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建筑艺术欣赏_第1页
陈家祠建筑艺术欣赏_第2页
陈家祠建筑艺术欣赏_第3页
陈家祠建筑艺术欣赏_第4页
陈家祠建筑艺术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广州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艺术浅论中国民间艺术在南粤广州,被评为“羊城十景”之一的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 它的建筑装饰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以铸铁“著称。号称百粤冠祠”。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

2、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 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彩绘和铁铸工艺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陈家祠堂 木雕木雕在陈氏书院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木雕业在明代逐陈家祠内的木雕步趋于繁盛,随着硬木(俗称红木)家具的发展而成长,为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一种。陈氏书院室内的屏门挡中、龛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陈氏书院的木雕以浮雕和镂雕两种工艺手法为主,建筑上下几乎所

3、有的木构件都雕刻着难以尽数的历史故事和吉祥图案。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中进二十扇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风,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后进大厅的11座8米高的木雕神龛罩,规模宏大,镂刻了数不尽的龙凤、花卉、人物故事等,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石雕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抱鼓石、石狮子、月台、台基、墙裙陈家祠内的石雕、柱础、劵门、

4、垂带、台阶、栏杆、栏板及檐廊的檐柱、月梁、梁塾、雀替等地方,这些易受阳光和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都选用了花岗岩石材打造,防潮防霉又坚固耐用。花岗岩石浅灰的色调与砖木结构建筑的深沉主调形成对比,相互反衬,层次分明。陈氏书院聚贤堂前的月台是岭南石雕装饰工艺的代表,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月台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雕成。栏杆柱头采用镂空技法,雕有一盘盘菠萝、杨桃、仙桃、佛手等岭南佳果,既富有岭南风情,又寄寓了陈氏子孙终年以果品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虔诚敬意。陈氏书院檐廊的外立面以檐柱、月梁、梁塾、雀替、栏杆、栏板等组成,石柱上端镶嵌有圆雕故事人物饰件,题材有“渭水访贤”、

5、“曾子杀猪”、“孔明智收姜维”、“和合二仙”等;梁塾、雀替、栏板均雕有吉祥图案或人物故事。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砖雕广东的砖雕,以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手法镶嵌而成,布局严谨,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气势恢宏,极富广东地方特色,主要用于檐墙、墀头、门楣、花窗等地。陈氏书院建筑中,砖雕是建筑主要装饰工艺之一。外墙、墀头、檐下等均采用砖雕作装饰。 陈氏书院正门两边东西檐墙上,有6幅大型砖雕,均由质地细腻的东莞青砖精雕细刻拼接而成,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 是同

6、期建筑中少有的大型砖雕。其中东檐墙正中为“刘庆伏狼驹”图,取材于北宋刘庆降服西夏送来的烈马“狼驹”之历史故事,其左右两幅为“百鸟图”、和“五伦全图”。五伦即五常,人们以凤凰、仙鹤、鸳鸯、鷓鸪和黄莺代表五伦。画两旁还雕有不同书体的明代陈献章、唐代杜牧、北宋程颢的七言绝句诗文。西檐墙正中为”梁山聚义”,取材于水浒传故事。两旁分别为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名句及清代王文治、翁方纲的七言绝句诗文。诗文雕刻的刀法刚劲有力、流畅自如。陈氏书院这种诗书画结合的砖雕也是同期少见的。而外墙檐下及廊门上边饰线条排列整齐,密集苍劲、纤细均匀,垂直如线,雕工精湛,有“挂线砖雕”之称。陈家祠内的砖雕陈氏书院主体建筑三进三路的

7、九间厅堂外的墀头上,均饰有砖雕。这些砖雕顶部为缕雕斗拱出头,中为主题纹饰图案,上下傍边是边饰图案,下部为副题图案和落款。其题材内容有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如:“喜鹊登梅”、“老鼠啃葡萄”、“金玉满堂”、“龙凤呈祥”、“太师少师”、“竹鹤图”、“杏林春燕”、“瓜瓞绵绵”、“东方朔偷桃”、“麻姑献寿”、“和合二仙”、“天姬送子”、“群英会”、“曹操大宴铜雀台”、“玉皇登殿”、“甘露寺”、“舌战群儒”等。14陈氏书院的砖雕,主要以浮雕为主,局部采用了透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陈氏书院砖雕出自南海、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陈兆南、梁澄、梁进等著名民间艺人之手。艺人按需布设图案纹饰,丰富

