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SATWE参数信息设置_第1页
PKPM-SATWE参数信息设置_第2页
PKPM-SATWE参数信息设置_第3页
PKPM-SATWE参数信息设置_第4页
PKPM-SATWE参数信息设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SATWE计 算 参 数 选 择总信息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0初始值为0,satwe可以自动计算出这个最不利方向角,并在wzq.out中输出。如果这个角大于15度,可根据把这个角度作为地震作用的方向角重新进行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的影响。 地震沿着不同的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应的大小一般也不同。结构地震反应是地震作用方向角的函数(逆时针为正)。2混凝土容重:26kN/m2 在自重荷载有利的情况下,要取25kN/m23钢材容重: 78 kN/m24裙房层数:按实际情况。 高规及抗规规定: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措施

2、;因此该数必须给定。5转换层所在层号:按实际情况。抗规3.4.3规定;高规10.2.6规定6地下室层数:按实际情况。7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1程序限定1.05.0之间,隐含值为2.0,该值对分析精度略有影响,但不敏感,对于一般工程,可取隐含值,对于框支剪力墙结构,可取的略小一些,取1.5或1.0。8对所有楼板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位移计算(周期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得到,而构件设计(配筋)应采用弹性楼板计算。9后面三个基本按默认10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剪力墙结构与框剪结构细分要看规定水平力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抗规)是否大于50%11恒活荷载计算信息:一般选择“模拟施工方

3、法3”当计算框架剪力墙等柱墙混用的结构的基础时选择“模拟施工方法2”。如有竖吊构件(如吊柱),必须选择“一次性加载。5.1.9、高层建筑进行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分析时,柱、墙轴向变形宜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施工过程的模拟可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简化方法。“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方法,对于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但这是在基础嵌固约束假定前提下的计算结果,未能考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对结构构件内力的影响。若结构地基无不均匀沉降,上述分析结果更能较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但若结构地基有不均匀沉降,上述分析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对于框剪结构,外围框架柱受力偏小,而剪力墙核心筒受

4、力偏大,并给基础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 “模拟施工方法2”加载:在模拟施工方法1的基础上将竖向构件(墙、柱)的侧向刚度增大10倍的情况下,再进行结构计算,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传给基础的力比较均匀合理,可以避免墙的轴力远远大于柱的轴力的不合理的情况,由于竖向刚度放大,使水平梁的两端的竖向位移差减少,从而使其剪力减少,这样就削弱了楼面荷载因刚度不均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所以这种方法更接近于手算。 12风荷载计算信息:选择“计算风荷载”。13地震作用计算信息:一般选择“计算水平地震力”。 当满足下面规定时,选择“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力”。多层建筑:抗规5.1.1.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

5、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高层建筑:(强规)3.3.2、高层建筑结构应按下列原则考虑地震作用:3、8度、9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4、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3.3.15、水平长悬臂构件、大跨度结构以及结构上部楼层外挑部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竖向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在8度和9度设防时,可分别取该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10.2.7、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8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尚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程序在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用户应设置计算竖向地震作用。2、尚不能单独计算转换

6、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用户需要,可整体考虑竖向地震作用。3、尚不能单独计算连体结构的连接体的竖向地震作用。用户需要,可整体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此处的长悬臂为悬挑出6m(抗规)或2m(高规)。风荷载信息1地面粗糙度类别:A/B/C/D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2.1、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7.2.1确定。地面粗糙程度可分为A、B、C、D四类: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2修正后的基本风压:查多层建筑: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7、(强规)7.1.2、基本风压应按本规范附录D.4中附表D.4给出的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不得小于0.3 kN/m2。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规)3.2.2、基本风压应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采用。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 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条文说明3.2.2、对风荷载是否敏感,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尚无使用的划分标准。一般情况下,房屋高出大于60m的高层建筑可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对于房屋高度不超过60m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是否提高,可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结构基本周期:一开始默认,之后回填基本周

8、期初始计算时,由程序按近似方法计算,建议计算出结构的基本周期后,再代入重新计算,对于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结构应特别注意。4风荷载作用下阻尼比: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 0.05; 有填充墙钢结构0.02 无填充墙钢结构0.015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1.06顺风向风振:勾选7横向风振:默认8扭转风振:默认9用于舒适度的风压:一般取十年一度的风压10用于舒适度的阻尼比:2%高规规定不小于150m的房屋才要舒适度验算11体型系数:普通结构1.3 高层1.4 多层不规则也取1.4 但是对于高层建筑结构和形状特殊的结构应该注意根据规范的相关规定对该项进行调整。多层建筑: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3.1、

