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一生被贬至三地: 黄州、惠州、儋州。2.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 苏门六君子 :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 人生态度 :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 面,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 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 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 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
2、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 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 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 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二、苏轼的文1. 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 ,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2. 苏轼的 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 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 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
3、化和生动性, 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 姿多彩的艺术风貌。3.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 “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4. 苏轼的 古文1)议论文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 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 感情与理智并注, 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但是也
4、有许多独到的 见解。 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逐渐减弱。 书札、序跋、杂说:更能体现其文学成就,这类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是形式 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 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2)记叙文 :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 楼阁记为代表。苏轼善于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 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能够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水乳交融。3)小品文 :苏轼的小品文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 文体样
5、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大多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 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代表作有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 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4)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5)四六: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在朝廷馆阁任职时所拟的制诰典赡高华,浑厚雄 大,为台阁文字所罕见。受贬谪后写的表启真切感人,是难得的性情之作。三、苏轼的诗1、苏轼诗歌的 内容按题材内容划分】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
6、江上 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至哲理高度,或寓有 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 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按课本思想内容划分】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1)对社会现实的干预: 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苏轼对社会的批 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
7、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 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2)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 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如题西林壁。他将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诗中的 哲理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者理论 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臻于高境的理趣诗。3)乐观旷达的精神: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苏 轼在逆境中的诗篇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 对痛苦的超越。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
8、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2. 苏轼诗歌的 艺术成就1)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 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苏轼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在多数情况下,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 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 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 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 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2)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无隐,无难显 之
9、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能将极其平常之事,写得生动有趣。难于处理的题材,也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3)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 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4)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以“元佑” 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 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 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在题材的广泛、
10、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更为重要的是,苏轼 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四、苏轼的词1. 苏轼对词的变革: 苏轼继柳永之后, 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最终突破了词为 “艳 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 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1)变革基础: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 和“自成一家 ”的创作 主张。 诗词一体: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诗 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
11、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是一家: 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这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反对步人后尘。(2)变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苏轼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
12、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的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情,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苏轼在词中融入了 对人生的思考 ,感叹“人生如梦”,(即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的难以自我把握。)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但苏轼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词比较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走向同
13、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 朝外在的世界拓展。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涉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也常常表现出对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3)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是现实人生的功能。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
14、词的感情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 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2.以诗为词 :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法。所谓的“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 植到词中。主要体现在用 题序和用典 两个方面。题序: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而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因此,苏轼在词中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 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苏轼还赋予了词的题序以 新的功能。有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另有一 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用典: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
15、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 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 词从音乐 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诗 。因此,苏词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一种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 风格,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风范。五、苏轼的意义与影响1. 苏轼的意义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
16、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 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 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 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 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 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他以。再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
17、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 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2.苏轼的影响1)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体: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 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 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 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
18、并擅。同时, 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 陈还另外开宗立派。2)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 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 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 响。名词解释】1. 苏门四学士: 北宋黄庭
19、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在众多门生和崇拜者 中,最欣赏和重视此四人。宋史黄庭坚传载:“(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 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但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人的造 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2. 苏辛 指宋代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故经常并称。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七只 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
20、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 格个性。词至苏轼,为之一变。辛弃疾,其词风格多样,多抒写爱国主义热情,他以 文人词,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3. 豪放词派 豪放词派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 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 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
21、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 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简答题】、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 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
22、实 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 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 人生感慨、 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 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
23、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 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 格是多样化的。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3清旷,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四、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1) 题材广 政治诗,反映百姓生活疾苦和时政得失。 写景诗。抓住对象的特征,形容曲尽。同时又融
