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与补充—对马华文学的分析回顾及文化反思_第1页
结论与补充—对马华文学的分析回顾及文化反思_第2页
结论与补充—对马华文学的分析回顾及文化反思_第3页
结论与补充—对马华文学的分析回顾及文化反思_第4页
结论与补充—对马华文学的分析回顾及文化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结论与补充对马华文学的分析回顾及文化反思    在边界,历史以昏君的语言讲述故国的神话神话自有自己的面相永远充满他者禁忌的边界在故土的荒原自我慰籍令渴望灵魂的肉体腐烂,在野草丛生的荒地把我放逐的迂度在边界生吞我阉割掉,我意无悔意的灵魂边睡的心在核心爆裂边界有浪击碎荒地的边境幻灭,海水,缝络极了缝蜷于自有的天空而体内的海水都是故国的眼泪远离中心的夜晚边界更加的遥远相思在异国是星空累积过度发酵的乡愁,和老来的爱在文化的追思中卷来卷来的潮水倦去的驱体只换来,淡化的灵魂林幸谦边界    80年的马华文学一直处于边缘,即与中

2、国文学的藕断丝连,又得不到马来西亚政府的认同为国家文学,那么,马华文学应该如何摆出姿态,如何建立自己的文学面貌与马华文学自身的文学生命息息相关。因此,马华文学界种种的呼声、诉求不断响起。事实上,这些呼声和诉求是否值得探讨,抑或是个假问题,本论文将以,“断奶”、“身份认同”和“重写马华文学史”作为总结性的范例。    一、断奶    于1997年11月,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留台联总主办的“马华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提出“马华文学应早断奶”的观点,震动了马华文学界,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

3、160;事实上,每一阶段都有显明的文学主张和特色,但它们却不会是崭新的。作家们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创作模式、技巧和结构,大多可以在传统文学里找到其渊源或雏形;况且“断奶”更不是一个新问题,它只不过是“南洋色彩”、“独特性”的历史基础上的延伸和突破。方修认为,“断奶”之争也许是有些人有“恐共病”,以为中国的书刊都充满共产意识。    随之,林建国提出要断奶的原因:一一    马华文坛的“写实派”一直天真过头.有意无意中学到普察国家这种奴役伎俩,奴性到连那套奴性理论也要抄袭别人的。我们要和中国:“断奶”,这是第一

4、个理由。            其次是“不可断奶论”里还有无可救药的大中华族中心论,本来强烈的民族自尊在大马华社和华教艰难政治处境是可以理解的事,可是民族主义热过头便是玩命。    要知道,今天马华文学在学理上被一些中国学者收编.运用的也是同样恩威并重的伎俩。他们可能不敢贸然采用”主流”、“支流”的称谓,但那并不重要,封建夭朝要内圣外王,本来就用不着要这些不中不西的地理夹扛来凑合,地理从来不是他们兴趣所在,拿马华文学来作他们民族主义的意

5、淫才是,顺带也就把马华文学的具体存在用大中国主义轻轻搓掉。如果问他们什么是马华文学,他们想到的不外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之类的招安辞令,试问那又算是什么回答?既然他们执意要用愈淫来取代学理思考,这种被逼服用的“奶水”我们就非断不可。不然喝下了他们还以为我们有意白喝。    因此,林建国要反奴役、反收编及反大汉沙文主义。与此同时,他正在寻找一种和中国文学辨证的空间,一个被大中国主义所放弃的辨证,而且作为大中国主义所必须放弃的辨证。    陈雪风认为,台湾是最早提出“断奶”的问题而且他们这种诉求和文化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它

6、是预先的建构和预谋。”“断奶,是人为的理论,不是自然的发展,”    马华文学界对“断奶”的论争,综合起来可归纳以下几点:一、无论“断奶”的定义是什么,而须不须要“断奶”还是要看作家自己本身的意愿去选择。二、如果“奶水”是指“养分”,那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华文学并不需要断奶,因为吸取不同的养分.只会更丰富文学的创作。三、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文学是作者因时因地反映其思想与感情的创作,地理环境,生活背景,社会人文及政治体系的不同,建立某个地区文学作品的不同面貌,何况是土生土长的作者,对宗缘国度既陌生,也无挂钩,根本没有吃过它的奶,又怎么有所谓的“断奶”之说?

