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鲁迅同时代人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4期论周作人的人生哲学及其对文艺观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一徐鹏绪武侠周作人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和翻译家,并且在文学以外的女性学、儿童学、民俗学、性心理学等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又因为附逆的经历而永远地背上了叛徒的罪名,这是他身上浣之不去的污点。他曾经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战场上叱咤风云、名噪一时,后来又逐渐远离了时代中心,作了一名“现代隐士”。他的人生起伏跌宕,历史功绩和过失都非常突出,因此历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这正反映了周作人的复杂性,也是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去研究他、理解他的重要原因
2、。一周作人一生创作极丰,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品格,而且凝聚着他对人生进行深沉思索的结晶。他的思想世界博大精深,涉及面极广,看起来甚至有些驳杂,其实有一个灵魂,那就是“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不佞读书甚杂,大抵以想知道平凡的人道为中心。”他一生所关心和思索的问题都围绕着这一核心向四面八方延展,构成了庞大的思想系统。无论他的思想态度如何变化,始终都未离开过这一核心。抓住了他的人生哲学,就抓住了他思想的精髓。周作人的人生哲学内容十分丰富复杂且散播在他为数众多的作品中,要做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整合确非易事。笔者试图将其最主要的思想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知道你自己”“知道你自己”是希腊哲人达勒
3、思(Tha2 les的格言,意思是人首先要对本身有个清楚的认识。周作人极为赞赏这句话,他说:“我相信必须个人对于自己有一种了解,才能立定主意去追求正当的人的生活。”他经常批评中国人既不将人当人看也不知道自己是人,只是无意识地依着本能和习惯生活,没有对充实生活的要求。他说只有知道了“什么是人”,对人性和人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懂得做“真正的人”,去过“真正人的生活”,也才谈得上更高的人生追求。如何才能“知道你自己”呢?周作人提出了“常识”,作为我们认识“人”的工具。他所说的“常识”并非狭义的如“做蛋糕”、“绣眼镜”、“写契据”之类的生活常识,而是大多数人包括那些“受过本国或外国高等教育的所谓知
4、识阶级”的人都缺乏的“融会全体的普通智识”。具体来讲,这“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个人及全人类的生物学、性心理93学和文化人类学知识。这组知识帮助人们一方面从个人角度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构造与机能,另一方面从全人类的角度了解生物共同的生活规则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等,从而在微观和宏观的双重视点下对“人”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关于人生的“常识”中,这是最基本的。2.培养理智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这包含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哲学、历史、文化史和社会学等,内容非常广泛。“他们的用处在于使我们了解本身及与本身有关的一切自然界的现象,人类过来的思想行为的轨迹,随后凭了独立的判断去造
5、成自己的意见,这是科学常识所能够在理智上给予我们的最大的好处了。”周作人认为这些“硬性”的知识,可以养成我们细密的观察力、精确的判断力、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尊重科学的精神。3.“怡情养性”的艺术。周作人说艺术一类的好处完全是在感情上的,它在整个人生中的分量不可小视。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向来把艺术看得太与人生远隔了,所以更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如果能够将艺术的意义应用在实际生活上,使每个人能表现自己和理解他人,在精神上以真情和别人交涉,就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润泽,培养成高尚美好的情感和趣味。以上便是“常识”的基本内涵,看起来包罗万象,像本大百科全书。周作人称之为“常识”,就是强调我们无须对它们一一专攻深造
