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选集总集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选集总集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选集总集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选集总集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选集总集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 部分。其中“风”即土风、风谣。包括“周南” 、“召南”、“秦”、“豳”、“魏”等(今天山 西、陕西、河南,河北、山、湖北北部一带)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 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其中又分“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为周、鲁、商三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2、共40篇。诗经 表现手法 上分为赋、比、兴三种。其中“赋”就是铺叙直陈的手法, “比”即 是打比方,“比喻”;“兴”即是起兴, “先言它物以引起吟咏之词也” 。赋、比、兴与风、雅、 颂合称“六义”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我国西周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 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 、公刘、绵、皇 矣、大明等,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有些诗, 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

3、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 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梦幻般的追求;郑风榛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 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相恋时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

4、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2、楚辞“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 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 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 末年, 刘向将屈原、 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 东方朔、 王褒、 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 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 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

5、、安徽西部一 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 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东观余论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 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 的句式较活泼, 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 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 思想感情。3、文选南朝梁代萧统编选,亦称昭明文选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共30卷,选编先 秦至梁作家130家,2上起先秦的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梁代 的陆倕,在世作家不予收录。诗、文、赋等各体文章700余篇,分为赋、诗、骚、七、

6、诏、册、令、教等38小类。其中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将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 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 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但由于 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文选的选录标准则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 、“谋夫之话,辩士之端” 、“记事之史, 系年之书”等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 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予收录。 这一选录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

7、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 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 但它为文学划定了范畴, 与经史子类别划清了界限, 在目录学上有一 定的贡献,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 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 反映 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由于文选 本身所具有的优点, 比起同类型的其它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 唐代以诗赋取士,唐 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 因而文选 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 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

8、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庵笔记)。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以致形成一门研究学科“选学” 。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后人也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 。4、古诗纪先秦至隋诗歌总集又称 诗纪,明代冯惟讷编。 一百五十六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成书。古诗纪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搜集唐之前诗歌的总集,分前集、正集、外集、别集 四部分。前集十卷收先秦古逸诗,分歌、谣、杂辞、诗、逸诗等十三体,所录诗皆注明出处 及写作背景;正集一百三十

9、卷,收录汉魏至隋诗歌,都按朝代顺序编排,每个朝代以帝王、 诸家、爵里无考者、方外、闺秀、无名氏的顺序排列,诸家以时代顺序排列,每个朝代的民歌乐府则列于本朝最后;外集四卷收录古小说、笔记中的仙鬼之诗;别集十二卷,收录与本书有关的诗歌评论和一卷志异, 收录了一二韵语不能成篇的残句。 不可确考年代的作家与诗 歌附录于末。 每个作家作品以先乐府次四、 五、六、七言诗歌的顺序排列。 只有几篇作品的, 不尽按例。诗经、楚辞做为整体未选入。 诗纪最突出特点就是全,上古至隋朝的诗 歌几乎全备于本书,溯诗之源,无需他求。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本书就是三本 主要参考书之一,近人丁福保编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10、 ,即以本书为蓝本。 由于卷帙浩繁, 书中难免有真伪错杂,抵牾舛漏之处。清冯舒有诗纪匡谬一卷,订正本书缺失,较详实 精核。版本有冯惟讷原刻本,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甄敬刻本,明万历间吴管、谢陛、 陆弼、俞笨刻本。有目录三十六卷,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冯珣关中重刻本。 诗纪 匡谬有知不足斋本。冯惟讷(15121572)字汝言,号少洲。山东临朐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光禄卿的身份离职。擅长诗文,曾纂集书籍多种,着有冯光禄集。35、古诗源清人沈德潜选编,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 古诗源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 诗歌, 也包括一些民歌谣谚, 共七百馀首, 分十四卷。 其中

11、古逸一卷, 汉诗三卷, 晋诗三卷, 宋诗二卷,齐梁诗二卷,陈、北魏、北齐、北周、隋诗各一卷。唐以前的诗歌中,比较著名 的篇章(除诗经 楚辞外)基本都已选录在内。内容丰富,具有资料价值。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前清诗人,诗论 家。23岁起继承父业,授学40余年。乾隆四年(即1739)中进士,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 侍郎。在朝期间,其诗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帝唱和、论诗,从而使他的 诗论和作品风靡一时,影响很大。除本书外,还编有唐诗别裁集 、明诗别裁集 、清诗 别裁集等。沈德潜潜心诗学,很有造诣,为康乾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他编选的五 朝诗