24、入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生活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 抒情诗。 以日常生活为诗。苏诗的表现能力惊人,在苏轼的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 材。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诗歌中更多的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被贬惠州时,其诗说“日 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依然是笔势飞腾。并无颓废之 病。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注意使阳刚之美相互渗透,相互调节,但主导风格是雄 放。2)技法高。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对仗既精工又活泼流动公司打破常规。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 握以达到化
25、境,超越技巧,做事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论述题】1. 试论述苏轼儒、道、释合一的思想。答:苏轼生活在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 的时期,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互渗融合与共存, 到唐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作为深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封建文人,苏轼思想 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典型的结构形态。儒学精神是苏轼复杂多层思想的主色调。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是名冠一时的文学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 想性格。传统儒家的功名思想深深地溶进了他灵魂的深处,使他从小就立下凌云之志, 抱有高远之怀,将
26、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对北宋积弱积贫、岌岌可危的险恶局势,他希望加强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曾向朝廷献计献策。苏轼 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情感,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每 到贬谪新地,苏轼都能以乐观的情怀忘却心灵的伤痛,以贤者的姿势跟当地的民众打 成一片,苏轼以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功惠当代的斐然政绩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高 大峻洁的形象。宋代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和没落, 传统儒学精神渐渐失去了合理的内核。传统儒学精神失落了,而佛老思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离尘去世的佛老思想是苏轼理
27、想受阻后对传统儒学精神的反弹,是源于他现实人生罹难后的重新选择。因而,他常常发出“人生如梦”的长叹,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之感,所 以他认为对柔弱渺小的个体生命来说,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从身心 的拘役中求得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饱经世事忧患、风尘播弄而面容苍老、身心疲惫的苏轼,在佛老光辉的照耀下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与酸 痛。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 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规定着他人生的基本追求, 佛老思想是其感情焦燥的润滑,是对传统儒学精神倾斜的平衡。在苏轼深层的思想
28、意 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苏轼对文学的贡献也正得力于他的这种独特思想构造所产生的内驱力的直接或间接的 作用和推动。2为什么说苏轼是北宋诗坛上的第一大家答: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而就创作成就而论, 苏轼无疑是当时的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 度上,苏涛都是出类拔萃的。首先,在诗歌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 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
29、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 要主题,他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而是对封建社会中出来 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如晚年所作的荔支叹。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 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等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 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 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其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
30、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苏涛中的比喻生动新 奇,层出不穷,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 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生。苏诗的用典稳妥 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平生谩 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 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如过永乐文长老已卒中的“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 去来今”,对法生新,不落俗套。再次是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表现能力。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苏诗 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
31、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乍、 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人诗的题材。临流照影,汲水煎茶,都是极其平常之事,但苏轼写成“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显示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最后,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苏轼尤其重 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所以在评论他人诗文时提出了“清远雄丽”、“清雄 绝俗”的术语。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毫无疑问苏诗的主导风格是雄放,有些作品甚至有粗豪而缺少馀蕴的缺点,然而苏诗 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苏轼虽然
32、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 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 的超越,成为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3结合作品论述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答: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 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想渊源。首先,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人世的精神,他重 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 须要有为而作”,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
33、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 世。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 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其次,主张诗贵传神。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 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的诗歌创作,在体物传神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如写西 湖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 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 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 三) 诗歌创作要有空静 的心态。苏轼反复强调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空静心态,来源于他对佛老之学的认识, 在佛、
34、道二教中,“空静”、“虚空”的要义都是达到“无我”之境而得万物之本,对艺术家来说,摒除杂念,保持空静的心态,正可以获得最人的思维空间以创造深情 远韵的艺术境界。再次,崇尚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 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 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感情率真。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 诗的标准。如读孟郊诗二首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特别推重陶潜,就因为陶诗情真:“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其二,意境清新。苏轼在 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如赠刘景文:“荷尽已
35、 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 则。4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答: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 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 肆的行文风格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口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 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
36、全胜利。、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他早年写的史论、政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 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富有启 发性。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沦文,更能 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 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
37、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苏轼善于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 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 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 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他的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在艺术手法上将叙述、 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三、苏轼的小品文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 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大多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 种见闻和感受,代表作有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 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苏轼散文总
38、的艺术特色是“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 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5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答: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 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 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 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 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
39、一致的。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提 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 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 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 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其次,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 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变花间词 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 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
40、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用纪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 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 活情趣,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 融合。再次,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 , 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苏 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 有机统一体。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 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 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交通运输监控报警系统维保方案
- 逻辑显示器课程设计
- 制造业软件测试方案
- 金山镇地质课课程设计
- 学校模拟考试标准化方案
- 高年级绘画创意课程设计
- Pancreatic-polypeptide-TFA-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房地产代理公司合同
- 贵州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
- 供配电课程设计收获体会
- 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带答案】
- 光纤通信工程合同协议
-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 城市消防救援协同机制优化
-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的会计影响
- DL-T5394-2021电力工程地下金属构筑物防腐技术导则
- 2024年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执法勤务类一级警员招录1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频考点、难点(答案详解版)
-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分析(3篇模板)
- 2024年武汉市东西湖自来水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届四川成都九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九区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劳务合同与雇佣合同标准版可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