6、,只须了解大致的基本内容即可。他提倡要“杂”且“通”,而不要求“专”。周作人一生最爱讲“人情物理”,甚至将其作为他评判一切人与事的标准,他觉得:“中国顶好的事情,便是讲情理,其极坏的地方便是不讲情理。随处皆是人情,只要人去细心考察,能知者即可渐进为贤人,不知者终为愚人、恶人。”他推崇汉之王充、明之李贽、清之俞正燮为“中国思想界不灭之三灯”,也正因为他们“唯理而复有人情”。周作人所说的懂得人情物理,就是以科学常识为本,加上明净的感情和清澈的理智,调和成一种人生观。他指出,仅仅知道这三组常识的基本内容,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打成一片,并在此基础上,使情感与理智逐
7、渐达到纯洁高尚之境,恰当地融合在一起,造成一种人生观,用于判断事情和问题。做到了这些,才算得上思想通达,懂得人情物理。二人性论周作人对“人”和人性的理解都基于他在生物学、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他这样写道:“我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又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平和地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
8、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也许是为了反拨中国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特别是人的自然性的偏向,周作人特别强调人的生物性。他甚至认为只有记载生物生活现象的生物学才能作为人类千百年来行为的标准。他觉得人首先是一种生物,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禽的分辨仿佛是窗户里外只隔着一层纸,实在乃是似远实近。所以他提倡“顺其自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是为求个体的生存,“男女”是为求种族的生存,乃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人是生物,当然也有这些求生本能。两者中,周作人又更关注“男女”,即性本能。用他的话说:“不佞本来无道04可悟,但如说因妖精打架而对于自然与人生小有了解,似乎也可以这样
9、说。”他称蔼理斯的性心理研究为他的“启蒙之书”,读后“眼上的鳞片倏忽落下,对于人生与社会成立了一种见解”。首先,周作人极为反对“不净观”的性态度。“不净观”就是将人的肉体、人的汗唾精血和人的性行为,特别是将女根和女人的性生活视为污秽的戒淫思想。他认为这种思想虽然以理为本,但与自然规律相背,是对人正常的欲望加以阻塞而非疏通。人的性欲是不可能真正被厌弃的,如果又不能得到正常的满足,导致的结果就是人性的扭曲和变态,比如对与己无关的性关系的无端憎恨和干涉。因此,他一生对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道学家都深恶痛绝,斥责他们是变态的色情狂。周作人提倡“净观”的性教育,使人们对两性的事情既能科学认识又
10、能加以高尚趣味的修养,他说这才是“输导的正路”,才能“为顺遂的人生作一种准备”。另一方面,周作人反对社会假“维持风化”之名干涉天下最隐私的两性关系。从文化人类学知识中,他知道性禁忌起源于野蛮人的迷信观念。他们认为无论已婚或未婚的人的性过失,都会影响鸟兽的繁殖和草木的生长,牵涉全族的生存。因此,他们对犯性过失的人施以极为严酷的惩罚。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如果把两性关系看得太神秘太重大,并加以严厉的干涉,正是野蛮人“性崇拜”的遗留。他认为两性关系如果不构成犯罪,与第三者毫无干涉,社会就无顾问之必要。一个社会的性道德越宽大,性生活越健全,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顺其自然”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人在人生不同
11、阶段的特性和发展的规律。周作人曾这样写道:“少年壮年中年老年,各有他的时代,各有他的内容,不可互相侵犯,也不可颠倒错乱。最好的办法还是顺其自然,各得其所。” 他十分关注儿童和儿童文学的研究,就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对儿童不能正当地理解,不懂得人在这一生长阶段生理与心理上的特点,因此也就不能根据儿童的特性来实施相应的教育和为他们创作适合的文学作品。他们总是被灌以“讲义法的古文”、“讲考据和讲义理的笔记”等,渐渐“磨灭了纯真的本性”,“人为地造成一种近似老年的心境”,这样就把老年提先,形成“少年老成”的现象。到了日后,少年的特征又重新补回来,他称之为“冬行春令”。 他批评这种教育习惯实在是违反人性。与此
