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大气圈_第1页
第六章大气圈_第2页
第六章大气圈_第3页
第六章大气圈_第4页
第六章大气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 绪论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圈层 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 大气圈 自然灾害与减灾水圈地表形态生物圈地球环境及其变迁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大大 气气 圈圈 地球科学概论第 六 章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无云的晴天,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无云的晴天,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朝霞和夕阳为什么都偏橘红色?朝霞和夕阳为什么都偏橘红色?晴朗的星空,星星为何会闪烁?晴朗的星空,星星为何会闪烁?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的最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对流层有三大气的最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对流层有三个主要

2、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的个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从对流层顶以上到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055 km55 km高度为平流层高度为平流层自平流层顶到自平流层顶到808085 km85 km左右为中间层左右为中间层自中间层顶到自中间层顶到800 km800 km高空为暖层,又称热层高空为暖层,又称热层暖层以上的最高层大气称为散逸层,暖层以上的最高层大气称为散逸层,又称外层又称外层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的结构大气中温度、密度以及物质成分的分层结构大气中温度、密度以及物质成分的分层结构由于地球引力作用,大由于地球引力作用,

3、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到大气上界,渐减小,到大气上界,逐渐过渡为星际气体密逐渐过渡为星际气体密度。度。从地面到高空,不仅大从地面到高空,不仅大气的密度、成分不同,气的密度、成分不同,大气的温度也存在着明大气的温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可以这么认显的变化。可以这么认为:地球大气在垂直方为: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三个相对的暖向上形成三个相对的暖层和两个相对的冷层。层和两个相对的冷层。 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组成 地球科学概论成分成分氮(氮(N2)氧(氧(O2)氩(氩(Ar)二氧化碳二氧化碳CO2)氖(氖(Ne)氦(氦(He)氪(氪(Kr)氡(氡(Rn)氙(氙(Xe

4、)甲烷(甲烷(CH4)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O2)成分成分臭氧(臭氧(O3)体积混合比体积混合比体积混合比体积混合比0.209 470.000 351.82X10-60.009 340.780 830.5X10-65.2X10-61.1X10-61.7X10-60.1X10-60.3X10-61010X1010-8-85050X1010-8-8地球大气主要是由氮和氧等组成。目前,人们关心最多的是含地球大气主要是由氮和氧等组成。目前,人们关心最多的是含量较少、寿命较短的微量和痕量成分,如二氧化碳、臭氧、水量较少、寿命较短的微量和痕量成分,如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及气溶胶等。这是因为尽管他们的浓度

5、很低,但他们在大气汽及气溶胶等。这是因为尽管他们的浓度很低,但他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均有较大的时空变化,对地气系统热量的收支、大气中的浓度均有较大的时空变化,对地气系统热量的收支、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及人类有着明显的影响。温度的垂直结构及人类有着明显的影响。 地球科学概论大气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大气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分子量分子量主要气体成分主要气体成分空气中的含量空气中的含量/按体积按体积平均滞留期平均滞留期/ 年年氮(氮(N2)氧(氧(O2)氩(氩(Ar)二氧化碳(二氧化碳(CO2)臭氧(臭氧(O3)甲烷(甲烷(CH4)水汽(水汽(H2O)78.0820.950.930.03(可变)(可变)0.

6、000 001(可变)(可变)0.000 165可变可变10610410915?710天天28.0232.0039.9444.0048.0016.0418滞留期滞留期: :物质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物质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9090公里以下大气成分的公里以下大气成分的比例不变,主要是由滞留期长的物质组成。比例不变,主要是由滞留期长的物质组成。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变化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变化 地球科学概论高度高度/km臭氧层臭氧层臭氧浓度臭氧浓度/m-3101710191018高空臭氧形成主要是氧分子吸收了波高空臭氧形成主要是氧分子吸收了波长长0.10.24m的太阳紫外辐射后形的太阳紫外辐射后形成氧原子

