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热身试题: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_第1页
(整理版)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热身试题: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_第2页
(整理版)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热身试题: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_第3页
(整理版)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热身试题: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_第4页
(整理版)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热身试题: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热身试题:考点12 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思 远 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 _ _【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景与情的角度思考。开头写景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衬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写出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给下文留下了铺展的余地。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

2、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 _ _ 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用意尤其深厚。第二问:“渐字宛转、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黏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主人公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

3、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答: _ 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张耒的这首

4、初见嵩山,写法很别致。作者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诗的前两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波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本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在表现作者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作者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对整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答复第一问

5、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就很容易答出是“惊喜和亲切,同时第二问这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也就不难答出是通过层层铺垫委婉地表现出来的。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否那么就会流于空洞。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波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 _ 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尾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的妙处和“清瘦二字的精神内涵。“数峰清

6、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天色向晚,北风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几座山峰的轮廓重又显现出来。浓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本来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现的。但是一个“出字,却把山峰动态化了,像是它们主动从云丛中挣脱了出来。“清瘦,使我们感到雨水荡涤后嵩山的洁净和峭奇。那映衬着数峰的天幕,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纯洁的。因为只有如此,数峰“清瘦的形态才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雨后群峰夕照图。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的印象。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

7、,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外化。所以,此题要答得完整到位,不仅要求考生有很深的语言功底,还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答复以下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

8、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气氛?答: _ _ 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抓住关键词“雨“萧萧“江乡“飘,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日雨中赶路的画面。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雨和情感语言“萧萧“飘等,营造了凄凉、萧条的气氛,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气氛。(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 _ _ _【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孤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

9、,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复以下问题。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注】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析】此题考查

10、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答案】使用比照映衬的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缨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比照上句中朱缨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比照,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缨、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缨、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11、。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表达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文学理解重点诗句的能力。“一晴生意繁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总写了四月农忙季节的繁忙。第二问可从颔联,颈联,尾联中找到答案。【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晴生意繁表达在: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梦 江 南温庭筠千

12、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答: _【解析】首先要能读出这是一首闺怨词。由“恨极在天涯可以看出,这里是因为思念之人远在天涯而恨。这“恨是思妇的离愁别恨,是爱极而生的恨,这“恨字包含了深深的爱和思念而不得见的惆怅。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_ _【解题指南】如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1)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根本特征三、四两句写山月不知道自己的心事,水风将“我眼前的花吹落,通过山月、水风的无情来反衬出思妇内心的悲哀。(2)

13、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这里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而又无人理解自哀自怜的形象。【解析】这两句意思是说山上的明月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成心把“我眼前的花吹落。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的无情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可见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自哀自怜的形象。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答: _ _【解析】结句写景,意为“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思妇在百无聊赖之中,再凝望碧蓝的夜空,朗朗月光之下,白云缭绕。随着时光的流逝,

14、它在一点点地、缓缓地斜移,似动非动似的。这里借景物的描写将对远人的思念和心绪的不宁表现得淋漓尽致。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消沉。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答: _ _【解题指南】第一步:判断诗歌的类别。从诗的大意来看,本诗是一首写景诗。第二步:分析诗歌的意境。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判断诗歌整体写

15、的是乐景还是哀景。从“春风“晴后雪“红光“银山等词语来看,本诗写的是乐景。第三步:通过寻找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来确定诗人的情绪。从“逐胜“最爱等词语可判定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再结合诗歌的意境,确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形象。【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这首诗从分类上看,应为写景诗,从“逐胜“忘寒“春风“最爱“晴后雪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雪晴后东山的喜爱之情,从而可以分析出诗人悠闲自在、热爱大自然的形象。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2请赏析“软红光里

16、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答: _ 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句诗中的“软为形容词,是表示通过触摸才能感知事物特点的一个词,而此处用来修饰“光,自然突出了夕阳的特点;“涌为动词,此处用来修饰“银山(雪山),赋予了雪山动感和生机,突出了雪山巍峨的壮丽景象。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二字的妙处,才能更符合考查意图。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较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答复以下问题。望 江 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