12、相应,他还认为,中年以后大讲恋爱,跟着青年人跑,就像白天不见日光而见月亮,实在是既出丑又危险。人在少年时可以充满幻想,讲求浪漫,到了中年便入不惑,则应参透了人情物理,宁静而淡远。这恐怕是周作人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注脚吧,从青壮年时代的“梦想家”和“文坛战士”到中年之后日渐退隐,正符合了他所说的这一发展规律。这个观点自有它一定的道理,也反映了一部分真实的情况,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偏颇。应该承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确有不同的特性,但某些基本的人性是共通的,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在今天的社会里,老年人像青年人一样追求爱情、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被我们支持和称颂的。这是他们正当的人权,不仅不可以剥夺,还
13、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于此也暴露了周作人的“人性观”有自相矛盾的一面:他一方面极力反对干涉他人的性爱,一方面却对老年人的恋爱冷嘲热讽;一方面倡导宽容和自由,可有时又显得有点狭隘,有悖他所崇尚的思想明通的标准。周作人固然强调了人的自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持纯粹的自然主义人性论。他说:“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他认为一般的生物为了自己的生存,便会不择手段,不惜危害别个的生存。人则为了圆满的相处,互相联络和扶助。人之异于禽兽的地方就在于人有理智,知道“己之外有人,己14亦在人中,于是有两种对外的态度,消极的是恕,积极的是仁” ,即人类所独有的生存的道德,它并没有同生物的意志断离,却正是生物本
14、能的崇高化和美化,如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是人的“神性”,是动物所没有的高级的人类的文化。总之,兽性与神性两者绝不可分离。退缩回去,复归于禽道或者太爬高走远,以至于违反自然,都不是健全的人性。这就是周作人的“人性论”,是其整个人生哲学的基础。无论他的思想发生如何的转变,这一根本观点都没有动摇过,成为贯穿他人生哲学的核心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性论”观点,周作人对人的理想生活的描述是“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 ,日本的新村就是他的理想。在那里,人们都真正平等,健全独立。大家互相帮助,各尽自己劳动的义务,不需忧虑衣食住行。没有暴力、卖淫这样的丑行,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又能
15、在共同生活中互不抵触。周作人认为这才是“人”的生活。他深信:“这新村的精神决无错误,即是万一失败,其过并不在这理想的不充实,却在人间理性的不成熟。” 尽管他中年以后因失望于现实逐渐放弃了对新村运动的大力倡导,并承认年轻时的举动极端幼稚,但他仍然尊重日本新村的精神,在内心深处对这一美好理想十分向往。所以无论他多么努力,始终都不能消除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以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这是他深以为苦的。三生死观狄尔泰说“死是使人心智明亮的前提”,斯宾格勒说“对死的意识标识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程度”,西美尔说“我们如何把握生也就如何把握死” |。死是对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识,它迫使人们去关切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但
16、人的死亡感的自我意识往往并不是十分明晰的,因为人虽然能确定自己终有一死,但却无法肯定自己何时死。所以经历过生死挣扎的人,会对生命的理解更深刻。周作人一生不仅经历了四弟椿寿、父亲、祖父和爱女若子的去世,自己也曾亲历两次大病幸而转危为安。对他这样一个敏感纤细的人而言,这些经历的影响可想而知。1921年,周作人在重病中写过这样一首诗过去的生命:这过去的三个月的生命,那里去了?没有了,永远的走过去了!我亲自听见他沉沉的缓缓地一步一步的,在我床头走过去了。我坐起来,拿了一支笔,在纸上乱点,想将他按在纸上,留下一些痕迹,但是一行也不能写,一行也不能写,我仍是睡在床上,亲自听见他沉沉的他缓缓的,一步一步的,
