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中“小人物”悲剧命运成因探析_第1页
俄国文学中“小人物”悲剧命运成因探析_第2页
俄国文学中“小人物”悲剧命运成因探析_第3页
俄国文学中“小人物”悲剧命运成因探析_第4页
俄国文学中“小人物”悲剧命运成因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言19世纪俄国“自然派”作家正式提出了写“小人物”的口号。他们在作品中描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从而使文艺成为“社会的一面忠实的镜子”。“小人物”多种多样,他们的出现与存在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将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俄国文学中“小人物”悲剧命运成因。1、俄国文学中“小人物”及“小人物小说”的产生“小人物”是指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驿站长、外套、套中人、穷人等作品中塑造的维林、巴施马奇金、别里科夫、杰符什金等艺术形象,他们属于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俄国社会小官吏和小职员阶层,有微薄的收入,能维持简单的生活,并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由于自卑自贱的懦弱性格,保守

2、不变的传统观念,习惯忍耐的奴性心理,不思抗争的逃避行为,天真幼稚的善良幻想,使其人格魅力黯然失色,遭受欺凌和轻贱。“小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的同情,但更多地倾注了作者对其劣根性含蓄而深沉地抨击,基本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普希金的出现,又是作家世界观的集中反映,是与作家们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普希金虽然出身于贵族,但他一生站在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广泛地接触下层人民,真切地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境遇;倍尝失业贫困之苦的果戈里,曾经置身于彼得堡成千上万个下层人物的行列中; 作为农奴后代的契诃夫,自幼当过小伙计,后又在行医中广泛与下层人物密切交往,对他们的生活状况与精神状态更是了如指掌;出身于城市

3、贫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就是一个“可怕的贫穷的人”,“从极端困苦中过来的人”。所以,他“对于贫穷和苦难有深湛的同情”,对小人物的思想性格了解真切、感受丰富。作家们通过笔下的“小人物”形象,把自己的同情之心奉献给被侮辱、被遗弃的“小人物”,启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斗争,这也正是作品的积极力量之所在。因此,“小人物小说”也应运而生。2、俄国文学中“小人物”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小人物”向来被看作是沙皇时代官僚欺凌和侮辱的牺牲品,多数作家认为官僚统治和欺凌是造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杨周翰主编的欧洲文学史写道:驿站长叙述一个小驿站的站长受到过往官员的欺凌,作者把主人公写成一个逆来顺受的可怜虫,

4、对他寄予深厚的同情。”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则论述说:“外套具体地反映了在彼得堡官僚们统治下的公务人的悲惨遭遇,表现了果戈理同情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 。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是专制制度和邪恶势力等外在社会原因所为。那么,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仅仅是官僚统治和欺凌的结果?从表面看,的确如此,但通过对作品进行认真的研读和深刻的剖析,作者认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官僚统治和欺凌所为的观点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值得商榷。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决不仅限于封建官员统治和欺凌的外在原因,同时还有“小人物”固有的自身内在原因。 2.1外在原因19世纪上半期,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巩固发展时期,俄国

5、社会也面临着变革性的转折。当时,在俄国黑暗的土地上曾掀起了一股推翻专制制度和转变社会性质的革命思潮。十二月党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义所确立的战斗纲领,就是这股思潮的有力实践,起义领袖雷列耶夫倡导的政治宣言则是这股思潮的突出代表。但是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活动,却没有唤起“小人物”反思传统和转变观念的觉醒意识,这引起了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几位年轻而具有强烈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对“小人物”问题的极大关注,于是把笔触伸向了“小人物”的灵魂深处,以期通过对“小人物”灵魂的拷问,把他们从沉睡中唤醒。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社会生活形象的反映,19世纪的俄国处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时代,沙皇专制政体

6、成为当时欧洲最反动,最腐朽的社会制度,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们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那时的俄国十分落后,沙皇专制农奴制统治激起民愤,进而产生旨在解放农奴的武装起义,但均遭残酷镇压。当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俄国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因此,抨击沙皇专制政体和农奴制的残暴,挣脱封建主义的枷锁,抗议对人性的摧残,维护人的尊严,就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站在时代前列的俄国作家,以文学为武器,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在作品中对