7、,而后氧原子在第三种中性成氧原子,而后氧原子在第三种中性粒子的参与下,很快与氧分子结合形粒子的参与下,很快与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低空臭氧一部分是从高空输成臭氧。低空臭氧一部分是从高空输送而来,一部分是由闪电、有机物氧送而来,一部分是由闪电、有机物氧化而成。后者过程不经常发生,故低化而成。后者过程不经常发生,故低空臭氧含量少,且不固定。在大气更空臭氧含量少,且不固定。在大气更高层次中,由于紫外辐射强度很大,高层次中,由于紫外辐射强度很大,氧分子接近完全分解,使臭氧难以形氧分子接近完全分解,使臭氧难以形成。在垂直方向臭氧浓度最大出现在成。在垂直方向臭氧浓度最大出现在2030km间,称为臭氧层。观测

8、表间,称为臭氧层。观测表明,在垂直气柱中所包含的臭氧总量明,在垂直气柱中所包含的臭氧总量随季节和纬度变化。由于随季节和纬度变化。由于20世纪世纪30年年代初以来对制成的氟氯烃(代初以来对制成的氟氯烃(CFCs)的大量使用等使大气臭氧层正在遭到的大量使用等使大气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破坏。 (引自大气科学辞典)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 地球科学概论第六章第六章 大气圈大气圈地球大气是运动的,地球上空大气层中大规地球大气是运动的,地球上空大气层中大规模的气流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包括模的气流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包括全球性全球性的环流运动的环流运动和局地性和局地性的环流运动;的环流运动;水水平方

9、向平方向的气流运动和的气流运动和垂直方向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上的气流运动;低层大气低层大气中的空气运动和中的空气运动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中的空气中的空气运动等。由于大气环流的存在,才能实现全运动等。由于大气环流的存在,才能实现全球大气中的热量交换、水分输送和能量交换球大气中的热量交换、水分输送和能量交换等过程。大气环流是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等过程。大气环流是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形成地球上各地区的气候状况和气候一,对形成地球上各地区的气候状况和气候变化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变化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P149P149) 气象卫星作用 热 带 气 旋沙尘暴监测沙尘暴沙尘暴气压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气

10、压与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球科学概论第六章第六章 大气圈大气圈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存在着气压梯度的:在存在着气压梯度的地方,空气分子受到力的作用,驱使着空地方,空气分子受到力的作用,驱使着空气沿着和气压梯度相同的方向移动的力。气沿着和气压梯度相同的方向移动的力。它是促使空气从静止到运动的原动力。它是促使空气从静止到运动的原动力。气压气压:指大气压强,通常用观测高度到大:指大气压强,通常用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表气上界的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表示,其单位为示,其单位为PaPa,1Pa1Pa1N1Nm m2 2。气压场的几种类型气压场的几种类型 地球科学概论水平

11、气压梯度:指垂水平气压梯度:指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单位距指向低压,在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在水离内的气压差。在水平面上等压线封闭的平面上等压线封闭的高值区为高压;等值高值区为高压;等值线封闭的低压区为低线封闭的低压区为低压;高气压的延伸部压;高气压的延伸部分为高压脊;低气压分为高压脊;低气压的延伸部分为低压槽;的延伸部分为低压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相对组成的中间气压相对组成的中间气压区叫鞍形气压区。区叫鞍形气压区。 风向风向 地球科学概论风风 是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空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压分布不均匀,即在气

12、压气压分布不均匀,即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沿气压梯度力梯度力作用下沿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方向运动。风是矢量,有风向和风速两风是矢量,有风向和风速两个要素。风向表示风的来向,个要素。风向表示风的来向,地面风向用地面风向用1616个方位表示,个方位表示,每个方位各占每个方位各占22.522.5角。例角。例如北(如北(N N)风指向正北往西)风指向正北往西11.2511.25与往东与往东11.2511.25这个这个角度内称之,余类推。角度内称之,余类推。 E东风东风北风北风NS 南风南风西风西风W东北风东北风NESE 东南风东南风SW 西南风西南风西北风西北风NW观察者观察者单圈环流单圈环流 地球科学概