17、在我床头走过去了。 诗句中所传达的对生命流逝的痛惜和无奈是一般人难以体会到的。从死神手中逃脱的周作人,深深感受到了死亡的胁迫和生命的珍贵,也看清了人世纷争的无聊。在另一首诗寻路的人里,他这样写道:我是寻路的人,我日日走着路寻路,终于还未知道这路的方向。现在才知道了,在悲哀中挣扎着正是自然之路,这是与一切生物共同的路,不过我们单独意识着罢了。路的终点是死我们便挣扎着往那里去,也便是到那里以前不得不挣扎着。 他看到,生和死是内在地交织在一起的,当“生”开始的一刹那,“死”也就展开了。他正是从“死”认识了“生”,通过“死”看清了生命的形态。受过西方科学思想洗礼的周作人,不相信生死轮回和鬼的存在,知道
18、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他说自己“因为少年当过五六年的水兵,头脑中多少受了唯物论的影响,总觉得24造不起不死这个观念来” µ。虽然清醒地意识到“死”,却较少对此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因为在他看来,死亡不过是生命的终点,没有什么神秘的。人一旦死亡就都结束了,没有必要思索死后的事情。他说“死后,如何?”的问题是神秘派诗人的领域。纵观周作人的一生,他对哲学、玄学和神学等高深学问兴趣不大,而是多注意与人生关系最密切的底层的平凡而充满生趣的事物,如村野民俗、自然博物等。即使是谈论“鬼”,他也是借此来折射人世,关照的仍然是“生”。死亡感的震撼使他更加关注如何生活,而不是沉溺于死亡本身和死后。他批评:“
19、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 µ希望人们能重视生命、珍惜生命。他很欣赏希腊人从古传下来的一种热烈的求生欲望,不是只求苟延残喘的活命,而是希求美的健全的充实的生活。他说他们正是靠着这种热烈的要求,才能够在现代的世界上占有地位。而中国人则太缺少求生的意志,还以能耐苦平和为自豪,这其实恰恰是消极衰耗的征候,难以“久于人世”了。周作人多次说自己是一个很缺少“热狂”的人,“也喜欢弄一点过激的思想,拔草寻蛇的去向道学家寻事,但是如法国拉勃来(Ra2 belais那样只是到要被火烤了为止,未必有殉道的决心”。 µ就像小孩踢球踢到倦了也就
20、停止,并不想把腿踢断了。为了理想,他可以出力,但并不想拼命。他对勇于殉道的人是很欣赏和佩服的,不过他自叹是“平凡的人”,不是英雄,不能够做到。于此,我们也能窥见他爱惜生命之一斑。执着于“生”的周作人,却并不渴望长生不死。他常常说“寿则多辱”,认为当一个人官能迟钝的时候,死亡就成了一种解脱。即使能够天天过上神仙般舒适的日子,他觉得也不见得有什么乐趣,永远如此更是单调和困倦。他对“人生之趣”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首先,正因为生命的有限,它才显得更有价值,更值得我们去珍视。“我们还只好在这被容许的时光中,就这平凡的境地中,寻得些许安闲悦乐,即是无上幸福。” µ另外,生活的乐趣在于苦辣酸甜、五味
21、俱全。没有苦,何谈乐?这就是他觉得天天过神仙生活单调乏味的原因。他说“舍不得人世的苦辛也足以叫人留恋这个尘世” µ。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个“苦”字,如苦雨、苦茶、苦竹其作品的字里行间更渗透着淡淡的苦涩味,可见他对人生之苦的深切体味,不过他却说“谁谓茶苦,其甘如芥”,认为能品味苦、在苦中作乐,乃是一种人生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最后,周作人强调要学会享受生命的过程。他在寻路的人中把生命比作一辆驶向死亡终点的敞车,大家都坐在上面。有的以为要往天国去,正在歌笑;有的以为是下地狱去,正在悲苦;有的醉了,睡了。我却只想缓缓的走着,看沿路的景色,听人家的谈论,尽量的享受这些应
22、得到苦和乐,至于路线如何,或是由西四牌楼往南,或是由东单牌楼往北,那有什么关系? µ他对生命的描述有些灰暗和悲观,不过对于这大悲哀他自有一种积极和乐天的态度。他曾讲过这样一件事:百余年前日本有一个艺术家是精通茶道的,有一回去旅行,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的点起茶来喝,有人规劝他说,行旅中何必如此,他答得好,“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么?” µ周作人评价道:“这样的人才真能尊重并享乐他的生活。”既然生命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死亡,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这有限的过程中细心品味它呢?这些观点已经涉及到他的“生活之艺术”了,在后面笔者将对此作专门论述。四人生虚空论周作人的人生虚空论源自于他的教
23、训无34用论和历史轮回观 。 他从多年杂览和实际生活的经验中痛心 地发现 ,无论古今中外的圣贤教训 ,都是无用 无力的 。 希腊有过苏格拉底 , 印度有过释迦 , 中国 有过孔老 , 他们都被尊为圣人 , 但是在现今的 本国 人 民 中 间 他 们 可 以 说 是 等 于“不 曾 有 | 过” µ 。 µ 分。 µ 去。 续解释道 : 蔼理斯只看见夜光变成晨光 , 晨光变成 夜 ,世事长此转变 ,不是轮回 ,却也不见得就是 天国近了 。 另外 ,他还论述 : 我并非绝对不相信进步之说 ,但不相信能 够急速而且完全地进步 ; 我觉得世界无论变到 那个样子 , 争斗
