。TSM混合组网时,其核心网设备使用现有的频带宽度窄,不能充分利用多径,降低了系统效率,实现软切换和软容量能力较困难。而且,TD-SCDMA系统要精确实,小区间保持同步,对定时系统要求高。WiMAX也有自身的许多优势。一,实现更远的传输距离。WiMAX所能实现的50公里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
58、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较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只要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城覆盖,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络应用的范围大大扩展。二,提供更高速的宽带接入。据悉,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这个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对无线网络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进步。三,提供优良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效劳。作为一种无线城域网技术,它可以将WiFi热点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作为DSL等有线接入方式的无线扩展,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WiMAX可为50公里线性区域内提供效劳,用户无需线缆即可与基站建立宽带连接。四,提供多媒体通信效劳。由于WiMAX较之WiFi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平
59、安性,从而能够实现电信级的多媒体通信效劳。五,从产业链来讲,WiMAX有商用数据上网卡有商用 HTC Max 4G,并且还存在终端一致性测试的问题。所以,WiMAX的产业链还需要经过像TD-SCDMA产业链的规模试验过程。二四种标准的各种性能的比较1.稳定性在标准稳定性的方面,WCDMA标准由3GPP组织制订,目前已经有四个版本,即R99、R4、R5和R6,其中R99版本已经稳定,目前处于完善过程中它的主要特点是无线接入网采用WCDMA技术,核心网分为电路域和分组域,分别支持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并提出了开放业务接入OSA的概念,目前的设备多基于R99版本,最高低行速率可以到达384kbit/s
60、。R4版本是向全分组化演进的过渡版本与R99比较其主要变化在电路域引入了软交换的概念,将控制和承载别离,话音通过分组域传递,另外,R4中也提出了信令的分组化方案,包括基于ATM和IP的两种可选形式。R5和R6是全分组化的网络,在R5中提出了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的方案,可以使最高低行速率到达10Mbit/s,目前标准仍在制订中。CDMA2000标准由3GPP2组织制订,版本包括R0、RA、EV-DO和EV-DV,R0的主要特点是沿用基于ANSI-41D的核心网,在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增加支持分组业务的网络实体,此版本已经稳定。联通已经开通的CDMA二期工程采用的就是这个版本,单载波最高上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预制混凝土构件研发与应用技术合作合同
- 2025年度订婚礼仪培训与执行合同
- 2025年度新能源车辆充电桩建设贷款保证合同
- 2025年度新型材料应用空白工程劳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全渠道广告投放效果评估合同
- 2025年度专业市场空场地租赁合同范本(全新)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保证担保合同书
- 2025年度科技研发项目股份分配与技术合作合同
- 2025年度健身房健身房健身器材租赁与健身设备智能化升级合同
- 2025年度会议场地租赁及翻译及同声传译服务合同
- 2024年中考语文 (湖北专用)专题一 字音、字形课件
- T-ACEF 095-2023 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红外成像仪(OGI)技术要求及监测规范
-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 骨科手术的术后饮食和营养指导
- 旅游定制师入行培训方案
- 2024年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六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题
- 个人代卖协议
- 赏析小说语言(二)
- 【立高食品公司的偿债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9000字)】
- 10.《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李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