9、房屋和构造物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采用:高层建筑:3.2.5、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形系数按下列规定采用: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形系数: 12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 0.5对于设缝的多塔结构,缝隙两边的墙体,不受或很少受风荷载的影响,所以通过此参数对背风面风荷载进行修正地震信息1结构规则性信息:按实际情况。一般选择不规则 选择“不规则”。当对结构进行第二轮计算时,则应该严格按照结构的实际情况根据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来判断结构的规则性。2设计地震分组:按实际情况。 查抗规附录A3设防烈度:按实际情况。上面两个参数的设置应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4场地类别 按实际情况。 查抗规5框架

10、抗震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按实际情况。 查抗规抗规表6.1.2多层建筑:(强规)抗规6.1.2、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抗规6.1.3、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框架抗震墙结构2、 裙房与主楼相连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高层建筑:(强规)4.8.2、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

11、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4.8.2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规程第4.8.3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用更有效的抗震措施。规范给的表格为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其他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根据4.8.1的有关规定来确定。4.8.4、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4.8.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的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面每

12、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于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总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小于二级。4.8.6、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群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8.1.3、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阵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中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采用,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与高宽比限值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02Q.out文件

13、中有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所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所占的比例,在第一轮计算完毕后可根据该项指标来调整结构的抗震等级。6抗震措施构造的抗震等级:按实际情况。 甲 乙类要提高一级,丙类不用; 在 类场地土上,甲,乙可不提高,丙可降一级,六度不降 0.15g,0.30g在,类场地土上要按0.20g,0.40g的建筑采取抗震构造措施7中震或大震设计:一般不考虑8后面三个一般不勾选 ?9考虑双向地震:以下三种情况要考虑双向地震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3.4.2条中对扭转不规则的规定来确定结构的质量与刚度的分布规

14、律,“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当计算结构中提供的位移比超过1.2倍时,可认为为质量与刚度分布不规则的结构。特别不规则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10考虑偶然偏心 一般都要考虑 11对于超长结构或特别不规则结构。偏心值不一定取0.05超长结构,可以设缝或后浇带,位移比不大于1.2就可以不称为不规则12计算阵型个数:3的倍数 有效质量数大于90就可以地震力阵型数至少取3,由于程序按三个阵型一页输出,所以阵型数最好为3的倍数。一般计算阵型数应大于9,多塔结构计算阵型数应取的更多些。但也要注意一点:此处的阵型数不能超过结构的固有阵型的总

15、数,比如说,一个规则的两层结构,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整个结构共6个有效自由度,这时阵型个数最多取6个,否则会造成地震力计算异常。对于复杂、多塔以及平面不规则的建筑就要多选,一般要求“有效质量数大于90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阵型数取的足够的多了。多层建筑:抗规5.2.3、可取前9-15个振型条文说明: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90所需的振型数。高层建筑:5.1.13、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 2 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

16、小于总质量的90;3 13重力代表值的活荷质量组合系数:一般取0.5多层建筑:抗规5.1.3、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1.3采用。表5.1.3略。高层建筑:3.3.6、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雪荷载取0.52、楼面活荷载按实际情况计算时取1.0;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时,藏书库、档案库、库房取0.8,一般建筑取0.5。14周期折减系数: 1 框架结构可取0.60.7; 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 3

17、 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高层多层相同)(强规)3.3.16、计算各阵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3.3.17、当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15结构的阻尼比:一般0.05 3.3.8、除有专门规定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抗规8.2.1、钢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阻尼比,对不超过12层的钢结构可采用0.035,对超过12层的钢结构可采用0.02;在罕遇地震下的分析,阻尼比可采用0.05。16特征周期、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罕遇

18、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通过抗震规范规定(一般系统会自动填,安全评估报告有特殊要求是才要加强)3.3.7、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3.3.7-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3.3.7-2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注:1、周期大于6.0s的高层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做专门的研究;2、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地区,应允许按批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采用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表3.3.7-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地震影响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

19、12)0.16(0.24)0.32罕遇地震0.50(0.72)0.90(1.20)1.40注: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表3.3.7-2 特征周期值(s) 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0.250.350.450.65第二组0.300.400.550.75第三组0.350.450.650.90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3.2.2、上海地区多遇地震时,类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取为0.65s,类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取为0.9s,罕遇地震时、类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都取为1.1s。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应按表3.2.2采用。17

