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秦观的散文及和陶诗的文学意义1前 言3一、秦观研究4(一)秦观作品研究现状41. 秦观散文没落原因42. 建国后秦观研究现状43. 秦观的和陶渊明归去来辞5(二)秦观生平及思想研究51. 秦观生平研究52. 秦观思想分期7二、苏轼与“和陶诗”8( 一 ) 苏轼为何“和陶”?8表 2 苏轼宦途简表8( 二 ) 苏轼和陶诗9( 三 ) 苏轼和陶归去来兮辞9三、秦观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与苏轼和陶归去来兮辞11四、和陶的发展12参考文献14秦观的散文及和陶诗的文学意义摘要 秦观作为一个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为后世留下了多首名作,“感伤词人”仿佛已成了他的代名词,元好问曾评他的作品为“女郎诗” ,这个评价
2、未免有失偏颇。秦观除词以外,还有诗四百余首,文二百余篇,虽然质量不取决于数量,但是这么多的数量中也不乏佳作, 分析秦观词以外的作品, 可以展现给我们一个更为完整的秦观。徐培均先生认为秦观人生可以分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各有特色,从早期的寄情山水,到晚期的“归去来兮” ,秦观的思想在一步步地成熟。文章选取其后期作品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为出发点,寻找婉约之外的秦观,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了解苏轼与和陶诗的关系, 苏轼为何和陶?秦观为何和陶?苏轼和陶与秦观和陶之间的关系, 探寻和陶这一文学现象对后世的意义与影响。关键词秦观;苏轼;和陶诗;归去来兮辞The Prose of QIN GUAN and
3、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He-Tao-ShiAbstract QIN GUAN asa famous the graceful and restrainedschool poet, left th e first works for future generations,"sentimental poet" asa synonym for his, yuan wa s awardedhis works as "sissy poetry", this evaluation would be biased.Inadditio
4、n to t he words of QIN GUAN , thereare more than 400 poemsand more than 200 article s, although the quality dependsnot on the number,but thereis no lack of such alarg e numberof works, By analyzing the works outsidethe words of QIN GUAN, we ca n show us a more completeview of QIN GUAN. Mr XU PEIJUN
5、thinks the life of QI N GUAN canbedivided into threestages,the three stageshasits own characteristic s, from early abandonhimself to nature,to the late "coming and coming",The thought s of him are gradually mature. In this paper,the authorchooseshis later works He-Tao -Yuan-Ming -Gui-Qu- L
6、ai-Xi -Ci asthe starting point to find out theconcept of QIN G UAN, which is graceful andrestrained.At the sametime to understandthe relationshi p betweenSU SHI He-Tao-Shi, why did SU SHI“He-Tao”? Why did QIN GUAN“ H e-Tao”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U SHI and QIN GUAN. The significance andinf luenc
7、eof the Tao Yuan Ming in the later.Key wordsQIN GUAN; SU SHI; He-Tao-Shi; Going Home前 言秦观是一个以词闻名的北宋词人,元好问曾评他的词作为“女郎诗” ,简单一个“女郎诗”仿佛已经盖棺定论,后人仿佛忘了秦观的其他成就,常人眼中的秦观变成了一个同柳永一般只会写痴男怨女艳情词的词人。 他所为人所熟知的另一个身份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门六君子”之一,是苏轼的学生。建国初期,学术界对秦观的秦观的研究仅止于他的词作如淮海长短句笺注 ,对秦观的其他研究近似空白。朱惠国先生的近五年秦观研究的进展与期待 1 统计了近年
8、来的秦观研究成果, 发现学者对秦观的研究从相对成熟的词逐渐转向秦观其他方面的研究,如秦少游书法思想研究 、论秦观的策论 2 等等。对秦观的研究不再拘泥于方寸之地, 而是向着更深层次更为宽广的方向发展。 本文着眼于秦观的散文和陶渊明归去来辞 ,探讨本文中所体现的他的思想以及他与苏轼和陶诗的师承关系,最后发现后世对陶渊明的接受程度。注:徐荣付.秦少游书法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宋 秦观撰,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1 月,第一版。一、秦观研究(一)秦观作品研究现状1. 秦观散文没落原因秦观除了在词作方面自成一家,他的散文诗赋也别具一格。秦观散文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是没落