7、俄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地揭露与批判,他们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寄予了真切地怜悯与同情,对酿成小人物悲剧的根由进行了深刻地挖掘,促成了俄罗斯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巨大的批判力量在俄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俄国作家们通过笔下的“小人物”形象,把自己的同情之心奉献给被侮辱、被遗弃的底层人物,启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斗争,这也正是作品的积极力量之所在。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一系列“小人物”形象的出现,又是作家世纪观的集中反映,是与作家们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普希金虽然出身于贵族,但他一生站在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广泛地接触下层人民,真切地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境遇。备尝失业

8、贫困之苦的果戈里,曾经置身于彼得堡成千上万个下层人物的行列中,出身于城市贫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就是一个“可怕的贫穷的人”,“从极端困苦中过来的人”。所以,他“对于贫穷和苦恼有深湛的同情”对小人物的思想性格,了解真切,感受丰富。作为农奴后代的契诃夫,自幼当过小伙计,后又在行医中广泛与下层人物密切交往,对他们的生活状况与精神状态,更是了如指掌。因此,这些作家们才能够有毫识地以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对他们的苦难生活倾注着满腔的同情,为他们所备受的欺凌大声呼号,代他们向黑暗的社会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正是19世纪俄罗斯作家世界观反映出的鲜明的民主性的具体标志。2.2内在原因2.2

9、.1历史的可怜虫因循守旧、不思反抗 从根本说,“小人物”的生活是不稳定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生存环境所潜伏的危机,没有从自身的平庸意识到遭受欺凌的事实,因而也就没有激发起转变观念、改变生存环境的价值取向,他们忽视了考虑自身正常利益的愿望和向更高生活目标奋进的志向,虽一生忙碌,却最终难逃厄运。因循守旧和不思转变观念的思维模式是酿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思想原因;不思反抗的逃避行为是酿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性格原因。从“小人物”的现实表现看,他们缺少大胆、灵活、审慎、务实、创新和进取精神这些时代发展的决定因素,缺少改变命运的愿望和人生追求的志向,缺少安身立命的健全人格魅力,成为酿成“小人物”悲剧命

10、运的动因。“小人物”走的是一条委曲求全、息事宁人、丧失人格尊严的艰难苟活之路。他们由于不注重发挥个人在时代发展中的作用,不注重把个人融入时代的洪流,因而被远远地抛在了时代的后面,他们是俄国社会转型期普通职员中的弱者,在他们身上浓缩了当时俄国相当一部分企图逃避现实、麻木不仁者的逆社会心态和生活现状,他们不打算也不愿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取解放,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人生的不幸命运,最终成为遭社会践踏的“可怜虫”。这表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俄国大地上破土而出,因循守旧的观念惨败于变革现实的新思维的历史必然性。1830年普希金的驿站长写道:“维林面对一位将军的到来吓得浑身发抖,以至于把给我预备的三匹马套到大官

11、老爷的马车上去”。维林为什么对将军露出惧怕的神色?是将军威慑的脸色吓出来的吗?是他忧患今后的仕途而做出来的吗?不是,因为将军并不是维林的顶头上司,所以他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将军的摆布。维林的举动,显然是他习惯于依附权势的奴性心理所致。这种惯于趋炎附势的奴性心理,所表现出的自轻自贱,更加助长了封建官僚飞扬跋扈、有恃无恐的气焰。将军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欺凌和侮辱“小人物”,使他们深陷悲剧的深渊。从维林的自身表现看,“小人物”的人生悲剧既是封建官僚统治和欺凌等外在社会原因所致,同时又是“小人物”内在的自身性格缺憾所为。从“小人物”悲剧命运的经历看,几乎每次陷入不幸泥潭而难以自拔的过程都与他们自身内在的原因有

12、着直接关系:维林的软弱幼稚使其女儿上当受骗;巴施马奇金的善良幻想遭到“大人物”欺辱和嘲弄;杰弗什金的怯懦自卑使女友大失所望,弃之而去。从作品写到的“过往官员”、“彼得堡官僚”对“小人物”欺凌的事实看,作品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并不多,凭不多的文本信息怎能判定“小人物”悲剧命运就是官僚统治欺凌所造成的?果真如此的话,作者就不会详尽叙述维林受到打击后一蹶不振、借酒消愁和破罐破摔的行为,巴施马奇金面对无端欺辱一味忍让的无奈和杰弗什金在爱情面前毫无理由的斯文的可笑举动,所有这些细节,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小人物”因内在人格缺憾酿成悲剧结局的忧虑与愤懑。2.2.2、双重性格及性格缺陷奴性意识双重性格及奴性意识是