12、别裁、古诗源等广泛流传,影响很大。6、古诗选清代王士禛选编,为汉代至元代五 、七言古体诗选集 。王士禛是清初的诗坛盟主, 编 选古诗选意在阐明古今五、七言诗的流变,也是为他的诗歌理论选出一部创作范本。其 中选汉至唐的五言古诗17卷,先秦至元的七言古诗15卷,共32卷。编者持“源流” 、“正 变”之说, 选五言诗, 两汉作品几乎全部收录, 魏晋以下则从严选录, 至唐代仅选了陈子昂、 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5家;七言诗选择较宽 ,以杜甫为“千古标准” ,“唐宋 以来,善学杜者则取之” ;凡是入选之作,一般不失为该作家比较好的作品。但古诗选 也存在不少缺点, 如五言部分不录杜甫一首, 白居易的

13、名字竟不见于全书; 选录的诗中还有因袭旧说误标作者的情况。版本较通用的为乾隆年间芷兰堂初刻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排印本。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 字子真、 贻上, 号阮亭, 又号渔洋山人, 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汉族,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 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 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 论诗创神韵说。 早年诗作清丽澄淡, 中年以后转为苍劲。 擅长各体, 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 (李攀龙),然传其衣钵 者不少。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

14、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 、蚕尾集、杂 俎类笔记池北偶谈 、香祖笔记 、居易录 、渔洋文略 、渔洋诗集 、带经堂集 、 感旧集、五代诗话等。7、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 梁代。历来认为是 南朝徐陵在梁中叶 时所编。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 言四句诗1卷,共为10卷。除第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于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 自汉迄梁的作品。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 选录艳歌 ”,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 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 。但它和“以文为本”作为收录标准的文 选比较,也有独自的特色。如它不如文选

15、那样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 入选各篇,皆 取语言明白,而弃深奥典重者, 所录汉时童谣歌,晋惠帝时童谣等都属这一类。又比较重 视民间文学 ,如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 就首见此书。它重视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 收录达一卷之多, 对于唐代五言绝句这一诗体 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4它不同于文选不录在世人物之作,选录了梁中叶以后不少诗人 的作品。这些诗作比“永明体”更讲究声律和对仗,可以较清楚地看出“近体诗”的成熟过 程。曹植的弃妇诗,庾信的七夕诗以及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 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现存的版本以明无锡孙氏活字本为早, 四部丛刊有影印本。明末赵均有覆宋刊本,

16、后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清吴兆宜的注释及纪容舒的考异都曾参考赵本。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 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 、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 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 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 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 至德元年 去世, 时年七十七, 赠镇右将军、 特进, 其侍中、 左光禄、 鼓吹、侯如故, 谥曰章。 今存徐 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咏10卷。8、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 的著名诗歌总集, 宋代郭

17、茂倩编。现存100卷, 是 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主要辑录汉魏到唐、 五代的乐府歌辞兼 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 共5000多首。 将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 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 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 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乐府诗集的 重要贡献 是把历代

18、歌曲按其 曲调 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 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汉代一些优秀民歌如陌上桑 东门 行等见于宋书?乐志孔雀东南飞见于玉台新咏 ,还有一些则散见于艺文类聚 等类书及其它典籍中, 经编者收集加以着录。 特别是古代一些民间谣谚, 大抵散见各种史书 和某些学术著作,杂歌谣辞一类所收,多为前所忽视者。至于后来杜文澜的古谣谚等著 作,则远比此书为晚,显然是在它的基础上编撰的。它的编次是把每一种曲调的“古辞” (较早的无名氏之作)或较早出现的诗放在前面, 后人的拟作列于后面,使读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诗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响。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着录诗歌,对一

19、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 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女口“汉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杂曲歌辞”中的行路难,都只有鲍照的拟作为最早,但编者仍把梅花落归入“汉横吹曲”,并在行路难的说明中引证了陈武别传 ,指出这个曲调在魏晋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说明它早在汉 代可能已经产生。 它反映了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以及音乐和诗歌的关系, 对各种乐曲的相 同题目,它指出了前代乐曲与后代乐曲的继承关系。如“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黄淡思,编者就引用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 ,认为即“汉横吹曲”的黄覃子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 说明。书中这些说明征引了许多业已散佚的著作