9、于明代, “今之后生闻风兴慕者,率惟其绪余是好,不复知其精华源本,以是求公,不亦远乎?盖其逸情豪兴,围红袖而写乌丝,驱风雨于挥毫,落珠玑于满纸,婉约绮丽之句,绰乎若步春时女,华乎如贵游子弟,此特公之绪余者耳,至于灼见一代之利害, 建事揆策,与贾谊、陆贽争长,沉味幽玄,博参诸子精蕴,雄篇大笔,宛然古作者之风,此则其精华也。 ” 3 张綖在淮海集序里如此写到, 为当时众人忽视秦观散文只重其词的现象而感到愤怒, 希望时人可以重视秦观散文。 李瑞华的秦观散文研究述评 中提到秦观散文之所以没落于明代,是因为当时前七子提出的 “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后七子提出 “文必西汉,诗必盛唐” ,眼光较之前七子更
10、为狭隘 4 ,但如此结论却在当时备受追捧,从而抹杀了史上多少优秀作品,连苏轼其文都难逃批判,更遑论秦观。到清代,胡仲修,纪昀等人认为秦观散文自是一家,策论为善,而林纾则认为秦观策论只是邯郸学步,虽有亮点,但仍是效仿苏轼: “学东坡之似者,无若少游,此少游所以不及东坡也,杨西亭学石谷之画,酷似石谷,人亦知有石谷而已,何必西亭。”52. 建国后秦观研究现状建国后秦观散文的研究出现了一段空白时期,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秦子卿的秦淮海“策论”初探(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吴蓓的词外论秦观(古典文学知识)打破了僵局,对秦观散文进行了研究,尤为侧重秦观散文中的策论,对秦观策论从“政治思想方面”、“经济思
11、想方面”、“法制思想方面”、“用人思想方面”、“军事思想方面”(P132)进行分析,得出秦观的五十篇策论“皆为忧时谋国之作,足可见其立身之大节”,对秦观策论进行了高度赞扬,肯定了其在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6 到新世纪,徐培均先生的淮海集笺注对秦观的散文研究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度, “秦观以词闻名,一般学者只知他是婉约词人的代表, 而不知他在诗文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即使提到了他的诗,印象上总以为是女郎诗 ,而不知还有其他风格的作品。至于文,则更少有人论及了。其实这是历史的误会。 ” 7 到近代有更多的人们把眼光放到了秦观的散文上来, 如金振华的苏门四学士散文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4
12、年 7 月第四期)、宋雪松的秦观散文特色初探 ( 2006 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黎秦观散文用典研究 (2011 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朱晓青的苏门六弟子散文研究 (2013 年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都对秦观散文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3. 秦观的和陶渊明归去来辞本文侧重于秦观散文中的 和陶渊明归去来辞,此篇文章作于秦观晚期 “秦谱元符三年庚辰:先生既别(苏)公,无何被命,复宣德郎,放还,于是作归去来兮词一篇。案:时少游在海康。” 文章中抒发了作者仕途不顺之意, “封侯已绝念,仙事亦难期。 ”文章题为和陶,内容中化用了归去来兮辞里的“实迷途之未远”、“引壶觞以自酌” 等句,也秉
13、承了陶渊明作品之中的旷达之情, “ 归去来兮,请逍遥于至游。内取足于一身,复从物兮何求?荣莫荣于不辱,乐莫乐于无忧。” 清代的秦元庆本淮海集中评到“荣莫荣于不辱,乐莫乐于无忧”二句“浅俊似白香山” 。文末结尾写到“依先茔而洒扫,从稚子而耘耔。修杜康之废祠,补由庚之亡诗。为太平之幸老,幅巾待终要奚疑! ”抒发了作者对陶渊明渴求自由、恬淡无忧生活的意趣地追逐与向往。(二)秦观生平及思想研究1. 秦观生平研究表 1 秦观生平简表 8姓名秦观性别男表字少游世称淮海先生老师苏轼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高邮出生日期1049 年逝世日期1100 年职业词人,散文家重要事件1085 年中进士北宋后期著名
14、婉约派词鹊桥仙、淮海集、淮主要作品主要成就人,文字工巧精细音律海长短句等谐美情韵兼胜注:淮海集笺注 宋 秦观撰、 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11月第一版,第 30 页。秦观早年耕读于故乡高邮, 期许以科举入仕光耀门楣。 但是同时也曾外出游历两次,一次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秦观与孙莘老、参寥子同游,访漳南老人于历阳惠济院,浴汤泉,游龙洞山。又前往乌江去拜谒项羽之墓,览尽山水名胜。秦观在此次出游途中一共做诗三十余首,从不同角度描绘自然之美,也抒发了作者或喜或忧的情思,同时作汤泉赋一篇,以记途踪。第二次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在此之前,秦观就对当时的文坛大家