7、四、林建国己经脱离了文学批评的轨道与诉求,而是以政治眼光或具有政治目的的角度来看待马华文学,并蓄意歪曲马华作者的创作的情操,他根本不是在论文学,而是在搞统战。    从反奴役、反收编及反大汉沙文主义的观点而言,林建国本身是台湾的马来西亚留学生,他所提出的“反奴役、反收编及反大汉沙文主义”的观点是值得质疑的。            首先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不可抹杀的事实。而林建国对马华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作出政治诊释已经是一种偏离文学批

8、评的范畴,企图对马华文学史作出误判。    其次,竟然马华文学和中国大陆文学的有着密切的关系,难道马华文学就没有和台湾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台湾留学生的创作受台湾文学的影响是一件肯定的事实,那么,难道我们也要来“反台湾主义”、“反收拢”、“反倾向”?    再次,“奶水”是指什么?是指“马华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渊源”还是指“马华文学的养分”若是指渊源,马华文学是源自中国文学,这是不可抹杀的事实,而且马华文学从“南洋色彩”直到“独特性”,已经跳出“中国文学的支流”和“华侨文学”的栏杆,所以,如今提“断奶”根本是个假问题。

9、若是指的是养分,那么一个成功的文学名著,无不一个是吸取世界文学的养分,而且没有任何一种文学成分是独立孕育出来的。所以,“断奶”又是个假问题。    另一方面,“断奶支持者”似乎以为能把传统屏除而从新立下自己一套的马华文学的游戏规则;然而,只要以汉语写作,我们根本无法摆脱中国的意识;只要是华族更无法解除中国的情意结因为“文化乡愁,对于海外华人是一种倾向,决定了人们的精神价值趋向。生于海外的人们,意味着散居族裔文化的延续。族裔残余的集体记忆随着人们的迁移而扩散,甚至穿过时空深植于基因之中,以遗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10、方修认为,只要作家们能将本地词汇提炼的比较高明,成为文学语言的话。马华文学的特色就显现出来,一般的语汇只停留在“巴刹”(Pasar,即菜市场)及“巴刹玛兰”(Pasar Malam,即夜市场)。    此外,温任平认为“断奶”源自“影响焦虑”(Anxiety Of In-fluence):    “当我们体会到五四文学影响到吾人之文意笔路时,吾等必会思所抗拒(伊迪柏斯式的抗拒),通过文白交融.借用外国语法,撷取新词汇,揉人地方语言色彩,把句子拉长捶短,虚实互调,把陈腔滋调刷掉,塑造另一种与时并进的新文体。语文不仅是

11、工具,更是思想美感的载体。这点了解很重要。有了这点起码的认知,作家才会对他所使用的语文有一种敬意。    在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认同论文中,饶艾子教授、费勇教授有一个文字文化的观点:            汉字本身的文化意班与它所传达的认同取向之间,或和谐,或分裂.相当耐人寻味。沿着文学作品语同的轨迹,我们不断相遇那些跳荡的寻找着的心灵,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边缘与中心之间、现代与传统之间,心灵的呼应千姿百态,思想更是一条条方向各异的小路.