20、,如刘宋张永的元嘉正声伎录、南齐王僧虔的伎录、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等书,使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这对文学 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极重5要的价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于传闻,未可信从。乐府诗集 也存在较多的缺点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就曾指出本书把某 些文人诗列入乐府题目之中不大恰当 。此外, 由于它重在曲调,因此所录歌辞往往和关于 曲调的叙述不太一致 ,如近代曲辞中的水调歌,编者认为是隋炀帝游江都时制,而书中 所录“唐曲” ,并未注明作者。其实这些曲辞,恐怕是杂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 第二首,显然是杜甫的诗。乐府诗集的版本 ,有明末汲古阁刊本,清翻刻本和四部丛刊影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

21、影印宋刊残本,所缺卷帙,用元刊本和旧抄本配补。今通用1980年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郭茂倩字德粲,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 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 )。劝孙,源 明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 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因此为学术界所重视9、古谣谚辑录古代民谣和谚语的专书,清代杜文澜辑。全书100卷,其中正文85卷,附录14卷,集说1卷。书前有刘毓崧序。 古谣谚把大量古籍中保存的上古至明代的谣谚汇编成 集,在宋代以来同类书中堪称集大成之作。 书中的谚语主要是关于农事活动、气象占验、地 方风土,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等的作品。所收的一部分

22、谚语和大部分民谣, 都直接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包括农民起义) 有关, 或是赞美颂扬,或是讽刺揭露。童谣则多为预言或直接揭示某些朝代的兴亡、历史人物的成 败,以及社会战乱、自然灾变的前兆或验证等等。古谣谚辑录古代谣谚,以作品初作之时是否发乎语言为主要标准。 对于歌谣, 它根据古代有徒歌与合乐的分别, 只收属于徒歌的 谣,对于谚语,它兼收“彦士典雅之词”和“传世通行之说” 。古谣谚在作品正文之外兼收异文(列於附注) 。对于每一作品产生、流传的原委,原书引用时有关的上下文,以及某些作品“应验”情况等,一一予以叙录,或加以考辨。杜文澜(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生于嘉庆二十年,卒于光绪

23、七年,年六十 七岁。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有干才,为曾国藩所称。工词,著有宋香词、曼陀罗华阁琐记 、古谣谚 、平定粤寇记略及词律校勘记并传于世。10、古文苑古诗文总集,编者不详。相传为唐人旧藏本, 北宋孙洙(10321080)得于佛寺经龛中。 所录诗文,均为史传与文选所不载。南宋淳熙六年(1179)韩元吉(11181190?)加以整理,分为9卷。绍定五年(1232) ,章樵又加增订,并为注释,重分为21卷。录周代至 南朝齐代诗文260余篇,分为20类。虽编录未为精核,然而唐以前散佚之文,间或赖此书 流传。现行刻本分两个系统,宋淳熙本9卷,有清嘉庆十四年(1809)孙氏仿刻本等。章樵本21

24、卷,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张世用刻本等。近代有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万有文库影印守山阁丛书本。6清代孙星衍(17531818)又辑金石、传记、地志和类书中的遗文,自周迄元,编为20卷,名续古文苑 。引文均注出处, 辑佚有校订, 并有案语疏通隐奥。 有嘉庆十二年 (1807) 原刻本,万有文库影印原刻本。11、文馆词林文馆词林 是唐高宗朝中书令许敬宗奉敕编纂的一部大型诗文总集,自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成书之后,一直深藏中秘。因为是敕修之书,加以千卷巨制,在印刷术尚未盛行 的唐代,自然流传不广。 宋时已散佚殆尽,仅有少数几类单行本见于着录。但在东邻日本尚有残本多种传世,近代国门开放以后陆续回传

25、中土,并先后有粤雅堂丛书本、古逸丛书本、适园丛书本、 丛书集成本及董康影印本、杨氏成都刻本等辗转刊刻。1969年,日本古典研究会就日本国内所能见到的全部文馆词林传本悉数搜罗,择善而取,汇 为影弘仁本文馆词林影印出版,是为迄今为止存世的日藏文馆词林传本的集成 之作。但因种种原因,此书在中国大陆少有流传,学术界难于取用。有感于此,罗国威先生 自20世纪80年代起着手文馆词林的整理,最终完成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罗国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魏晋南 北朝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出版专著有: 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 、敦煌本人文选注笺证、冤魂志校注 、文馆词