17、,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假设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答: _ _(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答: _ _【解题指南】炼句题答题三步走:简单地翻译,说明写的景和情表达好在哪里,指出所达到的表达效果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小题主要考查鉴赏词句的语言,既要结合作品内容分析,

18、更要答出语言组织中所用到的手法,即衬托手法。第二小题考查的是整个下阕的内容,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答复全面一点,尽可能通过分析意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答案:(1)“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例如: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19、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第一个空,抓住标题“未展芭蕉和“未开海棠,结合诗歌的大体内容,就可以知道两首诗写的是什么状态的植物。未展芭蕉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未展芭蕉画面,并联想到了芳心未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作者以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暗示并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

20、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第二个空主要抓住两首诗共同的表达情感的诗眼即可。答案:还未展开芳心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答:  _  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首诗,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运用了衬托、比照和比较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21、。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并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芯,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较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较、比照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

22、这首诗属于诗。【解题指南】要做好此类题目,必须要对诗歌的几种常见题材类型及相关知识有大体的了解与把握,具体参考如下:题材类型常用典型物象思想内容及感情写作手法作品例如怀古诗古迹、古人怀古伤情、怀古讽今、怀古论事比照、借古讽今、用典、借古述怀杜甫蜀相、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刘禹锡石头城边塞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孤雁、关山、沙场、玉笛、铁衣等征战之苦、思念之苦、反战情绪、塞外风光、卫国豪情借景抒情、渲染、衬托王昌龄参军行、王之涣凉州词、李白塞下曲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梅兰竹菊等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隐逸情怀以动写静、以声衬静、寓情于景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归园田居送别诗长亭、杨柳、晓风、月亮、夕阳

23、、大雁等对友人的祝福、离愁别绪借景抒情、渲染、衬托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乡诗明月、蓬草、鸿雁、落叶、浊酒等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借景抒情、渲染、衬托、寓情于事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题材类型。整体阅读这首诗歌,我们发现所展现的内容是边疆战士战罢归来的场景,再结合一些典型的意象,如“破讷沙(沙漠名)“雁“铁衣等,可以断定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答案:边塞(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答: _ _ _【解题指南】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24、(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复此类题目,可遵循以下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方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赏析。解答该题可按以下思路进行:描绘景物语言优美概括气氛特点准确抒发感

25、情准确到位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步骤一)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步骤二)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步骤三)附【赏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该诗当概括了这样的历史内容。“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新唐书·地理志七)。前两句写

26、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时黎明尚未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偶有铮钅从之鸣。栖息在沙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唤腾空飞去。“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那么是其影响所及。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机杼略同,匠心偶合。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衬托出单于的惊惶;“雁正飞措辞较沉着,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彼此感情色彩不同。三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因人在西北,所以见“日出东南),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蜒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像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

27、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辉,鲜明夺目。这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难见天清日丽的美景,而现在这样的美景竟为战士而生了。而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辉: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辉,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又是何等光辉的人物形象!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得到高度统一。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此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是盛唐高唱的余响。10.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

28、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 _(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答: _(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答: _【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是一首咏物诗,从“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可以看出野菊的形象特点幽色、妙香,而且不因无人欣赏而有所减损,彰显了菊花一贯高洁的品性。第(2)题,可从修辞手法、色彩、诗人心情等角度进行赏析,指出诗句中蕴含的意境或写景特点。第(3)题,第一问可

29、从“东篱族联想到“采菊东篱下,第二问,“犹向陶翁觅宠光可知作者与陶渊明有着同样的心性与喜好,再结合上联“便忙也折一枝黄,更能看出作者的性情特点。参考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a.一二句点题,写“

30、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解析】选c。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那么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那么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那么是以柳

31、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以下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氵睿都城春日)【解析】选d、e。此题考查理解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读题干可知,此

32、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并没有用到“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表达。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答: _ _ 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表达技巧的

33、使用效果。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并组织答案,即字面意思和内在的哲理。此题题干要求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述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根底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什么从这局部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到达要求。答案(例如):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