15、苏轼神往已久,欲拜其门下求学。在熙宁七年( 1074 年),苏轼途径扬州之时,见到了秦观仿自己的笔法题于某寺之中的诗文,深觉惊讶,后又得见秦观的其他作品, “遂结神交” 8 。元丰元年( 1078 年),苏轼从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徐州英伟非人力,世有高名善区域。 ” 7 (别子瞻学士)“此为二人订交之始。 ”次年秦观赴会稽省亲,途逢苏轼,二人遂结伴同游惠山、吴兴,泊西观音院,同访诸寺。秦观曾历三次科举,前两次均不第 ,满腹经纶却名落孙山,对秦观一度造成了巨大的打击,遍观秦观策论,可以发现秦观的策论论点新颖,论据充足,用典信手拈来,结构严谨,一气
16、呵成,其中的忧国爱民之心溢于言表,但是因与当时统治者政见不同,惨遭埋没。苏轼先后写信对其进行安慰、鼓励,同时也将秦观的文章推荐给王安石等人, “为之增重”,秦观也在苏轼的指点下不断努力。在此过程中二者感情日渐深重, 故后人评价,苏门四学士之中苏轼 “最善少游”。种种努力下,终于在元丰八年( 1085 年)进士及第,从而踏入仕途,开启了宦海沉浮的生涯。在经历了短暂的升迁之后(元祐七年( 1091 年) ,苏轼自扬州召还。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晁补之、黄庭坚、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 。) 因与苏轼交往过密,苏轼被贬惠州,秦观首当其冲,亦惨遭贬黜,风雨摇落的一生自此开始。先后被贬至杭州、
17、处州、郴州、横州、雷州。被贬的地方离京师越来越远,直至蛮荒之地,遥遥路途,归乡无期,秦观心中凄苦有谁能知?元符二年( 1099 年),秦观时处雷州, 年事已高,自作挽词,道尽心中凄苦。元符三年(1100 年)庚辰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局变动,大批召回迁臣。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此年六月于海康作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五月行至藤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而卒。至此,秦观结束了他动荡悲惨的一生, 一代文人,落得客死异乡的结局, 使人不免扼腕叹息,唏嘘不已。注:赵蕊 . 秦观词感伤意境的因由J.河北自学考试 ,2006,(2),23-24.2. 秦观思想分期徐培均先生的淮海集笺注前言中提到
18、秦观创作上可以 “大致分为前、 中、后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划分与秦少游在这三个时间段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前文提到,秦观早年耕读游历, 少年人自有一腔抱负, 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进士不第之后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 便开始了郁闷失意,但也算是愈挫愈勇,最终考中进士步入官场, 特别是老师苏轼被召回任礼部尚书后更是平步青云, 在此期间秦观留下了很多策论, 忧心国事、 关怀民生;后期秦观一直处于被贬被流放的生涯之中,文风从早期的清丽转为严重。苏轼曾赞他“通晓佛书” ,王安石也赞他“秦君尝学至言妙道” ,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秦观身体力行的践行儒家 “入世”的号召,但同时秦观又是一个敏感多思的人,仕途
19、上倍受挫折者的他,心中如何不苦闷?只好借佛道逃避现实,于虚无缈缈中寻求自己的寄托。二、苏轼与“和陶诗”( 一 ) 苏轼为何“和陶”?表 2 苏轼宦途简表 湖州黄州定州惠州儋州时间官职地点官职地点1079 年湖州太守,“乌-台诗案”入狱-1080 年-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1093 年-定州太守-1094 年-谪居惠州-1097 年-海南儋州注:孔凡礼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乌台诗案”可谓苏轼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他直面死亡,四个月内,多少次在狱中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被发配黄州。从历史上来讲,“乌台诗案”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文字狱古来都是荒谬而悲哀的,但是对苏轼来讲,正因为与死
20、亡共舞之后,才使得他开始真正思考自己的人生,“苏轼的整个人生可以以黄州为界,黄州既是他生平的分水岭, 亦是他思想的分水岭在黄州, 他(苏轼)开始追问人生的种种问题最大的困惑是长恨此身非吾有, 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其结论是:使浪漫更浪漫,使逍遥更逍遥,使通达更通达,使清旷更清旷。此后苏轼带着此成就逍遥于人生处处,以治易所逐步营造的蜀学意蕴感悟人生。”9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隐士,开创田园诗,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他的作品虽在当世未受到重视,直到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亲自为陶渊明作传、编集、作序。 10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意义重大