26、林校证 、刘孝标集校注等。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12、文苑英华北宋四大部书之一。 宋太宗赵炅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开始纂修,雍熙三年(986)12月完成。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做过一次删繁补缺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由石待问和张秉、陈彭年等复校两次。由于史料记载含混, 已经无法确定是否刊刻。 南渡以后,宋孝宗又命令校书的专业人员修订。今 天看到的文苑英华即这个校订的本子。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文章近20000篇,可谓卷帙浩繁。这个宋刻 本现在仅存残本。 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 (如把谥 册

27、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 、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类。 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 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 多 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 碑志,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 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 的诗文集清朝纂修全唐诗、全唐文和四库全书时,都曾用作参考。文苑英华于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柯、彭叔夏校订后刊行,今存者即此校定本。这 次校出的错误, 在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分别用小字夹注或篇末黑地大字的形式一一标明。宋宁宗、明世宗时曾重刻。本书流传不广,明嘉靖四十五年

28、(1566),胡维新等根据传抄本重新刻印。1966年,中华书局用宋刊残本140卷、明刊本860卷配齐影印,校正了原书的一 些错误。同时,还收入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辨证10卷和劳格的文苑英华辨证拾遗13、古文观止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 清代吴楚材、 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 有 近八百首古文。 所选7之文上起先秦, 上迄明末, 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 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 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 2 2篇。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

29、诵的佳作。选者以古文为正宗, 也不排斥骈文收入4篇, 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 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 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 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 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 看出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 ,于古文选编,其意可知。本书亦有入选不当 者,先秦文不选诸子,而汉文不选汉书 ,辽、金、元三年又付阙如,亦不能反映中国散 文发展史的全貌。 此乃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 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 书,仍有其存在价值。它唐诗三百首一样,这两部选集堪称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 璧。吴

30、楚材、 吴调侯, 系叔侄, 浙江山阴 (今绍兴) 人。 吴乘权, 字楚材。 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 康熙十五年 (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授馆终 其一生。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 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 。吴大职,字调侯,也是嗜“古学”而“才 器过人”。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是在家乡同叔父一道教他们均是塾师,以课业授徒为生,在 清代文坛和学术界算不得是入流人物版本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兴祚刻本。吴兴祚为吴乘权伯父,官至两广总督, 时任汉军副都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中华书局本两种版本:一是1959年本。

31、这是 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 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 并校正了个别显着的错字” 。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 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 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 。因而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14、乾坤正气集诗选集,二十卷,清顾沅编选。 此书出版于鸦片战争前夕,不能不说编者预感到了时代 的危机, 意在于挽救清朝的危亡, 才“阐幽发潜, 裒集商周以来忠臣义士之诗” ,以达到 “革 顽懦”“资劝惩”的作用。其所录皆为“忠臣义士”之作。他们有的以功业昭著,有的以正 气盛人

32、,皆为“论诗歌以见志”者。这些作品对“正人心,易风俗”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编 者从古诗纪 全唐诗 宋诗存 宋诗钞 宋诗纪事 中州集 全金诗 元诗选 历代诗选 明诗综以及笔记说部,各省方志中选录三百余人,起于周初之伯夷叔齐, 终于明末,每人皆说述其事迹并略加评论,以宣扬其“正气” 。在此之后顾氏协助姚莹又编纂专门收文章的乾坤正气集(也称大 乾坤正气集 ,则称专门收录诗歌的二十卷本乾坤正气集为小乾坤正气集 )五百七十四卷,收屈原至 明朱集隽辞赋杂文集一百零一家。乾坤正气集版本有清道光二十三年 (1 8 4 3)顾氏艺海楼刻本。大乾坤正气集 有道光二十八年(1 8 48)袁江节署求是斋刊本。顾沅(17

33、991851)清代学者、藏书家。字澧兰,号湘舟,又自号沧浪渔父,江苏长洲 (今苏州) 人。系国学生, 曾官教谕、 叙布政使, 虽出生世代簪缨之家, 父兄都在外地为官, 但他“不求仕进,不以科举之学为好学” ,鄙弃官场,归隐苏州侍养母亲。家藏旧籍及金石 文字为三吴之冠,颇多秘本、善本,建“怀古书屋” 、“艺海楼”庋藏载籍。辑有赐砚堂丛 书、古圣贤像传略等。815、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选编。所选文章,以 “唐宋八大家”之作为主;其前选入战国、秦汉的部分 作品,其后选入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的作品,中间选入少数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的作品。魏晋六朝之作,只在辞赋类中选晋代张华、刘伶、陶渊明、鲍