20、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应角度:按实际情况 可允许最多5组多方向地震。附加地震数在05之间取值。相应角度填入各角度值。该角度是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逆时针方向为正。SATWE参数中增加“斜交抗侧力构件附加地震角度”与填写“水平与整体坐标夹角”计算结果有何区别: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不仅改变地震力而且改变风荷载的作用方向,而斜交抗侧力构件附加地震角度仅改变地震力方向。抗规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多层与高层的相关规定相同。3.3.2(强规)、活荷信息1柱、墙设计时活荷载

21、:一般折减2传给基础的活荷载:一般不折减对于纯住宅的建筑,柱 墙 基础均可折减对于底层有商店的建筑,店面的柱子活荷载不可折减,应分两次计算 3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默认荷规表4.1.2规定 4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最高层号:一般全楼考虑当活荷载大于4KN/m2 才考虑。将此参数填0,表示不考虑梁活荷不利布置作用5梁楼面活载折减设置:按实际情况 一般默认6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50年为1.0 100年为1.1调整信息1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取0.85。5.2.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装配整体式框架梁

22、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0.70.8;现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0.80.9。2 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端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3 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框架梁弯矩进行组合;4 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2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与活荷载的不利布置不能同时考虑。(建议该项设置为1.0)。条文说明5.1.8、如果活荷载较大,其不利分布对梁弯矩的影响会比较明显,计算时应予以考虑。除进行活荷载不利布置的详细计算分析外,也可将未考虑活荷载不利分布计算的框架梁弯矩乘以放大系数予以近似考虑,该

23、放大系数通常可取1.11.3,活荷载较大时选用较大的数值。近似考虑活荷载不利分布影响时,梁正、负弯矩应同时予以放大。3梁扭矩折减系数:一般取0.4。5.2.4、高层建筑结构楼面梁受扭计算中应考虑楼盖对梁的约束作用。当计算中未考虑楼盖对梁扭转的约束作用时,可对梁的计算扭矩乘以折减系数予以折减。梁扭矩折减系数应根据梁周围楼盖的情况确定。(不宜小于0.4)4托梁刚度放大系数:1.05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一般取0.7。(0.5-0.8)5.2.1、在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或剪力墙结构中连梁的刚度可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条文说明:通常,设防烈度低时可少折减一些(6、7度时可取0

24、.7),设防烈度高时可多折减一些(8、9度时可取0.5)。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以保证连梁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 在保证竖向荷载承载力荷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性能的条件下,连梁刚度可以折减,即允许出现大震连梁开裂,连梁的损坏有助于保护剪力墙,实现多道设防。6 默认7调整与框支柱相连梁的内力: 勾选按抗震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力:激活该选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5、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3.3.13规定的值,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

25、值n结构计算总层数表3.3.13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类别7度8度9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0.016(0.024)0.032(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0.012(0.018)0.024(0.032)0.040注:1 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的结构,应允许线性插入取值2 7、8度的括号内的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8指定薄弱层个数、各薄弱层层号:强制指定薄弱层时选用。对于框架结构,底层无填充墙的架空层计算时无法反映抗侧刚度较弱的实际情况,底层地震力适当放大。当用户自行确认了某层抗侧力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小于其上

26、一层的80时,则应将改成手工设置为薄弱层。计算程序也无法自动判断因抗侧构件竖向布置不连续而造成的薄弱层。对于转换层结构,不管程序按刚度来判断该层是否为薄弱层,用户都将该层设置为薄弱层。9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取1.0此参数是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可通过其放大地震力,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度10 02Q0调整起始层号、终止层号: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一般剪力墙的刚度很大,剪力墙吸引了大量的地震力,而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力很小。对于框架部分,如果按这样的地震力进行设计,在剪力墙开裂后会很不安全。所以需要让框架部分承担至少20的基底剪力,宜增加框架的安全度。抗规6.2.1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时,尚应符合下列要

27、求:1、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抗震墙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重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分析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8.1.4、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 满足(8.1.4)式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不必调整;不满足(8.1.4)式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应按和二者较小值采用: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基本不变的规则结构,应取对应于地震力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应取每段最下一层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总剪力;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

