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_第1页
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_第2页
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_第3页
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_第4页
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宋代文学批评第一节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晚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 1030)进士,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欧阳文忠公集。他在政治上曾参加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革新主张;在文学领域也提出了系统的诗文革新理论。一、文道合一,道胜文至欧阳修在文学理论上与韩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人都提倡古文, 都认为文道合一,道胜文至,都认为 “诗穷而后工 ”,仿佛欧阳修的诗文理论就是韩愈理论的翻版,但仔细研读,会发现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有二点是韩愈所没有的, 一是他反对石介 怪

2、说所表现出的过分地轻视文艺特征以及对西昆体过分的否定, 并反对由此带来的石介等人的古文的怪奇艰涩之风。另外他对时文即骈文也并未全盘否定。欧阳修本人就是一个骈体高手,被苏辙称为 “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 ”,而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也说 “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 ”欧阳修主张文道合一,说过 “道胜而文不难自至也。 ”(答吴充秀才书 )的话,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所说的道,虽也如韩愈所说是周公孔孟之道,但内中又多了一些实践的意思。这是韩愈所说的道中没有的东西。二、 “诗穷而后工 ”梅圣俞诗集序云: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3、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穷而后工一语, 出于司马迁 “发愤著书 ”之说,后杜甫也有 “文章憎命达 ”(天末怀李白 );白居易序洛诗更称 “世所谓 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 ”;韩愈也说过: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荆潭唱和诗序 )在论梅尧臣时, 欧阳修还流露出了一些心理的矛盾, 他既说诗穷而后工, 又为穷者惋惜,惜其不能作雅颂之声为大宋歌咏功德: “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

4、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表现出他亦官亦文者的思想矛盾。第二节苏轼的诗文创作艺术论一、 道可致而不可求苏轼认为汉代以来的 “儒者(指后世之儒)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贾谊、陆挚之学殆不传于世。 ”所以他对后世儒者所说的道(汉以后儒家受道佛两家思想影响,理论偏于论道)颇为不满,认为那是汗漫无可用的东西,所以他对韩愈所说的道统并不感冒。苏轼的论道,有欧阳修的切合实际的内容,但更主要的是他的道与庄子论技艺一样,多是指某种事物的规律。如他的有名的一篇文章日喻中所说:“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很明显,苏轼之所谓道,是指

5、规律,而不是空言之道。而欲得道,就必须学,即观察学习,所谓道可致而不可求,就是说道是可以通过逐渐的观察学习得到,而不可以脱离实际强求得到。二、“不能不为之为工”与言意的关系作家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创作的冲动, 当胸中充满郁勃的激情时,便不由自主地为情而造文。 南行前集序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苏轼还认为通过观察学习,培养激情,可以使思路通畅,言辞流利,达到得之心而用之于手。答谢民师书 中说

6、:“孔子曰: 言之不文, 行而不远。 又曰: 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 即疑若不文, 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 如系风捕影, 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对 “辞达 ”的认识与传统的看法不同,传统的看法认为“辞达而已 ”是偏于质,对文并无太高的要求。苏轼则认为能达到 “辞达 ”已相当不易,甚至是文章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辞达,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才能使言意统一起来呢?苏轼认为一是要有天机,即激情蕴于胸中,不能不为;二是要通过学,亦即通过观察。第三节黄庭坚的诗论与江西诗派严羽沧浪诗话说:“至东坡、山谷始

7、出己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深刻,其后法席盛行, 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黄庭坚论诗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强调 “情性”,不过他认为 “情性 ”应该是正直敦厚、情感从容不迫,反对过于表露;二是作诗虽然强调煅炼和用意, 但他向往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浑成, “不烦绳削而自合 ”,“无意于文 ”;三是他总结了一套学习和借鉴古人艺术经验的方法,意在超越前人,独立创造。下面分而述之。一、诗品与人品合一、温柔敦厚为上书嵇叔夜诗与侄 指出有好的人品才能写出好的诗文,好的诗文又可以涤除读者心头的垢渍: “叔夜此诗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凡学作诗者在可在成诵在心,想见其人。虽沈于世故者,暂而揽其余芳,便可扑