24、, 杀伤 , 私通 , 离婚这些事总是 不会绝迹的 。 人家告诉我们 ,世界是向这边 ,向那边 ,向 好思想写在书本上 , 一点儿都未实现过 , 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 ,书本上记着一小部 别一边移动 。不要相信他们 。人们永不知道 翻开故纸 ,对照现实 ,两者的隔绝与差距 令他失望 ,乃至绝望 。他高度赞赏蔼理斯 性 心理研究 第二卷跋文中的两段话 ,并多次引 用: 有些人将以我的意见为太保守 ,有些人以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无穷发展历史中的 一个环节 , 过去与未来的交替就像 “落日” 与 “晨光” 的交替一样 , 是一种中性的自然发生 过程 ,既不是前进 ,也不是后退 。他否定了人 们对未
25、来 “黄金社会” 的预约 , 还清醒地认识 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人也只是过渡性的 , 人 们既不能抓住过去 ,也不能决定未来 ,唯一能 做到的就是面对现实 ,把握 “现在” 。 随之而来的便是历史循环的感觉 。他 说: 历史所告诉我们的在表面的确只是过去 , 但现在与将来也就在这里面了 。 正如獐 头鼠目再生于十世之后一样 ,历史的人物亦常 重现于当世的舞台 , 恍然如夺舍重来 , 摄人心 目 ,此可怖的悦乐为不知历史者所不能得者 也 。通历史的人如太乙真人目能见鬼 ,无论自 称为什么 , 他都能知道这是谁的化身 , 在古卷 上找得到他的元形 。 为太偏激 。世上总常有人很热心的想攀住过 去 ,
26、也常有人热心的想攥得他们所想象的未 来 。但是明智的人站在二者之间 ,能同情于他 们 ,却知道我们是永远在于过渡时代 。在无论 何时 ,现在只是一个交点 , 为过去与未来相遇 之处 ,我们对于二者都不能有什么架打 。不能 有世界而无传统 ,亦不能有生命而无活动 。正 如赫拉克来多思在现代哲学的初期所说 ,我们 不能在同一川流中入浴二次 ,虽然如我们在今 日所知 ,川流仍是不断的回流 。没有一刻无新 的晨光在地上 ,也没有一刻不见日没 。最好是 闲静地招呼那熹微的晨光 ,不必忙乱地奔向前 去 ,也不要对于落日忘记感谢那曾为晨光之垂 死的光明 。 在道德的世界上我们自己是那光明使者 , 那宇宙的顺
27、程即实现在我们身上 。在一个短 时间内 ,如我们愿意 , 我们可以用了光明去照 我们路程的周围的黑暗 , 正如古代火炬竞走 这在路克勒丢思看来似是一切生活的象 征 里一样 。我们手里持炬 , 沿着道路奔向 前去 。不久就要有人从后面来 ,追上我们 。我 们所有的技巧 ,便在怎样的将那光明固定的炬 火抵在他的手内 , 我们自己就隐没到黑暗里 他觉得祖先的坏思想坏行为在子孙身上 会再现出来 ,就像僵尸重现 ,故鬼重来 。人们 身上留存着上一辈人传下来的东西 , 尤其是 那些陈旧的思想和信仰 。它们即使不活灵活 现 ,也会埋伏在我们内心深处 ,使我们永远都 不能脱身 。他认为所有的人 , 包括他自己
28、身 上 ,都附着 “故鬼” 上演着古人演出过的戏 , , 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遗传我们的东西 , 继续 重复这演了一代又一代的旧戏 , 所不同的只 是换了角色 、 衣服和看客而已 。他感叹道 : 他以为这是 “一种很好的人生观” 并继 , 44 世界进行的方向 。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 此 人生之所以为虚空的虚空也欤 ?” 周作人感到人生虚空 , 但并没有彻底地 消极对待 ,他认为对于虚空的唯一办法就是 “虚空之追迹”他说 “虚空尽由他虚空 ,知道 , : 他是虚空 ,而又偏去追迹 , 去查明 , 那么这是 很有意义的 , 这实在可以当得起说是伟大的 捕风 。 这似乎与鲁
29、迅 ” “反抗绝望” 的精神有 某些相通之处 , 但也有实质的不同 。他认为 这 “对虚空的追迹” “这虚空的世间第一 乃是 有趣味的事”也不失为人生的 , “一种有趣的 他没有鲁迅那样强烈的责任感和自 消遣” 。 我牺牲精神 , 其 “伟大的捕风” 更多的是一种 个人本位主义的游戏态度 , 失去了悲壮的意 味。 的相互理解是至难的 , 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与 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 。 从另一个层面上看 , 周作人的孤寂主要 是一种智者的寂寞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 , 他 始终不能放弃想要启蒙群众的愿望 。然而 , 他在思想上又根本怀疑群众对高尚思想的接 受 ,这使他十分痛苦 。他说圣贤对于大众 ,几
