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资料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29/81e1331c-e9bb-49c1-ad83-d185e95f03e8/81e1331c-e9bb-49c1-ad83-d185e95f03e81.gif)
![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资料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29/81e1331c-e9bb-49c1-ad83-d185e95f03e8/81e1331c-e9bb-49c1-ad83-d185e95f03e82.gif)
![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资料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29/81e1331c-e9bb-49c1-ad83-d185e95f03e8/81e1331c-e9bb-49c1-ad83-d185e95f03e83.gif)
![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资料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29/81e1331c-e9bb-49c1-ad83-d185e95f03e8/81e1331c-e9bb-49c1-ad83-d185e95f03e84.gif)
![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资料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29/81e1331c-e9bb-49c1-ad83-d185e95f03e8/81e1331c-e9bb-49c1-ad83-d185e95f03e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4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二、能力目标:1、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2、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2、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二、教学难点: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五、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课时目标: 1、了解诗歌大
2、意,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一、回顾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学生齐读诗名) 二、介绍乐府诗集 本文是一首乐府诗。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乐指音乐,府是官署。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机关,始建于秦代,到汉武帝时规模扩大。乐府的任务是制定
3、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整理配乐并演唱。后来所配的乐谱都失传了,只保留下歌词,人们就把乐府歌辞称作乐府,这样乐府的含义就由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为一种新的诗体名称。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乐府诗十五从军征。三、诵读活动1、检查朗读情况(正音):冢zhng 窦du 雉zh 舂chng 羹gng 贻y2、欣赏录音朗读。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四、粗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诗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乡。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2、体会诗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
5、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五、赏析诗句: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他服了65年的兵役。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十五、八十”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旨在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个“从军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一个“始得归”的“始”字,准确地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昼思夜想,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转家园的亦悲亦喜,说不清是悲是喜的复杂心情。2
6、、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欣喜】3、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指名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满目荒凉)4、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悲伤。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的。5、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失望、悲哀。6、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兔从
7、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凄凉破败的景象。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学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 (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7、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学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
8、熟,不知贻阿谁。” 这样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苦。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8、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全诗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艺术上,全诗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行动描写来表现老兵归来后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活泼,句式整齐,全用五言。 六、
9、拓展延伸1、从主人公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2、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搜集阅读。七、布置作业 背诵十五从军征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学习诉衷情课时目标: 1、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2、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并解题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人。有放翁词、渭南词。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 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
10、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诉衷情,词牌名。三、诵读活动1、检查朗读情况(正音):戍(sh)梁州 貂裘( dioqi) 鬓(bn )先秋2、欣赏录音朗读。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四、粗通文意1、学生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万里觅封侯:引用典故,引汉班超的故事,见课下的注释 戍:以兵守边,保卫。 关河:关山河川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引典3
11、、把握词上片、下片的内容。上片:回忆当年对敌战斗的情景,并和眼前现实生活作比较,由慷慨化为悲凉。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4、体会诗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五、品读词句,理解情感 引导学生品读,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 1指名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2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1)描写生活场景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
12、样的生活场景?明确: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可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 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 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 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可根据学生的感知程度,教师提醒学生可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书后的注释,尤其是典故的理解,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明确:“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
13、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明确: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饱含着年迈苍苍的
14、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六、小结 运用对比手法:1、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2、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3、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六、联想迁移、拓展思维 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 我们联想到了词人
15、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你已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说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陆游: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2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诉衷情。 2用散文的形式改写这首词,可适当地加入环境、心理活动、神情、动作等 描写,但力求意境、思想和原词保持一致
16、。 第三课时: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时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体会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及作品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被免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tu)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
17、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三、解题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在镇江东北固山之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四、诵读活动1、检查朗读情况(正音): 兜(du) 鍪(mu)2、欣赏录音朗读。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把握节奏。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五、粗通文意1、学生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注释神州:指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长远悠久。
18、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u。万兜鍪:千军万马。 坐断:占据、割据。 休:停止。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孙权年轻时便统领千军万马,雄踞东南,征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生儿子就应当像孙权那样大有作为。3、把握词上片、下片的内容。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
19、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4、体会诗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六、品读词句,理解情感词中三问:1、一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
20、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4、三问: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谁敌手?”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曹刘。生子当如
21、孙仲谋。”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之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5、这首词的用意在于讽刺当时的朝廷,但辛弃疾并没有直率的表达。而是暗讽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
22、不满。七、小结1、主题: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的爱国情怀。2、写作特色: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活用典故,借古讽今。八、布置作业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第四课时:学习满江红课时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
23、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的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
24、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三、诵读活动1、检查朗读情况(正音)。 2、欣赏录音朗读。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把握节奏。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四、粗通文意1、学生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和李清照 “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 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3、把握词上片、下片的内容。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
25、来前途。4、体会诗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五、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 的心情,我是从 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 (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1、喜悦激动: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2、苦闷忧愁: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26、-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六、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27、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七、课堂检测: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终破楚”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娥眉”指女子,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八、布置作业 背诵满江红教学反思: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了诗词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第五课时:学习朝天子咏喇叭课
28、时目标1、了解王磐及散曲等文学常识,理解曲的内容。2、学习这首散曲诙谐讽刺性的语言.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的手法, 深刻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一、导入新课二、介绍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1、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为套曲。2、 散曲的发展:散曲是在宋、金时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以及其他说唱艺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诗和乐曲。这一从民间来的新的文学样式,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发展,到元代进入她的全盛时期。作为
29、我国古典诗歌中流行久远,而又保持着自己特色的“元曲”(散曲和杂剧),取得了与“唐诗”、“宋词”鼎足而三的地位。散曲在元代经历了她的兴旺时期以后,到了明代,作家和作品的数量都远远地超过元代。三、介绍作者、作品王磐 (约1470一约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故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著有王西楼乐府。四、解题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散曲,表面是吟喇叭,实质是借物咏怀。“朝天子”是曲牌名,“咏喇叭”是题目。五、诵读活动1、检查朗读情况(正音): 王磐(pn)2、欣赏录音朗读。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把握节奏。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六、粗通文意1、学生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那里:哪里 甚么:什么 共:和 罢:完,尽2、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喇叭呀,唢呐,别看你吹的曲子很短,调门却很大。来往的官船穿梭如织,杂乱如麻,全仰仗你这喇叭来抬高身价。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老百姓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五单元《第18课 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清华版(2012)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 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环境影响评估与应对策略
-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教学设计
- 科技创新中心项目环境影响评估
- 2025年度足疗店技师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合作协议
- 温泉度假村装修工程协议
- 剧组演职员聘用合同6篇
- 2025年度鱼类电商直播销售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地下车位租赁与新能源推广合作协议
- 第3课 行走天涯-条件判断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清华大学版(2012)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
-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3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书
- 一年级下期开学第一课
- 2024年影视艺术概论复习考试题(附答案)
- 舞台灯光设计与光影艺术考核试卷
- 园林绿化一月份养护计划
- 2024年辅警招考时事政治考题及答案(100题)
- 小肠梗阻的护理
- 手拉葫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空气动力学数值方法:有限元法(FEM):边界条件处理与应用
- 2024-2025年高中化学 第1章 第3节 第1课时 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教案 鲁科版选修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