8、去面上三斗俗尘矣。何况深其义味者乎!故书以付 ,可与诸郎诵取,时时讽咏以洗心忘倦。 ”又潘子真诗话引黄说云: “山谷尝谓余言,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然。”又书陶渊明责子诗后 :“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悌慈祥,戏谑可观也。”在重视人品的同时, 黄也重视诗品, 这个诗品似乎是艺术风格的要求, 但也包含有道德及社会背景的因素。总的来说,黄所倡导的诗品是以温柔敦厚为主导。这可见于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 : “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主张温厚,反对粗鄙骂詈以为诗,既是对诗风的追求,又有对苏轼因诗祸而遭入狱的禁悸

9、。所以尽管他对苏东坡是格外的敬重,是苏门四学士之首,但他对苏诗的风格是并不赞成的,认为有失温柔之旨。曾有人认为这是苏黄在争名,其实并不如此,当是黄在晚年饱经风霜之后,深有感于当时的时世不能容忍讥刺(宋徽宗曾下诏禁毁苏黄文集,盖因其诗中对唐玄宗、肃宗、张后、李辅国等均有讥剌。 ),告诫后学的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用心可谓良苦。二、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答洪驹父书:“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 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

10、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又见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所引: “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杜韩二人诚然都是主张学古的,杜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韩说“非三代两汉以前书不敢观” ,又说“沈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但杜韩二人又都是提倡独创的,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韩的“陈言务去” ,都是很有名的话。但黄的作法在后世还是被人批评的多,其中南宋严羽是专说江西诗病;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有一句话也颇为有名: “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

11、,特剽窃之黠者耳。 ”第四节沧浪诗话一、题解严羽,宋朝(南宋)有代表性的诗论家,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一生恃才高傲,放浪江湖,隐居不仕,浪沧诗话题目足见严羽为人的风姿神貌。它是附于沧浪吟卷后面的诗论。生活于宁、理时期。生平事迹少,清朱霞写有严羽传,另见其诗文及他人文字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严羽生平的大致线索。他生于南宋后期混乱年代,一生未应举入世,隐居乡里,清高自许,曾避难江西、湖南,后结识戴复古,又历游苏杭一带有两三个年头,吴越归来后行踪无考。写有诗词,存 146 首,词二首。其中律诗体近杜甫,歌行体近李白、李贺。 诗话共分“诗辨” 、“诗体”、“诗评”、“诗法”、“考证”

12、五个部分,全为一卷。 “诗辨”为总纲、理论。 “诗体”论体制、风格、流派。 “诗评”论作家作品。 “诗法”讲写作。 “考证”是对文字、年代、篇目、作者的考订。沧浪诗话可谓是在钟嵘诗品之后的一部最为完整而系统且影响深远的诗学论著。二、严羽诗学思想沧浪诗话论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何为好诗;二是如何作好诗。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他提出了“兴趣说” ;为解决第二个问题,他提出了“妙悟说” 。1、以兴趣(气象)为中心的批评论兴趣,有时也叫“气象” 、“兴致”,是由钟嵘的“兴”和司空图的“味”合成而来。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 ”2、以妙悟为中心的创作论妙悟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禅,即别材别趣,其要害是反对以理为

13、诗,以文为诗,以模拟书本、剽窃为诗,主张诗境亦如禅境,如镜花水月、兴象风神。因此,禅与悟二者是有联系的,仅讲禅而不及悟,则流于空泛浮廓,不可捉摸(如王孟,所以严羽并不以王孟之诗为唯一取法对象,在王孟的优游不迫外,还重视李杜的沉着痛快。 );仅讲悟而不及禅,则入而不能出,仍堕入江西诗病。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悟之极致即为禅,禅的境界须以悟为先。严的妙悟实际上是兼气象格调二者为一炉, 兴趣即是气象; 妙悟即是悟格调, 气象格调合一。所以严羽的审美观是相对宽泛的,并不仅以“神韵”为唯一标尺。故严羽所论境界,即有优游不迫,又有沉着痛快;即讲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又讲九品(高、古、深、远、长、