13、“小人物”致命的性格缺陷,也是“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探究“小人物”双重性格及奴性意识的成因,不能不考虑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禁锢。从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到185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实行了铁腕统治,导致的结果是钳制思想、摧残人性。在这漫漫长夜里,广大群众沉睡不醒,面对严峻的现状,作家不忘使命,把饱蘸悲愤之笔伸进“小人物”的灵魂深处,勾勒出他们的奴性心理,以期通过批判之手段,达到警醒之目的。契诃夫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则是一个可怕的小人物,打破了过去文学上只把“小人物”写成可怜的人物的定型化传统。别里科夫具有双重性格,他一方面害怕与躲避现实生活,是官方的顺民,另一方面又仇视新生事物,是沙

14、皇政府与传统思想的卫道士。他身上既有“奴隶性”又有“吃人性”。由于害怕与躲避现实生活,驯服于政府、法令、条例、布告,使他像“蜗牛”一样静止、可怜;但他同时又是政府与传统思想的卫道士,喜欢管事,打小报告,这又使他变得活跃、可怕。他一生都在“怕”,怕什么?怕别人把他“吃”了(他就怕60岁的厨子会杀死他),但他一生也在“吃”人,所以不仅中学的老师,连全城人也怕他。契诃夫明确指出这类“小人物”在俄国具有普遍性“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可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许多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别里科夫身上的两重性是一种旧俄的“国民性”的表现,封建的、闭塞的、专制的帝俄社会,就是产生这种“国民性”

15、的土壤。 而陀思妥耶夫斯穷人中的“小人物”杰符什金的人生命运则集中体现了奴性意识显著特色,即奴性所导致的人格扭曲和心理变态,这是最令人思考的深刻之处。从杰符什金面对上司给他一百卢布时的奴才表现看,崇尚权势是产生奴性的社会根源,缺少自信是滋生奴性的思想根源,其中揭示了地位低下和个性失落的悲哀;从被驯服最终落入悲剧深渊的结局看,表现了作者对不思抗争、寻求摆脱困境的奴性思想的极端痛恨。正如别林斯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中指出:描写的那些个可怜的小官吏,一个心眼地为上司效力,卑躬、花膝,落到不敢正视自己不幸的地步,竟把那些鸡毛蒜皮的抱怨几乎也视为自由思想,他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有遭遇不幸的权利,而当他的那个善

16、心的上司给他一百卢布时,他吓得不知所措,因为大人阁下他老人家,怎么可以怜悯象他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哪!而甚至吻卜司手的那个场面,表现的已经不是对这个不幸人物的同情,而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了!是的,可怕啊!通过他的感恩,看到了这种可怕的状况!这是一场悲剧,您触到了事情的本质,一下子就指出了最主要的东西。”不难看出,作家指出的“最主要的东西”触及到的“事情的本质”就是“小人物”的奴性意识。这种奴性意识使“小人物”心甘情愿做一个屈服的奴隶或者没有意志的玩偶,从而丧失了正视自己,正视现实的能力和远见,丧失了理直气壮生活的勇气和信念,甘愿象一块“抹布”一样任人摆布、遭受欺凌。杰符什金对上司所表现出的奴性特点近似

17、于一种偶像崇拜,而眼中只看到偶像的人永远都找不到自我价值的灵性。杰符什金尽管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卑贱,因而时时谨小慎微;尽管体察到自己性格的懦弱,因而处处卑躬屈膝,但在弱肉强食的专制体制下,仍无法逃脱社会的迫害。沙皇制度正是借助于这些“小人物”的不觉醒和奴性顺从才得以长久维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人物”的奴性意识在客观上为沙皇专制统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2.2.3、文化心理悲剧软弱怯懦、善良幻想这是一种因软弱而导致的胆小怕事心理,怕树叶掉下来砸脑袋,怕别人议论,怕打击报复。因为怕而不敢说想说的话,不敢过想过的日子,它严重地制约着“小人物”追求正当生活的权利。杰弗什金尽管很爱瓦莲卡,但不敢去探望她,因为