34、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燃烧,在消灭与永生的壮烈比照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燃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那么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苏轼题西林壁:作者通过身处庐山深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描述,形象地启发了读者的认识思维,并告诫读者这样的道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站得高、看得

35、全的认识事物的要求。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 城 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便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答: _ _ _ _【解题指南】鉴赏诗歌意象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把握诗歌中物象的特征,分析物象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理解物象的典型意义。只有理解了意象的内涵,才能领会主旨。解题思路:通读全诗锁定物象分析物象归纳特点

36、联系诗句联想描述知人论世把握情感这是一首暮春怀人之作。上片是杨柳勾起的回忆,下片是抒情中所作的比兴修辞。杨柳在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杨柳,通常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流逝,又可以令人感春伤别。“杨柳弄春柔的结果是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给读者足够的暗示。这杨柳是长亭之柳,寄予离人离别之意。好景不长,大凡人都会心生感慨,“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与前文“泪难收照应,那么这种情感产生的诱因是什么呢?于是便有了“飞絮落花,在这暮春时节,真正是感慨良多,如何抒写?这就又逼出下面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自是水到渠成,自然蕴藉。【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

37、意象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杨柳即柳树,这是在离别诗词中常用的一个传统意象。“杨柳弄春,杨柳青青,除了写景之外,还交代了离别的季节,也就是借指初春。联系上片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人“忧含“泪,感情悲伤,情绪消沉。表现了离别之人的愁情别绪。下片中“飞絮“落花那么是暮春的典型景象。联系注释中对“韶华的解释,可以对下片内容作进一步的解读,即“飞絮也暗喻了青春流逝。睹此景,词人怎不生万般愁情?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喻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喻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38、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答: _ _ _ 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比较异同要注意从选取的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露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析“同:两首词都是写愁的,李词“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个生动鲜明的比喻,用一江春水喻愁,何其愁;秦词“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用一江春水喻泪,用泪来言愁,愁之深,愁之重,生动鲜明。析“异:首先要从知人论世角度理解愁的内涵。李煜,五代亡国之君,虞美人是他沦为阶下囚后所做,所写之愁含亡国之恨;秦观,北宋婉约词人,多写儿女之情,此词表达的是离

39、别之苦。然后再析词句内容,从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效果。李词用江水直接喻愁,而秦词那么予以新意,先用江水喻泪,再用泪水言愁,更有意蕴。答案:同: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较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

40、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 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模式是首先点出形象特点,然后联系诗句内容进行分析。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薄弱,无钱购置御寒衣物。这都说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薄弱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

41、“透二字作简要赏析。答: _ _【解题指南】做这道题,可从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等三方面入手。1.细读这两句诗,可明确“藏是从拟人的角度描写边塞雪景,既写了边塞风光,更突出了行程的艰辛。“透那么突出了天寒人衣单,用词极为形象生动。这就解决了表达技巧的问题。2.通过这两句诗中的意象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广袤的边塞,大雪纷扬,积雪铺地,杳无人迹,只有天寒衣单的主人公的身影屹立于天地之间,与柳宗元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了主人公饱经天寒地冻之苦,却终不改其廉洁奉公之志的高尚品格。3.最后分析这两个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细细揣摩,正是这两个词的精妙运用,才衬托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令人

42、钦敬,高山仰止。【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词语含义表现手法展开联想描述景象分析效果意境感情这是一首赠别诗。“藏,意思是隐藏,雪不会有意识地隐藏道路,所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有雪大天寒之意,既写边塞雪景,又为下句中“透字张本。“透,意思是穿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之急、天之寒,而这正是为了写主人公衣单难御严寒。从而衬托出了主人公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为大雪覆盖的边塞景象,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

43、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_ _ _【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重重落叶“随流水“乱暮空,可见第一、三联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雨打落叶;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思“信,可知第二联中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手法,是从落叶自身的角度对其进行描写。作者通过视角的变化,使诗歌别具情趣。结合自己的理解,整合答案即可。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答: _ _ _【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应“自立“不与君同,诗人笔下的“松与上文中的“落叶形成鲜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