34、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中选晋袁宏的赞1篇。全书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 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文约700篇,合为74卷。卷首序目 ,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和源流。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是代表“桐 城派”散文观点的一部选本,曾颇流行。清末王先谦曾编续古文辞类纂34卷,黎庶昌也编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选录清中叶以后散文,都是姚氏选本的续书版本有嘉庆时康绍庸刊刻初稿本, 附有姚氏评语及圈点。 道光时吴启昌、 光绪时李承渊 重刻姚氏晚年定本。吴刻删去圈点,李刻又再恢复。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广益书局刊行徐斯异、阚家祺、郑家祚、胡惠生等人

35、编撰的评点笺注古文辞类纂 ,广泛搜集古代以及 清代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亮、张裕钊、吴汝纶等人对入选文章的圈点和评语有总批、 眉批,并加简注。姚鼐(n d) (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 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 姚惜抱。 清代著名散文家, 与方苞、 刘大櫆并称为 “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 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 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着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 选古文辞类纂 。16、经史百家杂钞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选本。共二十六卷,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

36、牍、 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经史百家杂钞 一书, 是从清末到民国, 在社会上流传很广、 影响较大。 曾国藩之前, 社会上已经流行着两部很有名的古文选本, 一部是康熙年间吴楚材、 吴调侯编纂的 古文观 止,一部是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 。这两部书,各有其优长,影响也都很大。 但在许多方面,却比不上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观止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古文选本。但由 于它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 故而所选文章偏重文彩, 偏重通俗, 缺少一种学术的厚重和大文 化的广博。 经史百家杂钞则不然:在网罗文献的广博上和选文思想的学术底蕴上,无疑 超过了古文观止,而所选许多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也并不亚于古

37、文观止 。同古 文辞类纂相比,其中叙记、典志为新增入者,而删去了姚书中赠序一类,在选本的实际效 用方面,在姚氏义理、词章、考据三条标准外,另提出经济一项,力求选文与政事结合,使 读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 了解历代的治乱兴衰、典章文物、学术思想和经国济民之道。 也就 是说,杂钞里不仅有“文” ,而且有“道” ,是“文”与“道”结合的一部书。比之主要 是注重辞章的古文辞类纂 ,经史百家杂钞的实用价值无疑是远超其上的。而将义理、 词章、考据大体都归宿于经济。在内容上,减去了类纂中内容较空泛的一些应酬文字,并新增了经、史、子三类的文章,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分量。从而体现了曾氏注重经济、归 宿于经济的治学精

38、神,表现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 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道光十二年(1832年)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 同进士,之后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 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累迁侍读, 侍讲学士, 文渊阁值阁事, 内阁学士, 稽察中书科事务, 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9咸丰三年(1853年)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应朝廷之命组织“湘军”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 天国的功臣。 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 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

39、第一人, 后历任两江总 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10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 、诗集、读书录、 日记、奏议 、家书、家调等,汇为曾文正公全集 。另著有为学之道 、五箴等,编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17、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编者根据明张燮七十二家集 ,又取冯惟讷古诗纪 、梅鼎祚历代文纪中作品较 多的作家, 自汉贾贾谊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 将其诗文组成一编, 并有所增益。基本上 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赋,次列文,后

40、列诗。各集前均附有编者题辞,评述作家生平与 创作。本书最显着的特点是 “送疑取难” ,即 不是纯客观地介绍资料,而是有所指陈品评:对 百三家其人其文,都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家家有题辞人人有论述。 如在“题辞”指出了学 习汉魏六朝文学, 要吸收其“先质后文, 吐华含实”的精华,同时也指出了“陈季之浮薄, 周隋之骈衍”是糟粕。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清光绪五年 (1879)彭懋谦信述堂刊本影印出版。而现在由殷孟伦将题辞加以注释,并汇集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 士,选庶吉士,自

41、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 “娄东二张” 。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 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富, 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 墓碑记。著有七录斋集 ,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 六朝百三家集。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 历代史论二编1 0卷。 诗经注疏大 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另著有 万宝全书 ,记述了当时博奕娱乐(如象棋棋谱、中式骨牌)的