12、伸向幽昧或明亮的地带。    以汉字书写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学的范畴,折射出来是整个华族文化命运的观照;是华族中国情意结的守护者,更何况“马华文学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应该没有冲突,它们在文学作品内是和谐的共生体(Symbiosis) 。    林幸谦在(中国崇拜)一诗中,对马来西亚华族的中国情意结表述得很好:在图腾宴上忍着泪把吞下的传统回吐我吐出我的中国自己变回蛇体钻人黑暗的地狱冬眠现世中国纯属个人的私事梦中没有故乡传统都在变体独尝梦的空虚冬眠后的春天我再度崇拜宇宙崇拜神龙的中国实则蟒蛇崇拜神圣不足,狡猾有余中国祟拜肯定了

13、传统的变形我在变体的空虚中,战栗难忘做神仙与虫的滋味    所以,文化不可能是本地生产的,它一定包含了先前的或是外来文化之借鉴及影响,“传统都在变体”并且在成为总体化(Totalisation)的部分之后而仿佛“变得自然而本土”。再说,既然马华文学缘自华夏文化,就不能泯灭中国传统的印迹;最重要的是马华文学在发展中,应“异化中承传在同化中背离”,且作到自我规范(Self - Legislation),增进地域性的文化容人和本上启蒙的深度。    一部好的作品是必须植根于传统之中,分离于传统之外,不吸取过去的东西,它就

14、不能生存于未来。马华文学和中国文学这种藕断丝连的情结,我们不能逃避现实,更不能以“断奶”二字来解决(根本无法解决),为了划清彼此,更应该进行对话,“即使过去的涵义,即己往世纪的对话中所产生的涵义,也从来不是固定的,它们总是随着对话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着。在对话发展的任何时刻,都存在着无穷数量的被遗忘的涵义,但在对话进一步发展的特定时刻里,它们随着对话的发展会重新被人忆起,并以更新了的面貌获得新生。            中华文化己深深植于作家主体的心理图试中成为主体存在

15、一个机制部分,况且一些作家更将中国的材料生搬硬套,没有达到内在学理上的融合而受到支配。所以,马华作家们应该将中国文学和马华文学容契相比,才能保存势力扎下根来。    “断奶”所带来的反思是深遂的,若是“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断奶,这意味着马华文学“从此或者不再与中国文学有任何关系”,向中国文学“告别边缘”,那么马华文学在马来西亚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即不是国家文学而是马来西亚文学,仅仅在华人社会,甚至民间团体进行文学活动,处于边缘,十分尴尬。马华文学要独立起来,要与“中国文学”断奶,那么马华文学的身份标记是什么?因为一个人受到别人的确认时,就必须要某种承认的

16、标志”。    二、身份认同    1999年9月12日,在南方学院举行的“旅台与本土作家跨世纪座谈会”引起马华文坛的一阵论争,主要是文学批评家陈雪风对该会的一些观点进行批判,主讲者之一的陈大为也逐一进行抗辩。    在这场座谈会中.大会预定的讨论议题是:一、作家(不论本地、旅台或新马台)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其自我定位与大马本地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此的身份,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的取向?二,马华文坛的文学史是否已经到了该撰写或重写的阶段?若文学史要继续撰写或重写,应根据哪些

17、史观和方法理论来进行论述?三、近几年来本地的文学奖、出版基金越来越多,这会为马华文坛带来怎么样的前景和影响?四、网际网络的兴起,会为文学的发展带来危机还是转机?为什么?五、在大马的华文文坛,文学评论仍然十分贫乏,少人看,少人写。不知各位有何看法?新、台的情况如何?    事实上,在这场论争中,最重要的不是观点的对错,而是应更关注这场论争所引发的一些问题:“重写马华文学史”、“作家的身份认同”、“重新对马华文学定位”等。若是我们仅仅把这些间题归结为“观点异同”,“各持己见”的喧闹论争,那就没有探讨的价值。    巴赫

18、金说:“所谓一个时代的文学过程,由于脱离了对文化的深刻分析。不过是归结为文学诸流派的表面斗争;对现代(特别是19世纪)来说,实际上是归结于报刊上的喧闹,而后者对时代的真正宏伟文学并无重大的影响,那些真正决定作家创作的强大而深刻的文化潮流(特别是低层的民间的潮流)却未得到揭示,有时研究者竞一无所知”。            巴赫金的这段话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旅台与本土作家跨世纪座谈会”中所提起的“作家身份焦虑”。“重写马华文学史”及“重新对马华文学定位,是十分有探讨价值的向题