28、未经调整的各层(或某一段内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基本不变的规则建筑,应取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对于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应取每段中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2 各层框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按本条第1款调整后,应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框架梁的剪力及端部弯矩标准值,框架柱的轴力标准值可不予调整;3 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时,本条第1款所规定的调整可再振型组合之前。在考虑是否调整时应注意:对柱少墙多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框架梁柱承担20的基底

29、剪力会使放大系数过大,以致梁柱设计不下来。所以0.2Q0调整一般只用于主体结构,一旦结构内收则不往上调整;另外,若考虑调整后框架梁柱内力增加过大,可调整文件中的放大系数,程序按WV02Q.out中的系数调整。对于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不均匀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如多塔结构或大底盘结构,已不在抗规6.2.13条规定的范围内,对这类结构进地调整时需特别注意。新版本的SATWE在0.2Q0起始层号设置为负值时,程序则不控制上限。设计信息1结构重要系数:一般为11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适用年限为100年及以上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2 对于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

30、3 对安全等级为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注:对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的结构构件,各类材料结构设计规范可根据各自情况确定结构重要向系数的取值。2钢结构截面净毛面积比值:默认0.85根据钢结构件上螺栓孔的布置情况,全焊连接为1,螺栓连接0.5-1. 3梁按压弯计算最小轴压比:默认0.154考虑P-效应:一般不考虑5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高层结构激活该项。6框架梁端考虑受压钢筋:勾选7结构中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纯框架机构规定取值:一般不勾选8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一般不勾选9其余默认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系数计算执行混凝土规范7.3.113条:要先人工判断,然后决定是否

31、激活该项。对于一般框架,没有特殊的水平荷载和特殊的框架节点的情况下,不激活该项。对于柱上安装大跨度屋面或者梁柱线刚度相差较大的情况下最好激活该项。对于普通的多层框架,一般都不考虑该选项。10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按有侧移计算:不激活该项。11梁保护层厚度、柱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结构规范9.2.1、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9.2.1的规定表9.2.1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C20C25C45C50C20C25C45C50C20C25C45C50一201515302525303

32、030二a202030303030b252035303530三302540354035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12柱配筋计算原则:选择“按单偏压计算”;在计算完成后按双偏压对柱进行验算。配筋信息钢筋强度一般取HRB400梁箍筋间距:100;如果在配筋时修改钢筋强度,应进行折算。柱箍筋间距:100;如果在配筋时修改钢筋强度,应进行折算。墙水平分布钢筋间距:200;如果在配筋时修改钢筋强度,应进行折算。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0.25% 默认荷载组合 全都默认地下室信息在上部结构风荷载计算中扣除地下室高度;在内力组合计算时,其控制高度扣除

33、了地下室部分;对于抗震结构,其内力调整系数乘在地下室的上一层;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控制高度扣除了地下室部分。1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3。2外墙分布筋保护层厚度:50。3回填土容重:18。4室外地坪标高:按实际。5回填土侧压力系数:按静止土压力系数,0.5。6地下水位标高:按实际。7室外地面附加荷载:10。特殊构件补充定义该菜单时补充输入菜单,通过这项菜单,可补充定义角柱、铰接柱、不调幅梁、连梁、铰接梁和弹性楼板单元和抗震等级等信息。换标准层特殊梁不调幅梁:略。连梁:程序中“连梁”是指与剪力墙相连,允许开裂,可做刚度折减的梁。程序对全楼所有的梁自动进行了判断,把两端都与剪力墙相连,且至少在

34、一段与剪力墙轴线的夹角不大于25度的梁隐含定义为连梁。最好每次自己都能自己检查一遍,在结构布置中特意作为框架梁的梁,程序中可能会自动判断为连梁,需要手动修改。转换梁:程序中“转换梁”值框支转换大梁或托柱梁,程序中没有隐含定义转换梁,需要用户自己定义,定义后,程序自动按抗震等级放大转换梁的地震作用内力。铰接梁:在结构中非框架梁和非连梁在结构计算中可能由于地震力较大而超筋,可将该梁改为铰接梁。滑动支座梁、门式钢梁、耗能梁、组合梁:略。特殊柱上铰接柱、下铰接柱和两端铰接柱、门式钢柱:略。角柱:程序没有隐含定义,用户定义后程序按双向偏压构件计算,并按角柱构造。框支柱:由用户自己定义。规范条文:新高规1