18、害怕别人“造谣诽谤”。在透视文化心理的基础上,仔细考察“小人物”一生谨小慎微、胆战心惊,而终于难逃厄运的生命过程,使我们陡然顿悟:一个人如果过于胆小怕事,过于看重别人怎样评价自己,那他一生都将一事无成,同时也将成为别人的奴隶;一个人如果过于懦弱,过于委屈自己,那他就是自身的暴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小人物”软弱怯懦的性格是一种衰弱的无为文化心理的象征。从“小人物”身上可以清楚地窥视到19世纪俄国社会普通平民百姓的性格轨迹,即在封建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怯懦、驯服、忍受和对权豪势要缺少本质认识、幻想他所认识的一位大人物能为其做主意识,这是心灵扭曲所产生的一种畏惧心理、自虐心理和痛

19、苦人格,也是用社会性来压制人的自然性的结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缺乏胆识,性格懦弱。苍白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先天性缺陷,使他们缺乏高目标的人生追求,缺少从传统教化中突围出来的思想勇气。因此,作者塑造“小人物”形象的意图之一,就是如何尽快地给诸如“小人物”这类软骨病患者输入“巨能钙”。果戈里外套的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的软弱怯懦和善良幻想是因为对社会缺少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而滋生的一种惰性思维模式,并受此支配采取的盲目举动。幼稚善良的巴施马奇金外套被抢后,对权豪势要缺少本质认识,幻想他所认识的一位大人物能为其做主,找回外套、惩治歹徒,不料竟遭大人物当面训斥,羞恨交加

20、,从此一病身亡。“小人物”往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对大人物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酿成的悲剧令人可悲可叹,悲其弱小可怜,叹其幼稚迁腐!巴施马奇金因社会地位低下受尽欺凌屈辱,因善良幻想招致可悲结局,但是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并未随心所欲对其加以美化,而是真实地再现了他性格中的两面性:一方面他安分守己,忠于职守,是个称职的抄写员;另一方面他有相当严重的缺陷精神贫乏、性格怯懦、依赖性强缺少改变命运的行动,只知一味善良幻想。在此,作者强调了形成“小人物”性格缺陷的社会原因,这是“小人物”卑微的社会地位造成的结果,同时也暗示了培养“小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在新的变动因素冲击下难以维持平衡,古老的文化和价值受到不断冲击

21、而变得衰微,因此,过分地依赖于传统,把个人的命运寄托于对大人物的善良幻想,后果不堪设想。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小人物”因善良幻想而导致的人生悲剧是值得人们同情的,但是若从变革期的社会心理看,正是这种善良幻想才使“小人物”的悲剧不可收拾。故事中“小人物”生存的环境险象环生,所幻想的对象都完全丧失仁慈之心,因此,在悲剧发生过程中,人们很难发现良心伦理因素对悲剧结局起任何制约作用。相反,所看到的是那些道德沦丧者的处处得逞,这种出于俄国变革期的怪诞扭曲的社会景观,启示人们对“小人物”不切实际的善良幻想进行深刻反思。它号召人们必须与黑暗的社会制度去作坚决的斗争,去彻底地实现美好的理想与愿望。结语:通过对

22、“小人物”及相关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造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不单是由于专制制度和邪恶势力等外在原因所为,最重要的是 “小人物”们因循守旧不思转变观念的思维模式是酿成他们悲剧命运的思想原因,软弱怯懦、不思反抗的逃避行为是酿成他们悲剧命运的性格原因,而奴性意识则是他们致命的性格缺陷,也是悲剧命运的根源。软弱怯懦、幼稚幻想则最终形成他们的文化心理悲剧。虽然19世纪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他们却与作家们所塑造的其他典型一样,永远透射出恒久的力量。正如鲁迅先生的阿Q一样,在关注“小人物”作品及其主人公的同时不难发现,我们自己身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小人物”的影子有些人宁愿相信“人的命,天注定”也不愿用自己的努力去打破“宿命论”的束缚;有些人在失败之后只用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也不愿去享受“屡败屡战”之后成功的喜悦。作家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