19、,而只是座谈会中各个只是“谈而不论”,“点到为止”,所以有些问题未能说明清楚,概念混淆,结果引来陈雪风的肆力批判和陈大为的激烈抗辩,引起一场漫骂式的笔战。    “身份”(Identity)是近年来文化研究和文化政治学的重要议题。身份的概念是对早期马华文学作品中“侨民意识”“地方色彩”“马来亚本位概念”等的一种理论提升,更是把当初作品色彩和作家惫识问题放在文化研究和文化政治学的框架上。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自我身份(自我认同Self -记即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个体心理结构的完整图景”中找到起点。“成为

20、其人,就是指总是依据某种描述去确知自身当下的行为及其原因。”而“焦虑是所有形式危险的自然相关物。其成为包括困窘的环境或其威胁,但它也有助于建立适应性的反应和新的创新精神。”    其实,在这场座谈会中所引发的“身份焦虑”问题和当时的“侨民意识”问题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侨民意识”是因为作家们本身是中国大陆人而移居在马来亚,作品反映出来的并非是“此时此地”的作品,而是,“彼时彼地”的题材,此外他们大部分尚未为马来亚联邦公民;而“身份焦虑”的问题,主要的对象是一些旅台作家,他们都是马来西亚公民,但在台湾发展,所以在创作上引起一种身份错位。  

21、;  陈大为在该座谈会中说,“以我本身的一个生命的历程来讲,我的生命的原乡是怡保。但是我文学的原乡是台北。所以我有三分之一是认同了台北。在诗与散文中会受到影响。诗,我从来不处理马来西亚的现实,因为我己远离马来西亚11年了。”所以,“我把台北交给散文,把马华交给诗”。刻这是他身份上所引发的创作上影响。    刘育龙却认为他自己和马来西亚的关系存在着内在的疏离或内在的矛盾,因为他生于60年代,那个年代的作家对中国的情意结是十分深长。他在:“那个时候很羡慕,或者说很向往天狼星社及神州诗社那种愈气风发,笑傲江湖的那种日子”然而,国是他内心上的

22、回归,而不是一个实在的政治实体。真正的文化中国是活在他的内心,对中国有强烈的认同感。事实上,刘育龙及当时那个年代的作家的这种强烈认同感是受马来西亚政治环境的影响,当时整个华社面对外来的压力及政治偏差,所以“就是因为这样子身份不被认向的危机,使到我们产生很强烈的的反弹。            根据以上的理解,我引用钱超英博士对“身份”和“身份焦虑”的定义:    “身份”定义为人和他所生存的世界作为文化环境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他得以作出

23、关于其生活意义的解释。“身份焦虑”,就是指文化身份上的不确定性,就是指人和其生活的世界联系的被意识到的障碍和有关生活的意义解释的困难与危机,以及随之产生的观念、行为和心理的冲突和体验。    这种优患意识联系着华人作家们创作中自我审视意识的确立和强化。然而,在当代“身份认同”及“身份焦虑”的问题对于马华作家而言并不严重,因为这些问题主要是发生在旅台作家的身上而且是极少数,与其说是一种“身份焦虑”不如说是一种“传统的失落”。认同和焦虑问题反而发生在外来移民身上,但,这又属于一种公民身份认同的间题,这是一种“通过国家实施对人身管辖或保护的人境权利、居住权利及