21、,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11 (梁·萧统陶渊明集序)陶渊明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直至宋朝初步定型, 为后世所沿用。 而陶渊明能在宋朝文坛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原因离不开当世文坛大家的推崇,苏轼便是其中一位。前文提到“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了他人生的求索, “和陶从问陶开始在扬州阶段,苏轼虽无意和陶 ,却是和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它将问陶具体化,从而奠定了此后苏轼和陶的思路与风格。 ”( 二 ) 苏轼和陶诗苏轼共有和陶诗124 首,和陶饮酒二十首并序(清·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02
22、,六册,卷三十五P1881)是开始,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 更仰慕他的为人。 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12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 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以陶为师,但不仅仅拘泥于陶渊明的格局之内,和陶虽是师陶, ,但其中体现的却是完完整整属于苏轼自己的人生思考。苏轼曾在诗中如此评价自己的生平: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次人生起落,几度与死亡共舞,借助“和陶”这个平台
23、,苏轼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愈加深刻、愈加成熟的表达了出来。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瘦而实腴然吾于渊明, 岂独好其诗矣,如其为人,实有感矣。” (三) 苏轼和陶归去来兮辞“子瞻谪居昌化,追和渊明归去来辞 ,盖以无何有为家,虽在海外,未尝不归云尔。”(此篇与和陶始经曲阿 作于同一时期, 在文章首句 “归去来兮,吾方南迁安得归”点明了此篇作于苏轼流放海南被宣归还的时候。 苏轼被放海外,本以为归还无望, 却被召回,本应喜悦的一件事更深层次的勾起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王文浩注和陶始经曲阿一诗是苏轼和陶的最后一
24、首诗,是闻赦而作。全诗运思凝重,一方面可见苏轼的退隐之心,久经宦海浮沉,人生大起大落,此次虽赦,是不是会有下次被贬, 但是苏轼不仅止于如此, 他还考虑了自己与前人相比,与陶渊明相比,自己的命运究竟如何如何?深感“大名久难居” 。诗中后几句“不思牺牛龟,兼取熊掌鱼。北郊有大赍,南冠解囚拘。闻言罗浮下,白鹤返故庐。”(王文浩苏轼诗集七册,卷四十三, P2355)苏轼先在这里表达了自己获赦的喜悦之情, 同时又在警醒自己不要得意而忘形, 那接下来的人生将归往何处呢?在这里“罗浮下”指的是惠州, “返故庐”指的是白鹤新居,剩下的事情以后再说, 以后的人生以后再看,“我”现在要去 “我”在惠州的白鹤新居。
25、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苏轼对人生的追寻已经落到了极平淡的地方, 乃至宠辱不惊。而和陶归去来兮辞虽不属于“和陶诗” ,但也是苏轼对陶渊明的人生的思考,从文意上来看,此篇“和陶”不是附和陶,而是借陶的“归去来兮”发问,来寻求“人生安在”的问题,即“吾归何处”。注:清·温汝能, 东坡和陶合笺 ,卷一。苏轼诗集,八册,卷四十七,第2561 页。三、秦观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与苏轼和陶归去来兮辞秦观“和陶”是对苏轼“和陶”的继承与模仿。通过前文分析,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虽词风与苏轼相向甚远, 但其辞赋文章是向苏轼学习的,二人相识之前,秦观就已经开始模仿苏轼 “熙宁七年 (1074),苏轼从杭
26、州转知密州,路径扬州,秦观预先模仿苏轼的笔法在某寺中题一诗文,苏轼见后惊讶不已孙觉拿出秦观所作诗词数百篇, 苏轼读后感叹向壁书者必此郎也 ,遂结神交。”13 清代学者林纾曾评价秦观“学东坡之似者,无若少游” 。一方面离不开秦观对老师苏轼的效法,另一方面与二者相似的人生境遇不无关系,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坐“元祐党籍” ,被贬惠州,历藤州、雷州、海南儋州等地,秦观也未能幸免,被贬杭州,历处州、郴州、雷州,相似的经历,使得二人的思想认知也有了共同之处。再看两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同作于元符三年(1100 年)新君即位,施恩迁臣之时,苏轼是闻赦而作,秦观则作于六月,与苏轼作别之后。从文意上来看,苏
27、轼的和陶归去来兮辞更为旷达,不再是仿渊明之作,不再拘泥于归去来兮辞的格律,而是在已经领略到陶诗的真谛之后,与陶渊明达到精神上的相和。秦观显然没有跳出这个范畴,在此方面,两人高下立现,但不得不说秦观和陶是受了苏轼的影响,再加上宦途失意,年已长矣,自然思归,所以才有了和陶渊明归去来辞这篇作品。苏轼对其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和陶”这一方面来讲,秦观的和陶渊明归去来辞 是成果之一, 早在扬州苏轼始和陶渊明之时,晁补之就跟随苏轼开始和陶,到晚年更是因慕渊明,修筑归来园,自号归来子,闲居田园。其中不乏晁补之对仕途的失意厌倦,但苏轼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宋人邵浩所编的坡门酬唱集二十三卷中还收录了张耒、晁补之
