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_第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_第2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_第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_第4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5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学年,我们分别学了诗五首和诗词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

2、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被后人尊为“诗圣”“诗史”。代表作品有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挂罥(juàn)塘坳(ào)丧乱(sng) 突兀(wù)3理解词义。怒号:大声吼叫。挂罥:挂住,缠绕。塘坳:池塘和洼地。丧乱: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4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5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

3、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三、合作探究1“八月秋高飘转沉塘坳。”一节写秋破屋之情景。这段诗中用了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明确:“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突出了风之大,受害之重,隐隐地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心情。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

4、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4体会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总结: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宁苦自身以利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四、板

5、书设计秋风破屋之景顽童抱茅之景长夜沾湿之痛 忧国忧民之心 推己及人过故人庄【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这首诗?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朋友情深的诗歌过故人庄。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代表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有孟浩然集。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具鸡黍(sh)场圃(p)还(hái)3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4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

6、,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合”“斜”二字的表达效果?明确:这两句描写了诗人进庄所见,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断,给人的眼界以开阔之感。“合”“斜”二字的运用,使这幅恬静之景具有了动感。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写了一种怎样的饮酒气氛?明确:恬静、融洽。3临别之际,不待主人邀请,作者自动宣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样结尾有何好处?明确:老朋友之间推杯换盏,说不尽的知心语,道不完的依恋情,最后以相约分别,这样的结尾又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小结:写

7、诗人到农家作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四、板书设计具鸡黍、邀真挚树合、山斜清幽面场圃、话桑麻陶醉 待到、还来情深田园风光 情深意厚五、课外拓展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导演,打算编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你能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设计一个镜头吗?示例:深秋季节,北风呼啸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枝落叶。这时,一位颓然的老人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攥着几根茅草。他头发散乱,满脸皱纹,眼神暗淡无光,吟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二课时游山西村【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默写诗篇。2品味诗

8、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的内涵。3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学习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的内涵。3体会诗情,背诵、默写诗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诗宋词历来被人们所传诵,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亦是其中的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篇之一。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品:诗有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词有钗头凤卜算子·咏梅,散文老学庵笔记,有陆放翁全集。2背景知识这首诗写于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

9、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3朗读诗歌老师范读游山西村。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七言古诗的诵读节奏。字音:浑(hún)豚(tún)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三、合作探究1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了农民什么样的性格?明确:农民的厚道。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可见乡风醇厚。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

10、,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此句被后世称为佳句,往往用它来比喻什么?明确:用它来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3颈联写出了当地怎样的风土人情?明确: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里的人正吹箫击鼓准备着社日祭祀土地神,他们穿戴朴素,保持着一种浓厚的乡俗。4尾联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诗人说,今后如果有可能在月光下夜游,我拄着拐杖随时会敲开您家的门。表达了主客之间深厚的友情。小结:游山西村描绘了明媚的山乡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四、板书设计腊酒、鸡豚好客山、水、柳、花

11、美景箫鼓、古风淳朴闲乘月、夜叩门情深民风淳朴向往田园渔家傲【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自古以来,塞外生活常成为文人笔下的一景,塞外风景更给人以悲凉凄楚之感,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从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领略一下。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代表作品:词苏幕遮渔家傲,散文岳阳楼记,有范文正公文集。2背景知识宋仁宗康定元年八月,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庆历元年四月调知耀州,渔家傲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3朗读诗歌老师范读渔家傲。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词的意境。三、合作探究1“塞下秋来

12、风景异”,一个“异”字概括了塞外独特的秋景,从全诗看,这塞外的秋景“异”在什么地方?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明确:联系下文可知塞外秋景“异”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这萧索、荒凉的塞外秋景渲染了肃杀、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揭示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明确:这两句运用对比,化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虽然思念家乡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爱国精神境界。3“羌管悠悠霜满地”营造了什么氛围?有什么作用?明确:此句在时间上延续“长烟落日”,描写夜景,营造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4结尾一句抒写了边

13、关将士们怎样的悲怆情感?明确: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小结:渔家傲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孤城落日、边声四起的奇异独特的秋季风光,抒写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四、板书设计渔家傲景异:无留意 连角起 长烟孤城萧瑟 悲凉 荒僻情深:家万里 羌管 霜 白发 泪思乡 凄婉 悲壮浣溪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渔家傲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忧国思乡的伟大词人范仲淹,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苏轼,了解一个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苏东坡。二、

14、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2背景知识: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贬官黄州期间所写。3朗读诗歌老师范读浣溪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词的意境。三、合作探究1本词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2“暮雨”“子规啼”烘托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哀啼,不禁心生悲凉之情。3词的下阙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小结: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四、板书设计浣溪沙环境清静优雅(写景)心态热爱生活(抒怀)五、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苏轼与佛印是好朋友,又是一对欢喜冤家,常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