24、其其他附带的权利,即法律意义上的居民身份”,这和作家的身份错位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吕育陶的(在我万能的想象王国)之二“国庆日”就可见一种身份焦虑(公民身份)的阐释,一个人在居住国度过三十个念头,却未得到公民权,引起自身的身份焦虑:穿过眼泪的梦境我看见萎缩成夕阳的老人在他公民了三十年的国土用仍是红色身份证上的眼睛乡愁着录影带里神州的山山水水时而咳嗽归不去的江南岸及望不穿的公民权郁成胸中一口三十年咳不出的浓痰在另一滴眼泪的梦境中刚被沙石搅拌机释放的非法移民正兴奋地执着新买的卡式身份证写信给远方怀孕的妻子    

25、马来西亚的华人已经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公民,已经摆脱侨民的障碍,所以公民身份不存在认同的问题;而作家方面主要是少数的旅台作家,他们的身份焦虑的困境,主要是来自自身的创作方向和他者对其身份的认同问题,尤其是台湾收编文学作品时就会发生身份错位问题。所以,身份认同的问题并不复杂,只是一小撮人的声音。    马华文学界前辈方北方的巨著马来亚三部曲一        树大根生·枝荣叶茂·花飘果堕也代表了一代人的心声。他在树大根生·后记中概括了自己新的历史视角

26、:“我在马来西亚,前后住了57年。从青年步人中年、进入老年;由侨民化为公民;使我对这里的乡土有了感情,对建国产主热切的寄望。26他反映了马来西亚华族,爱乡、爱国的思想感情。    三、重写马华文学史    当马华文学界提出“重写马华文学史”之时,我们应该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重写马华文学史”、“在什么意义上提出重写马华文学史”。如果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话,那么“重写马华文学史”的问题也就不存在。    在本论文的第一章已经交代马华文学史的划分时期,从中这些划分方法是有局限性的

27、,因为他们仅仅是概括性的陈述。    新生代作家却认为方修的时期的划分与文学无关,又认为方修的文学史观是非文学的狭隘写实视主义;而温任平却认为在马文学史里方修遗漏了一些优秀的作家。    刘育龙认为方修编的文学史企图在做消音工作消灭某些声音的工作。“到了当代,我们希望能够听到某些较弱势的声音。也许比较难听的声音,我们能不能够让它在重新出现?”    方修是马华文学史撰稿人第一人,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他有权利用他个人的划分方法来梳理马华文学史,他更有权利批评和取舍当代的作品,对作

28、家,作品、文学运动等作出批评,因为在“文学史中,简直就没有完全属于中性事实的材料,材料的取舍,更显示对价值的判断”,而且“每一个主体总是选符合他的摇要和兴趣的那些东西作为评价的对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批评规范,对于马华文学史而言,仅仅从作品中摆脱“中国的影子”已经经历很长的时间,至今都还被一些人质疑,所以要建立自己的一套文学史论,谈何容易。方修能在困境中挖掘材料,遵循马华文学发展的先后、因果关系来展开述录,十分难能可贵。    丹尼尔·贝尔曾提出“中轴原理”的概念,就是说一种社会理

29、论是靠一个基本的观点来整合和支撑各种社会现象,他举例说:“对于马克斯·韦伯来说,合理化过程是理解西方世界从传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的中轴原理:合理的        统计,合理的技术,合理的经济道德,以及生活态度的合理化。对于马克思来说.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的中轴原理,而工厂则是它的中轴结构。”从中可得到一个启示,由于文学史家所持的着眼点不同,所得到的认识也就截然不同,正是通过某种“中轴原理”,散在的文学现象材料成为了文学史家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方修的马华新文学史稿是在六十年代完成,而在当时的文学作品的水平是相当低的,所以,若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评价当时的这些作品的话,可说是没有什么价值意义的。所以,方修对一些所谓比较“优秀”的作家的作品的评价是相对而言的。由此,如今马华文学界准备编撰马华当代文学大系就可以弥补前行代的不足。在文学史的撰写上,前代是会影响后代,但后代的文学实绩也会反过来要求重新评价前代,重新自觉地选择接受前代的影响。    无论新生代如何重写马华文学史,毕竟会在前代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