42、概况。18、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人严可均编,主要取材明梅鼎祚的文纪及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晋文全宋文 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和文章朝代 不明的先唐文 。每集作者又分帝、后、宗室诸王、群雄、诸臣、宦官、列女、阙名、外 国、释氏、仙道、鬼神等。共收录唐以前作者3497人(或作3520人),佚文断句,都加辑 录,绝大多数作者前有小传。 ,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也是中国古代 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 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编成之后, 因卷

43、帐浩繁,又有不少谬误, 一直未能刊行。 清人蒋壑编有本书篇名目 录一O三卷,并抄录每篇出处,还编有作者索引,又正式将书名改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 晋南北朝文 。张之洞主持粤政,设广雅书局,命王毓藻主持刊刻事谊,经过八年八次校雠,光绪十八年(1893年)初刊于广州,156册,共741卷。1929年丁福保影印出版。1958年 中华书局据广雅书局本影印出版4册,并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 引为其附册。钱锺书的管锥编第三、四册专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共277则。又名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部大型古代文学总集,计一百十八卷,明代张溥辑。11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浙江

44、乌程人,嘉庆五年举人,道光二年曾任建 德县教谕,后称疾辞官,专心著述,精通金石小学,长于辑轶考据,著作极多,着有铁桥 漫稿、说文声类、说文校议等十三种,合为四录堂类集 ,共1251卷。清嘉庆年间 开全唐文馆,当时有名的文人大多被邀请参加。严氏因为自己没有被邀请,心有不甘, 于是独自一人,化了二十七年的心力, “广搜三分书,与夫收藏家秘籍金石文字,远而九译,旁 及释道鬼神。起上古迄隋,鸿裁巨制,片语单辞,罔弗综录,省并复叠,联类畸零” (全上 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总叙),编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1卷,作为全唐文的前接部分。19、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国汉至隋诗歌总集,近人丁福保编 。全书以

45、明代冯惟讷的古诗纪和清代冯舒的 诗纪匡谬为蓝本,加以修订而成。共54卷。依时代次序分为全汉诗至全隋诗11集,意与全唐诗相衔接,是一部搜罗资料较为完备的诗歌总集。但此书基本沿袭二 冯之书。对诗纪和匡谬的错误和缺陷未作细致的考核补苴。此外,又失收先秦的歌 谣、逸诗。该书1959年由中华书局断句排印出版。丁福保(18741952)近代藏书家、书目专家。字仲祜,号畴居士,一号济阳破衲。 江苏无锡人,1895(光绪二十一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次年考取秀才,后随华蘅芳学数 学,编撰了算学书目提要 。又鉴于身体多病, 改习医学, 创办丁氏医院、 医学书局,1918年就编有历代医学书目提要 ,后又与人合编四

46、库总录医药编 ,兼收中外医学书籍。一 生先后编译出版了近8 0种国内外医学书籍,合称丁氏医学丛书。丁福保喜藏书,早年仰慕南菁书院藏书,曾手抄书院目录1册,以备购藏。1924年自称已藏有“十万又三千”卷书,建“诂林精舍”,后来,藏书达15万卷。先后捐赠各国图书馆、学校,其中捐给上海震旦大学图书馆2万余册、5万余卷古今刊本。编汉魏六朝名 家集初刻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历代诗语续编 、清诗话等数部丛书。另有文选 类诂、尔雅诂林 、古钱大辞典等。20、历代赋汇清康熙年间陈元龙奉旨编辑的赋体文学总集,陈元龙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广搜博采, 分类编排,于康熙四十五年编成。本书收入先秦至明代的赋作3834

47、篇,共184卷。其中正集140卷,专收叙事记物之作,计3042篇,分为天象、岁时、地理、都邑、治道、典礼、 祯祥、临幸、搜狩、文学、武功、性道、农桑、宫殿、室宇、器用、舟车、音乐、玉帛、服 饰、饮食、书画、巧艺、仙释、览古、寓言、草木、花果、鸟兽、鳞虫等三个类目;外集二 十卷,收抒情言志之作,计423篇,分为言志、怀思、行旅、旷达、美丽、讽谕、情感、人 事等八个类目;逸句二十卷,计117篇;补遗二十卷,计369篇。外集20卷,均为抒情言 志之赋;另有残文逸句2卷、补遗22卷。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至今最好的一部搜集历代赋 作较完备的总集。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其 “正变兼陈,洪纤毕具,信为赋家之大观