30、 乎毫无力量 ,是他最以为寂寞的 ,他写道 : 其实在人世的大沙漠上 , 什么都会遇见 , 我们只望见远远近近几个同行者 ,才略免掉寂 寞与空虚罢了 。 五 人生孤寂感 在周作人的文章中 , 时常可以看到 “寂 寞” 二字 。他在 结缘豆 一文中写道 : 为什么这样的要结缘的呢 ? 我想 ,这或者 由于不安于孤寂的缘故吧 。富贵子嗣是大众 的愿望 ,不过这都有地方可求 , 如财神送子娘 | 即是上文所说的人生的孤寂 。 居的意味 。周作人在污浊的现世中无法摆脱 孤寂的感觉 , 只有通过读书与古今中外的圣 贤对话 ,达到心灵的共鸣 。他以他们为知音 , 以与他们相通为一种缘分 。在阅读之余 ,
31、他 会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自己的感受 , 让情感 得以宣泄 , 思想得以传达 。他多次在文章中 提到 ,他因为寂寞而创作 ,并不奢望靠文字警 醒人世 。不过看起来还是和他的 “文字无用 论” “文学无用论” 与 多少有点矛盾 ,既然觉得 无用 ,为什么还要读 , 还要写呢 ? 其实 , 这正 是周作人的 “伟大的捕风”明知无用 ,仍然要 , “追踪虚空” 。因为读书与写作 , 对他人与社 会可能无用 ,可对他个人而言 ,就像空气和水 一样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 是稍稍能排 遣寂寞 、 聊以自慰的最佳方式 ,为他枯燥的生 活增添了一份乐趣 ,正如他所说的 “不失为一 种有趣的消遣” 。所以周作
32、人所说的 “无用” 并不是绝对的 , 他否定了文字能让人们相互 45 娘等处 ,然而此外还有一种苦痛却无法解除 , 他认为人是喜群的 , 可偏偏那种寂寞感 是无法消除的 ,即使挤在潮水般的人群中 ,也 往往感到不可堪的寂寞 , 似乎和周围的一切 是绝缘而隔绝的 。这种难以排遣的孤寂感也 是 “人生之苦” 的内涵之一 。 首先 ,这种人生孤寂感来自于他对人与 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怀疑 。人们之间是 靠语言文字来交流的 , 一方面用它来表达自 己 ,另一方面用来理解他人 。周作人对这两 个方面都深表怀疑 。他说 : 死生之悲哀 , 爱恋之喜悦 , 人生最深切的 悲欢甘苦 , 绝对地不能以言语形容
33、 , 更无论文 字 ,至少我是这样感想 。世间或有天才自然也 可以有例外 ,那么我们凡人所可以文字表现者 只是某一种情意 ,固然不很粗浅也不很深切的 东西 ,表现出来聊以自宽慰消遣罢了 。 刻。 自己想说服别人 , 或是有所辩解 , 照例是 没有什么影响 , 而且愈说愈是渺茫 ; 想也 是同样地难 。我们说话作文 , 听别人的话 , 读 别人的文 , 以为互相理解了 , 这是一个聊以自 娱的好梦 ,好在连自己觉到了的时候也还不肯 立即承认 ,知道是梦了却还想在梦中多流连一 没有真正有效的交流工具 , 人与人之间 不难看出 , 其中颇有以圣贤的同行者自 部分 ,换句话说 , 实在是可有可无不关紧
34、急的 沟通的效用 , 可并不否认文字在个人自身范 围内的意义 。 六 生活之艺术 一方面是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 , 另一方 面是人生虚空与孤寂的悲观 , 两者奇妙地融 合 ,造成了周作人著名的 “生活之艺术” 。他 说: 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 , 动物那样 , 自然简 易地生活 ,是其一法 ; 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 ,微 妙地美地生活 ,又是一法 ; 二者之外别无道路 , 有之则是禽兽之下的乱调的生活了 。生活之 艺术只有禁欲与纵欲的调和 。 好。 他还举例说明 , 喝酒的时候一口一口地 就是艺术 ,彻底禁酒的或者浸身在酒槽里烂 醉如泥的都是不懂得享用之术 。他批评中国 的生活方式就只有这两个极端
35、, 非禁欲即是 纵欲 ,无自由也无节制 。他认为 “禁欲和耽溺 为其中之一目的者 , 其人在尚未生活之前早 已死了” 所以 , 既要有享乐的自由又要懂 。 得节制 ,能够恰当地平衡取与舍 、 纵欲与禁欲 的关系 ,这便是 “生活之艺术” 的总宗旨 ,实际 上也就是周作人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 具体来讲 , 周作人提倡一种把生活当作 艺术的态度 ,即 “艺术地生活” 。首先 ,他强调 生命之外还该有点生趣 , 生活才有意思 。就 像小姑娘穿了布衫还要戴花 , 老婆子吃了午 饭还要吃大花糕 。他说 :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 ,必须还有一 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 ,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 们看夕阳 ,