13、论在太阳辐射的直接加热作用下,在太阳辐射的直接加热作用下,地球高低纬度之间形成了从赤地球高低纬度之间形成了从赤道向两极的温度梯度,结果使道向两极的温度梯度,结果使低纬赤道地区的大气不断增温低纬赤道地区的大气不断增温而膨胀上升;而极地大气因不而膨胀上升;而极地大气因不断冷却而收缩下沉。为保持静断冷却而收缩下沉。为保持静力平衡,上层大气必然出现向力平衡,上层大气必然出现向极地的气压梯度,气流由赤道极地的气压梯度,气流由赤道流向极地;低层则出现指向赤流向极地;低层则出现指向赤道的气压梯度,气流由极地流道的气压梯度,气流由极地流向赤道。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向赤道。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且地球不自转,那么,

14、在赤一且地球不自转,那么,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单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单一的闭合的直接热力环流圈。一的闭合的直接热力环流圈。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 地球科学概论特点特点: :( (1)1)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运动速度;不改变运动速度;(2)(2)力的作力的作用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用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垂直;(3)(3)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线速度成正比;动的线速度成正比;(4)(4)大小大小与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在赤道与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在赤道处为零,向两极逐步增大。处为零,向两极逐步增大。作用作用:大气运动方向改变,形:大气运动方向

15、改变,形成地转风、气旋、反气旋;使成地转风、气旋、反气旋;使河流、洋流、潮流的运动轨迹河流、洋流、潮流的运动轨迹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转,北半球向右。导致地球表面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力。导致地球表面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力。大气的辐合、辐散,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的辐合、辐散,气旋与反气旋 地球科学概论大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大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高压中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高压中心附近,大气向周围流动(辐心附近,大气向周围流动(辐散);在低压中心附近,大气散);在低压中心附近,大气由周围向中心集中(辐合)。由周围向中心集中(辐合)。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辐合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辐

16、合与辐散形成了气旋、反气旋。与辐散形成了气旋、反气旋。所谓气旋就是指呈螺旋状向内所谓气旋就是指呈螺旋状向内旋转运动的大气,反之呈螺旋旋转运动的大气,反之呈螺旋状向外旋转运动的大气叫做反状向外旋转运动的大气叫做反气旋。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气旋。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旋转的方向相反。球旋转的方向相反。北北半半球球南南半半球球气气 旋旋反气旋反气旋气旋和反气旋的相互关系气旋和反气旋的相互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辐散、反气旋辐散、反气旋辐合、气旋辐合、气旋辐散、反气旋辐散、反气旋辐合、气旋辐合、气旋对流层顶对流层顶近地面近地面大气的辐合、辐大气的辐合、辐散与气旋、反气散与气旋、反气旋的关系及其在旋的关系及其

17、在空间的联系如图空间的联系如图所示:气旋对应所示:气旋对应于大气辐合,反于大气辐合,反气旋对应于大气气旋对应于大气辐散;地面辐合辐散;地面辐合则高空辐散,高则高空辐散,高空辐合则地面辐空辐合则地面辐散。散。太平洋上的台风太平洋上的台风第六章第六章 大气圈大气圈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艾利台风艾利台风( (气旋气旋) )三圈环流三圈环流 地球科学概论然而然而, ,空气一旦开空气一旦开始运动始运动, ,地转偏向地转偏向力就随之发生作力就随之发生作用,因此就不可用,因此就不可能存在一个单一能存在一个单一闭合的热力环流闭合的热力环流, ,而在全球近地面而在全球近地面气层形成了赤道气层形成了赤道低压

18、带、副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压带。局地环流局地环流第六章第六章 大气圈大气圈 地球科学概论由于局部环境的影响,如地表受热不由于局部环境的影响,如地表受热不均、地形的起伏以及人类的活动等引均、地形的起伏以及人类的活动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运动。如海陆风、高起的小范围气流运动。如海陆风、高原季风、山谷风等地方性风系。原季风、山谷风等地方性风系。 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它也是由于海陆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的,但影响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它也是由于海陆的热

19、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的,但影响的范围仅限于沿海地区。在沿海地区,白天,陆地增温快,陆面气温高于海的范围仅限于沿海地区。在沿海地区,白天,陆地增温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近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气流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相反,面,近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气流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相反,陆地降温快,陆面气温低于海面,形成陆风。陆地降温快,陆面气温低于海面,形成陆风。 海陆风对沿海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着明显的影响:白天,海风携带着海海陆风对沿海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着明显的影响:白天,海风携带着海洋水汽输向大陆沿岸,使沿海地区多雾多低云,降水量增多,同时还调节了洋水汽输向大陆沿岸,使沿海地区多雾