48、” 。历代赋汇也有不足之处,如不少作品没有考出作者姓名,有少量篇幅相重,有的作 品张冠李戴,又不注原文出处等。凤凰出版社2004出版的历代赋汇据清光绪年间双梧书屋俞樾校本整理影印。增加 “赋学文献综述”3万多字,“辞赋研究论着索引”15万多字,并附“作者索引” 、“篇名索 引”。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清朝大臣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 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累迁侍读学士。四十二年,再迁詹事。五十年,迁吏部侍郎。授 广西巡抚。五十七年,擢工部尚书。六十年,调礼12部。世宗即位,命守护景陵。七年,与左 都御史尹泰同授额外大学士,寻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十一年,以老

49、乞休,加太子 太傅致仕。乾隆元年,卒,赐祭葬,谥文简。21、四六法海历代骈文总集,明代王志坚编选。此书标名“四六” ,所选不从唐代四六文开始, 而从骈散结合的魏晋文开始,是有见识的。此书依据文选、艺文类聚 、文苑英华 、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等书,参以诸家文集及正史、野史所载,选魏晋至元骈文 共702篇。唐以前作品居大多数。卷首有自序,论述四六文源流,颇有见地。编选者主张知 人论世,“每篇之末,或笺注其本事,或考证其异同,或胪列其始末” ,“皆元元本本,语有 实征” (四库全书总目 )编选者编选此书, “大抵为举业”(本书编辑大意 ),骚赋没有 选入。正本溯源,略嫌不足。它以体分类,计40类,

50、如“序”体又分有诗文序、宴集序、 赠别序等,亦觉琐碎。清代蒋士铨有评选四六法海 ,自此书中选出262篇,从甲至癸,次为十等。宋 人之作入选者寥寥, 元人之作则全部删去,已失原本之旧有明代天启刊本、 四库全书 本。王志坚(15761633)字弱生,更字淑士,一字闻修,号淑士,江苏昆山人。万历 三十八年(1 6 1 0)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迁员外郎中。暇日,邀同舍郎为读史社,撰读 史商语。迁贵州提学佥事,不赴,乞侍养归。天启二年(1622)起督浙江驿传。奔母丧归。 崇祯四年,复以佥事督湖广学政,卒于官。王志坚少与李流芳同学,卜居吴门古南园,与流芳、归昌世并称“三才子”。肆志为学,兼通内典,诗文法

51、唐、宋。生平作诗甚富,自选止七十余首。编有四六法海、古文渎编。22、骈体文钞历代学骈文总集,也为历来最好的骈文选本, 清代李兆洛编选。标举魏晋、六朝宗 旨,辑入先秦至隋的作品共31卷。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包括铭、颂、箴、诔、 诏、策令、檄移、弹劾等1 8体,是所谓“庙堂之制,奏进之篇” ;中编包括书、论、序、碑记等8体,多属指事述意之作;下编包括设辞、连珠、笺牍、杂文等5体,多属缘情托兴之作。编者认为,文之起源不分骈散,故主张骈散合一。该书入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诸 葛亮的出师表等,便是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书成于嘉庆末年。有嘉庆末唐氏原刻本, 四部备要谭献评点本。李兆洛(1769184

52、1)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属 江苏常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改凤台知县;后主讲 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李兆洛精舆地、考据、训诂之学。为文主张混合骈、散两体之长, 与桐城派散文立异, 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 他所作文章,大体上能贯彻自己的主张; 对桐 城派的姚范、 姚鼐两人, 也表示推尊, 不持门户之见。 汤成烈 重刊养一斋文集序 评其学:“莫不兼综百家,钩稽历代,研精极虑以出之,凡实事必求其是。”撰有养一斋文集20卷,有咸丰二年初刻本,光绪四年重刻本。辑有皇朝文典70卷,大清一统舆地全图 , 凤台县志12卷,地理韵编21卷,骈体文钞

53、31卷等。23、骈文类纂清末学者王先谦编选。共46卷,共选文1510篇。全书按文体分为15类目,卷首 有王先谦所撰长篇序13例。 序例主要表明选者对骈文和文章学的看法。 编者认为自然景物、 社 会生活是诱发文学创作的动因,不强调儒家的“文以载道”和“义理”,而与袁宏道的“性灵说” 相近。 指出包括骈文在内的文学创作必须向前人学习, 而且骈文也要学习古文创作技 巧,不斤斤计较与骈散之争。王先谦还另编有十家四六文钞 。骈文类纂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思贤书局刊刻王先谦(18421917) ,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晚清著名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