36、看秋河 ,看花 ,听雨 ,闻香 ,喝不求解 渴的酒 ,吃不求饱的点心 ,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虽然 是 无 用 的 装 点 , 而 且 是 愈 精 练 愈 生活中 ,人为了生存要承受很多的劳累 和艰辛 ,周作人提倡大家在工作之余要学会 娱乐和休闲 ,作为生活上的转换 ,以使生活与 工作不疲惫而有效率 。他说 “没有自己私有 : 46 的工夫 ,可以如意的处置 ,正是使我们的生活 “忙里偷闲 , 苦中作乐 , 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 一点美与和谐 , 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这正 , 是 “生活之艺术” 的精要所在 。 如前所说 “生活之艺术” , 是他对人生 “执 着” “悲观” 与 二者融合的结果 。
37、热爱生命 ,就 更为单调而且无聊的地方 。 对他而言 , 每 ” 天能有一两个小时可以闲散地看书 , 并且在 书里读到一两段颇为惬心的内容 , 疲倦的生 命便又恢复了一点活气 。 周作人还特别强调 “无用” 二字 。以喝茶 为例 ,他所谓的喝茶是 “在瓦屋纸窗下 , 清泉 绿茶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 重在赏鉴其色香 , 味 ,而不是为了止渴和果腹 。换句话说 ,人们 不仅要认识到休闲娱乐的必要性 , 还要懂得 如何艺术地休闲和娱乐 。 所谓艺术地生活 ,在周作人看来 ,并不意 味着去追求豪华与奢侈 。他向往的是在平凡 清淡中咀嚼出甘香之味 。他是个很讲究生活 情趣的人 ,而他的情趣多来自于普普
38、通通的 日常事物 ,像花鸟鱼虫 、 乡风民俗 、 野菜野草 、 民歌童谣和地方小吃等 。比如对日本清淡质 素的饮食 ,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深以为苦 ,可 他却觉得滋滋有味 , 还说这味道恰恰正在这 清淡质素之中 , 并美其名曰 “俳味” 。 此 也 外 ,他对日本简单实用的建筑和服装风格也 很赞赏 。当然 , 这当中有他个人的主观喜好 和审美倾向因素 , 但也能够说明他不仅能够 从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 , 还能从清 苦中品味人生 。所以 , 当初同在南京水师学 堂读书时 , 鲁迅受不了那里的 “乌烟瘴气” 愤 而离开 , 他却能在课余的 “山东侉饼” 和周末 的游玩中生活得津津有味 。周作人的特点就 在于他能从不完美的现实中找寻到乐趣 , 自 我调适的能力很强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懂得 不甘愿在枯燥无味中浪费生命 , 才会有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 ; 人生虚空和孤寂的悲观 ,更增 添了几分及时行乐的颓废 。积极与消极两 面 ,相反相成 ,从不同的方向促成了他的这种 生活态度 。 如果说鲁迅那种 “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机会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磷酸雌莫司汀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钢制车棚施工方案
- 2025年工厂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各地真题
- 2024-2025车间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突破训练)
- 2025-2030中国盐酸地芬尼多片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皮肤分析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美白祛斑营养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痤疮清除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25新员工岗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黄金题型
- 基坑工程土方开挖支护与降水监理实施细则
- 江苏徐州市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社会招考聘用9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 土方回填施工记录表
- 植物根茎叶课件
- 反生产行为讲稿
-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交底
-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看图写话专项加深练习题含答案
- 焊接工艺评定及焊接工艺技术评定管理标准
- 洗衣房各岗位工作流程
- 基于SWOT分析的义乌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
- 基于自适应滤波对音频信号的处理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