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教师版)_第1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教师版)_第2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教师版)_第3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教师版)_第4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塘桥高级中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备课组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学案 古代部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部分古代部分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于血缘关系的制度探索 奴隶社会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封建社会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基础巩固】1、分封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王室。(“封建亲戚

2、,以藩屏周”)分封对象?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类?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王族(姬姓王族)主要诸侯国?(结合书P 5地图,清楚地理位置)王族: 、 、 、 、 ; 功臣: ; 古代帝王的后代: 、 、 、 、 。(注意: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受封诸侯的义务和权力?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力: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以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作用: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消极:诸侯独立性强,为后来的诸侯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西周后期,王权

3、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分封制下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来源,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区域文化等。2、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等级关系)?(结合P6示意图)大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周王与诸侯在政治

4、上:君臣关系;血缘上:兄弟关系。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深远影响: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问祖等,修家谱、重视血缘亲情等。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二者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占卜) 血缘与政治

5、相结合,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质属于地方分权、贵族政治体制。(分封制)【易错易混】( B )1、“封邦建国”就是封建制度。( )2、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王权衰弱。( )3、宗法制之下,长子不一定有资格继承王位。( )4、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都具有血缘关系。( )5、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 )6、分封制下,受封者对土地有所有权和使用权【重难点突破】1、分封制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

6、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并谈谈你的理解?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趋势:逐步瓦解。原因: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时间推移,血缘纽带难以维系;井田制瓦解,失去经济基础。2、宗法制材料一 纣之同母三人,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

7、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吕氏春秋(1)根据材料一,指出太史“据法而争”的依据是什么?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材料二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適孽无别,则宗族乱。 吕氏春秋(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

8、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3)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一方面是尊祖敬宗,忠孝观念和家国意识;另一方面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亲情关系和人为划分远近尊卑。【高考衔接】1.(2016·江苏高考·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2.(2015

9、3;江苏高考·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3.(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4.(2014·广东高考·12)“宗”是

10、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5.(2013·广东高考·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课标要求】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

11、的影响。【基础巩固】1、秦朝的统一原因:最主要因素: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应了时代潮流; 主观因素:商鞅变法。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前提:秦朝的统一。原因:经济(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政治: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思想:法家思想的影响。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本质:君主专制,皇权至上。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12、,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皇帝制度创立: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4、中央官制的演变:秦朝、汉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秦朝三公九卿制 丞相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职能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虚职)。特点:三公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作用:皇权得到加强;一定程度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汉朝中(内)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

13、弱相权。唐朝三省六部制形成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名称及其职能: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批(核)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执行运行机制: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特点和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创造,历代沿袭。元朝中书省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根本原因:相权威胁皇权;直接原因:胡惟庸骄姿擅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措施?

14、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还下令以后不允许再立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影响?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加重皇帝政务负担;易造成大权旁落,宦官乱政。明朝设立内阁的原因? 明太祖废丞相后,政务繁多,力不从心。明朝设立内阁的经过?雏形: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参决政事;确立:明成祖时期,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但无决策权;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发展:明宣宗时期,阁臣拥有票拟权(拟出处理意见),但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英宗时票拟权制度化 ;全盛:明神宗时期的张居

15、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权力来自于皇帝。 评价明朝内阁? A.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不能统领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B.阁臣升降、职权大小、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C.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实质) 。清朝军机处初设原因: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后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设置时间:雍正帝时期。特点:机构简单,效率高,保密性好(简、速、密);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标志着君

16、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发展。5、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秦朝、汉朝、元朝秦朝郡县制建立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县; 秦朝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郡县所设的主要官职及其职能?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世袭、无封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作用: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 汉初郡国并

17、行制实行的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汉初郡国并行制实行概况: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危害?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产生“王国问题”,具体是 “七国之乱”。)汉朝解决郡国并行制危害的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元朝行省制(结合P书13了解行省的分布)元朝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是什么?其直接管理的地区有哪些?中书省;河北、山西、山东。元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行省制(行省,全称是行中书省,是元朝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行省

18、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元朝的边远民族地区设置什么机构进行管理? 宣慰司元朝管理西藏地区和全国宗教事务的是什么机构?宣政院(宣政院是属于中央机构)元朝的行省制有什么职权?又有何特点?A.职权: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B.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元朝的行省制度的作用和影响?A.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的开端。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时期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先秦世袭制(世卿世禄制)门第、血缘、等级汉朝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孝廉(品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

19、制门第隋唐清朝科举制才学、考试成绩科举制形成的标志:隋炀帝时设进士科。2 科举制的意义: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书法、唐诗)鼓励了向学、读书的社会风尚,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与繁荣:如唐诗等。注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体现了哪些发展规律?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

20、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公正(相对)。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使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祖国疆域。消极影响(占主导):政治:君主专制推向顶峰,难免决策失误;形成了人治传统;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文化:实行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的解放和科技进步。对外关系:实行闭关锁国,隔断了与世界的联系。总之,妨碍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小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 朝代 中央集权 (中央官制的变化)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皇帝制度、

21、三公九卿制秦朝 郡县制 形成 中(内)外朝制度,汉朝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重用侍从、秘书参与国事 (汉初) (汉武帝)三省六部制唐朝 节度使制度 参知政事行政 军事 中书门下 枢密使军事 宋朝 行政 (略) 发展 三司使财政 财政 中书省 元朝 行省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 布政司行政设内阁 明朝 三司 都指挥司军政 按察司监察 强化 军机处 清朝 1、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总趋势)。具体: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演变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特