20、多低云,降水量增多,同时还调节了沿海地区的温度,使夏季不致过于炎热,冬季不过于寒冷。沿海地区的温度,使夏季不致过于炎热,冬季不过于寒冷。海陆风环流海陆风环流 地球科学概论海风海风陆风陆风高原季风高原季风 地球科学概论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以青藏高原季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以青藏高原季风最为典型。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风最为典型。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出现热

21、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原季风对环流和气候的影响很大,尤其原季风对环流和气候的影响很大,尤其在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同时,在冬夏不在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同时,在冬夏不同的季节,高原季风环流的方向与东亚同的季节,高原季风环流的方向与东亚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季风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季风的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起来,使得的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起来,使得东亚地区的季风(尤其冬季风)势力特东亚地区的季风(尤其冬季风)势力特别强盛,厚度特别大。别强盛,厚度特别大。山谷风山谷风 地球科学概论(b(b)山风)山风(a a)谷风)谷风 在山区,白天从谷地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向在山区,白天从

22、谷地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向谷地,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称为山谷风。白天,因谷地,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称为山谷风。白天,因为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温强烈,空气从谷地为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温强烈,空气从谷地沿坡向上爬升,形成谷风;夜间由于山坡辐射冷却,冷空气沿坡向上爬升,形成谷风;夜间由于山坡辐射冷却,冷空气沿坡下滑,从山坡流入谷地,形成山风。沿坡下滑,从山坡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焚焚 风风当流经山地的湿润气流受到山地阻当流经山地的湿润气流受到山地阻挡时,被迫沿坡绝热爬升,这时按挡时,被迫沿坡绝热爬升,这时按照干绝热递减率降温。当达到水汽照干绝热递减率降温。当达到水

23、汽凝结高度时,形成云,此后按照湿凝结高度时,形成云,此后按照湿绝热递减率降温,逐渐形成降水,绝热递减率降温,逐渐形成降水,空气继续沿坡上升,降水也不断发空气继续沿坡上升,降水也不断发生。当越过山顶以后,空气沿坡下生。当越过山顶以后,空气沿坡下沉增温,水汽含量大为减少,按照沉增温,水汽含量大为减少,按照干绝热递减率下沉压缩升温。由于干绝热递减率下沉压缩升温。由于干绝热温度变化率比湿绝热温度变干绝热温度变化率比湿绝热温度变化率大。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化率大。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空气的温度要高得多,湿同高度上空气的温度要高得多,湿度也小得多,形成了沿着背风坡向度也小得多,形成了沿着背风坡

24、向下吹的既热且干的风,称为焚风。下吹的既热且干的风,称为焚风。 地球科学概论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及交通工具每天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热力过程生产及交通工具每天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热力过程的总效应为:城市的温度一般高于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城市尤的总效应为:城市的温度一般高于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城市尤如一个温暖的岛屿,称为如一个温暖的岛屿,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这主要是城市上空通。这主要是城市上空通过乱流扩散从暖的建筑物得到显热,并且吸收城市表面和污染过乱流扩散从暖的建筑物得到显热,并且吸收城市表面和污染层放出的长波辐射的

25、结果。由于热岛效应的存在,城市的年平层放出的长波辐射的结果。由于热岛效应的存在,城市的年平均温度要比郊区高均温度要比郊区高0.50.511。“城市热岛城市热岛” 地球科学概论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 地球科学概论气候是气候是“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的平均统计特征。” ” 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象组织(WMO)规)规定把定把30年作为描述气候的标准时段。年作为描述气候的标准时段。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中与气候有关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运动物圈中与气候有关的物理的

26、、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气候学研究角度出发,又可分为六个子变化过程。从气候学研究角度出发,又可分为六个子系统:大气子系统、海洋子系统、冰川子系统、干旱系统:大气子系统、海洋子系统、冰川子系统、干旱子系统、草原和植物子系统及森林子系统。子系统、草原和植物子系统及森林子系统。 第六章第六章 大气圈大气圈天气是指瞬时或一定时段内风、云、降水、温度、天气是指瞬时或一定时段内风、云、降水、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综合状况。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综合状况。 气气 团团 地球科学概论从地表广大区域来看,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从地表广大区域来看,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 (温度、温度、湿度、