54、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 长。博览古今图籍,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学重考据、校勘,荟集群言。在任组织学人,集 体从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 ,并编有十朝东华录 、续古 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等。为文远追韩愈,又以桐城派阳湖派自许;其诗被称为“得 杜之神,运苏之气” ,“置之清代集中,挺然秀拔” 。著有虚受堂诗文集 。学术著作有汉 书补注、 后汉书集解 、 荀子集解 、 庄子集解 、 诗三家义集疏等。24、全唐文 全唐文补遗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总集。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名学者参加编纂。 历时六年, 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共1000卷共收文章18488篇

55、,作者3042人, 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全唐文 ,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 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宫原藏有陈邦彦编的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册, 清仁宗认为它“体例未协,选择不精” , 于是下令重编。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 全唐文 在唐文稿本基础上,用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补其缺略,又从永乐大典 辑录了唐文的单篇残段,并旁采他书和金石资料编校而成。编次以唐及五代诸帝居首, 其次是后妃、诸王、公主, 再次为各朝作者、释道、闺 秀,宦官、四裔附编书末。 但该书在编纂、考订上还有不少缺点, 包括文章漏收、误收、重 出,作者弄错,题目和正文的讹脱,小传记事不确,采用的

56、书不注出处等等。清劳格和现代 学者岑仲勉在读本书的札记中曾举出上述问题约四五百条。和全唐诗相比, 全唐 文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总裁董浩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 徒以位高而领衔。先后参与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 又有渊博学者阮元、 徐松、胡承珙等。这一人员组合, 对本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加上时当干嘉朴学鼎盛之时, 编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文章本身也不像诗歌那样流传 多歧而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该书编成后,即颁发扬州,由督理两淮盐政阿克当阿等负责校刻,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成,此即所谓扬州官本。后来

57、又有广雅书局翻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了据原刻本影印的断句本,附印了清末陆心源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 ,是现在通行的比 较便于阅读的本子。董诰(17401818),字雅伦,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 八年(1 763) ,中顺天乡试举人,二十九年进士,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 改置二甲第一,为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篡修。散馆年改任编 修。董诰历任礼、工、户、吏、刑各部侍郎, 四库全书副总裁,奉命辑满洲源流考 充武英殿总裁,以至文华殿大学士。乾隆四十四年,任军机大臣,旋任户部尚书,两次图形 紫光阁。其时,和珅用事,排除异已。董诰支拄其间,

58、遇事多所救正。及嘉庆这即位后,又 襄赞之,卒能歼除巨奸,朝纲不坠。嘉庆二十三年(1 8 1 8) ,再次上疏乞休,命以太保大学 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十月,病剧而卒。嘉庆帝亲临祭奠,赐谥文恭。25、全唐文补遗 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最早为全唐文补遗,所作唐文拾遗 、唐文续 拾14二书,共补录3000多篇。二十世纪唐代新出土文献数量极其丰富,周绍良主编的唐 代墓志汇编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收录以墓志为主的唐代文章约5500篇;吴刚主编 全 唐文补遗,亦是汇编近年来新发现的唐五代人的墓志等资料,共七辑,后附篇名索引和作 者索引,由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陈尚君的全唐文补编采辑四部群书、敦煌

59、遗书、 石刻文献、海外汉籍、佛道两藏,在上述诸书外,辑得唐人文章约7000篇,涉及作家2600多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6、箧中集唐人诗集名,元结编次,一卷,元结。集其亲友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 王季友等五言古诗共二十四首, 命名为箧中集 。集前有元结于干元三年 (760)所作的序。 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集中所收,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诗,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对白居易新乐府有一定的影响。 有明汲古阁刻本及近人徐乃昌影 宋刻本,附札记一卷。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少时不 羁,十七岁才折节向学,从师于元德秀。天

60、宝十二年(753)举进士。安史之乱中,史思明 攻河阳,肃宗召他进京问策,乃上时议三篇,受到赏识,擢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 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史思明有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进水部员外郎。代宗即 位,拜道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罢还京师,卒赠礼部侍郎。其诗文注 重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 文风力求摆脱六朝以来雕饰华靡的弊病, 清淡简洁, 纯真自然。唯过于质朴,文采稍逊。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 次山集。他还曾编箧中集诗选行世。27、河岳英灵集唐代诗歌总集。唐代殷璠编选。此书分上、中、下三卷。 叙称“起甲寅(开元 二年,714),终癸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