22、点演变特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政治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经济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

23、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学的发展。 【易错易混】( B )1、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B )2、郡县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 B )3、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能与古希腊公民大会的职能相似。( B )4、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职能大同小异。( B )5、汉朝实行的察举制,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B )6、明朝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A )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继承,也有发展。( A )8、“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

24、显于成汤。”这里的民主是指的民之主宰。( A )9、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的政治制度本质不同。( A )10、唐朝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反映的本质不同。( A )11、明朝内阁并非变相的宰相制度,内阁首辅并非变相重设的宰相。【重难点突破】1、郡县制材料一 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是如何产生的?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应如何理解?产生:由皇帝直接任免。理解:郡县制打破了官员依靠血缘关系世袭的传统,

25、官员选拔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实现了“公天下”。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材料三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3)依据材料三,说明材料中的“其专在下,其专在

26、上”各指什么?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势过大;其专在上指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2、行省制度(1)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A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各地区间的平衡发展C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D便于中央派遣官员到达各地控制地方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

27、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七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宋濂元史 (2)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及其权力行使的特点。  演变: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权力行使特点: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

28、等权力;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内涵: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29、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3、明朝内阁(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2)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

30、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C体现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 D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4、科举制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

31、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高考衔接】1(2017·江苏高考·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

32、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2(2016·江苏高考·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3(2015·江苏高考·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

33、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4(2013·江苏高考·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5(2013·江苏高考·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

34、,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6(2012·江苏高考·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农耕技术的发展 农业 其他技术:耕作方法、耕作制度、农业灌溉、水利工程基础 产生原因 农

35、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特点(缺陷) 影响(一分为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制度的演变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农民个体所有制、土地国有) 特点、地位官营手工业 成就: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手工业 补充、发展 特点、地位 私营手工业 成就:元朝棉纺织能手黄道婆、花楼机 (丝织) 明朝时期的新发展: 地位:超过官营,占据手工业生产主导地位 新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原因 产生标志 阻碍因素 家庭手工业:地位、作用 发展概况:隋唐、两宋、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 市的变迁国内商业发展 城市

36、的发展 商业 补充、发展 发展概况:西汉、唐朝、两宋、元朝时对外贸易的表现 对外商业的发展 特点:朝贡贸易、官府控制目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原因、表现 原因 重农抑商 目的经济政策 表现:战国、西汉、明清 影响 原因 海禁、闭关锁国 目的 影响一、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基础巩固】(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器锄耕(耜耕)铁犁牛耕(传统农业)2、商周时期,出现了什么新材质的农具?

37、普及率如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3、古代中国犁耕技术的发展?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朝以后。(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完善: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4、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耕作技术: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春秋战国: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磨技术 形成,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

38、渠、龙首渠。灌溉工具:(P书6 图片也要会辨认哦)曹魏:翻车(又叫龙骨水车)人力; 唐朝:筒车水力;宋朝:高转筒车水力; 明清:风力水车风力。 5、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春秋战国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根因: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主要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 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小农经济的缺陷?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个体间缺少交往和合作。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和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后来阻碍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39、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2)井田制的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3)井田制的含义和特点?含义:土地归 国家即 国王 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王将土地层层分授,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特点:土地国有、集体协作。(4)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表现?时间

40、:春秋时期原因:根本原因: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大量荒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出现。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各国的税制改革的推动。表现: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5)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的时间和途径?时间:战国时期途径:各国变法。(典型: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终结: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结束,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6)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以地主土地私有形式占主导。土地私有,可以买卖。(该特点

41、易导致土地兼并问题,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大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但无法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官营手工业(1)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并存。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2)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管理方式: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用途:主要供给军队、官府、贵族消费,产品大多精美。流通方式:不在市场流通。社会地

42、位: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官营手工业在中国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直到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官营手工业优势和弊端优势?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细密分工和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利于技艺水平提高。弊端:官府提供原料,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大多采取强制劳动劳动手段,不能调动工匠的积极性。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间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也容易失传。(4)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成就有哪些领域?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冶金业:A.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

43、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三星堆青铜礼器等)B.冶铁: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灌钢法(生铁与熟铁配合,加热锻打)。制瓷业:A.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B.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C.北朝:烧制出白瓷。D.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秘色瓷:青瓷中的一种);自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E.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五大名窑(定、汝、哥、官、钧)。F.元朝:出现青花瓷。G.明朝:出现彩瓷。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44、。瓷都:江西景德镇。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团的瓷器;H.清朝:出现珐琅彩。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的国家。)A.商朝:已有了织机。 B.西周: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C.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商路称为丝绸之路;D.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E.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F.明清:苏杭等地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2、民间手工业的形式及其特点、艰难发展的原因? 形式及特点

45、: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艰难发展的原因:官营手工业的压制;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比重(自给自足),阻碍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封建社会动荡的冲击。3、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雇佣关系的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4 影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及其关系?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者

46、关系: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到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易错易混】( B )1、商周时期,青铜器在农业上被大规模使用。( B )2、自然经济下,农民生活很富足。( B )3、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灌溉工具( B )4、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达,领先于世界,但却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B )5、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A )6、中国古代私营手

47、工业经营艰难又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市场因素、官营压制、政策限制和社会动荡。(B )7、家庭手工业是民营手工业的一部分。(A )8、春秋时期的变法是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变法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难点突破】1、小农经济(1)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功用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B C D(2)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材料一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1)材料一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