14、雄浑、飘逸、悲壮、凄婉) ;是一个相对全面的诗说体系。3、以禅喻诗的诗论方法禅为何物?佛入东土经历了许多变迁, 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尤其道家思想整合逐渐形成中国的禅, 它从以六祖慧能创始的南宗顿教后日益发展丰富成为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佛学禅宗。唐时六祖慧能有个著名的公案,慧能三岁丧父,打柴为生,后到黄梅五祖师弘忍禅师学禅,弘忍见他问: “汝自何来?”答: “岭南”,“欲须何事?”“唯求作佛”“岭南人无佛性,怎么做佛?” “人地即有南北,佛性岂有东西?”五祖听后叫他做苦工,他到槽厂做舂米苦力。有一天,五祖宣布要传授衣钵,选继承祖位的人,叫大家各述心得,七百多僧人中有位上座师叫神秀,在走廊墙壁上

15、写了首偈语(佛经中的唱词)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看后说: “美则美已,了则来了” ,同学笑他:“庸流何知, 勿发狂言。”他说:“你不信吗?我愿和他一首” ,同学笑不答睬。到了夜里,他写了一首偈语贴在神秀的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后,先故意说: “此是谁作,亦未见性。 ”众不在意,却在夜间悄悄来到舂米坊,问慧能米白了没有,答曰: “白了,只是没有筛。 ”(师筛同音)五祖以杖三击其碓而去,他便三更入室,承五祖心传,后五祖送走慧能后便不再上堂讲法,众人疑怪,问“衣法谁得耶?”答: “能者得”。后来慧能隐人世十五年,才

16、出来到广州法性寺,夜间,风吹刹幡有声,两和尚正在辩论,一个说是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争论不休,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后慧能弘扬禅道。禅宗讲“在不住中又常住” ,即在平常生活中不离感性又超越感性。“平常心是道,担水砍柴,莫非妙道” 。“一切声色事物,过而不留,通而不滞,随缘自在,到处理成”,“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关)。禅宗的悟道,不是靠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另外禅宗讲顿悟,所谓顿,即是于短暂瞬间见永恒,抑或永恒在瞬刻,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消融在在瞬间片刻,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宗

17、境界,实则通于审美境界, 宁静淡远, 瞬间而永恒。 日本有所谓从青蛙跳水声中得禅悟:在一片寂静中,扑通一声,青蛙跳水,声音是那样的轻微清越,像轻风突然使水面起了小小的涟漪,它显示着、证实着这世界的存在、生命的存在, 然而这存在和生命又多么寂寞空无、凄清,于是它启示你感觉、体验到只有那动静的永恒本体才是不朽的凝冻的永恒。严羽深谙禅宗, 故而把禅宗思想引入诗学, 他说:“论诗如论禅” ,诗境如禅境,“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惟悟乃为当行” 。在诗辨中,他把悟分作二:透彻之悟;一知半解之悟。他推崇汉魏盛唐之诗,是大乘之悟,即透彻之悟,晚唐后的诗包括苏轼、黄庭坚等的诗,则是一知半解之悟。严羽

18、的认识虽有偏颇,但其以禅喻诗的诗论方法是独具创新且影响深远的。4、参诗论(创作论)A 、“以识为主”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识什么,熟识前人优秀作品,具体说是楚辞 ,古诗十九首,李陵、苏武、汉魏五言,李杜作品。B、“用工有三:曰起结; (开端结尾),曰句法(句子组织) ;曰字眼(关键词语) ;“直到优游不迫” 、“沉着痛快”。5、诗歌至境:入神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无)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那么怎样是入神境界呢?其一,别材、别趣说:严羽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即说诗不同于其他的以阐述事理的文章著作,诗的材料是

19、独特的,即有独特的艺术性格;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即说诗不同于说理,而有独特的情趣,意趣,趣味等。这里严羽提出了其诗学的重要见解,对别材别趣,严羽进一步具体阐发为:一是“不涉理路”,不是不要事理,而是诗歌非其他文章著述的说理,即作诗非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诗境非理论形态(理论境界),当然作为诗人需得读书穷理,但作诗、诗境非是一般的议论说理。二是“不落言筌” :(筌:捕鱼的竹器) 不是不要言辞, 而是不落于语言牢笼, 即不拘于言, 也非议论、 说理之言,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言。严羽所说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亦是直接源于佛学(禅学)思想,六祖慧能便是“教外别传” ,“不立不字” ,即完全是人的直觉体验,而非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