27、稳定度等湿度、稳定度等) )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它的水平范围常可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它的水平范围常可达几百到几千公里,垂直范围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水平达几百到几千公里,垂直范围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水平温度差异小,一千公里范围内的温度差异小于温度差异小,一千公里范围内的温度差异小于10101515,这,这种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叫做气团。种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叫做气团。气团形成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气团形成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二是具有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大气环流条件。面;二是具有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大气环流条件。 地理分类、热力分类。地

28、理分类、热力分类。P159-160 P159-160 锋面天气锋面天气 地球科学概论热带气旋热带气旋 地球科学概论热带气旋发生在南北纬热带气旋发生在南北纬5 52020左右的高温(左右的高温(29293030)洋面上。热带气旋强烈)洋面上。热带气旋强烈的辐合上升气流携带巨量的水汽升腾,在上升过程中水汽降温凝结,释放出巨量的的辐合上升气流携带巨量的水汽升腾,在上升过程中水汽降温凝结,释放出巨量的能量,驱使空气从外围以螺旋式向内加速流动,由外向中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形能量,驱使空气从外围以螺旋式向内加速流动,由外向中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形成一个剧烈旋转的、近于对称的圆形涡旋。从内到外按其结构和天气

29、状况可划分为成一个剧烈旋转的、近于对称的圆形涡旋。从内到外按其结构和天气状况可划分为眼区、降水区、大风区和外围区四部分。台风眼直径眼区、降水区、大风区和外围区四部分。台风眼直径101060km60km,这里天气晴好;眼,这里天气晴好;眼区外的降水区气流强烈上升,水汽上升凝结成云致雨,日降水量可达区外的降水区气流强烈上升,水汽上升凝结成云致雨,日降水量可达100mm100mm以上;环以上;环形雨带外为大风区,最大风力可达形雨带外为大风区,最大风力可达1212级(风速级(风速32.6m/s32.6m/s),有),有110m/s110m/s的风速记录;的风速记录;外围区风力显著减弱,逐渐过渡为正常气

30、压。外围区风力显著减弱,逐渐过渡为正常气压。 气候形成及其类型气候形成及其类型(P166-168P166-168) 地球科学概论气候形成的因素: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气候形成的因素: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 (1 1)低纬度气候)低纬度气候: a. .赤道多雨气候;赤道多雨气候;b. .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c. .热热带干湿季气候带干湿季气候;d.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e.e.热带干早与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早与半干旱气候 (2 2)中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f.f.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g.g.副热带季副热带季风气候;风气候;h.h.副热带湿润气候;副

31、热带湿润气候;I.I.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候);j.j.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k.k.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l.l.温带大陆湿润温带大陆湿润气候;气候;m.m.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3 3)高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n.n.副极地大陆气候;副极地大陆气候;o.o.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气候);p.p.极地冰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 (4 4)高地气候)高地气候 第六章第六章 大气圈大气圈气候分异规律气候分异规律 地球科学概论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加热不均,以及: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加热不均,以及由

32、此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导致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沿纬度更替的趋向。导致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沿纬度更替的趋向。干湿度分带性干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分布的不同,引起了海:由于海陆分布的不同,引起了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季节的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季节的变化,使得同一纬度带内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变化,使得同一纬度带内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分异。性气候的分异。垂直带性垂直带性: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地气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

33、的水热特征,导致山地气候呈垂直方向的变化。候呈垂直方向的变化。第六章第六章 大气圈大气圈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比较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比较 地球科学概论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 地球科学概论 高耸庞大的山地对气候的影高耸庞大的山地对气候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阻碍响有两方面:一方面,阻碍了气流的运动,成为气流运了气流的运动,成为气流运动的屏障,出现一山之隔气动的屏障,出现一山之隔气候迥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候迥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山地周围地区气候上破坏了山地周围地区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的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地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地气候呈垂直方向的变化,即气候呈垂直方向的变化,即气候的垂直带性,形成特殊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