28、追和饮酒的十八首、二十首(卷十五),以及秦观、张耒、晁补之追和归去来兮辞各一首(卷十六)。”14 黄庭坚尝有诗云:“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六,引自苏轼资料汇编上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4 年,第 93 页。)形象的概括出了苏轼和陶作品所表达的旷达情致, 苏轼和陶, 得陶之真意。四、和陶的发展和诗是一种文学现象,这里的" 和" 是去声,意为唱和,和答。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讲究步韵(次韵)、依韵、用韵。 15 和陶是指晋代以来,历代诗人作家以步韵(次韵)、依韵、用韵的方式,对陶渊明
29、的作品进行唱和,和陶首推苏轼,可以说是自苏轼始和陶。16 苏轼对陶渊明的唱和不仅拘泥于诗作, 还有对陶渊明的辞赋等文体进行追和,譬如前文提到的和陶归去来兮辞,“和陶诗即指用次韵的形式来和陶渊明的诗篇, 其归属与否在于形式上, 而不在于内容上至于苏轼的和陶归去来兮辞虽然属于辞赋类,但是亦次原韵并且辞赋也可以说是广义的诗,所以把它看作一首和陶诗也不妨。 ”14 苏轼对陶渊明倍加推崇,但他却不仅仅拘泥于,或者说是停留在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这个层面上,苏轼和陶,和的更多的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及对陶渊明的效法。 前文提到苏轼开始和陶是在扬州,但开始思考人生是在更早的“乌台诗案”之后,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是苏
30、轼对人生的思考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借和陶这个平台来抒发。 陶渊明挂印而归,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 那个时候他已至中年, 思想渐趋成熟, 而苏轼被贬惠州也已年 45 岁,他的弟子诸如秦观是在 52 岁,去世前两个月写下的 和陶渊明归去来辞,晁补之中年学苏轼而和陶,晚年则是效法渊明,远离官场,闲居田园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 陶渊明的思想仿佛一种救赎, 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之后, 苏轼、秦观及后世众人, 更加向往陶渊明笔下那种自然率真的生活,更渴望追求陶渊明所体现的清高人格与高尚节操。 “和陶”于后世而言,它已经超越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 它更像是一种符号, 代表着历代文人对某种文化(陶
31、渊明)的接受与认同,对某种人生态度(回归自然)的选择与归属。17 陶渊明所代表的率真自然的性格, 坚守节操的清高, 恬淡自如的生活态度, 饱含着后世人的美好向往,所以自苏轼以后,和陶蔚然成风。后记本文从秦观研究历程着眼, 了解了秦观研究现状,通过分析秦观人生经历,了解秦观文风的转变历程,选取其晚年作品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为入手点,探寻秦观晚期的思想面貌。 同时因为本篇文章体裁的特殊,又涉及到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和陶 ”,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在苏轼这个引发和陶浪潮的老师的影响下,他的和陶与苏轼和陶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那么我们应该首要了解苏轼为何和陶, 文章中对苏轼的生平进行了总结概括,发现苏轼思想的成熟离不开其屡遭贬谪的经历密不可分的, 长期的不得志, 促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生态环保渣土资源化利用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农业大棚租赁与蔬菜种植一体化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照明灯具代加工服务合同模板4篇
- 2025年度校园食堂炊事员职务聘用合同书3篇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大包工程合同4篇
- 2024版建设工程借款合同范本简单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园租赁合同示范文本4篇
- 2025年度安保应急响应预案制定合同范本3篇
- 2024物业房屋装修工程合同工程量清单
- 2024版酒类专卖店加盟的合同
- 物业民法典知识培训课件
- 2023年初中毕业生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详解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中五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万方数据资源介绍》课件
- 麻风病病情分析
-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 第一章-地震工程学概论
- JJF(陕) 063-2021 漆膜冲击器校准规范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解读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2024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