35、0.2.7条规定,框支柱数目不多于10根时:当框支层为12层时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2%;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3%。;框支柱数目多于10根时,当框支层为12层时每层框支柱所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20%,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每层框支柱所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30%;框支柱剪力调整后,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的轴力可不调整。程序实现: TAT、SATWE在执行本条时,只对框支柱的弯矩剪力作调整,由于调整系数往往很大,为了避免异常情况,对与框支柱相连的框架梁的弯矩剪力暂不作调整。 生成SATWE数据文

36、件及数据检查检查文本及图形信息文本信息结构设计信息1,检查参数是否设定错误2,层间刚度比 Ratx1 Raty1 要大于1.看每层薄弱层放大系数,最好不要超过1,超过1,说明出现薄弱层 规范要求: 高规要4.4.2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上三层平均值的80%。 5.1.14规定:对于竖向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包括上述条件外,其薄弱层对应的地震剪力应放大1.15倍附录E.0.2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三层及以上时,楼层侧向刚度还不应小于上一层的60%.解决方法:D=12ic/h2=Eba3/h3 若出现薄弱层,则可以加大柱墙截面,或者是设置薄弱层放大地

37、震剪力。注意转换层不论刚度比是多少都是薄弱层。4,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在设计信息文件中,看Ratio - Bu X 和Ratio - Bu Y看有没有超过下述限值 规范要求:抗规3.4.3规定: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的抗侧力机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层的65% 高规3.5.3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上一楼的80%,不应小于65%;B级高度不应小于75% 高规规定:竖向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楼层层间.不小于80%,薄弱地震剪力放大1.15倍解决方法:可以加大本层承载力,如加强配筋,加大混凝土强度,加大截面尺寸,或减小

38、相邻上一层的承载力 也可以手动设置薄弱层,在重新计算。5,刚重比 :在设计信息中,应该出现能通过整体稳定验算 规范要求: 高规5.4.4规定: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应满足下列规定 解决方法:在SATWE的“设计信息”中勾选“考虑P-效应”,程序自动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调整结构的高宽比周期 振型 地震力1,周期比:第一扭转周期除第一平动周期0.9。 规范要求:高规4.3.5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 之比,A级高度不应大于0.9,B级,混合高层不大于0.85 解决方法:抗侧力构件布置均匀对称,增加结构周边的刚度

39、(加大周边柱,墙尺寸或数量;加大周边梁高,板厚;加强转角处构件;减小洞口),降低中部刚度2,剪重比:周期,振型,地震力文件中最小剪重比不小于表5.2.5规范要求:高规3.3.13规定 竖向不规则地震剪力放大1.15倍,主要是因为在长周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有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有更大的破坏作用,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尚无法对此作出较准确的计算。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定了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最小值,该值如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薄弱部位,需进行调整。剪重比

40、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水平地震剪力过小,宜适当增大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但剪重比过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解决方法:VEKi Gj 1.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2)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3)在SATWE的“地震信息”中的“周期折减系数”中适当减小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2当剪重比偏小且与

41、规范限值相差较大时,宜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有效质量系数要90% (否则加振型数)在调整时需要注意:1.当底部总剪力相差较多时,结构的选型和总体布置需重新调整,不能仅采用乘以增大系数方法处理;2.只要底部总剪力不满足要求,则结构各楼层的剪力均需要调整,不能仅调整不满足的楼层;3.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是结构后续抗震计算的前提,只有调整到最小剪力要求才能进行相应的地震倾覆力矩、构件内力、位移等等的计算分析;即意味着,当各层的地震剪力需要调整时,原先计算的倾覆力矩、内力和位移均需要相应调整;4.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其计算的总剪力也需符合最小地震剪力的要求;5.本条规定不考虑阻尼比的

42、不同,是最低要求,各类结构,包括钢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均需一律遵守。.3,第一,二周期要为平动,第三周期要为扭转。4,有效质量系数要90% (否则加振型数)结构位移1,位移角:结构位移输出文件Max-Dx/h和Max-Dy/h大于规范要求(一般只看工况一 )规范要求:抗规5.5.1规定解决方法: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1)由于高层结构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扭转,所以符合刚性楼板假定的高层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往往出现在结构的边角部位,因此应注意加强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的侧移变形。同时在设计中,应在构造措施上对楼板的刚度予以保证。2)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层间位移角超过规范限值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节点号在“SATWE位移输出文件”中查找。2,位移比:不应大于1.2规范要求:高规4.3.5规定解决方法:2、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