8、了单调的墙面,突现了广东砖雕的风格,为陈氏书院这座建筑添色不少,并成清代岭南建筑砖雕艺术的代表。14灰塑灰塑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民间陈家祠内的灰塑艺人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加上发酵后的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筋灰或纸筋灰,然后根据建筑空间和装饰部位的需要设计图案,在需装饰的部位进行现场制作。一般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纸筋灰细塑表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后,最后绘上各种色彩。陈氏书院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8从陈氏书院灰塑装饰的题材来看,有神话传说、

9、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以及由祥禽瑞兽、花卉果木、吉祥文字组成的各种吉祥图案等,还有山水、楼台亭阁等风景图案,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陶塑石湾陶塑脊饰,又称“花脊”,用陶泥雕塑后经煅烧而成,是专门装饰于陈家祠内的陶塑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物上的特殊工艺。这种装饰手法源自明末清初,盛于晚清,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岭南地区,体现了南粤浓郁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格。16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分别由文如壁、宝玉荣、美玉成、吴奇玉等店造,其数量和规模反映了当时广东陈氏宗族的经济实力。16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 于1976年被台风刮倒,于1981 年重塑)和十九年(1

10、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铜铁铸和彩绘陈家祠内的铜铁铸和彩绘铜铁铸和彩绘是陈氏书院建筑装饰工艺中的两种,尽管它们在整个书院建筑的陈家祠正门的彩绘门神使用为数寥寥,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陈氏书院连廊的廊柱和月台围栏的栏板均使用铁铸装饰,这在清代传统建筑中是较为少见的。民间艺人巧妙地将铁铸通花

11、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月台围栏产生出如国画斗方般独特的装饰效果,成为陈氏书院建筑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14其中的“麒麟玉书凤凰图”、“金玉满堂”、“三阳开泰”等,由佛山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这些铁铸装饰工艺,吸收了西方的建筑装饰手法,再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题材元素,相得益彰。陈氏书院大门上气势威武的彩绘门神。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从以上对陈家书院建筑装饰艺术的赏析和我们已接触了解过的其

12、他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质朴、自然、富有乡土气息,渗透着浓厚的情感。它们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创造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并成为维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论是以实用为的装饰品还是以欣赏为主的装饰品,所用的材料都是普通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而且能够充分体现材料的特点和工艺的特点, 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民族内涵、造型特点、表现手法、装饰语汇以及构图、色彩等等方面的知识,是培养一个优秀艺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养分,是我们作为未来艺术工作者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我们一生去不断学习的一个大课题。实际上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已成为当代一些专业艺术家、设计师创作

13、和设计的灵感来源,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是一片广茂的田园,它有着最广泛的地域,最多的创作与欣赏人群,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多彩的、神奇瑰丽的艺术形态。了解、研究、学习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从中吸取养料,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时代风貌的装饰艺术,是我们未来艺术工作者的追求和责任。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仅只是内容种类极为丰富,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大家族中的一员。而民间艺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因社会发展、文明转型等种种原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濒危局面,但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在当代继续传承和发

14、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朴实的文化因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血脉,早已随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融汇进了我们的身心之中,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离开它,就不能称其为中华民族了。民间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标志永远地储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和心里。如同华夏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一样,中国人的性格和基因中已经脱离不开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命印记。基于此,民间艺术作为表现民族身份的标识,就有了生活的土壤和传承下去的薪火。对陈家书院建筑装饰艺术的赏析,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深深地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中。通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民间并从中有更多的获知之后,透过那些浮在表面的五颜六色与奇异造型,我们能从中看到艺术的原本与文化的根脉。这应该是“文化”与“艺术”永远不可或缺的东西。什么时候失去了,就像失去了魂。传统民间艺术的本质与现当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